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第三章 心理诊断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5)

【案例1】

(该咨询系电话咨询)

咨询师:您好!这里是某某咨询中心。

来访者:您好!(一个年轻女性的声音。)

咨询师: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来访者:您说多喝咖啡是不是会引起焦虑?

咨询师:您现在喝了很多咖啡吗?

来访者:对,我现在每天喝很多杯咖啡,晚上就睡不着,白天精神就不好,所以又只能喝咖啡提神。

咨询师:那你觉得很焦虑吗?

来访者:是的。很焦虑,我休息不好,还头痛,总是头痛。

咨询师:你现在是否遇到了一些事情?

来访者:对啊,我遇到了一些事情。

咨询师:这些事情很麻烦吗?什么事?

来访者:很麻烦,我刚离婚了。我办的公司又倒闭了,我经济上很困难。我倒还没有什么,我父母逼着我去就业。我很烦,很焦虑,你说我该怎么办?

【案例分析】

该来访者是位年轻的女性,在咨询的开始,她提了许多表面的事情,如喝过多的咖啡、头痛等。这些事情是外显的,浅层次的,也可以说是躯体上的,并不是真正引起她焦虑的根源。引起她焦虑的根源是她的感情的失败和事业的失败。作为一位女性,婚姻的失败是人生中的重大创伤,在这同时,事业的失败无疑是雪上加霜。面对婚姻和事业的失败,来访者需要调整心态,也需要社会支持,如亲人的安慰、朋友的帮助等,而如来访者所述,她的父母这个时候却催她就业,这就更加加重了她的焦虑,让来访者有种紧迫感和巨大的压力。来访者在这个阶段寻求心理疏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案例2】

来访者是一个满脸痘痘的小伙子,皮肤较黑,与咨询师相互问好之后:

来访者:我很压抑,我感到很难受,我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生活很没意思。

咨询师:是吗?什么时候开始的?

来访者:我高一的时候,休过两个月的学,因为抑郁的问题。

咨询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抑郁?

来访者:那是精神科的大夫说的,说我抑郁,开了一些抗抑郁的药。

咨询师:那次以后,你怎么样?

来访者:之后我又好了,然后上大学,现在大学四年级了,中间断断续续地抑郁过,有时心情太坏了,很痛苦。

咨询师:为什么来这里?

来访者:因为这几天特抑郁,都没有办法学习了。

咨询师:是吗?

来访者(眼里噙满泪水,动容地):最近有几天早上我睁开眼,就觉得活着没意思,我就想去死!

咨询师沉默了一会儿,注视着来访者,等到来访者的情绪稍稍平静下来之后:快毕业了,是吗?

来访者:还有一年,我的专业要学习五年。

咨询师:学习成绩怎么样?

来访者:不好,挂科很多,尤其是英语。英语马上要考四级了,如果过不了,就拿不到学位证。

咨询师:那你的学习状态怎么样?

来访者:很差,在哪里都学不进去,满脑子都是胡思乱想。

咨询师:你很焦虑吧,马上要考试了,却又学不进去,对吗?

来访者:对,就是这样。

咨询师:学习越不在状态心里越着急,是吗?

来访者:对。我是我家唯一的男孩子,有一个妹妹,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一种为人子女的责任感。而我现在做得不好,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咨询师: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来访者:您有什么药吗?

【案例分析】

来访者由于以前有过抑郁症,也接触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他的自我标签效应很强。而且来访者面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很紧张,没有准备,没有把握,而这些考试结果对他前途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很快将成绩提高,特别是需要平时下工夫的英语。加上他是家中的长子,对为人子女还有一种巨大的责任感。这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他在这种状态下,希望急于求成寻找一种解脱的办法如药物等,他的这种希望是不切实际的。在学生群体中,考前综合征的现象比较常见,这属于阶段性的,应激性的。

【案例3】

来访者是一位干净整洁的女学生,头发很整洁,像刚刚洗过,手洁净,衣服很干净,带有一股淡淡的肥皂香气,鞋也一尘不染,略有点羞涩,待人很有礼貌。

咨询师:你有什么困难吗?

来访者:我上自习学习效果不好。

咨询师:怎么觉得效果不好?

来访者:我总是担心有人会碰到我的桌子。

咨询师:是吗?

来访者:是的。

咨询师:那么真的有人碰到你的桌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