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方)
案例2:他又一次错误的选择
这是一个有阳光的午后,咨询室的门突然被轻轻地敲开了,一个长相斯文的男生怯怯地走了进来:“老师,您好,我叫张小田。请问您能帮帮我吗?”他显得很有礼貌。我仔细打量了下他:白衬衣加简单的牛仔裤,很整洁,一看就是个听话的好学生。他显得有些不安,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这样的好学生能有什么样的问题呢?我给他倒了一杯水,让他坐下慢慢说。他摩挲着手里的纸杯,脸上显出迷茫的神情:“事情还要从我高考那年说起……”
父母老师做主,我进了某大学计算机专业
高中时的我,是老师眼中的天之骄子,父母眼中的懂事儿子,同学眼中遥不可及的目标。从小到大,我一直很听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话,无论他们要求我做什么,我都会很认真地完成。因为踏实刻苦,我的成绩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可爸爸妈妈对我要求十分严格,从不轻易表扬我。我对学习之外的事不怎么感兴趣,也从未想过除了学习,我还可以干什么,整天就是埋头苦读,将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都仔细完成。班里的男生有时候会聊些学习之外的东西,例如互联网啊、时事之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插嘴。就连大多数男生都为之疯狂的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我也鲜有关注,一是因为我觉得这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二是因为我家里人从来不让我做跟学习无关的事情,同学们说的,我大多听都没有听过,更别说插上嘴。宿舍的同学也戏称我为“书呆子”。
高考那几天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我心态很平静,发挥得也还不错。之后的一切就像在完成一道既定程序一般,我想都不用多想。考试结束了,等待答案下来,估分,找老师咨询能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拿到了志愿表,左边站着老师:“报某大学吧,既是重点大学,城市又不错,很有发展前途。”右边站着爸爸:“计算机现在多热门啊,学了以后肯定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自己没有什么多余的念头,虽然心里不了解计算机,但也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反正老师和父母应该懂得比我多吧,听他们的应该不会坏到哪里去。于是,我就按照老师和家长的意志填报了志愿。很快,通知书便顺利地寄到我的手上。
我对计算机不感兴趣,但四年专业成绩名列前茅
大学的生活似乎很新奇,初来乍到的时候,也曾被校园里花花绿绿的各色社团吸引,也曾在学生会里打打杂,干干小活。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适应不了这样的生活,我觉得这些都太无聊了,好像都不是我喜欢的。
于是我告别了一切参加活动的机会,心想要不就好好学我的专业课程吧。在偌大的校园里,我依旧过着高三时“三点一线”的生活——图书馆、宿舍、食堂。真正接触了计算机专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真的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身边的同学有的因为高中就有基础,或者是对这个专业很感兴趣,都学得很起劲,而我因为从来就没有接触过,刚开始的时候学得很吃力。不甘于落后的我起早贪黑,上课时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占到离老师最近的那一个座位,将老师上课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我就这样机械而又被动地做着一切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事情。由于我自身的努力,四年里,我的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虽然成绩很好,可我依然对我的专业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之所以好好学它就是因为习惯了认真学习。我从来没有想过,我除了计算机之外还能干些什么,虽然有好多次都想放弃它,但转眼想想我还有什么可做的吗,那种念头立刻又被抹杀掉,接下来的日子里依旧是每天捧着计算机书看,在键盘上实践各种编程程序,尽管心里有千般不愿意,但似乎另一种习惯性的力量又在推使自己做习惯了的事情,并且心里有时会安慰自己,现在先将就着吧,以后不干计算机的工作就行了。
研究生我又选择读计算机专业
进入了大四,同学们都紧张忙碌了起来,要找工作的纷纷出去面试,参加招聘会;准备考研的开始报各种辅导班,往宿舍搬各种各样的资料;准备保研的则东跑西跑,准备所需要的材料。看着别人的忙碌,我也开始有点急了。
父母早就有要我考研的想法,我自己在接触计算机的那刻起心里就定下了考研的念头,并且打算决不会再读计算机的研究生。可是到了真正要选专业的时候,我又困惑了,虽然不喜欢计算机,但是在这四年中我好像没有再接触过其他的,似乎自己只学过计算机,也只有对它最熟悉、了解。另一方面,专业老师挺看重我,也极力劝说我就考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说凭借我的优秀成绩保研的几率也是相当大的。家里人也希望我继续在学校攻读计算机,而且现在IT行业的发展行情还是很不错的,也许研究生毕业后我就能找到一份有着体面薪水的工作。尽管心里有很多不愿意,我还是选择了读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
研究生考试马上就要进行了,矛盾与无奈中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也只得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准备着。除了计算机,我还能选择其他的什么专业呢?尽管我知道自己是真的对计算机不感兴趣,将来也不想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但是,我却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现实的迷茫不能教会我去寻找,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内心到底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