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35)

强迫动作包括行为和精神活动两方面。仪式动作并不仅仅限于字面意义上的"动作"。动作包括了"行为"和"精神活动"两个方面。这样的定义,让我们不难发现,强迫思维只是精神方面的活动,而强迫动作中,除了行为以外,也包含了精神方面的活动。同是精神活动,如何来区分呢?关键在于分析精神活动是属于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是否具有回避的功能。

1.3.2.6强迫症的内省能力

内省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知力,也叫洞悟力。通俗地说,指的就是,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情况是否有清楚的认识。大多数神经症患者都有较好的内省能力,是鉴别于精神疾病的主要根据。

强迫症属于神经症的范畴,而又以强大的内省能力为特征,使得其区别于恐惧症、焦虑症等其他的神经症。正是因为强大的内省能力,才产生强大的回避性,才最终形成了强迫症。所以,内省能力曾经是强迫症诊断的重要方面。但是从临床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并不尽然。

病人的内省程度其实是个连续体,从绝对不内省到绝对内省都包括在内。长期的痛苦,会让病人抑制自己的内省。

1.3.2.7为什么女性多于男性

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强迫症成人患者中,一多半是女性。强迫症和性别有什么关系吗?其实,在儿童患者中,我们发现相反的一个现象--男性反而占了大多数,是女性的两倍。另外,从发病年龄上,男性偏早,为十三至十五岁,女性偏晚,在二十至二十四岁。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强迫症在每个患者的身上,症状严重程度的发展线大概呈倒U字形。症状逐渐发展严重,而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逐渐消退。

所以,总体来说,造成女性患者偏多,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男女的发病阶段不同,另一个则是强迫症的自愈性。两方面原因造成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病率逐渐上升,男性下降。

为什么男女发病的阶段不同?

我们不难发现,男性发病的年龄正是青春期阶段,是小学升入初中的几年;而女性的发病年龄却是在大学到工作的几年,或者说是开始恋爱婚嫁的年龄。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说,男女的病因是不同的。而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3.2.8为什么强迫症具有自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10%左右的患者会进一步恶化,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会逐渐消退。消退的机理是什么?是一种妥协吗?

强迫症的出现,是源于防御机制不能处理好强迫性格形成的焦虑。处在症状之中的强迫症患者,最显著的防御机制就是置换。他们把内心巨大的冲动置换成微不足道的无聊的想法或动作。那么,当患者自愈之时,一定自然发展出另一种防御机制。新的防御机制从何而来?是顿悟吗?

无论是求助于心理治疗,还是艰难地自愈,强迫症大多数还是在向着太阳走。

强迫症患者对待治疗的期望比起抑郁症来说,是积极的。但恐怕,很多强迫症患者对治疗的前途的感觉会是"苍蝇撞玻璃--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没有的"。这个新歇后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强迫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无助感。

1.3.3处理强迫症

1.3.3.1基本疗效因子

强迫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非同寻常的,即使是一次不完整的治疗也能够帮助患者缓解很多痛苦。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做得不是太好,有时甚至完全违背了所谓"正确的理解"。可是,令我们惊喜的是,患者居然并没有停下他们好转的步伐。那么,究竟是什么因子在发挥疗效的作用呢?科学的心理治疗不过发展了百年,而强迫这样的现象亘古就已存在,已经伴随人类走了好长好长的进化之路。虽则无数的心理工作者前赴后继,努力探讨强迫症,但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也许连这个大果子的最外壳都没有打开呢。可喜的是,在科学研究进行的同时,有着大量的临床工作者能够容忍这样的不确定性,陪伴患者去面对强迫症。也许这很像原始时代,古人无心之中服食了某种草木果实,竟然治好了奇怪的疾病。但是这已经弥足珍贵,好过于把患者孤零零地扔在一边,任其自生自灭。

1.3.3.2靶目标的界定

治疗之初,我们对治疗目标的界定需要明确,不能简单地把特定的某一种强迫思维或行为定为靶目标。强迫的症状就好像我们在游乐场玩过的"棒打猫头鹰"游戏一样,当我们把其中一个打回洞中的同时,另一个猫头鹰几乎会同时蹿出来。如果咨询师只是把目光局限在患者来诊时的症状上,很容易误以为自己的治疗很成功、很漂亮。

我们常常遇到沾沾自喜的咨询师来报道他们成功治疗强迫症的案例。患者的原症状是消失了,但是,又发展出来了新强迫性的症状;有的新症状,甚至是经过咨询师精心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