本书不是写慧聪公司的发展经历,也不是我个人的奋斗史,更不是一本变相为企业做广告的宣传册。我真诚地希望,读者能把拙作纳入比较严肃的经济与管理学范畴。
我生在北京,幼年时即随父母到内蒙古支边,在那里长大,是经历了上山下乡、当兵的一代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现在的商学院)学习;1982年毕业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研究室工作;1987年调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主要从事西部发展与企业制度方面的研究;1990年3月,因种种原因,我终止了已从事八年且极其热爱的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开始了十八年的商海生涯。在这十八年里,历尽千辛万苦,把一个几十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有三千人规模的海外上市公司。
正是这样的经历,使我拥有了学者和企业家的双重身份和能力。在这里,我会尽力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在经济与管理学的框架中,对我在其中奋斗了十八年的特殊群体——中国的家族企业,进行制度和管理学方面的研究。希望帮助下一代家族企业的领袖们,不犯或少犯我们这代人犯过的错误,创造他们应有的辉煌。
现将拙作的学术特点归纳如下,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以便更有效地阅读。
一、拙作不研究什么
首先,不研究家族企业领袖们如何创业。从经济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创业规律是很难总结的。这个阶段里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如创业者个人的机会、素质,以及创业环境等,在其中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我创业的时候,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个环境是无法复制的,从而使那个时代的创业有了颇多特殊性,也使那时的创业过程,充满了这个时代无法复制的个性。对那种创业经验,难以进行严谨的学术归纳,将其变成理论和思想。
其次,不研究家族企业上市公司的事情。一方面,研究这些事情的机构与人员已经不少;另一方面,中国上千万家族企业中,可以上市和准备上市的,其实很少,大多数企业不必过于关心此类事情。对于大多数不上市的家族企业来说,学习上市公司的管理方法弊大于利,因为二者间有着巨大差异。任何一家不上市的家族企业,如果想用上市公司的方法来治理,几乎必死无疑。
事实上,众多家族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把几十人的小公司变成几千人的大公司,如何把几百万的收入变成几千万甚至几个亿,如何把一个不正规的公司变成正规的公司……一句话,即家族企业如何发展壮大。这个过程,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对这种规律性展开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拙作为谁去研究
我的研究是为家族企业领袖或老板们所做。我在家族企业中没做过经理人,一直是领导者,缺少经理人的经验和感受。以老板的心态、地位、权力,很难想象职业经理人的辛酸,所以我难以从学术上指导职业经理人应该如何做,但拙作可以帮助职业经理人更真实、更深刻地了解老板的思路和想法,从而使双方的合作更默契、更有效。
十八年的企业生涯,使我深知企业领导人的重要性。只有老板优秀,员工才能卓越。一个好的老板,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企业家与经理人是企业里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的两种人。现在商学院进行的教育,对老板们是不太适合的,因为它主要是针对经理人的。我希望,我和一批企业家朋友的相关研究和授课,能够更好地帮助老板们提高,创造出一种真正的、旨在帮助企业家走向成功的商学,它培养的是BossMBA——BMBA。我们这批人的共同信念是,“不以此为生,却以此为荣”。
现代商学院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教育混为一谈,将他们视为同样的人,请同样的人为他们讲同样的课,而实际上他们需要的知识有很大的差异。经理人有经理人需要的知识,企业家有企业家需要的知识(如下图)。目前主要针对经理人的商学院教育,对企业家而言意义不是很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将企业家领歪了方向。
目前商学院教育对企业家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二者的共享区上。其实企业家更需要掌握那些不必与经理人共享的知识,这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需要,也是提高商学教育效率的需要。而这些知识,本身非企业家之人很难从企业家身上总结出来,更难讲得清楚。
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