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心理和社会因素
目前,我们谈论的"心境抑郁"大多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人际关系也变得日渐复杂、冷漠了。客观上的精神压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榜上无名、失业、失恋、工作变动、家庭矛盾、离婚、失去亲人、经济损失等心理打击都会导致人的情绪低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多数人的一生都会有一两次上述的经历,情绪低落是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我调适,这种情绪很快就消失了。但是如果这种低落情绪长时间挥之不去,并已妨碍了自身的心理功能(如注意力、记忆、思考、抉择等)或社会功能(如上学、上班、家务、社交等),而且"心境抑郁"的特征十分明显,那么就会发展成为"抑郁症"。严重者在抑郁的状态下不能自拔,容易酿成自杀的悲剧,像海明威、三毛等。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一般是当成为重症抑郁症的时候,应该及时转诊。
1.2.1.2内源性
内源性的抑郁症与遗传有直接关系,多数人莫名其妙地发病,有时与季节性有关,这种情况的治疗以吃药为主;占抑郁症的70%。还有些抑郁症患者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在五羟色胺转运体酶存在一定的缺陷。
1.2.1.3药源性
药源性的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抑郁症,一些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如利血平等能引起有些人出现抑郁发作,还有癌症治疗和肝炎治疗中的免疫制剂,如细胞因子等的应用也能导致抑郁症的发作。对于这一类抑郁症多立即停药即可使抑郁症状消失。
1.2.2临床表现
抑郁症的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躯体症状群三方面。
1.2.2.1核心症状
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这是抑郁的关键症状,诊断抑郁状态时至少应包括此三种症状中的一个。
1.2.2.1.1情绪低落
病人体验到情绪低、悲伤。情绪的基调是低沉、灰暗的。病人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抑郁症病人常常可以将自己在抑郁状态下所体验的悲观、悲伤情绪与丧亲所致的悲哀区别,这就是在抑郁症诊断中提到的"抑郁的特殊性质",它是区别"内源性"和"反应性"抑郁的症状之一。
绝望:对前途感到失望,认为自己无出路。此症状与自杀观念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无助:是与绝望密切相关的症状,对自己的现状缺乏改变的信心和决心。常见的叙述是感到自己的现状,如疾病状态无法好转,对治疗失去信心。
无用:认为自己生活毫无价值,充满了失败,一无是处。认为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只有麻烦,不会对任何人有用。认为别人也不会在乎自己。
1.2.2.1.2兴趣缺乏
是指病人对各种以前喜爱的活动缺乏乐趣,如文娱、体育活动、业余爱好等。典型者对任何事情无论好坏都缺乏兴趣,离群索居,不愿见人。
1.2.2.1.3乐趣丧失
是指病人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或曰快感缺失(anhedonia)。常表述为:活着没有意思,干什么都没有乐趣。
以上三种主征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出现,互为因果。但也有不少病人只以其中某一两种突出。有的病人不认为情绪不好,但却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有些抑郁症患者有时可以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参加一些活动,主要是由自己单独参与的活动,如看书、看电影、电视、从事体育活动等,因此表面上看来病人的兴趣仍存在,但进一步询问可以发现病人无法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乐趣,从事这些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消磨时间,或希望能从悲观失望中摆脱出来。
1.2.2.2心理症状群
抑郁发作包含许多心理学症状,分为心理学伴随症状(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认知症状以及自杀观念和行为、自知力等)和精神运动性症状(精神运动性兴奋与精神运动性激越等)。
1.2.2.2.1焦虑
焦虑与抑郁常常伴发,而且经常成为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主观的焦虑症状可以伴发一些躯体症状,如胸闷、心跳加快、尿频、出汗等,躯体症状可以掩盖主观的焦虑体验而成为临床主诉。
1.2.2.2.2自责自罪
病人对自己既往的一些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认为自己的一些作为让别人感到失望。认为自己患病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严重时病人会对自己的过失无限制地"上纲上线",达到妄想程度。
1.2.2.2.3精神病性症状
主要是妄想或幻觉。内容与抑郁症状和谐的称为与心境相和谐的(mood-congruent)妄想,如罪恶妄想、无价值妄想、躯体疾病或灾难妄想、嘲弄性或谴责性的听幻觉等;而内容与抑郁状态不和谐的称为心境不和谐的(mood-incongruent)妄想,如被害或自我援引妄想,没有情感色彩的幻听等。这些妄想一般不具有精神分裂症妄想的特征,如原发性、荒谬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