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78)

"那时我开始觉得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太过分了,都是他们才让我落到现在这样的被动局面。无论是学业还是和他人的交往都让我很失望。从小到大,我就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好像爸爸妈妈不是特别喜欢我和同学有太深的交往。不过现在我在网上有几个特别好的朋友,无话不谈,我有了什么烦恼都会告诉他们。"

随后,心理咨询师又逐步了解了吴爽的家庭背景:

吴爽的爸爸,年近六十了,看上去显得比实际年龄更加苍老些。他的一生充满着曲折。接近高中毕业时,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把这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送到了遥远的云南,每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没完没了的思想斗争让他曾经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是他还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文革结束后,很多人都返乡回城,可是他没有什么门路又在那里待了两年,他的父母也都在残酷的斗争中离开了人世,家里也没有什么亲人。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在艰苦的环境下抓紧点滴的机会学习。终于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回到了他离开十几年的家乡。

三十出头的他才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的压力和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吴爽的爸爸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因为他真实体验到的是时间的宝贵,他比别人更懂得时不我待的道理,大学毕业后便留校当了老师。他的个性比较沉静,是一个认真踏实、追求完美的人。可是认真中也透着一点古板。他看重数学,因为他喜欢这个学科,但是他对计算机嗤之以鼻。虽然家里有电脑,但是,他从来不用,学校里要求用多媒体上课,他也不响应。对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网络问题,他的观点就更为苛刻,总想一棍子打死。特别是面对自己的女儿迷恋网络的事情,他更是激动,网络已经成为他不共戴天的敌人。

吴爽的妈妈,五十六岁,看起来要年轻一些。谈吐透着利落和干练。但是面对丈夫和女儿时又显露出诸多的无奈。原来吴爽的妈妈是一个工农兵学员,毕业后在学校里从事行政工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也算是风光的人物,可是她的婚姻却颇为不顺,第一任丈夫在她三十二岁的时候和她离了婚,有一个儿子跟前夫一起生活。在她的那个年代离婚应该是很重大的一个不幸。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吴爽的父亲,虽然不是非常满意,但还是结婚了。婚后两人的感情一般。吴爽的爸爸格外看重文化知识,在他的眼里,吴爽的妈妈应该是没有文化的人。他坚持以后有了孩子,自己要负主要的教育责任,而妈妈是不能过多干涉的。吴爽的妈妈其实是很要强也很能干的,但是曾经的婚史和学历让她还是在这件事情上让步了。

吴爸爸对女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时不我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除了学习,他好像不太关心吴爽的其他事情,从小学吴爸爸就不愿意让吴爽更多地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不喜欢吴爽和其他同学有过多的交往。吴爸爸担心这些事情会浪费女儿的时间。从小吴爽就被当成一个男孩来养着,几乎没有穿过裙子。在这一点上,吴爽的爸爸和妈妈之间矛盾重重,但是吴妈妈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要和爸爸保持教育上的一致性,所以在这些事情上,虽然她可以感觉到女儿的不快乐,但是更多的时候她只能保持沉默。

上了大学的吴爽似乎一夜之间就变了样子,吴爸爸很后悔让吴爽去那么远的地方,如果她待在自己身边,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对吴爽造成最大伤害的网络,吴爸爸更是深恶痛绝。在他看来,女儿的蜕变,网络是罪魁祸首。

我们又进一步了解了发生在吴爽身边的校园故事:

一直以来吴爽都是个好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吴爽在班级里成绩一直都很好,就是在高中二年级,喜欢文科的她不得不选择理科时,她的成绩也没有出现太多的波动。对吴爽来说,好好学习是分内的事情。所以无论是考试科目还是非考试科目,成绩都是非常好的。这样的成绩对于父母来说应该是很让他们满意的。

但是爸爸妈妈只是在乎吴爽的成绩,对于吴爽的其他情况不是不关心就是万般阻挠。所以从小学开始,吴爽就没有什么朋友。除了学习,吴爽也没有什么爱好了。小学、中学、大学,吴爽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集体活动,因为父母怕参加活动会耽误了学习。虽然因为学习好,老师还是很喜欢吴爽,父母也很满意,但吴爽一点儿也不感到快乐。有时候想告诉妈妈,又害怕妈妈会因此和爸爸吵架。

吴爽为了躲开父母才选择了这所海边的综合性大学。这是一所国家级重点大学,学校在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上了大学,吴爽开始的时候和同学们的关系还算不错,但吴爽不喜欢他们谈论的话题,她不知道周杰伦是谁,也不喜欢听他的歌。因为父母是不允许她听流行音乐的,他们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就这样吴爽和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因为她和大家没有共同的话题,再加上功课压力太大,每天吴爽都把自己埋在书本里。那些内容对她来说很难,加上自己又不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内容,吴爽就感到头晕难受。老师的课也越听越烦,因为听不懂,吴爽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认真听讲了,上课时,她经常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