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两个生涯故事的主人公令人遗憾的大学生涯告诉我们:大学做生涯规划是必须而且重要的,不要总认为未来是个未知数,日子可以永远过得浑浑噩噩,到临近毕业才恍悟自己已经蹉跎了大好光阴,美好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了。也不要以为大学阶段就是简简单单的四年,可以脱离终生发展视野,大学是日后生涯发展的最佳起点,大学阶段仍然是生涯的准备期,在人的生涯历程中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学阶段需要制定规划 在我国目前阶段,一个人只有进入大学才基本上算是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第一次有机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亲身实践;第一次相对脱离被动状态,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第一次有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构筑自己的知识结构。当然,这也可能是大学生一生中最后一个系统地接受教育和构建知识结构的阶段;可能是一生中最后一个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断修正自我的成长阶段;可能也是一生中最后一个相对宽容、可以磨炼为人处世之道的发展环境。
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有条理、有系统地针对自身特点,考虑外部环境,比较容易地制定出一个实际可行的人生目标。生涯规划就像一座灯塔,能够指引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来看,当一个人步入到成人阶段时,其个体的思考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目的性都会显著增强。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高考指挥棒的牵引,我国大学生的诸多个性特征没有得到完善,决定自我命运的意识不强。大学生中存在的四种现象值得关注。
高考志愿填报缺乏理性 由于中学阶段缺乏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中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表现出非理性的色彩,加上一些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子女,致使一些中学生的高考志愿缺乏对未来适合从事职业的思考,从而导致一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对所学专业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个别甚至发展到退学的程度。
大学生活随波逐流 由于缺乏生涯规划,不少大学生在随波逐流中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不清楚自己未来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不清楚现在的学习与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什么关系,他们没有意识到应该着手进行生涯准备。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那些选修课,为什么要考取一本本证书,甚至为什么要考研目标也不明确。
求职择业盲目被动 当前,许多大学生求职择业是盲目被动的。因为他们许多人在求职前还没有想好到底将来自己应该从事什么职业,因而也没有为从事这种职业提前做好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准备,这就导致他们只要有招聘会就去参加,见到招聘单位就递材料,遇到岗位就应聘,同学签约我也签……他们的这种盲目被动还是与缺乏生涯规划有关。
毕业工作漫无目的 出于就业的压力,一些大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他们谈到“跳槽”两个字,也经常会看到他们的工作换来换去,有的一年之内换好几家单位,而且前后的职业也不相同。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年轻人寻找自己的“职业锚”,但问题是,过于频繁的跳槽和转换职业引起的副作用也很多,由于缺乏对自己生涯发展的规划,他们仍然处于迷茫状态。
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出现上述现象,但这确实比较普遍,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没有进行自主的生涯规划!
通往理想的道路不仅漫长,而且曲折,道路上充满着艰难险阻,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是,只要大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的观念,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好好按照规划努力,就没有比脚步更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