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青少年用来证明自己的方式通常都是指向外部世界的,他们比较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青少年对自己的认识与体验主要来自于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比如学习、人际交往、文体活动、各类竞赛等活动。当他们能在这些活动中得以自我展示,并能够得到外界积极的肯定与评价,体验到成就感、成功感时,积极的自我概念就能逐渐建立起来,自信心也会不断地增强。比如,在数学竞赛中获胜、考试成绩优异、体育成绩好等,还有受到父母、老师或同学们的表扬,这些都是青少年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也是他们形成良好自我认同的重要生活事件。
不过,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普遍很大,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过于单一,学习好、考上好大学最重要,课余生活则显得相当的乏味单调。因此学习成绩的好坏常常成为青少年成就感的唯一来源,他们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感的机会非常有限,尤其是学业不良的孩子。在青少年最渴望得到自我认同的时期,我们的教育现实不但无法很好地满足他们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反而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倍受打击,从而令他们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因此许多孩子自然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寻找自我价值感的体现,而网络恰恰为他们寻求自我认同提供了一条很方便的途径。因为在网上孩子们可以很容易体验到成功,尽管它是虚幻的,但是它带来的心理感受则是很真实的,尤其是每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体验到的。有资料显示,目前迷恋上网的孩子中属于学习失败的孩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现实中他们的自我无法得到很好的认同有很大关系。
②认知发展特点
青少年逐渐摆脱了儿童时期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的形象思维,逐渐进入抽象思维阶段,也就是开始懂得实验、假说、推论这类形式化的思考。随着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的大大提高,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思维活跃,不再满足于教师、父母或书上所讲的道理,喜欢独立寻求或与人争论各种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这时期的他们进入了一个喜欢怀疑、辩论的阶段,这是青少年阶段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网络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异刺激的丰富世界,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游戏中的闯关、练级,是对个人智力水平的极大挑战与锻炼,恰恰满足了青少年在思想上渴望深沉同时又喜欢挑战的心理需求。
但是,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则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另一显著特点。尽管青少年开始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锻炼自己的思维,但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辩证思维尚未发展起来等原因,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常常表现为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些的偏颇。这样,青春期的孩子更偏爱就外界事物的某一点来进行理想假设,一旦迷恋某种东西,一好百好,就有可能出现难以自拔的现象,如狂热追星、痴迷上网等行为,表现出青少年认识事物的特点,即好奇中存在盲目性、独立中具有片面性。
③情绪特点
青少年的情感世界丰富,情绪和情感体验比较强烈,带有明显的两极性特点。青少年的情绪有时非常强烈或狂暴,但是有时也会表现得非常温和与细腻。同时,由于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全面,还存在着偏执性的特点,所以,他们在情绪的表现上也具有一定固执的特点。随着青少年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父母等成人尊重自己,希望获得更多独立自主的权力,如果事与愿违就会出现强烈的反抗情绪,尤其是对父母容易产生不满、反抗的矛盾情绪。青少年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例如,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分歧、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高傲与自卑的矛盾、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的矛盾等。正是由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充满矛盾的阶段,处于心态的不平衡时期,因此他们很容易体验到一些负性的情绪,当他们不知道或不能恰当地应对时,则往往容易产生不良的应对策略或模式。
调查发现,很多青少年会在空虚无聊、心情烦躁或心情不好的时候选择上网,甚至还有些人会专门去玩一些具有攻击性的游戏,以此来宣泄心中的愤恨、不满等负性情绪。通过网络来调节情绪的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每每感到无聊、心情不好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想上网,而又没有其他的多样的宣泄情绪的方式来替代时,就会使上网这种回避及转移注意力的应对方式被反复过度使用,这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过度迷恋网络而不能自拔。恰如一位网络依赖的少年所言,我解决不了就只好上网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