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58)

贪食症的波动性很大,甚至在治疗期间出现复发。一般来说,应激容易导致病情复发。告诉病人妥善处理应激情况,同时继续使用CBT技术。治疗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随访。

目前为止,CBT是治疗贪食症最有效的方法。使用时,认知与行为技术的联合很重要。一般来说,个体治疗的疗效要稍优于集体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CBT明显优于后者。CBT对于十八周岁以上的女性治疗效果更好,因为成年的病人主要致病因素是不合理的认知。十八周岁以下的病人主要是害怕成长或存在家庭冲突,对她们使用家庭治疗兼顾发展因素更合适。

1.6.4.3.3自助技术

自助技术是将CBT技术与进食障碍一般知识编成通俗易懂的手册,轻度贪食症患者根据手册进行自我治疗。在单纯的自助方法中,病人可以直接使用手册;在指导性自助中,需要专业咨询师的支持和指导。

在戒除贪食和呕吐行为上,CBT要优于自助技术。但是,随访后发现差异消失。因此,使用自助技术的病人在治疗结束后,情况会有持续的改善。

在降低贪食的频率和体重控制行为上,自助技术与CBT同样有效;在降低引吐行为上,CBT要优于自助技术。

自助技术比个体CBT花费少,更易推广;为不愿意去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病人提供了治疗途径。

1.6.4.3.4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方法是通过教导的方法使病人的进食模式和对体象的关注正常化。它适合对轻度病人使用。该方法的基本假设是:进食障碍病人常常对引起和维持症状的因素存在误解,如果病人了解引起进食障碍的科学知识,病人就有可能改变这种状态。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以向学生传授进食障碍知识为基础,然而,这些知识可能起到反作用。如:将进食障碍理想化和正常化;为学生提供控制体重的方法。因此,一些人认为该方案可能弊大于利。近年来,发展出以提高自尊为基础的干预方案。其目的是,通过建立广泛的自尊使参加者提高对自己体象的接纳程度。这是一种新的、安全的教育方案。内容包括:教授处理应激的方法,提高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度;建立自我的正性感觉;解释社会刻板印象,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等,学会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标准;积极的自我评估,寻找个性,学会重视独特性;学习提高自我映像的方法,学会寻找重要他人的积极反馈;训练社交技能;训练沟通技能。

1.6.4.3.5家庭治疗

有研究者认为厌食症与三个因素有关:①儿童本身具有生理易感性;②儿童的家庭模式存在过度保护、僵化、缺乏冲突解决的能力等问题;③患有厌食症的儿童在避免家庭冲突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变病人本身,而且要改变其家庭功能系统。治疗的短期目标是使用行为技术使病人在几星期内减轻症状,恢复进食并增加体重。短期目标实现后,进入长期目标,使用家庭治疗技术改变病人的家庭系统。家庭治疗认为,此时治疗才真正开始。咨询师担任治疗系统的领导,对家庭中积极的方面予以肯定和支持,对家庭中互动模式予以改善。通过对互动模式的挑战,使病人的家庭系统发生改变,进而使整个家庭系统的功能发生变化。整个过程需要咨询师具有很高的应变能力,能应付治疗中出现的各种冲突。

家庭治疗对儿童和青春期心理障碍的治疗效果良好。进食障碍患者的家庭一般充满敌意、混乱、孤独,缺乏良好的教育方式和共情。结果发现,家庭治疗对青春期女性(年龄十八岁)体重的增加、月经调节等有更好的效果,而认知治疗对成年病人(年龄大于十八岁)的效果更好。

目前的心理干预有如下特点:CBT适于中度、重度的患者,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咨询师;心理教育和自助技术适于符合亚临床症状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心理教育较适合针对高危人群(中学生、大学生)做群体干预;家庭治疗对儿童和青春期患者的疗效很好,其原因是这个年龄的群体主要致病因素是害怕成熟或家庭问题。

1.6.5教育与预防

通过教授相关知识与观念,使病人对进食障碍有正确认识,养成正常的进食习惯。与治疗相比,预防的效率更高,预防问题出现可以减少付出巨大代价的可能,适用于更广大人群。前面提到,与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相比,更多人处于亚临床状态,对于她们以及更多的正常个体,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对正常个体,即对自己身体满意,进食正常者,一方面帮助她们识别和减少危险因素,例如,不提倡个体过分关注身体和节食,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体形与体重,对受到媒体误导的个体进行澄清和解释等;另一方面教给个体一些适应性和保护性措施,如提高他们的应对技能,当遇到困难时,不要采用诸如暴食、过度运动等消极防御方式,也可以提升他们的自信,特别是对于较胖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