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1)

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

1心理障碍

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当然,这里的"行为"一词是广义的,泛指一切可观察的动作或活动,包含了人类功能的几乎所有方面。其所以采用"可观察的"这种字眼,是为了使心理或行为的研究成为客观的科学研究。

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有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指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

人们承认心理有正常和异常之分,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有着实质性的差异,不能不加以区分。比如坚信自己的行为、情感受到"最先进电子仪器控制",断言"思想被窃听"的人不能被认为心理仍然正常。因此,在心理正常和异常之间必然存在一种界限,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心理正常却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标准,心理正常和异常的界限随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是不能绝对确定的。换言之,这种界限是相对的,是相比较而言的。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变态,只有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并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他有无心理变态以及心理变态的程度如何。如果一个人能够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能为常人所理解,即使他有时出现轻度情绪焦虑或抑郁现象,也不能认为他的心理已超出正常范围。换言之,心理正常是一个常态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还允许不同程度的差异存在。

心理异常的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同一时刻里,几乎20%-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目前,判断心理障碍的轻重,一般仍按下述标准对其进行判定。

首先,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现实检验能力,它涉及一个人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与客观现实的吻合度,主观判断与客观吻合度越差,现实检验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病也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对事物的判断被幻觉和妄想所控制,严重脱离现实,是现实检验能力最差的人,所以,他们属于最重的心理障碍。判断心理障碍轻重的第二条标准,就是他对人际关系和压力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越差,心理障碍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的适应性明显退化,只能躲在"自恋"的小圈子里,他的生活只能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幻觉和妄想进行;边缘障碍的患者只能适应非常有限的人际交往,处于半自恋、半公开的"边缘生活"状态;神经症患者通常都可以适应一般的人际交往和压力,只不过适应能力打了折扣。第三条标准,就是心理发育受损的阶段,受损越早,障碍越重。在出生后六个月内,心理发育受损,精神障碍在重症的范畴,可以出现精神分裂;六至十八个月期间受损,属于重症心理障碍,可以出现边缘型心理障碍、癔症;两至三岁期间受损,容易产生强迫或自恋障碍;三至五岁受损,容易出现社交恐怖等神经官能症和性心理障碍。把三条标准综合起来,就能对心理障碍的轻重,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了。

人类精神活动是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从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应,是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活动。精神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识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化均可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即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互不协调或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均可表现为精神异常。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为人格障碍、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厌食/暴食症、多动症、儿童孤独症/儿童自闭症等。

1.1人格障碍

1.1.1基本问题

1.1.1.1有关概念

"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同样,世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人。"从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人格"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即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个人身上会比较稳定,决定了人们在各种情境下会表现出特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我们将每个人的这种独特性称为人格。

人格通过价值观、情感、态度、习惯、行为方式等来体现。但是如果人格的各种表现走向了极端,失去了平衡,人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就会偏离正常,造成自己的痛苦或伤害了他人,我们将其称之为人格障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但是总有一种人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错:学习不好是因为父母;迟到是因为堵车;工作不好是因为环境;升职失败是因为小人作梗。在他们的世界里别人永远都是卑鄙龌龊,从来不体谅自己,自己永远是最委屈、最可怜、最受排挤的那个。碰到这种人,你可能会说"他真是个性有问题","那是个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他是能躲则躲,能逃则逃,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人格障碍。有人格障碍的人很难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做出正确评价,缺乏恰当的行为反应方式,因此,一般都无法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1.1.1.2人格障碍的成因

一般情况下,人格障碍的起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1.1.2.1遗传因素

人生下来决不是白纸一张,有一些东西先天就已经注定,我们一般称之为遗传。我们有时候会说,"那家伙脾气可坏了,简直跟他爸爸一模一样",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意识到的遗传的作用。目前,有关双生子、人格障碍家庭家谱的调查表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的人格障碍方面的一致性更高,而血缘关系越近,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越高,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子女有病态人格的比率就比较高。因此,人格障碍中的有些因素,可能先天就已经决定了一部分。

1.1.1.2.2生理因素

有关人格障碍患者的生理研究表明,人格障碍者在脑电波上与常人存在差异,比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脑电图模式与常人不同,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将其脑电波唤醒,这就解释了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为什么要做出很多有悖法律和道德的事情,其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大脑的刺激。常人遇到一些内疚、尴尬的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而人格障碍者的皮肤电反应、心跳和呼吸等的反应都比正常人低,相对应的,也就没有正常人一般的焦虑、内疚心理,那么他们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就少,无法达到正常的社会适应水平。

1.1.1.2.3社会因素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每一个人都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社会中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事物。比如,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带有先天的气质,但是这种气质如果后天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人格结构上的某些方面过分或畸形发展或发展严重不足。人格障碍的异常行为和心理反应模式大多数是在个体儿童期学会的。对儿童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莫过于家庭,家庭生活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作用于儿童的人格,一种途径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比如父母离婚、感情破裂,父母过度溺爱或过度冷漠,教育方式不正确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儿童会主动学习模仿父母错误的行为反应模式,比如美国热播连续剧《神探阿蒙》中,阿蒙和他的哥哥都成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有一个强迫型人格的妈妈。除了家庭之外,不恰当的学校教育,混乱的社区环境,或者一些生活突发事件的影响,也会造成人格的显著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