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第一章 心理诊断(1)

第一章 心理诊断

1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1.1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首先解释正常心理,正常心理指人的心理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相一致。那么偏离了正常人或者说大多数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就可以理解为异常心理,或者称为"变态心理"。实际上,异常是个相对的概念。异常,首先要与常态相异。但是常态的概念,在特定的地域条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道德标准之下,会有一定的差异,那么对于异常的理解肯定也会有所出入,甚至截然相反。青藏高原紫外线强烈,大多数人面部皮肤都有"高原红",但是不能认为没有发生这种微血管爆裂就是不正常的。另一方面,异常心理中的"异常"是含有否定概念的。非常态一般有两个极端表现,优秀的一面或者说肯定的一面,被心理学家称为"超常",所以异常心理特指偏离正常心理的负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那么应该如何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呢?通常有以下几种判断标准:

1.1.1主观体验标准

这里的主观体验指两方面,从个体及观察者的两个不同角度。

其一是指自己的主观体验,即内省体验上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给自己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不可调试的负面影响,所以就要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而在同样情况下,不同的人可能表现完全不同,表示了人的主观体验的个别性。还有一点很重要,每个人的主观体验不同,所以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不同的主观体验,不能用自己的主观体验代替他人的。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不正常的,相反,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负面情绪,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生活中重大变故、亲人亡故或遭遇失恋离异时,如果没有一点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有心理异常。

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如果是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话,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这种判断显然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非专业人员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和心理状况都会有不同的看法,经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同样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常模(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但由于他们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这些专业的观察者们也可以形成大致相近的评判标准,反映心理异常与否及其严重程度的实际情况,所以对大多数心理异常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有截然相反的观点。所以,在全国或者全世界进行某种心理问题研究时,往往会对这些专业人士进行训练,以保证他们的评判标准尽可能一致。

1.1.2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源于对人群的各种心理特征进行的心理测量。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处于平均数正负两个标准差之内的人群占全部人群的95%,我们定义这些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虽然心理异常是相对的,但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应用比较广泛。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比如前面提到的"超常"在统计学标准内就有可能被划给异常。另外,心理测量只能反映当时当地的心理特性,不具有时间上的延展推广性。特别是有些心理特性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下次的测量结果可能与这次的结果有很大不同。例如,有人儿童期IQ超过140可以被视为非常聪明的"神童",但是长大后其智力水平可能会回复到正常人的标准。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呈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在某些国家合适和普遍接受的行为,可能在另外的国家就是异常的行为。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1.1.3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又称症状和病因学标准,是将心理异常当做躯体疾病一样看待。指根据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进行各种医学指标的检验,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以此判断心理的正常和异常。这种标准的原理是将心理异常看做躯体疾病,心理表现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变态心理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寻找的依据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但是,医学标准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因为使用医学标准对具有器质性病变的精神疾病的诊断,比如麻痹性痴呆、癫痫性精神障碍和脑血管意外等引起的心理障碍非常有效,但对于类似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心理问题则无能为力。心理障碍的原因通常不是单一的,它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生物学的原因,还有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原因。因此,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还需要其他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