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65)

{20}自杀总是一种冲动性行为。

事实:自杀有些是冲动行为,但仍有一些则是在仔细考虑之后才实行的。

{21}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事实:从自杀者的角度看,几乎所有采取自杀行动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此外,另一位研究者格森还提出了五项有关儿童自杀的谬误(转引自肖水源等翻译的《危机干预策略》):

{1}六岁以下的儿童不会自杀。

事实:五至十四岁儿童自杀死亡的相当多。

②近年来儿童自杀非常罕见。

事实:近十年来,儿童和青少年自杀率正在上升。

③从心理动力和发展的观点来看,真正的儿童抑郁症是不可能的。

事实:近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种过时的理论是错误的。

④儿童不可能理解自杀的结局。

事实:不管这个学说是对还是错,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儿童自杀未遂和儿童自杀死亡。

⑤从认知和躯体的角度看,儿童不可能成功地完成自杀计划。

事实:大量有关儿童自杀的数据在不断上升,说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格森认为,也许部分家庭以否定自杀来掩饰自杀带来的羞辱,从而导致了这些误解。从以上五项谬误来看,我们不能排除儿童自杀的可能性。

2.1.3自杀的迹象

①首先,是言语上的迹象,有可能是直接说出来,也有可能是间接说出。其中间接向人表示出的方式举例如下:

*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情或拿自杀开玩笑;

*谈论自杀的计划,包括自杀的方法,时间和地点;

*流露出无助、无望的情感;

*与亲朋告别;

*谈论自己现有的自杀工具;等等。

直接说出的话语比如说:

*"我希望我已死去";

*"我再也不想活了";等等。

间接说出的话语比如说:

*"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

*"我讨厌现在的生活";

*"现在的生活一点意义都没有";

*"现在的生活不值得活下去";

*"无论怎样都没有关系了";

*"我不再关心身边的任何事情了";

*"现在没人能帮得了我";

*"没有我,别人会生活得更好";

*"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等等。

②然后,是看行为上的征兆,通常比较明显的行为上的征兆如下:

*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中断与他人的交往,或危险行为增加);

*抑郁的表现(情绪的改变,睡眠或食欲的改变);

*感到无助;

*表现出绝望的样子;

*睡眠过多或过少;

*大部分时候都在说厌烦;

*显著的长胖很多或者消瘦很多;

*写关于死亡的诗歌或文章;

*行为有点控制不住的样子;

*对大多数活动失去兴趣;

*放弃一切荣誉;

*写遗书;

*不再有幽默感;

*面临着"受到侮辱"的情况;

*面临着"失败"的情况;

*感到极端的内疚或羞愧;

*出现非理性行为;

*对死亡或者等死的事情很关注;

*做事不顾一切;

*易怒;

*经常无缘无故出现头痛、胃痛等症状;

*不再在乎个人外表;

*人格发生变化;

*在学习或工作中表现变得很差;

*有条理地安排后事;

*频繁出现意外事故;

*饮酒或吸毒的量增加;

*不能集中精神。

以上是根据现有的研究总结的一些自杀行为发生之前的行为和言语上的征兆,但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自杀者都会在自杀前表现出自杀征兆,有些人会把他们的痛苦、抑郁情绪深深地埋藏下来,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强者,又或者是因为现在的社会给自杀者往往会贴上不好的标签,会认为他们有病,因此他们不希望自己被认为是弱者,所以他们会将心理的感受隐藏起来。

但是大多数人确实显示出了自杀的预警信息,所以我们需要注意这些表现出来的自杀预警信号,并尽力去鉴别。如果我们确实发现某些人表现出了自杀预警信息,我们需要尽全力帮助他们。

2.1.4自杀的干预

对于自杀者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不想活了,而是把自杀当做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自杀确实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不是唯一的一种,也不是最好的一种,总会找到其他更好的方法。自杀者认为自杀是一种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内在的问题是负面的情感,如抑郁、焦虑、丧失、持续的厌倦、气愤或其他令人不愉快感;外在的问题包括与外部环境相关的强烈的丧失、内疚或愤怒感等。因此日复一日的生活琐事变得越来越激烈,情感越来越痛苦。在所有自杀危机中,情感痛苦是一个主要方面。自杀者认为痛苦状况是无法逃避的,无法忍受的,永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