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56)

有时,人们用进食障碍来推迟成长。从别人那获得认可与自我价值感,并且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在家庭里受欢迎的"完美小女孩"角色的人,在必须相信自己,独立面对外面的世界时,可能感到巨大的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可能被不愿孩子离开的父母无意识地强化。如果她们不因为自己的独特性被认识而受到重视,女孩尤其容易对自己的外貌、竞争力和获得爱的能力产生不安全感。基于孩子的独特性与父母建立的亲密关系,可以给孩子对将来发展健康关系的信心和能力。

另外,很多患者发病与童年所受的虐待有关。

1.6.3.3个体因素

在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情况下,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进食障碍患者。这是因为人有个体差异,一部分人对于进食障碍具有"易感性",因此进食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个体因素。

1.6.3.3.1人格特质

进食障碍患者表现出一定的人格特征和异常的进食方式,以作为控制应激和焦虑的方法。患者易于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苛刻,用语言表达感情困难,害怕批评,逃避争论,低自尊、低自我评价、高神经质水平、完美主义倾向等--所有这些特点都使她们难以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很多患者在童年期有过性虐待或者感情伤害的经历,而难以信任他人。厌食/贪食的行为和想法保护她们免于被拒绝、抛弃,或者其他可能的伤害。厌食/贪食变成了唯一的关系,虽然空空如也,但能使她们避免经历深度的感情而增加受伤害的可能。

进食障碍患者存在人际焦虑,当患者感到被人拒绝时,就会产生低自尊,并采取不恰当的应对行为,即进食异常。矛盾的是,进食障碍在早期可以提高自尊,因为它带来了一种成功感--对于保持瘦体形的患者来说,她们符合了文化所认同的理想体形。的确,很多人在节食失败之后用引吐、导泻等方法清除食物,并且害怕没有其他能够减肥的方法。但是,一旦暴食-清除食物的循环开始,它所导致的代谢不平衡以及习惯性的逃避会变成一种难以摆脱的依赖,事实上毁掉了自我价值感和控制感。

进食障碍患者具完美主义倾向,她们盲目追求以"瘦"为美的理想体形,将自己属正常范围内的体重、体形视为缺陷,采取异常的进食方式来达到完美体形。她们的自我评价很低,而且完全依赖于对自己身体的评价。患者女性居多,且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阶段。此时青少年的心理正在向"独立"发展,面对需要独立解决问题、为自己负责的各种问题,同时,因为女性常常得不到正面的鼓励与肯定,会出现难于应付的场面,因此她们往往选择对进食行为、体态和体形进行自主控制来达成心理独立和自我控制的目的。进食障碍患者也表现出分裂型的人格特征,作为防御机制,逃避不愿意认识到的重大创伤性事件。此外,进食障碍患者对食物、体重、体形的过分关注,以及贪食症患者难以控制的大量进食,反映患者具有强迫-冲动型人格特征。

1.6.3.3.2认知特点

进食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身体不满。患者通常有体象障碍,一直认为自己过胖,体形肥大,即使她已经非常消瘦,仍然觉得自己不够苗条。患者每天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与食品、体重、体形等相关事物的强迫性思考,并倾向于关注与体重、体形有关的信息,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则倾向于注意与食物有关的信息。

1.6.3.3.3情绪特点

进食障碍患者表现出消极的情绪特征。患者的抑郁、焦虑和罪恶感等消极情绪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人。进食障碍患者中32.4%的人有中度以上的抑郁存在。抗抑郁治疗对进食障碍有效,神经性厌食与情感障碍都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去甲肾上腺素代谢异常也提示进食障碍与情感障碍的密切关系。就抑郁出现的频度和严重度而言,神经性贪食明显高于神经性厌食。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进食障碍的发生率也非常高,家族中有原发性情感障碍病史者容易引发厌食症。有研究发现,进食障碍患者64.7%有心境不良的描述,其中33.3%有过自杀行为,说明已到重度抑郁程度,支持抑郁为进食障碍的常见临床表现,尤其在贪食症患者更常见、更严重。

患者把控制进食行为作为应对紧张、焦虑的一种方式。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通过限制进食、获得苗条身材来达到情绪满足,神经性贪食症患者通过大量进食来达到情感宣泄,但大量进食仅能暂缓焦虑,之后会对自己的暴食行为产生罪恶感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许多人描述在暴食时觉得完全无法控制,有种不顾一切只想稍微感觉好点的渴望驱使着她们。在暴食/清除食物之前,她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绝望与无助,之后,她们会有种混合了控制感、羞愧、安慰、厌恶、茫然、筋疲力尽的复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