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症的诊断标准包括:
①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并且病人屈从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的贪食发作;
②至少用下列一种方法抵消食物的发胖作用:a.自我诱发呕吐;b.滥用泻药;c.间歇禁食;d.使用厌食剂、甲状腺素类制剂或利尿剂。如果是糖尿病人,可能会放弃胰岛素治疗;
③常有病理性怕胖;
④常有神经性厌食既往史,二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
⑤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两次,持续三个月;
⑥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
诊断神经性贪食必须排除导致反复呕吐的上消化道疾病。
以上标准是为了便于在临床上进行诊断与治疗。事实上,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人很少,很多人处于"亚临床"状态(美国完全达到诊断标准的人口比例:厌食症为0.5%-3.7%,贪食症为1.1%-4.2%,而处于"亚临床"状态的个体则达到了10%),只符合其中一部分标准,但他们的状况也是危险的,这样的"一般"人群需要密切注意。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体形,喜欢偶尔吃一次大餐,但如果成为强迫性的行为就需要注意了。如果你对食物和自己的身体长期有负性看法,不论行为是否达到临床标准,都说明你存在一些问题,而你要做的最好是去面对这些问题。
1.6.3病因分析
虽然进食障碍集中表现为与进食相关的行为,以及对体重增加的恐惧,但实际上,进食障碍是一种应对个人困扰与情绪问题的手段。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以及体重上,从而逃避一些更严重的问题,而且限制进食、引吐、导泻等清除食物的行为使她能够重新获得控制感与安全感。
大多数患者解释自己患病的原因是由于低自尊、童年期冲突与社会文化压力的复合作用。以下我们将主要从社会文化压力、家庭影响以及个体因素三个方面对进食障碍患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6.3.1社会文化压力
在进食障碍的多发国家,社会价值观念崇尚的是"以瘦为美",苗条是社会标榜的理想体形,它代表着具有自控力、富有吸引力、灵巧和可爱。厌食症患者中有90%-95%是女性,贪食症也是如此。社会压力使女性往往通过对苗条身材的追求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许,并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身体的肥胖。有研究发现,女性对社会文化认同程度越高,患进食障碍的可能性也越大。还有研究发现,双性化的个体有较高的自尊,较少的心理疾病,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双性化及男性化个体在节食及进食方面比其他类型的性别角色者问题行为更少。
大众传媒也对进食障碍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影视、报纸杂志上的女性身材几乎都是以苗条为主,瘦即是美。各种女性杂志也一再强调减肥、节食、运动。在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女性为追求理想体形,很容易走入进食障碍的误区。
同伴影响也是导致进食障碍形成的因素之一。处于青春期的女性迫切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同伴对体重、体形的评价和采取的进食行为都对她们极具影响力。在她们所处的小团体中,通常有共同的理想体形标准,如果追求的理想体形不健康,就容易发生进食障碍。
此外,不同种族文化的理想体形标准也是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一个方面。有研究表明,在体重相同的情况下,黑人妇女较少对自己的体形不满,且患进食障碍的人数也较白人妇女少。在某些职业(芭蕾舞演员、时装模特)中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些都说明社会文化因素在发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6.3.2家庭影响
家庭功能失调将促进进食障碍的形成。家庭沟通方式、成员关系、父母婚姻和谐度、父母管教子女的态度和方式、父母本身的人格特征以及父母的进食行为和对自己身材的看法,都会影响子女进食障碍的形成。在大多数进食障碍患者的家庭,父母管教过严,成员之间是敌对、干预的关系,患者的情感、身体或者精神需要常常无法得到满足,而且母女之间的交往,特别是母亲对进食的态度和行为对子女有重要影响。在一些这样的家庭中,感情难以口头表达,缺乏交流的技巧。家庭里可能有人患有抑郁、酗酒、药物滥用或者进食障碍,孩子可能无意识地认为逃避是一种适合的行为。在这种背景下,食物变成一种"好"药,因为它没有酒精中毒或者药物滥用的负面意义。
进食障碍患者通常被认为是"完美的"孩子,她们会有意成为"让人满意的人"。在内心产生焦虑情绪时,她们表现出一种正面形象--看起来友好、自信和独立。她们可能被认为是无须照料的,自己会照顾自己,而且早熟。进食障碍是一种表达无法直接说出来的话的方式,比如"我需要照顾",或者"我这样,你们会爱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