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71)

②上网活动在最初阶段常得到支持

由于条件限制,一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更多地进行室内活动,而在家使用电脑或者网络恰恰与这种行为期望相一致。因此,往往在最初使用电脑和网络时,很多孩子是得到家长认同和许可的。

③网络使用入门技术门槛低,即刻满足性强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活动如跳舞、弹琴等对于青少年来讲都有不同的技术门槛,而游戏和娱乐往往是门槛较低的一类,网络游戏则是其中更低的一种。绝大部分青少年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学会如何开始一种网络游戏或其他网络活动,而且几乎能即刻获得一定满足,这对于青少年来讲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④网络的娱乐性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要

娱乐和游戏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必需要素,大量的能力与知识都是通过娱乐和游戏习得的,有其个体交往、社会适应的重要心理能力。而且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娱乐内容非常狭窄,渠道和可获得性非常有限,因此网络游戏正好大行其道。而研究表明,网瘾者更倾向于玩网络游戏,而非网瘾者则更倾向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

3.2.5.1.2上网的影响

通过"失补偿"假说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首先,青少年个体发育的心身需求是多方面的,同时也需要从多渠道获得。长时间上网或单一使用网络资源都会造成发展所需的心理要素获得不足,就如同长期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

其次,网络能够提供多种心理发展要素,但毕竟不能提供所有要素,正像任何一种食物都无法提供所有营养一样,而且网络所提供的某些心理要素并不能迁移回现实生活,因此长期迷恋网络并不能带来现实能力的增强。

3.2.5.1.3正常上网

当青少年处于常态上网时,往往还存在其他的良好渠道,提供发展所需的心理要素,因此不会简单地沉迷于网络活动。

而当青少年处于补偿上网时,做到自主控制上网活动则需要启动"建设性补偿"机制。一方面选择性放大,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渠道以获得不足的心理要素;另一方面努力改善或重建受阻的渠道,诸如亲子关系、在校学习等。

大部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形式与程度的阻碍,大都通过建设性补偿机制完成自我心理修复,这样,即使选择性放大了上网活动,也可以逐步自主调控。

3.2.5.1.4网络成瘾

这是解释网络成瘾及其他网络使用问题的核心,也是在揭示网络成瘾形成的病理心理机制。

当青少年处于补偿上网时,如果不能启动"建设性补偿"机制,则进入"病理性补偿"机制。一方面单一性放大某种渠道以图获取不足的心理要素,如放大互联网渠道则可能成为网络成瘾;另一方面又不能改善或重建受阻的渠道,诸如亲子关系、在校学习、同伴朋友等。

个体通过病理性补偿机制不能完成自我心理修复,将会导致发展受损或停滞。如果这一状态持续存在,在条件因素与激发事件共同作用下,将发展至"失补偿"阶段,即个体发展所需心理要素不能得到满足,无法得到补偿,最终导致发展偏差(如暴力、犯罪、身心疾病等),甚至发展中断(如猝死、自杀等)。

3.2.5.2为什么青少年容易网络成瘾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和变化非常迅速的时期,其心理发展依赖于生理上的发展。青少年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生理的快速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由于身体发展的快速和突然,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常被称为人生的"疾风骤雨"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在自我意识、认知、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表现。

3.2.5.2.1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

①自我意识特点

随着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育成长,他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希望了解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自我意识空前高涨。他们常常在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怎样才能让别人喜欢我?"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在他们心中。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所谓自我认识,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如我长得怎么样?我聪明不聪明?等等有关自己的身体、外貌、能力、性格等方方面面的认识和评价。在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青少年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自我情绪体验,如自尊感、自信心、自豪感或自卑感、羞愧感等等。正是在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评价与体验的基础上,青少年才会逐渐地把自己整合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也就是建立起自我的同一性。正如艾里克森所指出的,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在此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