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57)

总的来说,她们是为了逃避痛苦的感觉(现在或者过去)。一些感觉源于童年期,比如缺乏关爱、羞耻感、恐惧感或者无能感。其他的感觉来自于希望被同伴接受的压力。最具破坏性的感觉是与自尊相关的,比如我没有价值,我的生活没有意义,我不会获得成功和幸福等。

1.6.3.3.4生物学因素

进食障碍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学异常,如闭经、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降低、促性腺激素减少和骨丢失等。这与下丘脑功能障碍和神经内分泌紊乱有关,就像前面介绍的,下丘脑不仅是神经内分泌中枢,也是控食中枢。在患有"间脑症候群"的婴幼儿或下丘脑肿瘤的青年人身上,都可观察到类似进食障碍患者的自我身体形象改变和进食习惯改变的表现。临床研究还发现进食障碍与5-羟色胺功能异常和嗅觉功能损伤有关。

除了最初发病的原因,长期来看,她们还面对着自责、保密、生理副作用,和许多想要逃避的因素。最常被提到的是:厌倦感,媒体和文化的影响,家庭变动,精神麻木,减肥的压力,爆发的焦虑感,身体和性压力的释放。

不论是什么原因,厌食/贪食在不同水平上起到了作用。它替代了所有其他的动作、想法和情感。思想里除了食物以及如何吞下它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情绪得到了控制。甚至,当呕吐是我们所允许的与自己身体最亲密的接触时,它也是令人愉快的。在一轮暴食/清除食物结束后的一小段时间里,又能重新获得控制感,不再对吃了这么多东西感到自责,病人觉得排干净了,放松了,而且感觉很好。

与物质滥用等行为相比,进食障碍的危害性往往被低估。因为食物在人们看来是"安全"的,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而且进食障碍患者多数会掩盖自己的病态行为,表现得像正常人一样,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人所察觉。

厌食/贪食行为在短期内缓解了患者的压力,但长期如此,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来说,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进食障碍是一种十分痛苦的疾病,患者需要周围人的理解与同情。不要认为进食障碍患者是自我中心的、虚荣的或者被宠坏了的,而无视其感情,忽视真正的问题。记住,进食障碍不仅仅与食物相关。

1.6.4治疗方法

如果个体符合进食障碍的诊断标准,对身体严重不满意,就要及早进行治疗。患者及家人要认识到这是一种疾病,而不要认为这只是嘴馋或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治疗的目标首先是改善患者的身体营养状况,恢复体重,治疗各种并发症,然后通过心理疗法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建立对自己身体和食物的正确认识,面对存在的深层问题,最终能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并长期保持。

1.6.4.1营养疗法

营养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增加体重,院内或院外治疗都可以。首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饮食营养史、运动情况、应对方式以及相关病理生理因素进行评估,然后制定相应方案,以达到纠正营养不良或脱水状况、体重恢复和保持正常的目标。

具体措施包括提供良好的进食饮水环境,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和注意水分摄入,制订饮食摄入计划、进食和补充液体的时间表;教会病人摄取足够营养和饮水的技巧;在饮食允许范围内提供病人喜欢的饮食;陪伴病人进餐、劝食、喂食,拒食严重时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1.6.4.2药物治疗

进食障碍应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病人的抑郁、焦虑等情感症状。应选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如抗焦虑药物(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或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呕吐明显者,可考虑应用胃复康等止吐剂。对营养不良和脱水等躯体障碍,必须高度注意,及时纠正营养、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并注意预防或处理感染等合并症。

1.6.4.3心理治疗

1.6.4.3.1一般心理治疗

通过解释、疏泄、安慰和鼓励,帮助病人了解与进食障碍相关的知识,并予以心理支持。

1.6.4.3.2认知-行为治疗

对于有明显进食障碍想法的病人,可做认知矫正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是个体情感和行为的中介,适应不良的情感和行为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而进食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歪曲认知。

咨询师在评估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状况之后,首先,向病人阐明认知的基本因素,如:帮助病人理清自己的不合理的思维和情绪与病态进食行为之间的关系等;其次,引入行为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打破病人进食的恶性循环;②为病人提供正常进食原则,如,与别人一起进食;③要求病人坚持记录自己进食的情况和当时的心情。当病人的节食开始减轻、贪食的次数和量有所减少后,咨询师可以对病人进行认知重构。这一阶段主要使用提问、角色扮演等技术识别、挑战和改变病人的自动思维或自动映象(如,自己的体形)。儿童期和青春期开始逐渐形成的认知假设具有稳固性、防御性,对进食障碍病人而言,主要围绕着"控制"、"完美主义"、"自我放纵"等观念,它比自动思维更为根深蒂固,需要长程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