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在车里,堵车堵得很厉害。当时,我注意到呼吸有点沉闷,还有出汗、心跳加快的反应,当时我非常害怕。后来我去看了医生,医生没有发现什么不对的地方。医生说,这是一种焦虑症状,或者是惊恐发作。当时,医生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我说,没有啊。医生告诉我,这可能只是偶尔发生的,可能不会再有,但是如果再发生的话,让我再去找他。
一个月之后,第二次发作了。我回去找了那个医生,他给我开了一种药,让我需要的时候服用。在几个月之内,我又发作了好几次。所以,就被转介到你这里来了。
咨询师:你对自己的生活史的描述非常详细,这给我很深的印象,还有就是,我觉得你的表达能力非常好。
来访者:谢谢。每次我吃这种药的时候,哪怕只是偶尔吃一次,我就觉得昏昏欲睡的。我对任何镇静的药物都非常敏感,所以,我现在都不喝酒了。
……
来访者:我想在商业界有所成就,想在社交活动上做得很好。
咨询师:你说,你和你女朋友交往三年了?
来访者:是的,她很有趣,很漂亮,我很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时光,我们的性生活非常好,我们会一起去运动,夏天我们还会和一群要好的朋友去海边度假。
咨询师花了整整一次治疗的时间来讨论来访者和女朋友的关系,但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新的信息。在后面的治疗中,咨询师想要更详细地了解来访者童年的情况时,也没有什么新的内容被叙述出来了。
【案例分析】
初听上去,病人对自己的生活史描述非常详细,但是实际上一点也不内省,他描述之前的生活是如此完美,让人觉得不真实。他提到的"昏昏欲睡"的现象是一种需要进一步调整药物的征兆,而不是需要去做精神动力治疗。基于这种设想,咨询师还是决定继续收集资料,来听听病人怎么说。
从驱力理论和自我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病人有明显的防御机制,他在对抗"自己要确认自己各种愿望的目的"这种想法。在病人把自己看做是一位强壮的、有能力的、有责任感的、性感的男性的时候--这些也正是他的愿望--他便产生了某种冲突。
【案例8】
姓名:略 性别:女 年龄:三十八
教育程度:大专毕业 社会经济地位:小学教师 婚姻状况:已婚
外在表现:患者显得急躁易激动
表现出的问题:患者头痛头昏、失眠、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十多年。阵发性心悸、气促、惊恐,反复发作一年多。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患者说患病已久,已记不清是从哪年哪月开始的,只记得素来就有些性急气躁,容易激动。有一点事就会心烦意乱,甚至头昏头痛,很少有心情安稳平静的时候。等公共汽车时总是不停地走下人行道翘首张望,即使没有什么急事也做不到像旁人那样悠闲自在地静待。拨电话或调收音机时心急手抖,极无耐性,如果电话一时未拨通或收音机一时未调好音即怒火中烧,恨不得砸烂机器。患者热心教育工作,打心底里爱护她的学生。因为缺少耐性,常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事后自己后悔,学生和家长也有意见。患者似乎没有安全感,时时刻刻都有些提心吊胆,总担心有什么不幸将会来临。上课时担心家中被盗;放学后担心学生归家途中遇上车祸;学校总结工作时担心挨批评(实际上她经常被评为先进)。经常失眠、多梦,月经也不规律,一遇急事便要上厕所小便。家中反映患者脾气大,整日双眉紧锁,坐立不安,常诉胸痛。在某医院经多种检查未发现特殊异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给服脑乐静、天麻丸及ATP等药,患者服用几次后,未见病情好转便自行停服。一年前,途经某菜市场时突然感到空气沉闷、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心慌、心悸。患者感到极度恐惧,好像周围没有空气了,天要塌下来了。于是大声大叫,抱头乱窜。最后抱住一根电杆死死不放,浑身战栗,大汗淋漓,持续十多分钟后渐渐瘫软下来。患者事后回忆起来也感到莫名其妙,不知为何会如此惊慌和恐惧。
心理社会发展历史:①先前因素。患者性格耿直、急躁、好胜心强,遇事急于求成。而且有一点儿事就会心烦意乱。②促使因素。一年前,途经某菜市场时突然感到空气沉闷,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心慌、心悸。患者感到极度恐惧。从此后症状产生。
既往健康状况与治疗史:在某医院经多种检查未发现特殊异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给服脑乐静、天麻丸及ATP等药,未见病情好转便自行停服。
【案例分析】
患者症状多次类似发作,每次持续十多分钟,程度较首次发作轻,多为突然觉得心悸、胸闷,出现濒死感、窒息感和自我失控感,抓住身边人的手惊叫:"不得了了,不得了了!"发作后面色苍白,疲乏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