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香港的职场新物种(3)

比如说面试。大部分内地同学不会面试,不懂得应该怎么和对方沟通。而且,最重要的,他们不明白面试的含义。这个问题挺严重的。我也写过很多文章,我说面试就是要让人家看,看到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人家看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看外在的东西,比如说你的服装。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这种观念,这就构成了许多人找工作难的重要原因。为什么很多内地学生去面试都不穿正装?他不是买不起,主要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就是穷在观念里。观念的贫穷,是比真正的贫穷本身更要可怕得多的东西。这种观念也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所分析的内地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说得非常好。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从小为自己的职业做好准备的观念,所有人都一定能够找到工作。假设我们现在挑选若干个最最找不到工作的人,他如果跟你一起呆两个月,他一定能找到工作。即使退一步说,他暂时还找不到工作,他也不会像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一般集体郁闷,因为他知道他总会找到工作。

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内地学生病得非常地严重。我可以说,他们是集体病态的。以前我从来没有用过这个形容词,但事实上就是如此。本质上是一种病态,或者一种衰落。因为中国学生对于职业的追求从来没有健康过,本来就是从一个僵死的躯体上诞生了活体。以前大家讲分配,每一个被分配的人都是被动的,处于睡眠状态的。后来国家说要自己找工作,于是大家醒了,学生就在原地哭,说找不到工作。所以中国内地的学生,他们的职业意识、市场意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就是这么一个状态。

对你来说,如果当时你在香港创办的公司非常赚钱的话,或者计算一下,如果来内地发展的机会成本太高,你一般是不会放弃那个公司的。但你放弃了,说明经过你的计算,内地的发展机会肯定要大于香港。你说你的公司两百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兼职的,也就是说做得还是挺辛苦的,利润不会太高。当年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也是这样,他本来要留学,但是后来一计算发现留下来的发展空间更大,就放弃了留学。这是同样的道理。

对于你,其他的我就不用多说了,你也可以做我的老师。你的出现,以及这本书里这一批职场新人的出现,将会埋葬那些没有职业意识、市场意识的人。我想找一个概念来描述这种情况。它就好像赛马一样,在比赛的过程中,有些人在前面,也有人会被甩掉。要想不掉队,关键就是学会怎么在比赛中竞争。

我为什么说像你这样的香港学生进入内地来发展是件很恐怖的事呢?恐怖在于,过去香港学生确实有着普通话的障碍,这个障碍一旦消除,他们在内地的发展空间将是非常惊人的。像你的普通话现在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而你在内地才学了两三年。台湾学生更是没有普通话的问题,一旦实现三通,他们进入大陆发展完全没有障碍。这样一来,许多企业里的高端位置,年薪20万的位置,内地学生将很难得到了。还有更恐怖的事,未来10年,将会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内地去美国、英国读本科的学生回来。这就意味着,那个时候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已经失去竞争力了。事实上,从两年前开始,香港大学可以在内地招生,已经对内地大学产生了一种毫无疑义的巨大压力。北大、清华的学生,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去香港。过去我们可以说留学,现在不是,香港就是自己国家的一部分了。

内地学生一定要有这种危机感、恐惧感。问题真的很严重。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内地学生,一类是那种还继续沉湎在计划经济和学位崇拜里的人,一类是像这本书里你们这样的职场新物种,或者说职场的先知先觉者。但问题在于,对内地学生来说的所谓职场新物种,恰恰是香港、台湾以及西方国家教育所培养的普遍物种。如果香港、台湾的青年来到内地寻求发展,以及那些在国外读完本科的学生回到中国,会给中国内地的学生,包括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经贸大学的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威胁和冲击。

虽然这种发展态势眼下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潮流,但大家一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竞争力定位。对于内地大学生来说,如果你不能把外语口语说得极其流利,那么你一定要掌握极强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这样你才能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徐氏新物种成长技巧

谁有权力承认你的学历?

2006年,我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特别节目“高考进行时”担任嘉宾,谈香港澳门大学来内地招生的问题。这是一个直播节目,一个学生观众用短信向我提问:

“徐老师,国内承认不承认香港大学的学历?”

我听了,内心有点恼火,为这个学生陈旧的思维恼火,但假装温柔体贴地说:你要谁承认?李嘉诚承认就够了!香港企业承认就够了!!人才市场承认就够了!!!

谁有权力承认你的学历?谁有权力承认你的经历、资历、阅历以及人才市场看重的能力?

不是国家、不是教育部、不是任何自称有权决定你生杀大权的人--只有人才市场,只有用人单位,以及作为人才市场主体、作为奋斗机器引擎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