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第二章 心理诊断中常用的心理测验(4)

③正确看待测评结果。

所有的心理测验,均是相对地、间接地反映人的心理状况或心理特点,所以不管测评结果是什么,都只能将其作为一份参考,并且其参考价值也是有时效性的。也就是说,测验结果本身只是估计,而不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个人的特点。因为人的心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在不同时段、不同条件下,心理状况可能是迥异的。而且,即便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也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改变。

因此,不要一看到测验结果不怎么好就背思想包袱。要相信,即便是状态真的如测评结果一样不好,通过心理调适还是会好起来的。 

3.2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必读

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要做到正确使用心理测验,除了接受专门的心理测验培训、熟知各种测验的特征和用途,并获得测验使用资格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测验实施前。

测验实施前,在与受测者建立和睦的关系基础上,咨询师需要向受测者解释测验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期受测者可以认真对待测验。从而保证测验的有效性。

②施测过程中。

为了保证测验的顺利进行,咨询师要关注整个施测过程,包括解决受测者所可能遇到的问题、记录施测中受测者可能出现的异常行为和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其他干扰因素。

③测验结束后。

测验分数出来后,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其一,对测验结果的解释。结果的解释要与访谈结果紧密结合起来。孤零零的一个分值,没太大意义,需要依据受测者的具体情况完成受测者的测验报告。其二,对来访者问题的判断,主要依据是访谈,测评结果只是重要的参考,但不起主导作用。其三,对测验结果的保密。如同对咨询的保密一样,咨询师要对测验结果进行保密,未经受测者同意,不能随便将测评结果示于他人。

④测验工具的来源。

当前我国心理健康领域使用的测评工具汇总有:《精神病学评定量表手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行为医学评定量表手册》和《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大部分测验均可从这些手册中查得。

心理测验管理试用条例中明确提出,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只认可那些经科学程序审核、鉴定的标准化测验,并予以登记注册。凡经过登记注册的心理测验,均给予统一分类编号,并定期在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报》上公布。

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应当适当关注心理测验的新动向,以保证在现有心理学发展水平下,可以使用到最科学、最合适的测评工具。

4心理测验专业词汇

标准化:固定实施测验的程序(指导语、实测环境、计分规则等)。

测验手册:详细描述测验应该如何使用、其设计与编制、施测和计分程序的文本。测验手册应该包括常模表,会描述测验是如何进行标准化的,并为测验设计的目的而引用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证据。

常模:个体测验分数被比较的参照团体所得的一组分数。

典型反应:在既定的情景中,一个人最能怎样反应、思维或感受。

客观性:测验步骤或评分过程不依赖于实测者的判断的程度。

筛选:确定要进一步探查的对象的最初决策过程。

受测者:接受测验的人。

特质:个体心理结构的平均状态。有时假定特质是个人拥有的一定程度的持久的特点。

问卷/量表:常用于命名测量人格或职业兴趣等的典型反应测验。

项目:测验中的单个问题。

效度:指测验的有效性程度,即测验能准确地测得其所要测量东西的程度。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程度。

原始分:在测验中获测验的分量表中,个人成绩的直接数字报告,例如,在瑞文智力测验中做对的题目数。

状态:根据测量的情景和时间而变化的心理特点在当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