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伟大的中国模式(8)

第一,过度竞争。家族企业使管理者的水准、资金取得的方式等门槛大为降低,从而极易在大量行业产生过度竞争。有人说,过度竞争不好,会损害自身利益。其实,从全球企业竞争的角度看,国内的过度竞争反而是产生伟大企业的重要基础。家族企业,谁不是竞争出来的?一个企业赚了钱,马上就会出现许多类似的企业来竞争,使利润水平迅速下降。这种竞争状态,对于企业群体来说利大于弊;这种竞争环境,留存下来的就是最好的企业。在过度竞争的炼狱中,大量中国企业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拼搏,从而造就了比国外企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企业群体。

所以,中国模式使门槛降低以后,无论哪个行业,在其中生存的企业都比全世界的同类企业面临更残酷的竞争。也只有如此,剩下来的企业才是全球这个行业最优秀的企业,因为企业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就要比别人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发展得更快。

第二,门槛降低,大量企业产生,使农村的非农收入迅速增加。每年有两千万农民变为城里人,收入增多。农民在农村一年现金挣一千,到城里一年现金挣一万,使他们的购买力迅速提高。这一方面使内需增加,从而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也使中国的消费品具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市场,产品出口可以有大规模自我消费的市场支持。中国的东西卖出去一定比别人便宜,不仅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还因为自身消费的规模经济的有力支持。

有位生产皮鞋的企业家对我说:“郭总,老外总说咱的皮鞋卖到它那儿便宜是倾销,我倾销什么呀?我一年生产上亿双鞋,它最大的公司一年才生产几百万双鞋。它的皮鞋对设备的摊销,对固定资产的摊销,一定比我高,所以我比它便宜。不光是工资便宜,还因为中国的消费规模大。”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在这儿,基于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针对这个市场形成的生产规模,对于全球市场也同样有冲击力。这是伟大的中国模式对于中国经济支持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沉没成本再创价值。因为人均耕地比较少,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农民只要有事情做,就不会计较完全成本,而只看到自己赚了额外的钱。这是中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廉价转入城市的一个基本道理。

农民的劳动力、房屋、工作机会都是沉没成本,家族企业的成长,一开始靠的就是沉没成本。人们在家没什么事干,即使一天干活挣得不多,能挣几毛钱也干。门槛降低,大量企业建立,使大量农村闲置劳动力有了出路。闲置劳动力在企业中大多以沉没成本的方式支持企业生存,提高竞争力。大量农业人口就这样用低廉的价格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国还有几亿农村人口,有上亿劳动力可以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这是我们必须依靠的一种优势。

第四,“四统一”的大环境有利于降低相对成本。“四统一”指的是文化、语言、货币、税收的统一,这是一个大的环境。很多人说,一旦从事生产制造的家族企业提高工资,企业就难以生存。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对。如果工资上涨的幅度过大,家族企业当然难以承受。但是,我们的文化、语言、货币、税收是统一的,人口多,产业集群巨大。比如生产一种产品,需要采购80种工业设备、500种原材料的时候,在中国这个环境里能很容易采购齐,而且平均价格低,到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很难办到。而一旦需要跨国采购的时候,成本就会大幅度上升。这种采购成本低的优势,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小国很难模仿。

第五,不平衡中的平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随着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沿海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但是我国还有上亿农民没有向非农产业转移,他们大多分布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还愿意接受低工资。虽然对于城镇居民来说,低工资很不合理,但对这些农民而言还是相对合理的。

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当年在内蒙古做研究时,曾对乡镇企业做过调查:当时有些乡镇企业雇用童工,工资少得可怜,一天只有几毛钱。按照政府禁止雇用童工的规定,就必须把这些孩子全部辞退回家。其中有个孩子含着泪问我:“叔叔,我们当童工,你们不让,可是我们回家当‘童农’,你们谁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