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节:第三章 心理诊断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21)

由于同一性混乱,一个人可能会推迟承担成人的责任,漫无目的地换了一个工作又一个工作,性伙伴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他很难确立明确的目标,需要和愿望是变幻不定的。他缺乏统一的感情和兴趣,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遇到多变情况时,因没有恒定的处理方式而表现为矛盾的自我和角色上的混乱。而具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他们的观点与态度能得到他们最初认同的对象(如父母或教师)的肯定,他们的愿望与实现愿望的途径与步伐比较易于一致,他们的能力循着预定的目标与日俱增,从而他们将更加自信和乐观。他们注重发展真正的独立处事能力,他们比较理智和富于热情,面对世界善于进取、敢于冒险。他们当然经常遇到矛盾和困难,但他们能经受住挫折和变得成熟起来。他们有稳固的婚姻情感,对自己的最终职业选择充满信心。现实中多数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会有矛盾的或混乱的"自我同一性"。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无所适从。他们往往在寻求感情上的认同时,由于不能确认正确与谬误而走入歧途。

十二岁以后,青少年身体开始第二次发育,性别特征开始明确,心理上处于"第二次断奶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在此时期会有比较集中的体现。这个阶段也是父母进行子女教育的关键阶段、难点阶段和重点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对异性有好感;有性冲动;有各种各样的爱好;与父母有明显的冲突;思想观念上觉得父母落后,接受了许多新鲜前卫的事物;对事情敏感;有自己的偶像;人生观、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在孩子的这个阶段,父母也刚好处于事业的高峰期,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一般都是各单位的顶梁柱。父母在事业的黄金阶段时,往往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时间上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孩子沟通交流很少。直到孩子的问题相当严重时,父母这时才可能给予重视,但是这个时候,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已经比较严重了。据了解,某医院进行强制戒除网瘾的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很成功,而父母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放下自己如火如荼的事业,陪伴孩子来戒除网瘾。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种种行为的养成并不是一两天的事,父母如果能在平时多一些关注,多一些交流,也不会导致问题那么尖锐和突出。有时候,孩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起父母对他(她)们的关注,当然,孩子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笔者接过这样一个案例:孩子很聪明,学习很好,忽然间学习成绩下降了,但是每次孩子的父亲因为这个事情来学校看望她的时候,她就相当高兴。据了解,孩子的父亲是个很成功的大学校长,平时工作十分繁忙,没有时间关心她。孩子的成绩一下降,她的父母就会从百忙之中抽空马上来看她,这样就给她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她下意识地不好好学习,认为只要她学习不好就能很快见到父亲。虽然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比较幼稚和单纯,但是间接反映出孩子是需要关注、需要交流的,父母对他(她)们的爱是很重要的。

4.1.4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如何进行

正确施行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父母就要根据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和社会化的特点,有针对性、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尽量克服不利因素,促使其健康成长。

①对独生子女要疼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

高尔基说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去教育子女,这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了。"爱子之心,人皆有之,问题是怎样爱孩子才是正确的呢?无论是过分溺爱还是过分约束,都不可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父母一定要学会科学地爱孩子,做到爱得深而不滥,爱得热烈而理智。家长要爱得得当,教得有法,做到爱中有严格要求,严格要求中又有爱。对独生子女提出的要求,年龄越小越要具体,绝不溺爱、迁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碰到困难,家长可以给予启发,但不能代做,一定要让他(她)独立完成。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并在生活的风风雨雨中锤炼成长,养成坚毅的性格。

②重视独生子女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小给他(她)创造一个"独而不独"的非特殊环境,鼓励他(她)多与同龄伙伴交往,和邻居、亲友的孩子以及同学交往,多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培养他(她)的合群精神、集体生活能力和关心他人、与他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③学校、家庭、社会对独生子女的要求要一致

我们不时看到一些孩子在父亲面前表现得畏首畏脚,唯命是从,而在母亲面前则飞扬跋扈,任性粗暴。这就是父母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上不一致的结果。在教育孩子上,父母双方,外祖父母与祖父母之间应密切配合,相互理解,加强沟通和交流,做到要求一致、态度一致、方法一致,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父母的态度是坚决的,非服从不可,良好的性格品质就会得到强化,不良的性格品质就会得到削弱,最终消除。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必须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有力的教育力量,共同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