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第三章 心理诊断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10)

【案例1】

前不久,小刘来信向我抱怨,说她厌倦了银行整天点票、数钱的枯燥生活,以前总认为工作就是赚取工资养活自己,做什么职业不要紧,关键要挣到足够的生活费。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银行一成不变的生活着实令她感到无聊,以至于几次她都想辞职不干。但真要是转投他行,她又不知自己究竟干啥才好。于是,只能继续在百无聊赖中打发日子。

【案例分析】

职业顾问认为:现在,类似小刘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不满自己现有的工作却又不知什么样的工作最适合他们,其原因,就是因为当初他们错误地选择了与他们特点不相吻合的职业,同时,对自己最适合从事的职业缺乏正确认识。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投错行",职业或岗位的选择,是否与自身的特点吻合,直接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像这位朋友,如果继续这种状况,事业上是很难有所成就的。那么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具体来说,要使自身特点与职业或岗位吻合,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性格与职业的匹配。近年来,国外公司在选人时出现一种新观念。他们认为,性格比能力重要。其原因是,如果一个人能力不足,可通过培训提高;但一个人的性格与职业不匹配,要改变起来,就困难多了。所以,在招聘新人时,将性格的测试放在首位,当性格与职业相匹配时,才对其能力进行测试检查。

②兴趣与职业的匹配。在选择职业或岗位时,不仅需要了解自己的性格,还须了解自己的兴趣。有的人对研究自然知识感兴趣;有的人兴趣倾向于情感世界,喜欢活跃在人际关系领域;有的人对智力操作感兴趣……不同的职业也需要不同的兴趣特征。一个擅长技能操作的人,在技能操作领域得心应手,如果硬把他的兴趣转移到书本理论上来,他就会感到无用武之地。正是这种兴趣上的差异,构成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选择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吻合,那么枯燥的工作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无穷,就会产生一种动力。如果一个人的兴趣与职业不吻合,那么这个人工作起来就始终是被动的,不会有好业绩,更不会有成功的人生。

③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在职业选择时,还要特别注意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因为不少人往往将兴趣误认为是特长,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否则,你将进入误区,事业难以成功。所以,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还要注意发现你的特长,并将你的特长与职业相匹配。

2.1对职场的理解

2.1.1求职中应避免的几种错误心理

①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扔下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

②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里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结果大都碰得头破血流。

③攀比心理。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期间我的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④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⑤乡土心理。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这样的人鼠目寸光,难有作为。

⑥低就心理。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而是随便找个买家将自己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⑦造假心理。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的名声,毁了自己的前程。

2.1.2在职场竞争中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竞争可以克服惰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竞争让人们满怀希望,朝气蓬勃。这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然而,竞争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生活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身心疲劳等问题,尤其对失败者,由于主观愿望与客观满足之间出现巨大差距,加上有的人心理素质本来就存在不稳定因素,就会引起他们消沉、精神变态,甚至出现犯罪或自杀。

那么,在充满竞争的现代职场中,如何才能扬长避短,保持心理健康呢?

首先,应该对竞争有一个正确认识。谁都知道,有竞争,就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但是,关键是正确对待失败,要有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