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2)

人格障碍的个体一般没有明显的病理性,在社会上也能够生存下去,所以缺乏明显的判断标准。一般情况下,在判断人格障碍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意识性:人格障碍患者一般都具有清醒的意识,具有正常的智力,能够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但是可能缺乏自知力,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并且不能在人际挫折中吸取教训。

持续性:人格障碍的行为模式应该是从青少年期就有所征兆,并持续到成人阶段,并不是短时间内的行为暂时改变。比如,一个人失恋,可能难免会出现忧郁甚至自残的行为,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伤口会慢慢愈合,当时异常的行为表现也会趋于正常,那么这只是暂时的挫折应对方式,而不是人格障碍。对于未成年人,一般不使用人格障碍的诊断。

广泛性:人格障碍的行为模式会在各种情境中皆有体现,具有广泛性,不是由于疾病或者突发的严重事件所引起的行为局部改变。比如,和某一个人发生了矛盾,采取了破口大骂甚至打架的方式,但是不代表和所有的人都这样,所有的情境都这样。

严重性:人格障碍的行为模式会严重影响到自己或他人的生活,造成患者无法良好地适应社会,无法正常地开展工作和生活。比如,对于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洁癖行为来说,去一趟卫生间,便池脏了得好好洗洗,洗完了手脏了,得彻底洗洗手,等手洗完了,洗手池又脏了,洗手池洗完了,地又脏了,最后两个小时也没能走出来,还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吗?

世界卫生组织在ICD-10(《国际疾病分类》)里将人格障碍分成下列类型:

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癔症型(表演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其他人格障碍、未特定人格障碍。

1.1.2人格障碍的类型

1.1.2.1偏执型人格障碍

通俗地说,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就像在眼睛前架起了一副瞄准他人的显微镜,事无巨细地关注别人的错误和缺点,猜疑别人的心思,嫉恨别人的成就,但是却忽视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

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在行为表现上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对自己评价过高,而将过错全部推诿到他人身上,会不顾一切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权利"或利益,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利益持续不断地与人争辩甚至打官司或上访,对客观证据视而不见。

在人际关系上则会表现为忽视他人意见,为所欲为,无法和他人友好相处。比如,如果一个人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持续不断地出现人际困境,常人的反应一般是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有问题,但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考虑到的肯定是别人如何嫉妒、故意为难、打击自己,而缺乏反思能力。

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一般采用认知治疗的方式,改变其思维方式中不合理的方面,比如,别人反对我并不代表别人都带有恶意,可能确实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足,世界并不是围绕着我转的,所以不可能事事都顺着我的意思。我也需要改变自己身上的某些缺点,以让别人接受,对于别人的批评,哭泣打闹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以此来纠正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另外,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由于其人格因素,在人际关系上基本已经恶化,所以,还需要在日常的行为中实现改变,需要主动积极地进行交友活动,在实际行动中来体现自己认知态度的改变。

【案例1】

来访者:我觉得我一直都没有碰到过顺心的事情。

咨询师:能详细说说吗?

来访者:我大学的时候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不错,本来有资格留校的,可是我们学校的那些行政人员都是些小人,在读书的时候就处处为难我,我觉得不值得在那种环境中留下去,就自己找工作。后来找了一家公司,工作了一年时间吧,觉得公司的人越来越难相处,成天面对那些人简直成了煎熬。正好有一个机会,有一个专业对口的事业单位在社会上公开招聘,我就竞聘上了,现在有一年时间了,可是我发现事业单位也没我想象的那么轻松,由于最近在搞评审,工作压力特别大,要求我们的表现尽量尽善尽美。可是你知道,北京的交通那么堵,现在我又有了孩子,哪可能表现得那么好,才迟到了几次,迟到一次,领导就一点不顾面子地批评我一次,这么点事,不至于吧。

咨询师:那在这几个环境当中,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呢?

来访者:我在专业方面一直都是挺优秀的。读大学时我各个方面的成绩都很好,但是可能就是由于学习成绩比较好,能力也比较强,我忽略了和大家搞好关系,因此大家看我的眼光不是那么友好。后来,去了公司,我的工作能力挺不错,为公司攻克了好几个技术难题,可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可能是因为嫉妒吧,慢慢地感觉大家的眼神又不一样了,有时候觉得做人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