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74)

a.家庭结构与家庭氛围

一般而言,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或双方因故去世,属于比较严重的家庭生活应激事件。这样的事件对成年人来说尚且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于一个成长中的还需要父母呵护的孩子来说,其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父母离异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更容易出问题。父母离异或去世,尤其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去世,孩子往往很难承受如此大的打击,若内心的伤痛不能得到很好的宣泄,就很容易自卑、消沉。由于这样的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家庭温暖,缺乏基本的关爱与管教,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向外界寻找感情的寄托,比如上网。

正常的家庭结构固然重要,但是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更加重要。有些父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或心理问题,如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这就很容易影响到家庭成员之间的融洽相处。有个孩子谈到家庭时说,他不喜欢见到父亲,因为他总发火,家里的气氛时好时坏。还有些家庭中,由于种种原因夫妻关系不合,经常吵架、打架或者长时间冷战,缺乏温情与沟通。还有些父母则可能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意见不统一,发生矛盾争执。对于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的孩子而言,他们缺乏基本的家庭安全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与沟通,往往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b.早期教养经历

孩子与父母之间,尤其是与母亲之间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非常重要。调查显示,相当多比例的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上存在问题。很多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小时候并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并亲自带养孩子,较常见的情况就是把孩子放在姥姥、奶奶家里带养,或者很小就开始把孩子送入幼儿园进行全托。还有一些孩子则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四处转学,学习或生活的环境一直不太稳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稳定的、安全的抚养环境对小孩子的心理发展意义很大,因为它象征着安全、信任,而不稳定的抚养环境则带给孩子不安全的心理感受。另外,孩子的安全感与信任感更多的来自于早期与父母,尤其是母亲之间依恋关系的建立,与母亲的过早分离很容易造成孩子不安全、不信任、被抛弃感等负性感受。这些孩子的身体也许很健康、头脑也许很聪明,但是他们的心理发育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受损,缺乏安全感、信任感,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不足,这就造成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很大的隐患或背景,因此可能导致后来与人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发种种心理问题。

c.教育观念与方式

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导致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以应试教育为主,具体表现为: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身体与生活,而不管其他方面,尤其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注重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也不注重孩子的社会性交往。

面对日益紧张的竞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尤其是在学业上,给予孩子的肯定不够,而否定与指责则比较多。比如有个网络成瘾的孩子从小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在父母与老师的眼里应该是考清华、北大的料,但第一次高考发挥失利,考上了其他的名牌重点大学,这在父母眼里是很大的失败,就安排孩子又复读了一年。第二年这个孩子还是没有考上清华与北大,而是又考上了另一所名牌大学,最后孩子虽然去上大学了,但他的父母总觉得遗憾,在他面前总是动不动就提谁家孩子考上清华之类的话语。孩子尽管十分优秀,但在父母的高期望下他体会到的是深深的失败感。上大学后,他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暴自弃以至于迷失在网络之中难以自拔。

有的家长把对孩子的爱简单地理解为单纯地付出和投入,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从而造成孩子完全的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热衷于享乐,从来不管他人的想法与感受。还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管,导致孩子没有丝毫的自由。放纵型与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同样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状况产生负面作用。我们常说,没有错的孩子,只有错的教育。教育观念与方式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问题孩子的出现也多是不良教育下的必然结果。

d.亲子沟通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父母之间常常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和睦相处,在功课、家务、交友和外出时间等多方面表现出冲突,父母常常感觉到孩子在情感、行为、观点等多方面都与自己开始脱离,我们常说的代沟现象,在这一时期表现特别突出。

调查发现,目前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谈话也大多以学习成绩、搞好学习为中心开展,家长还比较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起居,比如没病、吃好、穿好等。但孩子们最希望与家长沟通什么呢?他们实际上更希望家长能多关心自己的想法,关心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在的那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家长的给予之间的差异,这也正是父母与孩子不能很好沟通的一个原因所在。当然很多父母也想和孩子做深入的沟通,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孩子感觉到父母一开口就是说教和讲道理,因此一听父母说就比较反感,没有什么共同的语言而容易产生争执,最后干脆关闭起自己的心门。有孩子这样说,我希望父母关心我,但不要事事都去管我。如何能够平等地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说教性的交流,这可能是做家长的需要下大工夫学习的地方。否则的话,青少年这一时期特有的逆反心理会使他们根本听不进家长的劝告,而走到另一端,从而使彼此的矛盾更为激化。有的孩子就说,我一听父母唠叨上网的事情就烦,容易和他们吵起来,他们越不让上,我越跑出去上。这可谓比较典型的逆反表现了。这就提醒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了解孩子的想法,平等地对待他们,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