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厌食/暴食症
1.6.1基本问题
1.6.1.1摄食行为
人类要生存、繁衍下去,需要不断摄入能量。我们从各种食物中获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补充各种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在能量的动态流动中,健康的身体会保持一个大体平衡,即消耗的能量与摄入的能量相当。相应的,体重也会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调节这种平衡的中枢结构是大脑中的下丘脑,例如,人在节食时,摄入能量减少,下丘脑会做出降低能量消耗的反应,这时人体基础代谢率会降低。所以,想运用节食来减肥的人会发现目的很难实现。但另一方面,运动可以增加基础代谢,也就可以增强节食人群的减肥效果。下丘脑的这种调节机制并不完善,所以有肥胖症的发生。许多因素都会对我们的摄食行为产生影响,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还有遗传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
从生理层面来说,人体内有一种平衡机制,使神经系统努力保持各种生理因素的最佳条件,例如血糖水平、脂肪含量。当一些因素的尺度偏离设定点时,如血糖浓度降到了最佳水平以下,体内平衡机制就促使人们进食。
人体从食物中获取碳水化合物以供给能量消耗,多余的能量可以转化为肝糖原,贮存在肝脏中,或者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或脂肪细胞中,当机体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提供能量。蛋白质则被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是体内其他物质所必需的基础,也可以被氧化来产生能量,过量的氨基酸可以被转化为脂肪。吸收的脂肪可以被分解为脂肪酸。脂肪酸可以被燃烧来提供能量,过量的脂肪酸也可以以脂肪的形式贮存。
但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摄入的增多会导致糖类和氨基酸氧化的增多,也就是说,这两者摄入的增多并不一定导致脂肪贮存的增多。相反,如果脂肪摄入过多,脂肪的氧化反应并不增多,而是持续的贮存,即高脂肪含量的饮食会引起肥胖。所谓最佳的脂肪水平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遗传。所以,一些人天生会比别人储存更多的脂肪。
当摄入的食物通过消化道的上端时,即通过口腔、咽喉和食道,然后再穿过胃和小肠,它们会将关于食物出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促使进食停止。当食物刺激胃部和十二指肠时,有很多激素被释放而促使摄食行为终止,包括十二指肠分泌的胆囊收缩素,还有胰腺制造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将贮存于肝脏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水平,而胰岛素通过把葡萄糖从血液运输到细胞内而降低血糖水平。随着进食的持续,血糖(及血胰岛素)水平升高,肝脏开始停止分解肝糖原,转而开始合成肝糖原。有关肝糖原合成的信息被传递到大脑,摄食被抑制,进食终止。但是,具有慢性的或长期的胰岛功能亢进,也就是长期分泌过多胰岛素的人,不再做出正常反应,就好像自身没有分泌胰岛素那样。1型糖尿病患者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而慢性胰岛功能亢进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但是对胰岛素没有反应,因此,葡萄糖无法从血液进入细胞,患者难以停止进食,出现贪食的症状。
一些药物和神经递质也会影响摄食,比如,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药物,还有脑内分泌的内啡肽,都可以刺激摄食。它们似乎是通过提高食物的可口性来起作用的。而安非他明则能降低食欲,在副作用被发现之前的很多年,它都被用来当做减肥药物。
部分体内激素对摄食行为也会产生影响。由肾上腺分泌的类固醇激素能引起暴食和肥胖。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能量消耗。二十五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状腺激素分泌速率不断下降,水平降低,代谢变慢,释放出的能量减少。所以,年长的人需要摄取的食物量比起年轻人相对减少,因为他们的代谢速率变慢了。但是绝大多数人在上了年纪后并没有减少摄食量,因而造成体重增加。在女性体内,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黄体素贯穿于月经周期,对女性的摄食和食物选择具有影响。在经期前两种激素的水平达到最低,而对能量的摄入却最多。在排卵期即整个月经周期的中间阶段,雌激素的水平最高,能量摄入水平最低。因此,卵巢激素的水平似乎与摄食的多少呈负相关,即雌激素和黄体素抑制进食。
除了生理机制和遗传因素,个体摄食行为还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一般说来,我们并不等体内的能量耗尽,身体发出信号才开始进食,而是遵循相对固定的间隔规律进餐。那些每天吃早饭的人如果哪一天没有吃,上午便会十分饥饿,而那些不习惯于吃早饭的人直到中午才会感觉到饿。一些人有睡前吃宵夜的习惯,如果哪天没有吃,睡觉前就会觉得特别饿。个体面对不断改变的环境进行着学习和适应,形成个人的饮食习惯、对于食物的态度、选择食物的偏好等等。例如,在以瘦为美的社会审美标准影响下,许多人进行节食计划,而不顾身体的饥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