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伟大的中国模式(9)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当然反对雇用童工,但是现实中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工业化过程中,一些贫穷弱小的群体要想成功,实际上承受着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不大愿意面对的东西。对这些孩子而言,当童工确实比不得不当“童农”更幸福。

既然沿海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中国的产业有必要西移。这种西移对于降低成本来说是重要的,而移到那里,对于当地的人民来说,也是有利的。这样,在东部劳动力价格上升从而转向技术型产业的时候,传统产业依然可以在中西部再繁荣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上述种种原因形成的高回报,使大量资源涌入中国。现在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资本流入国,这样就使中国许多产业有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过渡的可能,有了在资本支持下,从简单的产品生产向技术型产品生产过渡的可能。

七、中国模式的问题

到这里,对伟大的中国模式的表扬应该结束了。再多讲,就变成当年的大清帝国,光知道自己的长处,不清楚自己的短处。

讲伟大的中国模式,是要客观地描述它。它创造了更高的效率,但并不意味着这一效率是极限,分析其中的问题,会使效率得到更好的提升。中国模式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成活率高,生命周期短。按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是三年左右。生命周期太短,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企业投入生产,刚刚走上正轨不久就倒闭,大量的无形资产以及设备、厂房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能不能让中国的家族企业,从三年的平均生命周期发展成五年,或更多?如果可以的话,不用改变现在企业的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和成本,社会的整体效益就会大幅度提高。

企业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总是要有所扩张才能是常态,即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然而中国家族企业不怕小,就怕大,一大就要出问题。人们已经看到,许多家族企业做大了就出问题,如爱多、三株,以及德隆之类,原本都是赫赫有名的企业,发展壮大后,转瞬坍塌。

第二,做得大却做不强。有一些做大的企业也难有太大的出息,做大却难以做强。

慧聪网是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群,主要为中小企业和制造商提供商务信息服务。我们有一个家电商务网,2005年家电商务网在顺德召开研讨会,那天来了好几百位顺德的企业家,许多人很有名气。握手时,我开玩笑说:“一不小心,就握着一个世界名牌。”

开会的时候我问他们:“你们成功了吗?”他们很多人都笑了,好像是说:“那当然,我们成功了。”有人说:“老郭,全世界两件家电,就有一件是我们造的,我们不成功谁成功啊?”我说:“对啊,你们成功了。但请你们告诉我,为什么一台DVD,若有一百块钱的利润,你们只能留十块钱?所有在座的顺德的企业家,我问你们一个最尖锐的问题:如果把你们生产线上工人的工资从每个月一千多块钱调到两千多块钱,只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0%,这样不要说挣钱了,哪个企业能活下来,请你们举手。”

全场没有一个企业家敢举手。我说:“这就对了,最少说明中国企业家是诚实的。”

你敢举手吗?因为我们大多数的生产,是靠贴牌来做的。一千多元的工资,变成二三千元,我们的利润就没了,贴牌业务也就没了。贴牌单子一走,支持我们自有产品、折旧摊销的贴牌规模没了,自有产品也就没了。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家电企业,做得非常好,对家电产品的研发也很下工夫,但是给别人贴牌,人家能挣一百元钱。它自己做,用自己的牌子去卖,只挣二十元钱。这是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做得大而做不强,企业就变成了恐龙,其结果可以预见。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飞涨,沿海兴盛一时的以对外贸易为主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如果不向内地转移,并不断提高技术水准,五到十年后,其中的一半将难以存活。

八、中国模式的出路

中国模式的出路在哪里?

找出中国模式的问题,不是否定自己,而是发展自己,使自己能够从小做到大,而且能做大再做强。我们能不能找到这样一条出路?

我们要明白,家族企业实行的企业制度,可以支持极高的效率,但这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身上。企业一做大就出问题,做大了也做不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找到这种企业遗传的DNA,分析它的特征,看看它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目标是:做好小的,做出大的;做出大的,做强大的。这是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拙作研究的方向。

所以,研究中国模式,首先要肯定它,找到其成功的逻辑,知道它是先进的。?在的问题是,要弄明白它怎样进步,要找到一种把小做得美、把大做得强的管理模式。这是伟大的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