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第三章 心理诊断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20)

②理解和尊重孩子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情感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家长常常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当然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不然,比如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与自己平等的人。在家庭生活中,遇事要多商量,要和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可能吸收他们的意见。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引导,需要教育。

③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幼儿期的孩子还没有形成一种内在的力量来推动他们坚持一些需要克服困难的活动。这时的家庭教育应为孩子设立一些外在的因素,如鼓励和表扬,得到鼓励的孩子往往在做事的时候会提高效率或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幼儿期的孩子本来就自信心不足,当他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表扬时,自信心就会增强;而当得到父母的批评时,自信心就会下降。比如:看孩子画画,即使孩子画得不太好,也不要说"呀!你画得真丑,真难看",这样,对孩子就是一个打击,孩子也会失去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没有兴趣。而应该对他(她)说:"你画得很漂亮,很不错,如果把这里再改一下,那就更好看了。"这样,既树立了孩子的信心,又帮助孩子改进了不足,也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

④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人们常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可是,在教育孩子时,人们却很少考虑到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当家长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孩子必须跟上别的孩子的脚步,并且向最好的孩子看齐时,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了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要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幼儿家长在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情绪特点、兴趣爱好等的基础上,结合孩子自身优势在教育方法上要有特色。孩子在哪方面有兴趣爱好与特长,就让孩子在哪方面好好发展。

⑤父母应成为孩子的好楷模

幼儿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其实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偶像,也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到模范作用。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孩子的人格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家长思想修养高,作风民主,孩子就容易养成独立、直爽、开朗、协作、善于交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如果家长专制严厉,思想陈旧,趣味低级,孩子就容易养成顺从、消极、依赖、固执、冷酷、残忍等不良性格特征。

总之,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系统、全面的教育过程。家长应结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从以上几方面做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培养其全面素质。并且,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对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更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4.1.3青少年如何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由于身体的急剧生长和知识活动领域的扩大,青少年经常遇到感情困惑和概念冲突,因此在儿童时期对父母的无意识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核心问题。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青少年经常在思索"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在这一阶段达到顶峰,这就是青少年问题大量产生的心理社会因素。

在形成稳定的同一性之前,有的青少年可能会离家出走,独自漂泊去寻找自我;有的可能去尝试药物和性的体验;有的与街上的团伙混在一起,参加各种团体,却由于找不到可选择的答案而抱怨现存的社会;有的可能只是默默地考虑哪里是他们在社会中适合的位置,哪些价值观是他们应该珍视的。在这些心理现象的前台,我们看到的是青少年与父母关系不和或网瘾、毒瘾、早恋、性角色混乱等各种令父母头疼的问题,这就是同一性混乱的问题综合征,它包括自我意象的分裂,不能建立亲密感,或者是通过随意的性接触来寻找亲密,还有时间紧迫感,不能集中精力做必须做的事,以及反抗家庭和社会准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