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69)

3.2.2网络成瘾的国外参考标准

3.2.2.1 Goldberg的参考标准

Goldberg于1991年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的概念,并对这一问题做了最初的描述与研究,做出了如下界定标准。

必须在一年内,表现出下列七种情况中的三种以上症状即可确诊为网络成瘾。

①耐受性。指符合下面任意一条:

需要明显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

上网时间不变,但满足感明显下降。

②停止上网后,表现出以下任意一种症状:

显著的脱瘾综合征:

a. 精神运动性烦躁;

b. 焦虑;

c. 强迫性思考网上发生的事情;

d. 幻想或梦想有关互联网的事情;

e. 随意或不随意地做出手指敲击键盘的动作。

急于使用网络或相似的网上服务来减轻或避免脱网症状。

③上网的次数比计划的多,时间比计划的长。

④一直希望能努力减少或控制网络的使用,却没有成功。

⑤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与使用网络有关的事情上,如购买网络书籍、尝试新的浏览器、整理下载的资料。

⑥因为使用互联网而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工作或娱乐活动。

⑦尽管知道上网可能已经导致了持续或复发性的身体、社交、工作或心理问题,但仍不管这些情况而继续使用互联网。

3.2.2.2 Young的参考标准

Young是最早研究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家之一,她认为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上列出的所有诊断标准中,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最接近网络成瘾的病理特征。因而Young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了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

如果对下列问题中的五项以上回答是肯定的,即被确定为网络成瘾。

①你是否迷恋互联网或其他网上服务,并在下线后仍然念念不忘?

②你是否感到有必要花更多时间去网上寻求满足感?

③你能控制自己是否上网吗?

④如果减少了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你是否感到不安和愤怒?

⑤你上网是否为了逃避问题或是为了减轻无助感、犯罪感、焦虑、抑郁?

⑥你是否欺骗家人或朋友,以隐瞒你上网的频度和时间?

⑦你是否为了上网而不惜冒失去某个重要关系、工作、受教育机会或谋职机会的风险?

⑧即使支付太多的上网费用你仍然坚持上网?

⑨当下线时,你是否感到更加抑郁、情绪低落或易怒?

⑩你的上网时间是否总是比预计的要长?

3.2.3网络成瘾在中国

网络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我国上网用户的数字一直呈高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5年7月报告,全国三十五岁以下上网用户总数已达8373.9万人。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CYAND)2005年调查显示,目前全国青少年网瘾用户约占网民总数的13.2%,人数约达1105.4万人。网瘾用户中未成年人占的比例较高,十三至十七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高达17.1%,十八至二十三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为13.7%;同时,初中学生网瘾现象严重,群体中的网瘾比例高达23.2%。

把我国的情况和国外情况进行比较,我们吃惊地发现,在网络成瘾问题上,我们具有独特的表现。

①与国外主体人群不完全一致

调查显示,国外网络使用问题主体人群集中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而我国网络使用问题主体人群年龄小于这一年龄,尤其是出现网络成瘾等严重问题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与国外的一般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②使用内容集中性强

从最早报道网络成瘾的美国到陆续出现网络使用问题的西欧、日本等国,过度使用网络的内容包括信息下载、网络通信、网上聊天、网络购物、网络赌博、网上色情信息等多个领域。而我国网络使用问题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上,其所占比例虽然根据不同报道有所差异,但均超过了其他各种问题的总和。

③极端倾向明显

我国近几年与青少年使用网络成瘾有关的恶性案例不断出现,包括长时间上网诱发猝死、盗窃、抢劫、诈骗、故意伤人甚至杀人。这些日益增多的恶性案件有些直接由网络引起,有些已经超出网络应用范畴。也正是这些恶性案例引发了社会各层面的广泛关注,吸引、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研究这一问题。而在最早提出"网络成瘾"概念的美国,一些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问题并没有如预测的那样在青少年中迅速蔓延。

因此,我们说,在中国出现的网络使用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网络使用问题已经并非简单的心理疾病问题,它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已经出现了比较严?的青少年网络使用问题,网络成瘾成为影响我国人们健康,尤其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