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83)

高考结束后,端木考分很差,心情沮丧,每天更是无所事事,只是对着电脑浪费时间。端木的父母几乎对这个孩子丧失了信心,他们十分苦恼为什么孩子就没有遗传一点他们的"学术头脑",为什么就这么不爱学习……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发生在端木身边的校园故事。

端木就读的中学是其母亲所在大学的附属中学,这所重点中学以校风严谨著称,教学质量也相当不错,每年高考升学率也排在全市比较靠前的位置。学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视的,文体活动开展也比较多。

端木初二转学到该校初中部,由于基础不错,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也保持在中上游水平。由于是转校生,初来乍到,没有什么朋友,端木也就很少出去玩,父母给的零花钱他基本都用来去书店买自己喜欢的书来看。他平时爱看《史记》、《资治通鉴》等,也时常买一些哲学类的书籍来看。有一回课间休息时,端木拿出自己刚买的《大哲学家小传》来读,就被几个淘气的孩子一把抢去,在班上大呼小叫,笑话他看这么高深的书,像个"老古董"一样。他们把他的书扔来扔去,端木只能在后面追着他们跑。

原本就不善言辞的端木,在同学们眼中越发显得古怪,他们把他当成异类。虽然在最初的时候,端木也想过要好好跟同学们相处,但是由于平时的兴趣爱好差别比较大,而且端木还是刚从外省来北京,并不熟悉这边的"流行",所以总是不能融入其他人的圈子。

端木的另一个"软肋"是他说话时总是带着南方口音。在以前的学校,大家都是这样讲话,端木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一到北京,南方口音马上就变得很明显了。每次端木上课回答问题,同学们就在下面窃笑。有个别调皮的孩子还学他说话,逗大家乐。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这样被人嘲笑让端木觉得非常难过,他甚至感到了自卑,于是变得更加沉默。他开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屑于跟别人交往。在端木眼中,班里的同学根本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也没有必要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了自己。

中考过后,虽然也有不少初中时的同学一起升入该校高中,但端木与他们都没有什么来往。高中时期的端木依然是独来独往。端木缺乏自己的特长,对文体、音乐、美术等也没有兴趣,因此也很少参与到丰富的课余生活中去。本来还算不错的学习成绩在高中阶段也没有了优势,因为这所著名的高中里云集了各个学校考过来的尖子生,端木在班级中只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端木的班主任张老师是一位年逾五旬的老教师,教学经验相当丰富,在同学们心中威信非常高。在这位老教师眼中,端木是一个外表沉静内心丰富的孩子,他知道端木心中有很多的想法,只是他似乎不屑于表达出来,事实上,他非常需要支持和关怀。张老师也经常找端木谈,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并鼓励他勇敢地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两点缺陷就觉得不自然。端木非常信任张老师,心里有什么话也愿意告诉张老师,但是有时候又觉得张老师毕竟是老师,有些事情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口说。老师总不能代替同伴的作用。虽然有张老师的关心,但端木的内心仍然是孤独的。

发现端木上网成瘾后,端木的父母也专程找过张老师,一起商量怎么帮孩子解决网络成瘾的问题。高一下学期的期末考试,端木的成绩退步非常明显,好几门功课没及格,沦至班里最后几名。这一次的挫折也让端木清醒了一下,张老师在这个时候找他谈了一次,帮他分析原因,跟他一起讨论对策。端木深受感动,决心要好好学习,把功课补上去。

高二时期的端木在学习上的确有了一些改观,但是随着高二下学期文理分科,端木进了文科班,不再在张老师班上,而新的班主任老师并不了解情况,对端木也没有像张老师那样给予充分的关注,端木在精神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重新回到了网络的怀抱……

【案例分析】

为什么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端木最终因为网络成瘾,连大学都没有考上呢?让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在每个孩子健康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缺少地需要得到来自周围人的关爱,需要有正常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获得成功,建立自信,需要学会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而一旦这些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那么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孩子满足各种心理需求的途径无非是通过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来实现的。作为一个学生,人际关系相对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就是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以及与同学朋友的同伴关系。从端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比较淡薄。而他在学校的同伴关系也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尽管他做过努力,但仍然没有被人接受,这是导致他把兴趣转向网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需要一个替代物来充实情感的空白,而网络恰好提供了这一契机。端木在网络上有很多朋友,他们志同道合、相互尊重、彼此欣赏,这极大地满足了端木被人关?、被人认同的需要,这无疑是网络对他最强的吸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