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第三章 心理诊断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19)

4.1.1家庭教育的盲点和误区

家长都是怀着一种望子成才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态度、观念、期望和教育方法等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他们在家庭教育的观念和行为上存在着不少盲点和误区,致使在教育孩子时感到困难重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阻碍了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重视知识学习,忽略品德教育

近年来,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由原来较多关心子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规范转移到关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甚至出现重知识轻品德的倾向,不惜血本下大力气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开发智力,在这同时却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品德的早期培养和良好行为的早期训练。

②期望过高,限制过严

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强迫小小年纪的幼儿学这学那,自觉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甚至拔苗助长。幼儿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玩,过多地参加各种兴趣班,高强度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不但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发展,更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③过分宠爱,提供锻炼的机会甚少

由于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把孩子看成自己心血浇灌的对象,在其身上倾注过分的爱,纵容护短,不但人为地割裂了孩子和其他同伴的接触,使得孩子不能以伙伴的行为来纠正自己的行为,更容易造成孩子自理能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弱,产生孤独、自闭等心理问题。

④亲子关系淡漠,游戏的时间和机会极少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忙于上班、工作、学习进修,他们无暇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照看。幼儿长时间缺乏亲子接触和父母的关怀,也缺乏与父母进行沟通。

⑤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指导

一些年轻的父母不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也不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更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他们关心的是孩子的智力,而没有关心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关心身体健康多于关心心理健康,重视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为孩子树立榜样等等。

⑥家庭气氛紧张,单亲家庭的增加

时代在发展,中国的离婚率逐年上升,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在逐年增多。离异家庭中的家长,有的经常训斥、打骂孩子,有的则在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以弥补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长期生活在这种氛围里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和照顾,极易造成各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4.1.2幼儿如何教育

蒙台梭利说过:人类三岁以前所吸收获得的知识,相当于成人花六十年拼命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量;而生理学家也发现,三岁幼儿的脑神经发育已经达到成人的60%-80%。蒙台梭利根据零到三岁幼儿的心智特征,把这个时期称为潜意识吸收心智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以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来学习、获取需要,以人们无法想象的惊人速度和能力将所有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信息、事物照单全收,并像照相机一样一一留在大脑的底片中,从而形成一生人格、智慧、情感、意志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基础。而幼儿从出生到三岁左右,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是在父母的养育和教育中,接触到的全部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所以,当一个小生命诞生,给家庭、父母带来了无限喜悦和希望的同时,也让家庭和父母从此担起了一份永远的、沉甸甸的养育和教育的责任。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尤其是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教育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将时时刻刻影响着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养育子女的过程,就是对孩子启蒙教育的过程。从时间上来看,家庭教育是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教育;从空间上来看,家庭教育对幼儿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是其他教育所达不到的。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使家庭成为幼儿最直接、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许多年轻家长的重视。然而,要想使家庭教育卓有成效,使幼儿身体的发育、智慧的萌芽、能力的扩展、行为的创立得到良好的培养,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环境的质量水平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和谐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帮助。尤其是幼儿父母能够互敬互爱、生活协调,不仅有利于个性的陶冶,而且由于父母能够相互支持配合,对幼儿教育会事半功倍。反之,紧张的家庭关系,经常吵闹的父母,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会对子女教育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