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27)

五岁:在房间里。爸爸妈妈从外地回来了。他们带回来一条狗。我感觉到真的高兴。他们回来了,真是太兴奋了,太好了。

六岁:我上了一年级。我打了邻居的一个小男孩。他叫我滚开,所以我抓住他的胳膊,把他摔倒在地,他的头撞到了一根柱子上。后来来了一些人来看他。我站在那里,感觉非常糟糕,就像一个罪犯一样,我对自己说:"你怎么能这样?"

咨询师分析道:我太小了,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也没有人帮我。虽然周围都是人,但是我还是很孤独。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我还是表现得好一些,这样才可以让我感觉好一些。我从别人那里得不到好的感觉。

咨询师总结她的错误为:

她的经历让她消极地看待自己。

她认为自己的目标是达不到的,自己也对此无能为力。

她所能做的就是忍受和抱怨。

听了这些分析,来访者表示同意,但是她不想去处理。

在第一年的治疗中,来访者还是不断地抱怨自己,抱怨别人。慢慢地,她开始进行内省。治疗两年后,她开始给父亲写信,还去看望了他。她还决定应该做点什么,不要再这么抑郁了。

治疗一年后,咨询师又对她的童年经历进行了一次整理。发现和之前整理过的不太一样了。虽然还是发现来访者在找自己的问题,但是没有看到再有拒绝的事情了。

【案例分析】

心理决定论原则是精神动力中得到充分证实的两个基本假设之一。这个原则提到,心理现象和我们的躯体现象一样,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或碰巧发生的。抑郁症也一样,每个患者的现状,都是一些先前的事件所决定的。

有一个研究对照了抑郁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疗效,发现心理治疗的效果更好。药物治疗能够迅速改变抑郁症患者的生理状况,但是对于过去的不愉快经历是不得不去处理、疏通的。

【案例7】

来访者,女,五十岁,因为严重的抑郁来诊。

来访者结婚三十二年,对丈夫心怀怨恨。其实,她很早之前就想过要来做心理治疗,但是又害怕。她担心心理治疗会让她开始体察自己,这样会导致离婚。而她没有办法面对离婚的后果,包括孤独、痛苦、丢脸、经济困难、失败感。但是,最后,因为状态实在是太不好了,她终于说服自己,前来治疗。虽然她的身体来到了咨询室,但是阻抗却很强,不愿意把自己托付给治疗。治疗几乎没什么进展。

有一天,她谈到年华老去,谈到了对死亡的焦虑。

咨询师:你想象一下,当你临终之前,你回顾自己的一生,你有什么感受?

来访者(脱口而出):后悔!

咨询师:后悔什么?

来访者:后悔浪费了一生,从来不知道自己能拥有什么。

这次是治疗的转折点。以后的治疗进展很好。她开始体察自己,而且就像她说的那样,也离婚了。但是她没有后悔。

【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是一门非常讲究提问技巧的学问。提问的类型有很多种,在什么情境下应该使用哪种提问方式,这需要对咨询保持清醒的阅读能力。开放式提问,是咨询中使用得最多的提问方式,目的是鼓励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要做好咨询,对于其他的提问方式也要熟练掌握。比如,需要控制谈话的时候,应该使用封闭式提问;表达关注时,运用刺探性提问;鼓励表达时,运用反射性提问。

【案例8】

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女性病人在很远的城市找到一份工作。犹豫了一年之后,她终于搬了过去,离开了家乡及亲朋好友。不久,她感到情绪低沉、焦躁不安,于是来到精神科就诊。经过一段时间的评估之后,她开始了精神分析治疗,每周来诊两次。第二个月,她感到情绪更为低沉,从而认为给她做治疗对她不会有什么帮助了。

治疗者为此进一步地询问。病人想到在搬家前几个月她征求过父母的意见,但是不论他们怎么劝说,她还是搬走了,当然心里并不痛快。治疗者认为,她离家表明了她独立的愿望,希望在心理上成熟起来,同时也产生了对独自生活以及前程的担忧。病人同意这个分析。对治疗者来说,这是个好开端。因为,病人不再发愁治疗者对她不够关心,没有给她足够的劝告,从而能促使治疗者和病人一同探索病人成长的愿望,以及她对成长带来的挑战存有什么样的担心害怕。

【案例分析】

在心理咨询中,节制和给予是一对矛盾。二者都是很重要的疗效因子,但是要掌握好之间的分寸并非易事。节制能够让来访者更多地去发掘,帮助自己理解自身,能够更有助于来访者的自我成长。但是,不是每个来访者都能耐受这样的节制。他们可能会对咨询失望,从而放弃咨询。这个时候,给予也许对他们来说是更需要的东西。有的心理咨询师会在每次访谈中都会给予一些分析,这也不失为一种方式。但是千万不能使用过度,这样会让来访者产生依赖、自我没有成熟的感觉,这也是脱落的另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