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族企业的领袖们(2)

二、企业家与企业的关系

与企业无产权关系的职业经理人,相当于企业的保姆。保姆是花钱雇来的,雇用时就要谈好价钱。不发工资,他就会离开。而企业家作为大股东兼总经理,相当于企业的母亲。除非母亲死了,否则卖血也得把孩子养大。

这就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跟企业不同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讲,职业经理人可以趋利而流动转移,而企业家则很难做到。职业经理人在市场上流动,因为这种市场比较容易形成,而在目前的企业产权制度及文化环境里,企业家的市场很难形成。企业家创业成功后将企业交给职业型企业家也还只有少量的实践,属于开拓市场之举,更多的企业家们对自己一手建立的企业放不下又甩不开,陷入一种“慈母”文化状态之中。

国有企业没有企业家,是“保姆”当政,制度上必然存在弊端。为什么国有企业出现大量的“59”现象呢?企业领导人到了59岁就往往产生心理不平衡,要更多地为自己谋利益了。这蕴含着国有企业失败的最重要的制度原因。为什么要成立“国资委”守住国有资产,保证其不流失,而不必建立一个“家族企业资产管理委员会”来监督家族企业的领袖们,制止他们的腐败行为呢?在家族企业中,其资产人格化的制度决定,企业成功个人才能成功,企业失败个人就很可能倾家荡产。因此,企业的成功与企业家的成功是同一逻辑。在国企由于自己是“保姆”,东西是别人的,资产没有人格化,所以把别人的东西贱卖而自己捞好处,一般比光拼命干要得的多许多,也容易得多。人们天天都被巨大的物质利益所诱惑,当好人只能靠觉悟,制度本身的约束不够,而且成本也太高,社会难以承受。国有企业领导的贪污腐败,反映了这种制度难以改变的问题。改革的硬道理,其实也就在这之中。

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资产要人格化,就是一定要有人对企业的财产负责。这种负责必须是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不能是一种与自己利益相关度较低的虚拟关系。一个人拥有他的权力,拥有他的利益,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起点。国有企业做不好,因为它的产权无法人格化,领导人只是代管者——“保姆”。

家族企业则不同。我认识一个企业家,他做小企业的时候不够“绅士”。在慧聪网做家电商情报价,他说:“我有3200元的J25录像机,你来买吧。”等人家来了,他说:“3200元的刚卖完,这里只有3400元的了。”因为他几次这样哄骗人家,使我们的信誉受到较大影响,就取消了他在商情网里的报价资格。这个企业现在做得很大,这个企业家在这方面也慢慢变好了。为什么呢?家族企业的制度决定:企业管理者不仅不能贪污,不能偷懒腐败,而且要遵守市场规则,要有诚信。

家族企业的制度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好的制度,它意味着,即使是坏人,在这样的制度里也要经常做好事不做坏事,因为只有做好事才能成功,才能使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样,它把不那么好的人,把坏人,都变成了好人。家族企业正在改造着一大批人,因为他们是自己管理自己。最好的管理,就是你自己管理自己。当自己管理自己的时候,其实就不需要管理了,而在这个时候,其实就是管理趋于无形,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伟大制度的超人格魅力。

三、企业家是怎样产生的

1.企业家是教育出来的吗

这是所有商学院都不敢承认的职责——培养企业家,它们顶多只能自称是提高已有企业家的水准而已。

有一所著名商学院的院长,在一次推广会的台上说他们是培养企业家的。当时冯仑、张维迎和我在场,我们都认为这样讲不对,于是在他们俩的怂恿之下,我就上台去发言。我对台下的同学说:“你们上这所商学院,谁是为了当企业家的?请举手。”没人举手。“谁是想当经理人的?请举手。”大家都举手。我说:“答案已经出来了,您讲的是不对的。”尽管我可能得罪了这位院长,但我却卫护了一次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