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家庭活动其实是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好机会。很多家长由于生活压力,或者过于关注自己事业的发展与成功,很少能够腾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很多家庭缺乏娱乐与集体活动,孩子放学或放假回家后在家待着往往无事可干,觉得没什么意思,因此在百无聊赖或孤单之中就可能会选择上网。因此,多创造一些一家人都参与的活动,比如郊游、运动等,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不仅使一家人放松了身心,而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也会让家长与孩子心与心的距离更为贴近。另外,孩子是家庭的一员,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应该体现在让孩子积极参与各种家庭事务,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地交换意见,这有助于孩子家庭责任感的养成。
e.家长对网络的态度
调查表明,不少沉迷网络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或多或少对网络这一新生事物有着非理性的看法。很多家长盲目排斥网络,还有些家长则在无法制止孩子沉迷网络时,就干脆采取纵容的方式。家长这种对网络的非理性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孩子的好奇心理与逆反心理。
青少年上网成瘾很大一部分与网络游戏有关。特别是男孩子,他们上网的主要内容就是网络游戏。但是,完全把网瘾责任推给网络游戏是不公平的。网络游戏不过是一种科技产品,因为青少年上网成瘾就关闭网吧、取消网络游戏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想法。家长们可以回忆一下过去,自己在青少年时期有没有痴迷过某种形式的游戏或活动?如果回答"有",则对待网络游戏的心态自然就会平常许多。
网络是一个多功能的工具,无论你喜欢与否,它都会很自然地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从孩子们现在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上来看,有的玩游戏,有的聊天交友,有的搜索下载各种资讯,这些形式,反映的是孩子内心对周围世界的需求。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如同现实世界一样,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我们根本无法做到让孩子活在真空里,还不如坦然地接纳这个虚拟的世界。网络本无错,迷恋方为过。有些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网瘾以后,往往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深恶痛绝,不共戴天,要求孩子绝对不能再去碰网络,这实际是偏激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家长们要做的不是堵而是疏导的工作,也就是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网络的功能和弊端,做到善用网络。
②学校教育因素
a. 教育导向
由于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评估方法、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等原因,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性为主要特点,很多老师侧重于以学生成绩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习、考试几乎已成为青少年生活内容的全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句流传甚广的顺口溜也道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可以说,学习的好坏,成绩的高低成为中小学生获得自我认可与他人认可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我们知道,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的孩子则很难通过考取高分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价值感。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对学生文艺、体育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日渐受到重视,这也给青少年拓展自己的兴趣与特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舞台,比如绘画、音乐、篮球、足球等各种体育活动、竞赛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的学业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以外可以找到其他的能够肯定自我的途径。但目前这种多维的评价体系在我们教育实践中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真正广泛深入开展起来的学校还属少数。另外,由于每个家庭及个人等条件所限,仍有相当一批学生在文体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没有出色的特长与才艺。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而他在课外活动中也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的话,那么他在学校中体验到的成功感就很少。相反,沉重的学业负担,不良的学业成绩则很容易招来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备,也可能受到来自同伴的嘲笑与轻视。沉重的学业负担以及学业等带来的失败感促使青少年转而寻求各种缓解学习压力、证明自己的途径,而网络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内心需要。
b. 心理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的缺失
现行的教育考核体制比较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开发则相对显得比较薄弱,尤其是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以及心理素质方面,当然家庭教育在这一方面同样也做得不够。很多青少年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身边也没有朋友可交流,只好到网上寻求朋友。还有些青少年个性孤僻,比较胆怯,不善交流,在现实中也得不到很好的调节与帮助,只好通过上网来展现性格中理想的一面。很多青少年是在遇到挫折或心情不高兴时,不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往往只会选择上网来发泄或逃避,其应对方式缺乏灵活性。另外很多网络成瘾的孩子感到无事可干也就去上网了,这就涉及一个如何管理自己的闲暇时间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更合理地规划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其中的世界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是被网络所驾驭,这就需要学校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而不仅仅是在问题出现后才去补救、禁止。如何让学生把自己的课余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些,而不仅仅是上网这唯一的选择,这就需要培养他们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等各种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