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定义"压力应对"的。美国心理学家拉扎勒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压力应对"定义为一种认知行动的历程,即结合两种评估内容:①对压力源的初级评估及应对的行动;②对应对行为结果的再评估,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教育家莫斯则将压力的应对行为分为:功能性应对和非功能性应对,前者是对问题采取行动去学习、求助,设法面对困难及压力,并加以解决;后者是面对工作压力有反向的行为,如攻击无辜、责骂他人、孤立自己或吃东西消除紧张。应对行为如果选择非功能性的行为,如逃避,可能使自己更容易陷入不敢正视问题,孤独和疲惫的状态,可能引发更多的压力。
有关应对压力的行为类型,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①人格导向学派。
认为人格特质决定个体应对行为的形态。个体人格不同,应对压力的方式也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有的人需要排解其非理性的认知观念,有的人需要增强其正确行为,削弱其不当的行为,有的人需要心理的支持以进行观念的重组。
②认知评估学派。
认知评估是一切应对压力的基础。对个人和社会的资源、个体的应对能力、问题解决难度的了解及评估之后,才对压力做出反应。认知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类的认知信念系统,会影响到个人的情绪与行为,因此提出人们应勇敢地检讨其非理性信念。他宣称他的理情治疗可以使当事人的挫折忍力增加、思考更富弹性。美国心理学家库珀将压力的认知归因分析看做一种认知评估的应对模式,如果评估错误就可能会产生不正确的应对方式。他指出这种主观认知评估过程应考虑事件的重要性(importance)、欲求(desirability)与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拉扎勒斯认为有三种评价为事物提供意义并影响应对过程,它们是初级评价、二级评价和再评价。初级评价对情景的类型进行最初的估计;二级评价回答在这样的情景下我该如何行动的问题;再评价是建立在前两级评价发生后的处理所引起的反馈的基础上的。
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类型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按照因果关系分析问题的原因及处理的方式,然后采取行动;衡量认知是否存在偏差,进行再定义;对压力引起的恐惧和焦虑加以忘记。
③整合式的应对类型。
莫斯提出整合式的应对思考方式,他认为应对的行为、思考及认知应该是全面性地了解问题,整合可能得到的资源加以一一克服。他归纳应对方式应考虑整合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是"认知评估取向的应对";第二个领域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指如何针对压力来源加以处理,或如何有效地解除压力源;第三个领域是"情绪控制取向的应对",指如何有效地控制经由压力所引发的情绪,或有效缓解压力产生的情绪。
总之,压力应对是当个体面临环境中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压力,而为了重新建立起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所采取的解决方法。如果应对方式恰当,则可减轻或免除压力困扰;反之,如果应对方式不适当,不但不能克服压力,反而可能形成新的压力源。
1.3压力应对与社会支持
社会学家涂尔干最早提出社会是相互支持的关联团体。他提出了"机械连带"(mechanical solidarity)的概念,即早期的社会族群以相同的价值、共同的感情来达成社会的互助支持及生存发展。例如,中华民族、日耳曼民族的情感或意识,即属于"机械连带"。由于工业化、都市化的持续发展,社会生产日益分工,"特殊化"、"个别化"、"个性化"不断增加而同质性不断减少,因此需要互助合作才能有效及互益地生存,这个社会特性称为"有机连带"。
"社会支持"的概念于20世纪50年代获得社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支持进行了讨论。布鲁姆认为个人行使角色行为时容易造成压力与紧张,例如教授与学生之角色冲突,首先采取职业的判断及指示,其次需要友谊及亲密的师生关系。社会支持包含专业与情感的成分。豪斯把社会支持看做是人际间的交流活动,从交流中彼此可获得感情上的慰藉、物质资源上的互通、知识信息的交换以及提高自我评价。柯汉认为重视社会支持可以激活社会资源、解决相关的情绪或实际困难;互相分担工作以及提供物质、信息及建议。凯瑟从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出发,强调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提供较多社会比较的机会,修正认知、情绪及行为上的偏差,他认为初级团体也是社会支持的来源。
综合言之,社会支持的定义即:"个人在社会体系中,觉得受到关心、尊重与协助,这些来自社会他人的资源可帮助减少压力或解决问题,或增加个人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