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节:第五章 健康性心理问题(36)

曾经有个咨询师,给强迫症患者布置回家作业,让其记录生活日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原强迫症状消失了。但是,当咨询师翻看其日记时,发现,日记的记录非常的整洁。可以想象到其花费到日记上的精力。同样,社会功能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只是,以前不太好理解的症状现在更改为咨询师规定的看上去很美的日记记录。

因此,我们要把靶目标定位在强迫思维和动作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的程度上。要看患者有没有减少在症状上耗去的能量,把精力恢复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1.3.3.3防御机制的工作

防御机制是强迫症治疗的核心。

患者在罹患强迫症之前,就具有较强的强迫性格,只是自身形成的防御机制有效地防止症状的出现。当脆弱的防御机制不堪焦虑的连续冲击之后,终于城门洞开,很多原始的冲动汹涌而出,形成了强迫性思维。

这些原始的思维和欲望,不是患者本身能接受的,所以患者觉得是罪恶的。于是,患者会迅速形成新的防御机制--置换。发展出自己能接受的思维或动作,并将能量大把大把地扔进去,让自己无暇念及原始的欲望。虽经治疗,患者仍然会长期使用置换的防御机制,在不同的症状之间游走。

当患者真正发展出了一种新的防御机制,而不是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强迫症状时,我们才能说,强迫症的治疗可以告一段落了。这种新的防御机制会是什么呢?恐怕因人而异吧,但是,一定是一种新的防御机制,而且很可能是一种高级的防御机制。

1.3.3.4感冒对强迫症治疗的启示

"强迫症具有自愈性。"自愈性首先让人联想到的是感冒。医书上讲,感冒是自限性疾病,无须治疗,通常一周自己就会痊愈。也许,我们能够从感冒的治疗中,得到强迫症治疗的一些启示。

自愈性观点的教育,对于患者来说也许犹如福音。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对治疗的期望。

当前,人们对感冒的治疗倾向于,一旦发烧、喷嚏、鼻涕出现,马上把敌人一棍子打死,坚决不给敌人留下一丝机会。所以,通常一周的病程,被各种先进的感冒药、抗生素缩到了最短。有时,甚至感冒才冒了个头,就死得无影无踪。抗生素时代,把人们一个个练就成为三不会人员--不会出汗、不会打喷嚏、不会咳嗽。可是这样的治疗观点,却让人体失去了自身免疫的机会。有研究发现,偶尔发生感冒,可以增加人体的免疫力,甚至有预防癌症的功效。此研究绝非胡言乱语。其实,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从来不生病,甚至连感冒都不得的人,会突然死于癌症或是一些严重的病。

所以,生病本来就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病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样的道理,我们回到强迫症的治疗中来。我们假想,如果出现了这么一位优秀的咨询师,或者是这么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让强迫症患者一夜之间彻底治愈,这对于患者本人来说,究竟是件好事,还是坏事?

心理治疗的训练中,常常会提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子很喜欢观察动物。有一天,他在花园里发现了一个蝴蝶茧,于是他决定要细细地观察化茧成蝶的过程。于是他每天都很耐心地来到茧前观察,并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茧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是小孩一直耐心地陪在边上。终于有一天,小孩惊异地发现,茧的顶端破了一个口子--蝴蝶要出来了!兴奋的小孩睁大了眼睛,生怕漏掉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小口子被里面的蝴蝶越咬越大了。然后小孩清楚地看到蝴蝶用头拼命地从小口往外挤。小孩几乎快要不敢呼吸了,就等着蝴蝶飞出来。可是过了很久,蝴蝶还在使劲地往外挤,似乎并没有任何的进展。小孩子实在无法忍受了,他冲回屋子,取出一个刀片,细心地把茧口弄大。在他的帮助下,蝴蝶顺利地钻出来了。小孩微笑着蹲在地上看着悬在花枝上的美丽的蝴蝶,有些兴奋,也有些自豪。可是一两个小时过去了,蝴蝶都没有飞起来。小孩慢慢地发现,蝴蝶的翅膀根本张不开。

这个生动的故事虽然很多细节都不符合真实情况,有臆造之嫌,但是仍然丝毫没有抹杀其启示意义。蝴蝶痛苦的挣扎过程,正是其张开翅膀的基础,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任何人无权剥夺。

在强迫症的治疗中,我们同样要清楚,治愈是有过程的。这种挣扎是我们无法替代患者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坐视不理。强迫症的自然病程是很长的,心理治疗的意义就是在于,我们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命的效率,而不是缩短挣扎的时间;我们治疗的目的是增加患者生活的乐趣,而不是减少成长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