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专业无用的绝境(3)

其实这是中国大学急剧扩招产生的一个普遍特征。我最近去福建的一所大学演讲,一个学生来和我交流。他说他学的是政治学专业,我问他学了以后做什么,他说不知道。我说总得有一个出路,他说可以考公务员吧,我说考出来有什么用吗,他说未必有用。大概五年前,我还和浙江某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个老师谈过。我说你们国际政治系的学生有前途吗,他说理论上说可以去外贸部、外经部、外联部。我说好啊,去那些地方能找到工作吗,他说基本上不能。然后我问他那学生毕业后该怎么做,他说本科生一般不好找工作,他们鼓励学生考研究生。那研究生能找到工作吗?我又问。他说,其实基本上也还是找不到工作。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还有些案例更让人欲哭无泪。在我的《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那本书里,有一个在浙江某学院念书的女模特,我给她起名叫颀长,因为她天生一副178米的魔鬼身材。但她就读的专业竟然叫服装设计兼表演!这让她完全搞不清楚自己以后的职业目标究竟是做模特还是设计服装。更使我啼笑皆非的是她在来信里对我如此写道:“本校的这个服装表演兼设计专业是培养多技能高素质的模特专业,对服装设计的学习和服装表演的相互渗透融合,使得两方面都会有提高和进步。”这种专业设置的教学思想,简直是幼稚园的水平。就好像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学生,要他们同时学会修钢琴、造钢琴。还有比这更可笑的么?假如这个钢琴系的学生认定将来只能靠修琴、造琴谋生的话,他就应该赶快退学,到北京钢琴制造厂去学徒。如此简单的问题,就包含了人生最重大的迷茫。职业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决定了职业能力和前景的不同。这两个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专业设置的荒谬,造成了多少年轻人对于前途的烦恼,也造成了我老人家的麻烦--不得不向一个个青年宣讲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对学业的追求,应该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对课程的设计,也应该以学生的人生出路为终极目标。

也就是说,许多院校的急剧发展,导致两个问题:第一,许多专业的设置连老师、校长都不知道有什么用,学生毕业后出路在哪里。第二,这些系科的设置,连老师、校长也不知道它的定位到底是什么,要培养哪方面的人才。在西方,他们大学教育的目标就很明确。学历史的就是将来可以去法学院、管理学院。学数学的,将来可以去搞计算机。有这样的出路摆在那里,导致这两个我们看来非常冷门的专业变得十分时髦。而在我们这里,教学的定位比较差,又导致教学质量差,师资质量差,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

坦白地说,选择读什么专业,对于个人的前途,其意义相当于找对象。甚至可能比找对象还更加重要。找对象如果不合适,尚可随时分手和离婚;而选专业,如果没有选好,那就问题严重了:你必须把自己的前半生通过努力获得的主要能力放弃。这简直相当于自杀一次。在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没有太多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的权利。怎么办呢?这时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自己拯救自己。因为你进了这样的学校,你抱怨也没有用。具体到你的例子,所以你就靠换专业考研究生来改变这样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