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的特点,我国的心理学家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提出了我国的网络成瘾概念:
网络成瘾是青少年心身发育过程中心理失补偿的突出表现,是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青少年心身发育需求不能满足的病理性补偿行为,是青少年在信息时代的单一选择性心理行为偏差。
3.2.4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症状
3.2.4.1生理方面
网络成瘾对身体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进食过多而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些问题均可严重妨碍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
3.2.4.2认知方面
网络成瘾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不能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导致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的视觉形象思维,导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参与意识减弱,缺乏时间感。
3.2.4.3情绪方面
网络给网络成瘾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情感的空间,他们可以和网友们尽情地沟通,享受着无拘无束的愉悦。同时,网络也给他们造就了一个宣泄情绪、放纵冲动的场所。网络成瘾使得有的人心理闭锁、情感迷失。网络成瘾者因不能面对现实,常常处于上网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情绪低落、悲观、消极,情感自我迷失。常出现的情绪问题有:忧郁症、躁郁症、焦虑等。
3.2.4.4自我认识方面
网络成瘾者普遍不能约束自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角色的混乱。网络虚拟空间的表现与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具有的强烈反差,导致了沉溺者的双重人格,夸大自己的次要性格,向本我妥协,在互联网上一味追求快乐原则,但另一方又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产生焦虑。另外,出于好奇心而上网容易导致异装癖、同性恋倾向等不健康人格。
3.2.5为什么会网络成瘾
"为什么会网络成瘾?"这一问题是研究网络成瘾的关键点。为回答好这个问题,我国"虹"计划项目专家组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与临床实践,提出了解释网络成瘾的病理心理机制--"失补偿"假说。"失补偿"假说对于网络成瘾的基本解释为:上网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受阻时的补偿表现。如形成"建设性补偿",则完成补偿、恢复常态发展,即正常上网行为;如形成"病理性补偿",则引起失补偿、导致发展偏差或中断,即网络成瘾行为。
3.2.5.1网络成瘾的形成过程
3.2.5.1.1上网的原因
青少年上网通常存在两种背景情况--常态需要和补偿需要。
①常态需要。青少年个体发展需要众多的心理要素,如亲子交流、在校学习、同伴朋友、竞争与竞赛、体育运动、文艺活动等等,而网络资源自身就包含了其中的多种要素,如竞争、同伴关系、成就感等等。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发展所需的心理要素,在这一背景下,上网属于常态需要,不仅不能粗暴阻止,反而需要教学和引导。
②补偿需要。当青少年的常态发展受到外因与内因的影响时,则会出现心理要素获得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发展受阻。这时,青少年上网的动机是补偿不足的心理要素,驱动力主要来自内部。在这一背景下上网则属于补偿需要,需要密切地关注这一行为的演化。
影响青少年常态发展的主要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
常见的外因包括:家长要求过严、期望过高、学校教学单调枯燥、过于看重成绩、同伴过少等。
常见的内因包括:屈从家长管教、过分在意成绩、不够乐观、缺乏兴趣爱好等。
选择网络进行补偿的主要原因:
①开始接触网络的限制少
大部分家长认为电脑会帮助青少年学习,而且学校大都开设了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不少学校和教育机构还开设有网校进行网上教学辅导。因此,青少年开始接触网络时的限制很少,甚至是敞开和受到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