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63)

此外,自杀未遂的人数远远超过自杀死亡人数。联合国估计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十至二十倍,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八倍左右;我国每年有250万至500万人自杀未遂(卫生部估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女性自杀未遂者是男性自杀未遂者的三倍。从自杀的方式上看,服毒是最常见的自杀方式。婚姻和经济问题是导致自杀最常见的社会应激源;60%的人在自杀前有急性诱发事件发生。

在自杀的研究中,研究者总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或者一组变量来描述自杀者的特征,但是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得到适当的结论,有研究者在历经六年的研究之后,宣布研究失败,认为自杀是不能用任何有限的特征进行归纳的。当然,从上一段提供的数字中,我们发现不同人群的自杀比率是不一样的,因此研究者能够划分出一些高危人群,例如无助感是一个较好的长期的预测因素,但是并不是一个短期的预测因素,也就是说产生无助感并不会立即引起自杀行为或想法。对任何一个人是否会自杀的预测现在仍然没有办法做到,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去问是否有自杀的想法。但总还是有一些对高危群体的预测因素。研究自杀的著名心理医生施奈德曼通过大量的研究,把自杀的特征进行了归纳,他发现自杀者有十项共同的特征,他从六个心理学的角度来对这十个特征进行概括,也就成了自杀的六个维度,这六个维度分别是:原因、目的、情感、认知、人际关系以及连续性特征。首先是原因特征,这个维度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①自杀通常由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所引起的;②这种心理痛苦往往是因为心理需求遇到挫折引起的。第二个维度是目的特征,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③一般而言,自杀目的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④一般而言,自杀目的是为了中断意识。第三个维度是情感特征维度,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⑤自杀过程中常见的情感特征是极端的无助感;⑥是否自杀的内在态度通常是矛盾的。第四个维度是认知特征维度,指:⑦一般而言,对自杀的认知态度会受到极度的压抑。第五个维度是人际关系特征维度:⑧自杀时的人际关系特征是想要与别人交流;⑨自杀的一般性的行为是寻找出路。最后一个维度是连续性特征:⑩一般而言,自杀的连续性特征是持续一生的应对方式。同时,研究者发现,有一些主要的有独立预测作用的危险因素,现在总结如下:

①死亡前的近两周内抑郁症状严重;

②求助者有自杀家族史;

③求助者曾有自杀未遂史;

④自杀当时出现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急性应激;

⑤死亡前近一个月内生活质量低;

⑥求助者已经形成一个特别的自杀计划;

⑦求助者最近经历了心爱的人去世、离婚或分居事件;

⑧求助者的家庭因损失、个人虐待、暴力或求助者遭受性虐待而失去了家庭内的平衡和家庭支持系统;

⑨死亡前近两天内经历了急性的人际冲突;

⑩死亡前近一年内出现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慢性应激;

{11}求助者陷入特别的创伤损失而难以自拔;

{12}求助者是精神病患者;

{13}求助者有药物和酒精滥用史;

{14}朋友或同事有过自杀行为;

{15}亲属有过自杀行为;

{16}失业或没有收入;

{17}求助者最近有躯体和心理创伤;

{18}求助者有失败的医疗史;

{19}求助者独居并与他人失去联系;

{20}死亡前近一个月内社会活动减少;

{21}求助者有抑郁症,或处于抑郁症的恢复期,或最近因抑郁症住院。

这二十一条中有六条或者以上的情况,就有可能会发生自杀的行为。其中在危机干预的热线中,第四条和第十条是应当询问的,而在面询过程中,在保证来访者的安全的情况下,应当了解尽可能全面的信息。

2.1.2自杀相关的谬误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凯文·卡鲁索总结了大量的关于自杀的谬误,他说:很多时候,人们总会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来看待自杀的事件,但是事实上,他们在研究和咨询过程中,已经发现大量的案例是因为身边的人拥有了这些错误的观念,而导致没有能够及时的发现和预防。以下就是他所总结的谬误:

①谈论自杀的人不自杀,他们谈论自杀只是为了吸引人们的关注。

事实:自杀的人通常在自杀前都会谈论自杀。他们很痛苦,并希望能够求助,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并慢慢陷于无望的情绪中,很多时候他们谈论自杀是在发出求救的信号。所以说,谈论自杀是自杀行为实施前的一个严重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