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出国的好处(3)

多年前--具体而言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内地知识分子喜欢说:香港?文化沙漠!现在想起来,说这些话的人如果不是文盲,就一定愚昧。文盲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至少在80年代那种人人谈起来都觉得自豪的启蒙时代,我们其实是那么的愚昧。不知有汉,遑论魏晋。不知绿洲,说什么沙漠。80年代的知识分子,包括时刻会热血沸腾的我老人家,因为不知道什么叫文化绿洲,什么是文化繁荣,才会这样看待香港。愚昧如同空气,也无处不在。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愚蠢透顶。

读大学时,我有过一个感受: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贫乏。现在我想告诉大家我最近几年的另外一个重要感受:看过的世界越多,越感到自己眼界狭窄。所谓国际意识,如同地球旋转,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年轻人多出来看看,就知道中国的进步和不足,然后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所在。中国,就在对世界不断深化的认知中一天天进步和成长,包括我自己、你自己、我们大家。

在《仙人指路》的《一个英语口语老师的烦恼》里,我曾建议那个新东方的口语老师如果暂时不能留学,哪怕出去进修、短训、访问、考察,在伦敦住个十几天也有用,去纽约泡上一个月很值得,去布里斯班剪羊毛、拉斯维加玩一把、新英格兰看哈佛、纽奥尔良听爵士,巴黎、罗马、柏林、莫斯科、蒙特利尔、卡尔加里、埃德蒙顿、多伦多……哪怕参加那种十天十三国游的新时期艰苦长征,或者加入那个三千美金周游世界的经济学旅游。总之,一定得出去。因为理由很简单,新东方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已经开始,而且就是从口语部开始。过去新东方不用外来人才也许能够成功,那是因为竞争对象大部分都是国内大学毕业的同一起跑线上的运动员。但现在我们的老师,将不得不面对国际人才的压力了!

我还曾经举过我最熟悉的一个人为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他在一家著名私立学校做到最高层,同时发表不少影响很大的著作,但总是感觉到自己后劲不足,感到自己离世界先进教育观念太远,总想继续出国深造、进修、读书、考察……但总是没有时间,但越没有时间,他就离世界最新教育信息、发展潮流、教育思想越远,他就越有危机感。这个家伙就是我自己。

前两年,一位多年的好友在看了我的博客后跟我说,觉得我的文字好像不如从前那般源头活水、清新如许了,建议我应该多读书,多走动。这位朋友对我是非常了解的,这个意见虽然非常微妙超前,但事实上是正确的。它触及了对所有人来说都很敏感却又非常容易忽略的问题,即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有一定声望、有一定话语权的人自我更新与自我提升的问题。

从2001下半年开始,我从新东方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作。一开始,多年积累的案例和思绪如同黄河之水天上来,滔滔不绝地奔涌了一段时间。《图穷对话录》、《黄金是怎样炼成的》、《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都是那段时间写成的。直到2004年下半年,我逐渐感到了文思的枯干。

文思枯竭的标志之一,是我发现自己在公开场合讲话时,总是那么几个笑话,那么几个案例,那么几个观点,以至于我自己都惭愧。2005年春天,我忽然对自己说了十年的那些陈旧留学故事感到郁闷无比,正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一个教育问题的研讨会,邀请新东方参加,我听说之后自告奋勇报名,参加了这次会议,见了很多中国学生。会议结束之后,再去哈佛呆了几天,也见到了哈佛商学院一批中国学生。结果,我对留学生生活的了解,一下子更新了十年!从我贩卖了十年我自己的留学生涯,更新到了2005年斯坦福、哈佛商学院那些学生的人生状态。

从那以后,我每年都利用几周时间去国外,考察当地的留学生情况,参加一些国际教育会议,回来的感觉是:行万里路,就是读万卷书,许多观念意识,在这短短的行程中,也得到了更新充实!

我最大的梦想是:选择一个时间,到哈佛大学或哥伦比亚大学,泡上三个月半年的,让自己的日渐老朽的大脑,获得新思想的冲击……为什么获取新思想非要选择美国?很简单,我是搞留学出身的,不去美国去哪里?更何况,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大部分都可以从美国的经验教训中找到现成的参考!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