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表明对摄食行为的调控是十分复杂的。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如果个体摄食行为出现问题,将有可能发生进食障碍,从而对个体的身体、心理健康造成明显影响。
1.6.1.2进食障碍的概念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5%-3%,其中只有5%左右是男性。大约有3%-10%的女性(年龄在十五到二十九岁之间)患有进食障碍。其中,贪食症患者多于厌食症,两者的比例约为2∶1。
对进食行为异常的零散记载可追溯到西方古文明时代,而首次对厌食症症状进行全面描述是英国的一位内科医生理查德·默顿。1694年,他在一篇题为《消耗症的治疗》的文章中详细描述了一位十八岁的女孩没有食欲、慢性消耗性病容及相应体征、情绪不佳、过度活动、闭经等表现,而且治疗很困难。在此后的两百年中,仅有个别类似病例报导。在19世纪后期,人们发现这类患者及其家庭、生活环境有某些心理学特点,首次有人使用"厌食"这一术语,使之作为一种心理障碍与其他疾病区分开,并归于癔病的一个亚型。此后,该类疾病的报道陆续增多,到20世纪30年代,有些学者发现病人怕体重增加,对体形极为关注,极度消瘦等是该病的主要特征,并对患者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厌食症逐渐从癔病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疾病单元。
在20世纪初有医生报道厌食症患者有暴食、呕吐、导泻等症状,到1959年,一篇题为《进食模式与肥胖》的文章里才出现"贪食"这一术语。后来大量的研究发现贪食行为在人群中是常见的。但其概念及诊断标准都很不一致,直到1980年,贪食症才首次被认可为进食障碍的一组综合征。
1979年,拉塞尔·G.M在一篇题为《贪食症:厌食症的变异吗?》的文章中提出贪食症是厌食症的慢性阶段,是不进行自我控制的厌食症。贪食症的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过量进食,为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而呕吐,极度害怕发胖或体重增加。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使该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症状表现不同。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贪食症是完全有别于厌食症的一种独立疾病,将贪食症定义为:发作性不可控制的暴食,发作后伴有自责和内疚感的一组综合征,与厌食症毫无相关。
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学者较倾向将神经性贪食症视为持续的神经性厌食症的延续。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为DSM)第三版首先提出明确的、规范化的进食障碍诊断标准。目前,我国主要使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准,后面将有详细介绍。
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在20世纪明显增高,并保持上升趋势。比如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厌食症的患病率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两倍;而几乎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患病率增加了一倍半。进食障碍曾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特有的疾病,但近年来日本、以色列、新加坡和中国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我国对上海、重庆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女大学生中,厌食症的患病率达到1.1%,与西方国家的情况相近。
进食障碍的患病率还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比如,发达国家患病率高,富裕阶层多见。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患病率猛增,几乎和欧美接近。城市的患病率高于农村。另外,还有人群差异,患者以女性为主,高发人群包括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员、芭蕾舞演员和时装模特等。高危因素依次为:年龄较小、经常单独进食、经常阅读女性杂志或者听女性广播节目、父母婚姻状况不良等,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童年期的性虐待、幼儿期肥胖、父母肥胖、父母酗酒、追求完美和自我评价低等。这些均表明社会文化因素与发病有密切关联。
神经性厌食症与贪食症相比,患者较为稀少。以摄食急剧减少为特征,由于脂肪流失(尤其是皮下脂肪)造成非常消瘦的体态。因为摄取的能量减少,厌食的人将丧失15%-60%的体重,而且他们的饮食是具有选择性的,避免一些"禁忌"食物,从而导致营养元素的缺乏和失调。部分患者有时也会如同贪食症那样急剧地进食,然后呕吐或者用其他的方式清除吃下去的食物。
厌食症伴随着很多的生理和神经化学异常。这些异常很像饥饿所产生的效应,包括代谢缓慢,体温偏低,异常脑电,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肾脏发生障碍。体温和代谢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下丘脑功能的异常。其他下丘脑参与神经性厌食的病症有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和早醒;垂体功能的变化;性功能衰退,包括女性的闭经;以及抑郁。脂肪减少,与其他激素改变一起影响下丘脑的功能,进而影响垂体的活性。例如,脂肪的丧失会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通路干扰生殖功能。这本来是对饥饿状况的适应,它防止饥饿的女性怀孕以减少能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