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从大学开始(3)

也有相反的案例。和我同专业的一个师姐,大一时很排斥找工作,计划着毕业后就出国深造,她一直热衷于参加各种文学博士的讲座。直到大二时她遇到了另外一个学姐,那个学姐当时得到了国外一家大公司的offer,听她谈起工作上的事情,于是突然有了感悟:“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在权衡了出国和工作的各种利弊后,她发现出国不仅太困难,要求太高,而且自己并不愿意过那种一个人孤单在外的生活。通过对咨询业的了解,她觉得这种工作很有意思,于是想尝试一下,就这样,她第一次萌生了找工作的念头。后来她成为我们系有名的“实习狂人”。

所以,大三、大四的同学,如果基本技能在短时间内不能很快地弥补上来,这个时候就要做一些能即刻产生效应的工作,比如面试的技巧、笔试的技巧、简历的技巧等等。这些技巧类的东西也是非常需要的。

比如关于简历的问题,每一份简历的目的都在于要抓住审简历的人。想吸引HR的注意,就要知道HR看人的角度,要从他的角度来想他期望要什么样的人。

我记得有一次听一家世界500强来学校做的企业宣讲会,那个HR说的外企对人才的几点要求就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加思量。他说,一个外企期望的人才,首先要对经营管理感兴趣。他是否有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不很重要。他应该有一定的团队能力、领导能力、合作能力。学术方面不是很关键,但不能太差,太差可能意味着在上进心等方面的问题。

就我的理解,其实大多数公司的招聘都是基于一个背景,就是用你的过去说明你的未来。总体来讲,去外企工作,除了个人兴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语言能力、跨文化的合作能力。

毕业生的简历主要看三方面: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还有课外活动。这三个方面首先不能有哪个方面特别差,其次要让HR从头看到尾不会发现任何硬伤,最后是要让他在整个看简历的过程中有两三个闪光点值得他目光停留几次,这份简历就算基本完成任务。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面试前要先练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的准备会让你提高很多,有朋友就曾告诉我,去面试前先找个人练习,练得多了,做case的时候就不会慌张。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offer也偏爱有准备的求职者。

今年我们班找工作最后的情况还好,但是做本行,也就是进入人力资源管理行当的人很少。

我现在回想自己四年来的经历,优势在于,因为比较好强,在学习成绩上一直保持在系里领先,同时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到各种感兴趣的活动中。而周围一些同学的大学生活比较极端,要么是刻苦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要么是除了学习都异常积极。

如果这四年可以重来一次,我想大一的时候,重点还是要放在学习上。因为这个阶段一方面要适应大学的生活,一方面课业压力也很大,所学课程也很重要,所以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上。到了大二,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工作,因为很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只有在这些经历中才能获得,而且这个时候你可以学会处理学习和工作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很沮丧,因为很多事情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但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经历,尤其是在学生时代你可以犯任何错误,你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去学习一些经验。同时,一定要早早思考以后的职业问题。到了大三,相信每个人都已经有一个想法,哪怕很模糊。这个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试探着走。比如多接触一些业界的人,多找一些兼职、实习。这样,你的大学生活会更加平衡的,而这种平衡也会很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得到了很大积累,等到大四找工作时成功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徐小平语录

教育的目的

不可否认,知识、理想、文凭都是宝贵的文明价值,但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首先应该明确一个目标:使自己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获得就业能力、取得谋生手段、成为专业人士。如果教育不给自己的孩子提供非常明确的就业目标取向,而扯什么知识、理想、文凭,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且极其不负责任的教育。

听市场的话

上世纪60年代有一首风靡中国的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祖国需要我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21世纪的中国青年,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给自己安家即安排自己的前途呢?答案是简单的:市场!假如我要写歌,我今天就会这么写:“新新人类的孩子最听市场的话,市场需要我哪里去,哪里有机会哪安家!”

职业教育的时间

中国教育应该把职业意识作为重要价值观灌输给我们的学生,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幼儿园开始--如果我们做不到从幼儿园开始,至少在大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