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32)

1.3强迫症

1.3.1理解"强迫"

1.3.1.1不可或缺的强迫

从"心理治疗复兴"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对于复兴的受众,"强迫症"早已算不上什么新新词汇了。反复洗手、数梯子、检查门窗等等,这就是人们对强迫症最直观的印象和理解。几乎每个人在接受强迫症的讲解时,都会脱口而出:"啊?!我就有强迫症!"这样的对号入座,倒是会让彼此相视一笑,算是幽上一默,谁都明白了"你不是一个人"。此种对号入座倘若成立,普天之下莫非强迫,当初搞出"强迫症"这么一种说法之人倒是留下了一个千古笑柄。

其实,"强迫"之所以能让每个人都找到对号入座的点,至少可以说,每个人身上其实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强迫的痕迹。

1.3.1.2调查研究

从强迫症共病(同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的病症)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同样可以找到佐证来支持。我们来看调查研究的如下数据:强迫症通常与抑郁症、恐怖回避和过度忧虑共病;30%的强迫症患者患有抑郁症共病;40%的患者睡眠受到干扰;30%患有特定的恐惧症;20%患有社交恐惧症;15%患有惊恐障碍;10%左右的女性强迫症患者患有神经性厌食症;33%患有暴食症;20%-30%强迫症个体报告自己或者是以前曾经有过抽动行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与强迫症的共病率为36%-52%之间;5%-7%的强迫症病人认为深受抽动秽语综合征折磨。

【案例1】

李是一位二十五岁的未婚女士,因为暴食症前来求助。她有暴食行为已经五年了。"这是我调整坏心情的最好方法。"暴食行为的发生,通常和一些特定的事件发生有关,比如学业、工作压力特别大时,与男朋友争吵之后,长时间独处时,回到父母身边生活时等等。长期的暴食,以及暴食之后的禁食,已经使得李女士出现了躯体上的改变--月经紊乱、感受不到性生活的快感、贫血等。

除了暴食的症状之外,李女士同时存在强迫的表现。她从小就对清洁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每天要不断地清洁卧室的地板,直到一尘不染才能入睡。如果地板上有一点污渍无法去除,李女士的权宜之计就是用一块地毯或是毛巾盖住。

【案例2】

王是一位二十岁的高中生。他坚信总有人要害他。怀疑的对象广泛,包括父母、亲属、同学、老师、医生、路人。当然,不可避免的是,心理咨询师本人也在其列。

小王还存在一个行为--强迫性手淫。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手淫,每天数次。因为过于频繁,生殖器发生了炎症,经久不治。小王在父母的陪同下,从外地来求治。即使是和父母一起睡在宾馆的同一个屋子里,也要悄悄地捂在被子里手淫。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小王已无晨勃,但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淫行为,虽然几乎一碰就射精,感受不到任何的快感。

小王从小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任、鼓励,充满指责、贬低的家庭环境中。另外,值得一提的一个细节是,从小他妈妈每天都要给他洗一次头,担心会长虫子。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强迫是组成人这个个体的一个元素。强迫,好比是人体血管中流动的红细胞一样,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且是人体所不能或缺的部分。而不同的表现来源于其数量的多与寡。过寡,则贫血;过多,则血液过于黏稠。所以,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在强迫的一个连续谱上。略微带些强迫,反倒是我们的健康必不可少的。很难想象,缺少了这样的元素,一个人的功能会是什么样,也许根本无法生存。而当强迫元素稍微多一些时,我们发现这样的人就具备了"强迫型的人格特点",这也是在适应良好之列,只是显现出与其他类型人格特点不同的色彩出来。再多一些,也许就可以算得上是"强迫型人格障碍"了,开始影响到个人的某些社会功能。再重,这才能被诊断为"强迫症"了。

1.3.2理解强迫症

什么是强迫症?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对强迫症的定义为:强迫症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周期性强迫思维或者是强迫动作。

1.3.2.1"严重"--强迫症有多严重

强迫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非同寻常的。强迫症患者和其他患者相比,最大的特点是"避苦"。比如,和抑郁症相比,抑郁者承认思维的内容,强迫者却要努力去回避。抑郁者常常认为治疗是无效的,强迫者却或自行寻找解决的途径,或是抱有强烈的动机,积极地投入到治疗关系中去。抑郁者是悲观的,消极的;强迫者是乐观的,积极的。强迫症患者是最痛苦的,他们在自己的症状中较劲,抑郁的患者却会在自己的症状中寻找到合理性。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算得上强迫症在治疗上的一个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