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好家族企业,必须找到一个理性的逻辑起点。找到理性逻辑起点,才能使企业家明白该做什么。我很信奉从制度创新研究家族企业的运行规律。
1老牛、农民和土地的故事
1978年10月,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经系学习,1979年我们一些在校生曾对农村的包产到户问题做过调查。这次调查对我一生的学术研究和后来的企业管理起了关键性作用。我们在安徽、四川、内蒙等许多地方看到同样的事情:就是这块地,就是这头牛,就是这群农民,人民公社时期打的粮食不够吃,有些年头常常饿死人。
为了让人民吃饱饭,我们反复调整战略,甚至倡导全党大办农业,制定农业八字宪法,投入大量人、财、物,推动农业机械化,以“农业学大寨”的方法抓了路线方针,抓了执行力和细节。但二十多年下来依然改变不大。几百万有知识的青年到农村去,只能更多地了解农村现实,无力改革农村现状。那时候,养六只鸡,就是社会主义的自留鸡,养七只鸡就可能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就得割掉,农村中承包土地的要求和实践,一再地被压制下去。
但是,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压制的做法松动了,转而鼓励尝试,鼓励改革。这样,包产到户的当年,还是这块地,还是这头牛,还是这些农民,所有的生产要素没有变,春种秋收的模式没有变,几乎一切都没有变,当年打的粮食不但够吃了,还能卖余粮。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战略、细节、生产要素等都没变,为什么从打的粮食不够吃一年就变成了打的粮食吃不完呢?其关键之处的改变是什么?是制度。从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制度转为包产到户、“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制度,这个制度变革带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前进。
图4-2
中国经济30年的繁荣就是在这块土地,在这头老牛、这些农民身上发生的。在这里,我们看得很清楚,一个落后的制度会把聪明的人变笨、勤劳的人变懒,人民公社就是这样的制度。而一个伟大的制度会把笨人变聪明、把懒人变勤劳,包产到户和家族企业就是这样的制度。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图4-1中所显示的问题都重要,但是与制度比较起来,它们都不那么重要了。有了好的制度,没有钱可以挣,没有技术可以创造,没有人才可以引进,也就自然会有相应的战略、细节、执行力,等等。
16年前我们创办慧聪的时候,只筹了148万元,缺钱、缺技术、缺人才,几乎什么都缺。今天我们拥有了一家上市公司,和几家正在发展、准备上市的公司,从几十人变成了几千人。当时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办的那些与我们业务性质相同的企业,其董事长相当于地级市的领导,背靠大树,不缺资金、不缺技术、不缺人才。但是今天,有钱赔光了,有人走掉了,那些企业现在基本没有了,而慧聪这样的企业却成长起来。关键是慧聪有一个好的制度,有了好的制度,公司就能发展;有了好的制度,没有钱、没有人、没有技术都不怕;有了好的制度,就会拥有其他你想拥有的东西。很显然,家族企业领袖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执行力、战略、资金、技术、人才,你都要关注,但最本质的是你要创造一个好的制度来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正所谓:企业靠老板英明,成长因制度伟大。
很显然,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是家族企业领袖的职责,是企业家最重要的工作。治理好家族企业,让家族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关键在于制度。家族企业为什么能超过国有企业,因为在国有企业中,实行的是“给别人干”的制度,而在家族企业中,是“给自己干”的制度。“给自己干”的制度比“给别人干”的制度优越,所以家族企业成功了。
2家族企业制度的定义
不过,现在我们面对世界五百强,面对上市的那些家族企业、大的跨国公司(许多实际上也是家族企业),面对它们的竞争,面对自己国内同样的家族企业竞争的时候,同样“给自己干”的制度,为什么有的干得好,有的干得差?这说明,对于“给自己干”的制度,还有更深刻的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地分析和研究,还要研究建立怎样的为自己干的制度,以及怎样建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