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第二章 心理诊断中常用的心理测验(1)

第二章 心理诊断中常用的心理测验

2恰当选用心理测评工具

咨询师在咨询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需要用到心理测评,或者为了了解基本情况,或者为了寻求问题趋向,或者为了支持一个推断,抑或为了检验咨询效果。正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加衣;而非饿了加件衣服,冷了添碗饭。咨询师在需要测评结果时,首先要做到的是选准了合适的心理测评工具。下面将根据心理测评工具的类别,并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如何正确选用心理测评工具。

2.1总体心理健康及情绪测评

一般来说,在首次接诊时可能会用到症状自评量表(SCL-90),目的主要是了解来访者最近一周的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轻重程度。

如果症状自评量表结果显示来访者的抑郁分值较高,或者根据访谈,咨询师认为来访者情绪比较低落,可能有抑郁倾向,建议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明确来访者的抑郁程度。

同样地,如果症状自评量表结果显示来访者的焦虑分值较高,或者根据访谈,咨询师认为来访者的焦虑比较突出,建议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明确来访者的焦虑程度。

以上三种量表也常常会用在整个咨询的结束阶段,以评估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检验咨询的效果。

【案例1】

来访者,女,三十五岁,因睡眠问题前来咨询。咨询师通过访谈得知,来访者一直以来身体健康,睡眠良好。可近半个月来出现睡眠障碍,总是到凌晨两三点钟还不能进入沉睡状态,以至于白天工作总是丢三落四,完不成任务,下班后回到家也集中不了精神为八岁的女儿辅导功课,还动不动就对老公和孩子发脾气,去医院做过全面体检,未发现任何躯体疾病。

面对这位来访者,咨询师认为需要进一步综合评估她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同时,由已经收集到的资料推测来访者可能会有高焦虑,所以,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来访者先后做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焦虑自评量表(SAS)。

测评结果如下:

SCL-90:(0-4分评分)

躯体化0.14;强迫症状0.21;人际关系敏感1.1;抑郁1.6;焦虑2.1;敌对0;恐怖0.33;偏执0.21;精神病性0.1;其他2.4

SAS:62分

根据访谈内容,结合测评结果,咨询师确认来访者当前的主要症状是焦虑,那么接下来的咨询内容将围绕焦虑背后的应激事件和如何有效降低焦虑水平展开。

【案例2】

来访者,男,二十三岁,三个月前被女朋友甩了。很郁闷,干什么事儿都没劲儿,也不愿见人,下了班就缩在家里。两个月前在其母亲的陪同下走进了咨询室。

在首次就诊时,来访者接受咨询师的提议,做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其中,SDS结果为65分,显示该来访者情绪明显抑郁。

经过两个月,共七次(每周一次,一次一小时)的心理咨询,该来访者的症状有明显缓解,来访者在第七次咨询中自述感觉愉快多了,也敢于去想象如何面对今后生活中的挫折。根据观察和谈话,咨询师认为来访者的咨询目的可能已经达到,建议来访者再做一次SDS,以进一步证实咨询效果。重测SDS的结果为34分,明显低于初测分数,与一般人的分值基本持平。

依据来访者的自我感觉、现实反馈及测评结果,咨询师和来访者都认为咨询可以进入结束阶段了。

2.2社会应激与应对测评

在咨询中,咨询师对于来访者当前的状态,无法在近期生活现实中找到直接原因,推测可能与其他一些社会因素(家庭问题、工作或学习问题、社交问题)有关系,就可以借助生活事件量表(LES)来了解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对来访者本人有影响的事件。

找出应激源也即重要影响事件后,咨询师可能还需要对来访者一贯采用的应对方式做进一步了解,此时建议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了解、收集来访者基本情况和对来访者进行干预这两个阶段都有可能会用到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因为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涉及到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充足且良好的社会支持既可以在应激事件来临时为个体提供缓冲作用,又可能促使个体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通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评,咨询师可了解到来访者在需要支持时用了哪些资源,有哪些资源可以用。

【案例1】

来访者,男,三十八岁,因有多次自伤行为而被姐姐带到咨询室。通过与其姐姐的交流,咨询师得知,来访者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大爱说话,为人本分老实。但半年前曾发现他用刀片划自己的胳膊,家里人也问不出原因,前天同样的行为再次发生。家人着急又害怕,就带着他来求助咨询师了。

通过与来访者交谈,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目前对自己充满了厌恶,感觉自己特别无能,认为自己?事无成,什么也干不好。咨询师认为需要通过生活事件量表,具体了解究竟是哪些事的发生引起来访者如此强烈的反应,来访者对事件的评价又是如何。于是,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来访者做了生活事件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来访者先后经历了降职、与妻子不合而分居两件负性事件,且这两件事情在他看来均属严重影响事件。

咨询师接下来围绕这两个事件发生后来访者的情绪反应展开谈话。来访者认为事情发生了,结果就这样了,自己应付不了,还认为这些后果都是他造成的,他觉得自己很无能。

至此,咨询师认为有必要做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目的在于确认来访者是否在问题发生后会习惯性消极应对。

【案例2】

来访者,男,十七岁,高二学生,身材魁梧,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前来咨询。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其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没有时间照顾他,五岁之前由姥姥、姥爷抚养,五至十二 岁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上中学后开始寄宿学校。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平淡,没有要好的哥儿们。然而最近一个月却接二连三地与同班同学发生争执,其中一次还将同学的胳膊打伤。

三次咨询后,来访者基本可以做到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自控能力也有所提高。然而来访者感觉自己虽然可以避免人际冲突,但还是不快乐,遇到困难时,总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被困着。因此,咨询师认为需要与来访者探讨社会支持问题,提议来访者先做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测量,以了解来访者在需要帮助时,有哪些资源可以作为支持。

2.3人格测评

我们都知道,人格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处事态度、行事风格、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及成就目标等等。所以,人格测评也成为心理咨询中常常用到的测评。当来访者想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时;当来访者是为了择业问题而求助咨询师时;当咨询师推测来访者的问题可能会是其人格特点导致时;当咨询师认为来访者可能具有某种人格障碍倾向时;当来访者被怀疑是精神病性倾向时,都会用到人格测评。

如果时间足够用的话,以上种种情况下均可首先选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I),而在鉴别来访者是否是精神病时,可以用的人格测试仅仅是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MMPI)。

如果不需要特别详细的人格特征,仅仅是需要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的性格特征,可选用EPQ人格测试。

另外,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试(16PF)常常被用来与职业测评联合使用,从而为职业指导类的咨询提供有力参考。

【案例1】

来访者,男,三十四岁,是其父亲将他带进咨询室的。来访者三年前因工作不能胜任而下岗在家至今,家里人发现他的话越来越少,对任何活动都没太大兴趣,而且如果不被打扰的话,总是一连几个小时地坐着或站着。在对话中,咨询师发现来访者反应比较迟缓,有些表达在逻辑上说不通。咨询师推断该来访者可能会存在精神病问题,因此在其本人和家属的同意下,来访者做了MMPI-2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