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84)

此外,端木在日常学校生活的各项活动中也没有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种心理需要,学习成绩不如别人、体育运动不如别人、文艺活动也不如别人,而他所感兴趣的事物对其他人又没有吸引力,得不到别人的共识。无奈之中,端木只能将目光投向了网络,而正是在那里,他找回了心理平衡。

沉溺于网络之后,端木的确获得了很多快乐,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但是同时现实中的困境也让他看到了虚幻的网络最终无法根本性地解决问题。端木尝试过改变,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最终这种觉察力和意志力还是没能战胜现实中的种种不满足所带来的不快体验,端木还是逃避了现实中的问题,把自己隐藏在网络背后,放弃了自己的追求。

对于这类不存在人格和品行问题的孩子,他们的网络成瘾只是对现实需要无法满足的一种代偿性机制。只要我们找准了这个"缺口所在",帮他们"填上",那么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像端木这样性格内向,平时较少与他人交往,与家人关系又比较冷淡的孩子最容易沉迷网络中去寻求人际需要上的满足,他们的内心中往往是十分渴望与人交往,被人接纳的,只是现实中一再的打击让他们丧失了信心。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自己也是被重视、被理解的。父母要多给他们生活上的关心,也要尝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今天考试得了多少分、在班里排到第几名。

他们的沉默很多时候是为了掩盖某方面的自卑,这就需要周围的人去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要让他们学会认识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要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长处。老师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这种机会,并鼓励孩子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竞争和挑战。

这类孩子通常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与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也有关系,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要关注其社会性的发展,这一点与孩子的智力发展同样重要,不然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一样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端木就是一个例子。没有良好的与人沟通打交道的能力,就算学习成绩再好,将来走上社会一样也会碰壁。而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则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满生机,而无须从一个虚无的世界去获得补偿,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可以少走弯路。

3.2.6网络成瘾的干预

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能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甚至寄希望于孩子与专家、医生的某一次谈话,便能使其摆脱网瘾。这种单纯的说服式教育方法,并不能长远地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要使青少年摆脱网瘾纠缠,既需要在社会上建立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大环境,又需要家长和老师针对导致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进行长期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者结合形成的社会效应,才是预防与治疗青少年网瘾的重要举措。

3.2.6.1社会对策

①社会舆论的有效引导,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

让青少年戒除网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远不是件容易事,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采用科学的方法,齐心协力,把问题的解决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提高社会舆论引导能力的灵魂。社会应为青少年提供各种有益的学习环境、娱乐环境和生活环境。社会舆论要借助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把青少年的注意力从网络中转移出来。

2004年9月,石家庄团市委率先在全国发起了"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专项行动,并建立专业辅导员队伍,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帮扶和教育。2005年1月,"北京市青少年网络依赖戒除"虹"计划"项目正式启动,这标志着"网络成瘾心理治疗与预防综合研究"项目开始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探索。

②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网络成瘾"并不就是"网络游戏成瘾",但是毫无疑问,"网络游戏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个主要类型,特别是在中小学男孩子里面,网络成瘾基本上就是"网络游戏成瘾"。要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网吧管理,多开发健康生动的电子产品,过滤不健康信息,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过滤不健康信息的软件早已问世,关键是采不采用、如何采用的问题。

如现运用于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就是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如果超出了五个小时将视为有害游戏时间,在有害时间里玩游戏,玩家的成果将为零。系统还规定,玩家玩满健康游戏时间,该账号必须要经过五个小时的时间间隔,才能正常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