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吴爽都没有一个人可以求助,不能跟父母讲,因为她不愿意让他们担心。其实也有赌气的成分在里面,如果不是爸爸坚持,自己也不会来学习这个专业。对于妈妈,她也不想说,因为她不愿意父母因为自己争吵。至于和老师之间,也没有太多的交流,如果说了,老师会不会不喜欢自己呢?毕竟,从小到大,老师喜欢自己就只因为自己学习好,除了学习,自己还能做什么呢?至于同学就更不能讲了,大家好像越来越不喜欢自己了。同宿舍的女孩在屋里听歌曲,吴爽觉得很烦,因为这事她和她们大吵过。从那以后,大家就不愿意再和她说话了。每次她回到房间她们就离开,她进屋她们就不再说话了。吴爽常常想她们是不是在议论自己啊?吴爽开始出现了莫名的焦虑。晚上失眠的时间越来越长,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上课时经常睡觉,为此,老师找她聊过,她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和老师解释。
就这样,大一上学期是吴爽上学以来所经历的最长的一个学期。最后的考试,吴爽考得很差。考试结束后室友们都结伴外出逛街购物,订回家的车票,热热闹闹。而吴爽却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宿舍里发呆。没有人给予她关注,也没有人和她交流。
终于,考试成绩出来了,吴爽两门专业课挂了红灯。坚强的吴爽第一次号啕大哭。那时的吴爽已经没有了尊严。平生的第一次,吴爽因为考试而痛苦。从来吴爽都认为自己就是为考试而生的。而现在,吴爽已经不再相信自己了。原来自己什么都不行,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和同学交往,没有朋友,没有人愿意理自己。
就在这时,父母打来电话,问吴爽什么时候回家。吴爽听到爸爸的声音,内心有很多的委屈,但怨恨比委屈更多。她冷冷地告诉父亲,自己不回家过年了,要在学校里学习,没想到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不但没有表示出担心,反而很高兴,高兴女儿有出息,这么热爱学习。挂上电话,吴爽走出宿舍,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路过网吧时,吴爽第一次走了进去,从此走入了网络的世界。
【案例分析】
我们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
首先,吴爽的父母年龄较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相对来说比较陈旧,人又比较固执,不能学习更新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对吴爽有很深的影响。
第二,父母的理想在特殊的条件下没有实现,这样的理想就被加负在女儿身上。这种转嫁无疑加重了女儿的负担,让小小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枷锁。
第三,父母的教育方式只是强调单一的评价体系,只要能够学习好,其他的东西都可以忽略,所以年幼的吴爽没有朋友,也没有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的爱好和兴趣。
第四,学校的教育模式虽然为吴爽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可是,老师还是没有能够走出对成绩格外关注的模式,即使当年幼的吴爽不能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时,老师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毕竟吴爽学习好。这种"一好遮百丑"的想法在学校教育中大行其道。
这样,一旦有一天学习成绩不能成为吴爽引以为豪的精神支柱的时候,势必给她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让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走投无路的吴爽也没有能够得到足够的帮助和支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无法成为倾诉的对象。没有朋友的吴爽也得不到友情的支持,又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音乐、体育可以转移目标。所以这时的吴爽走进网络,并迷失其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网络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那里你可以广交朋友,大家互相之间都没有了解,此时你完全可以放开你先前的做事模式和先前教育给你带来的理念上的禁锢,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于吴爽来说,这个世界无疑是世外桃源,太多的朋友,让她体验到被关心以及关心他人的快乐。带有文采的帖子让她的文学才华也得以展现,让她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又让她体验到了不受父母意愿左右的惬意。这样的生活是轻松自在的,和现实中那种充满压力、充满困惑、充满渴望的生活相比,吴爽当然愿意在网络的世界里生活而不想出来。
作为父母和老师,在面对网络成瘾的孩子的时候,这几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孩子为什么会进入网络的世界不愿意出来,他们在逃避些什么?是什么样的力量把他们驱赶到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我们给予孩子什么才可以让他们再度鼓起勇气重新回到现实世界来,面对真实的生活,开始全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