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来访者的咨询目标和已经提供的信息,咨询师认为可以根据来访者的人格特征及职业兴趣来选取适宜的工作,于是建议来访者做16PF测试和职业兴趣测试。通过16PF人格测试,可以得知该来访者的性格内外向、新环境适应能力、创造性、职业成就能力及其他十六种人格特点,这些特点将决定他可能适合做哪些工作。通过职业兴趣测试,会发现来访者的能力特长和可能的职业兴趣。综合两个测评结果,咨询师即可确定谈话主导方向。
2.6中学生常用测评
正在读书的中学生常会因为学习问题或其他心理困扰走进咨询室。通常情况下,会在首次接诊时建议来访者做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以了解来访者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和判断来访者的问题倾向。
当来访者的问题很明确是非智力学习能力问题,咨询目标是提高学习能力时,可考虑直接选用中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或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
在与学生学习问题有关的咨询中,也往往会联合使用智力测验。
【案例1】
来访者,女,十六岁,高一在读。一个月前开始闷闷不乐,一直没办法调整过来,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咨询室。通过访谈,咨询师简单了解到,来访者从一个月前期中考试成绩不如意以来,自我感觉状态一直比较糟糕,觉得生活中处处是麻烦,自己完全无力应付,每天都烦躁、郁闷,有些时候还有过退学的念头。
进一步沟通得知,来访者高中以前是在另一个城市读书的,高中以后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才到本市来的。初来乍到,什么都是新异的,就连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跟以前大大不同,周围也没有熟悉的面孔,老同学、好朋友一个都看不到,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单,学习热情也骤然下降。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一向优异的她备受打击,根本无法接受。
咨询师认为来访者可能是因为换了新的环境,而对新的环境还没有很好的适应才导致她目前成绩下降、心身状态不佳。为了能全面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外部环境对其学习的具体影响,咨询师建议其做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试和中学生学习适应性测试。
【案例2】
来访者,男,十四岁,初二在读,因为厌学而被父母带进咨询室。在咨询室里,咨询师发现该来访者思维敏捷,善于表达,提到什么话题都可以侃侃而谈,尤其是说到学校的一些文娱活动时更是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在谈到学习问题时,来访者自述从小学开始自己对学习就不太上心,比较贪玩,所以成绩一直平平,以前父母对自己的成绩并不十分关注,似乎是把健康和快乐看得更重,而他自己也挺喜欢上学的,虽然成绩不值一提,但有很多有趣的活动,还有一帮好朋友。到了中学后,不知从哪天起,父母开始关注他的学习成绩了,给他请家教,给他报周末补习班,每天晚上监督他学习两个小时,他越来越觉得脑袋不够用,总是昏沉沉的,也越来越厌恶学习。这两天干脆以头疼为由拒绝上学,拒绝看书。当咨询师问他有没有想过把学习也搞好时,来访者表示也想有好的成绩,尤其是看到父母为自己的学习而忙前忙后时,但还是觉得学习对自己来讲真的太难了。
根据访谈,咨询师推测来访者的学习困难可能跟智力高低没有关系,有可能是多种非智力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安全起见,咨询师还是建议来访者先做了韦氏智力测验。测验结果显示,该来访者智力正常。为确定哪些非智力因素导致来访者的学习问题,咨询师安排来访者做了中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以此结果做参考,分析原因和讨论指导。
3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3.1非心理学专业人士须知
人们在生活中会因各种原因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心理测验,出于对心理测验的好奇或为了促进对自己的了解,大家会深浅不一地了解或使用心理测验。在这里特别提醒的是使用心理测验必须注意的几点。
①慎用心理测验。
本章提到的心理测验,均是科学的、标准化了的心理测验,可以在咨询师的指导下使用,部分测验也可以根据指导语的提示自行测试。自行测验时,不可一连做多个(或多种)测验,因为做得多了,容易疲劳,会影响结果。一次做一个测验为最佳。
在大众媒体(报刊、杂志、网站)上看到的趣味性心理测试,大多属于非标准化测试,仅供娱乐,玩一玩,满足一下好奇心完全可以,但不必当真。
②测验结果的准确解释。
测验完成了,结果也出来了,说明什么呢?大多数测验对结果均有简单解释,但这个简单解释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远远不够。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得到一个相同的测验结果分数,意义可能会相差很远。所以仅仅是单纯获得自己的测验结果,而没有进一步的分析解释,就不会有太多的意义。如果想真实而全面地认识测验结果,还需要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测评师解释。不提倡只凭借自己的经验对结果进行表面上的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