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开始之后,我们可以以“让我们探讨下列内容,大家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这样的陈述作为开端,把所有论据一一阐述之后,在得到最终的结论之前,还可以继续提问:“下面让我们考虑一下还有哪些重要的信息被我们遗漏了”等类似内容。这样的开放式提问能够启发听者更多的独立思考。
应该避免的问题
“总经理认为你应该解雇刘强,你认为呢?”
“我确定自己十分有把握接受这份新任务吗?”
“她穿的服装不适合在办公室工作,你说呢?”
这些问题属于引导性的问题,其中既有封闭式的也有开放式的。由于这类问题直接把回答导向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所以它们常常阻碍谈话中对问题的进一步发现甚至是解决。
引导性问题最有特点的变化形式是“话里有话”。在引导性的问题中,提问者的个人观点不是很明显,但是在“话里有话”的问题中,提问者的观点则十分清楚。比如:
“你难道不觉得老板的品味很差吗?”
“你为什么不赶紧跳槽呀?”
实际上,这些问句话里有话,不是真正的开放式提问。这种明显带有引导性的提问应尽量少用,因为它们有些时候会使回答者尴尬,也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事端。同时,也要尽量避免限制性的封闭式选择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局限了人的思维,影响了人对事物的客观判断。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因为金融危机而深受影响,老板召集全体员工开会,所提出的
限制性的封闭式选择性问题类似于:
“如果找不到解决销售问题的有效方法,我们只能选择裁员或者破产。你们倾向于哪一种?
”
在这种情况下,提问者应该选择开放式的方式来提问,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让我们来考虑一下所有可行的方法来遏制住这种趋势”,或者更好一些的:“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所有可能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这样一来,完全可以通过集思广益来解决老板担心的问题及这一问题在他心中造成的压力和紧迫感。
问对问题做对事
心理学研究证实,当我们处在一个迷茫或者艰难的情况下时,我们内心总是会对自我进行追问。也就是不断地问自己问题。这种问话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的选择和判断,个人正确、有技巧地向自己提问,是激发大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
对个人来说,“我确切的想法是什么?”相对于“我的想法是什么?”来说,是个措辞更加得当的问题。对于后面的提问,我们会习惯性地产生一种简单的反应,我们会说:“我的想法就是这样……”或者“我所想的就是我现在所做的”,这样的回答并不能正确地导出问题、原因、结果等一个完整的思维活动,也无法让我们清晰地知道,我们是否存在可能的误区。
所以,正确地提问有助于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包括你的自问。
“你认为这份工作在哪些方面对你很重要?”与“这份工作对你很重要吗?”对比来说,前者是一个更好的问题。因为后一个问题只会得到一些局限性的答案,比如“非常非常重要”、“十分重要”等泛泛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