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82)

"怎么了?能具体说说吗?"

"我平时比较喜欢看哲学类的书,有时会带上一两本在书包里下课的时候拿出来看,有的同学一看到就把我的书抢去,大喊大叫好像很惊讶的样子,他们觉得看这样的书的人都是很奇怪的,加上我平时话可能比较少,他们更觉得我是一个另类,跟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加上我从南方来,说话多少带有一点南方口音,这也成了他们笑话我的一个把柄,常常学我的话来取笑我……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他们怎么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这样的人值得我付出真心去对待吗?"

"这样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自尊心的做法的确不好。那么老师呢?你跟老师的关系怎么样?"

"老师还是挺好的。其实有些事情我宁愿跟老师说,也不愿意跟爸妈还有同学说。老师对教育孩子很有经验,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而且愿意从你的角度去理解你。"

"那老师对你上网的事情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当然也是希望我不要因为上网而放弃了学习。老师也找我谈过很多次的,其实这次来见心理医生也是老师的建议。"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端木的家庭背景。

端木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爷爷奶奶都是教师,对端木父亲的家教就非常严格。端木的父亲是文革之后中国的第一代新大学生。博士毕业后就职于一家著名的研究所,并被派到当时国家重点筹建的核电站工作。工作的出色使他短短几年便被破格提升为高级工程师。端木的父亲是一个个性很内敛的人,长期从事科研工作让他的个性变得更加沉稳冷静。尽管话不多,但他待人真诚,为人也非常谦和,在同事中口碑颇佳。端木的母亲同样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端木的父母曾是大学同学,两人个性性格各方面都比较契合,关系一直不错。

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从童年到青少年前期,端木一直由奶奶照料。奶奶退休前是一名中学特级教师,教学经验相当丰富,对学生要求也十分严格,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奶奶对端木的教育问题更是看得很重,从小就对端木要求比较高,家中规矩立了不少,端木也因此比较怕奶奶。

内向沉默的端木一直以来都很听话,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端木和奶奶的关系一直也还算融洽。问题出现在端木小学六年级。端木开始慢慢厌烦了奶奶事事替他做主的强令性态度和专制的家长作风。终于上了初中后,他开始直接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跟奶奶顶嘴,有时甚至是刻意地违背奶奶的意思,结果祖孙二人冲突不断。在一次激烈的冲突后,奶奶被气得心脏病发作进了医院,而端木的父母也只好将他接回身边。

端木来到北京后跟母亲住在一起,就读于母亲所在大学的附中。半年后,父亲也将工作调回北京。至此,一家三口在北京团聚。端木的父母对他的管教相对于奶奶而言宽松了许多,他们给了孩子比较大的个人空间。多年来没能在孩子身边照顾他,夫妇俩觉得愧对孩子,现在孩子在身边了,总想补偿他点什么,加之初中阶段端木学习成绩也不错,父母很少责备他或者限制他,因此端木跟父母相处倒是一直相安无事。但是端木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周末也没什么时间陪孩子,这一点有时让端木觉得很落寞。他对父母没有抱怨,但也缺乏深厚的感情。

高中时期,端木在学习上没有了以前的优势,似乎对学习的兴趣也大减,之后又迷恋上了网络,成天一有时间就坐在电脑前上网,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断地提醒孩子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父母好言相劝,端木也答应得好好的,但父母一转身,端木仍然忍不住要上网。周末的时候父母有时去实验室或者到外面讲课,端木一个人待在家中觉得没有什么事情可干,闲着无聊就上网,一上又是一整天。

经过高一暑假的疯狂上网,一系列"后遗症"让端木自己也感觉到了危机。他决定跟父母提出希望请一个家教,父母对此也表示支持,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摆脱对网络的依赖,重新回到学习和生活的正轨上来。端木的母亲从自己学校里给他找了一个大学生做家教。母亲甚至让那个大学生跟端木谈谈,了解一下他的想法,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端木讲讲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毕竟年轻人之间可能更容易沟通。端木的情况在那段时间里的确改善了不少,高二上半年学习成绩提高了一些。但是从高二下半年开始,随着高三的临近,学习越来越紧张,父母又对端木充满了期望,压力之下的端木又开始借助网络来宣泄,终于又陷入先前的恶性循环中。

端木的父母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工作,身边的朋友同事也都是知识分子,对子女的教育都看得很重,而这些孩子多数学习成绩都很优异。孩子年龄相仿,父母总要做一下比较,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很优秀,端木的父母不禁更加焦急,总是把这些孩子的例子拿来讲给端木听,希望他能跟人家学习学习,但是对端木而言,这反而是种压力。后来,端木的父母也不得不采用了一些强制性的手段,例如将电脑锁起来等。但他们发现根本不奏效,?子总能想到其他途径去上网,反而更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