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的读研与好的读研(2)

当时决定要再读两年研究生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得很明白了,这两年不是用来读书的,而是寻找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我选择的导师也是很偏实物的导师。读研期间,我还做了无数的企业管理咨询,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事先已经想好了才去做的,不然的话我会觉得不值。读研时我在外面实习比较多,如果是在假期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平时导师就不太同意。不过只要不耽误学业和导师的项目,一般也不会有太大问题。毕竟大家都要面对未来的找工作,很多同学都会出去实习,一般情况下导师也会理解。

通过这些种种实习,我渐渐发现,做人力资源也不是我最想要的。后来我的兴趣慢慢就锁定在投资银行上面,而我以前积累的东西跟投资银行又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终于决定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投资银行。

假如和那些毕业后即参加工作而没有读研的本科同学相比,我的劣势仅仅只是在于我老了两年,但我的优势是我对我自己想干什么、爱干什么、能干什么已经想得很明白。我的本科同学,全班有三十人,当时毕业以后工作的有十来个,大部分的人继续读研或者出国。当初这工作的十来个人里,他们现在能说自己想明白了的都比较少。即使想明白了,也还是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困扰。

我们本科的专业是为企业的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培养的人才,要求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职业定位很明确,就业形势也还可以。但这个方向与很多同学的兴趣点不符合,所以他们并不喜欢,我本科的同学中就业做本行的比例也不高。不过这实际上是高考选择的问题,跟专业本身的职业定位没什么关系。很多人发现这个职业定位跟自己的喜好不符合,就开始去寻找新的方向,我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和别人相比,我确实少了两年的工作经验,但这两年时间我也在学校里没有白待。因为我不读这两年的话,就不会有“过来人”的经验。不读这两年,我就不会决定做投行。甚至不读这两年,也不会认识您了。

我最后把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为投行,最重要的原因,坦白地说,是对收入的考虑。同时这个选择也是经过对自己的认真反思而得出的。我经历过不同的企业,我发现自己需要的是高度竞争和具有挑战性的环境,而在我的兴趣范围内,基本上只有投行能够给我这种环境。我也特别喜欢和这个行业的人一起工作。

现在回想两年的读研生涯,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一旦明确了目标,就很容易集中精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了。我自己喜欢用“境界”这个词来概括我读研的收获,虽然这个词有点虚。本科毕业时的境界不够高,因为太多的精力分散在不同的事情中,都没有时间来好好总结和反思。本科只是在积累量,人的提高需要从量变到质变,我在读研时终于完成了这个质变。

徐小平语录

考研的目的

如何解决中国学生考研的盲目性?我想我能够提供明确无误的答案:考研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终生职业(career)为目的。不确立这个目标,不把这个问题想透,就不可以轻率考研。否则,多一个学位,多一份精神负担、多一份求职压力、多一份年龄恐慌、多一份人生失落。

高等教育的神圣性

读研的目的就是要你在职业场上证明高等教育如何改变你的命运,提高你的地位。如果读完研究生和大专毕业工资一样高,你简直就是辱没了高等教育的神圣性。

考研吉祥三宝

爸爸

哎!

本科毕业就非得考研吗?

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