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考的时候,所有的书都看,我是当时香港惟一一个最后可以参加面试的人。面试的时候,清华的老师就说,你普通话都不懂,怎么来读?之后他又面试了我的数学,他觉得数学的程度还不够,因为经济学院的数学程度要求特别高。所以当时叫我回去了。当时我就想,要不然还是留在香港自己继续创业吧,或者找家公司进去工作。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考研。这件事瞒着我家里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所有人都反对。到2005年的时候,我又第二次来到了清华面试。我对面试的老师说,我是第二次来的,如果你觉得我不行,我回去再准备,三年以后再来。最后那个老师也感叹说你来到清华上学不容易。但最终还是没有通过。
第三年,转折点终于来了。我认识了清华的一个师兄,他把他的经验跟我分享,告诉我该怎么面试,给我讲了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虽然我找他找得很辛苦,但太值得了。我这才意识到,香港和内地在考试方法上,以及面试的要点,都有很大的区别。于是,第三次面试终于通过了,就这样我进了清华。因为我对自己职业发展的道路设计得很清楚,我在金融方面也还是相当不错。
读研究生时,一方面,我去了投资银行做事。另一方面,我和朋友开始一起搞了一个帮助大学生找工作的平台。我们做的平台就是网站,我们不向学生收费,而向企业收费,让企业通过我们来招聘,让企业可以更有效率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我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呢?对我来说,我觉得可以帮助很多同学。因为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很优秀,如果他们更早意识到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或者更早有机会了解不同的行业,我觉得他们可以发展得更好。而这正是我自己一直以来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内地同学就业难,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也不去做好就业的各种准备。坦白地说,工作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从小时候起你就得慢慢地了解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然后你才知道,如果要进这个行业,你要准备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与国外以及港台学生相比,内地学生的劣势在于职业教育非常少,比如简历、面试、职业追求等等。而且国外的学生对自己追求的行业都很了解,每个公司的业绩如何、特点何在之类。此外,企业好像有一种普遍的评价,认为内地学生的商业感觉不好,因为他们从中学到大学一直是很学院派的学习。另外在全球化视角方面也要弱一些,因为毕竟有国外经历的人不是很多。
不过,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商业感觉,只要注意积累,很容易达到企业要求的那种所谓商业感觉。但中国大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迅速提高。我也能从我的清华同学中强烈感受到这一点。他们的职业意识都很强,而且有很多实习的经历。据说外企原来许多职位都不在内地招人的,现在都改变了做法。
还有,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清楚自己20年、30年之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清晰的长远目标,才能制定你的中期目标。我们现在很多人说的工作、读研还是出国,都只是短期目标而已。你不能制定了你的短期目标,再去制定长远目标,这是本末倒置的。
徐小平语录
残酷的挑战
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切不适应生存的东西。大到文明和制度,小到企业和雇员,都在永远不停地经受冲击、洗刷、更新与淘汰。在急剧变化的中国,人才既面临惊人的机会,同时,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更面临残酷的挑战。对于当代中国青年而言,他们面临的挑战之所以残酷,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构成和心理基础,并没有为这个挑战做好准备。
徐小平:
我继续用掘墓人的概念。你到内地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你就是一个优秀的掘墓人,你所做的一切会把大多数内地学生全部埋葬了。这挺恐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