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进食异常,对身体有些不满意的个体,也就是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个体,首先鼓励患者及其身边的人能较早地认识到进食方面的问题,不要把节食看做是一种正常现象,也不要把暴食简单化。或者警觉到一些体象问题,如,过分地追求瘦,存在病理性怕胖。因此需要对教师、健康专家、父母和同伴进行教育,普及相关的知识,尤其要关注处于高风险环境中的个体,如,大中学生、与进食障碍有高相关的职业人群(舞蹈演员、模特、运动员等)。其次,在意识到问题存在之后,要寻求有关专家,专家要给出建议,告诉患者及身边的人做什么,主要给他们一些支持和提供一些有助于患者恢复的信息,如要求家人监督患者的饮食,当患者情绪不好时,给以支持和关注。最后,专家要就亚临床问题形成早期干预的计划。
所有人都应当尊重、喜爱自己的身体,不论它的体形或重量。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我们有多瘦、有多重,而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我们需要听从身体真实的需要去进食,而不是按照外界的标准。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它由我们的遗传、身体的成长经历所决定,没有其他人比你更了解自己,没必要去听从别人的要求,听听你身体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该怎么吃。
【案例1】
赵一,女,十五岁,高一学生,身高一米六六,体重五十公斤。自认为理想的体重是四十五公斤。
从小,她的父母就经常因为一些大小事情起争执,互相打骂,甚至闹过两次离婚,但是因为考虑到她,没有离成。父母对她管教得很严格,走、坐、站都要保持姿势标准,不能把衣服弄脏,要求成绩进入年级前十名,放学后立即回家,只能和他们所认可的几个"好孩子"一起玩。她很听话,父母的要求几乎从来没有违背过,见到她的大人都夸她乖,学校的老师也喜欢她。只有在初二时,一次放学后,赵一被几个同学拉去学校附近的公园玩,回家晚了两个小时,那天父母训斥了她一顿,还罚她不准吃晚饭。她觉得很愧疚,倒不觉得很饿。后来,她的饭量慢慢减少,经常不吃早餐就去上学,午餐、晚餐也吃得很少。如果父母外出,她一人在家就不吃正餐,只吃点苹果、瓜子、萝卜干等零食。赵一的体重逐渐减轻,同学都羡慕她的苗条,说她像明星张柏芝,母亲也在别人面前炫耀她的女儿又乖又漂亮。但是,她还觉得自己不够瘦,很怕会胖起来,开始不吃肉、蛋、奶这些会让她长胖的食物,只吃蔬菜、水果和一点米饭,多吃了一点还会呕吐。但精神不错,学业也没有退步。
开始,父母没有觉得她吃得太少是个问题,后来看到女儿越来越瘦,越来越轻,直到十五岁还没有来月经初潮,身体的第二性征也完全没有发育,才发现出了问题,带女儿到医院求治。但是,赵一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认为父母大惊小怪。
【案例分析】
案例中赵一的主要表现已经符合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①体重低于正常平均体重的15%以上;②主动拒绝进食;③病理性怕胖;④十五岁月经未来,第二性征没有发育;⑤症状超过三个月;⑥没有其他导致体重减轻的器质性疾病。
赵一之所以会患病,家庭是一个关键因素。父母对她管教严格,追求完美已经内化为她自己的标准了,所以学习要好、人要漂亮,什么都不可以比别人差。社会流行以苗条为美,她就得比谁都苗条,书上、电视里说肉和蛋会让人长胖,她就都不吃这些。同学和母亲对她的夸赞更加强化了她对苗条的追求。
分析再深入一点,父母的经常争执、不稳定的婚姻状况其实给赵一埋下了恐惧的种子,她害怕父母会分开、会离开她,所以她要表现得最好,做一个人人夸赞的"好孩子",父母才不会抛弃她。事实上,父母的确因为她才没有离婚,这一点也强化了她的种种控制体重的行为。
她无法控制父母的感情,但通过禁食,她获得一种完全控制自己身体的感觉,这可以给她带来一种安全感。消瘦造成的第二性征完全不发育,使她可以保持"女孩"的样子,她潜意识里觉得这样子才是父母喜欢的,才能够把所有人对她的喜爱留住,身体向成熟的转变对她来说是陌生的、不安全的,是有风险的。
咨询思路:在评估了赵一的身体状况之后,首先要对她进行劝慰,用营养疗法帮助她改善营养不良的状态,恢复体重。然后,用认知技术改善孩子对体重的不正确认识,让她接受身体的正常发育,明白不是只有保持苗条才能获得别人的喜爱,增强她的自信。同时,用行为技术帮助她建立良好的进食习惯,恢复体重以及正常发育。
重要的是使用家庭疗法,让她的父母一起参与进来,帮助改善他们家的沟通和情感交流状况,促进彼此间的理解,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状况的理解,了解自己对孩子造成的影响,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改善他们的家庭系统结构是使孩子痊愈并保持长期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这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和努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