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本通过《罗马假日》一夜声名远扬,享誉世界影坛,因而荣膺第26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另外,她在影片中秀美娇俏的短发使得全世界各地妇女纷纷模仿,风潮云涌。人们称之为"赫本头"。并且赫本还由于在百老汇戏剧《翁丹》中的卓绝表现而受颁托尼奖。
《罗马假日》让奥黛丽·赫本一举饮誉全球,而《龙凤配》则让她声誉持续陡然攀升。随后,赫本又接连倾情主演《甜姐儿》、《黄昏之恋》、《修女传》、《恩怨情天》。其中《修女传》使她第三次入选参加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奖.还荣获纽约电影评论家协会授予的最佳女主角奖。
奥黛丽·赫本不但在艺术上臻于完美,在为人处世方面,也堪称楷模,令人折服。在《偷龙转凤》的拍摄中,她十分感激惠勒最先发现她且将她送上银幕介绍给广大观众的知遇之恩,还自动提出减少自己的拍片酬金,以报答知恩之情。
这在热衷名利的好莱坞是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这也正是赫本除了绝世容貌和精到演技之外,还颇受同行和影迷爱戴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比利·怀德说:"奥黛丽·赫本展现的是不少消失远去的品格。比如:高贵、优雅和礼仪。就是上帝都十分甘愿亲吻她的脸庞,她就是如此令人喜爱的人。奥黛丽·赫本就是这样一个无法取代的人,她是青春永存的。在她那个时代,奥黛丽·赫本是一个全新的超级典范,她缔造了一个新时代的经典。自从嘉宝以后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级别的人物。导演见了都将按捺不住一次次为她大拍特写镜头--拍她淑魅的眼眸,拍她那诱人的甜美容颜,拍她优雅的姿态,拍她热烈浓郁的神情。她就是那种尽管你早已远离了影院,可她的一颦一笑总是每时每刻闪现在你眼前,深烙在你脑里,令人无法忘怀的演员!"
我们可以说,赫本在银幕生涯的早期阶段主要着重于打造并引领时髦与潮流,而当进入中期和成熟阶段时,她则在人格和情操方面更加绽放异彩,令人折服!
曾有人这样诚恳地赞扬她:"世界上除了奥黛丽·赫本,没有哪个人的风采能够超过蒂凡尼钻石光芒!"
不管是《罗马假日》中的安妮公主,还是《窈窕淑女》里的伊莉莎·杜利特尔。奥黛丽·赫本这位"下凡人间的天使"已然成为淑雅、平易和坚毅的代名词。可对于非洲孩童来说,赫本则是一位"忧伤天使"。在生命的晚期阶段中,赫本的感情总是同一切不幸儿童的喜怒悲欢而起伏波动。孩子们快乐,她就快乐;孩子们悲伤,她跟着悲伤。一直到临近生命的终点,她心里牵挂的依然是生活在非洲的不幸儿童!
对奥黛丽·赫本缺乏足够了解的人,很可能只是牢牢地记得她前半生在银幕上、在摄像机前给世人塑造的俏丽纯真、优雅迷人的经典形象;而如果对奥黛丽·赫本的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那么,人们在叹服她绝世容颜之时,还由衷敬佩她慈爱的品性和纯净的心灵。
1993年1月20日,这位全世界美丽卓绝的女性,这位好莱坞百年难遇的熠熠瑰宝由于乳腺癌于瑞士Tolochnaz悄然辞别人间,一去不回。顿时,世界各地不计其数的男女老少纷纷自发地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寄托他们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哀悼和怀思。
从1929-1993年,赫本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仅有64年时光,然而她的一生是短暂却又永恒的。毕竟,她的家人和朋友,她的无数影迷,还有第三世界千千万万的儿童会永远牵念着她!
赫本一生所做的贡献除了在电影业,还有她一生都挚爱着的孩子--第三世界的儿童。你或许没有被她的美貌和演技所打动,然而绝不能不被她晚年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做的贡献所感动;你也许不崇拜她,可一定会尊敬她!
毫无疑问,美貌睁眼可见,才能也从不希罕,可却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奥黛丽.赫本在人们心目中牢固的独树一帜的位置。1976年,为了维系第二次婚姻,47岁的奥黛丽·赫本暂时息影长达7年,当她刚在《罗宾汉和玛丽安》的纽约首映式露面上,立即有600人向她不约而同大声欢呼着:"我们爱你,奥黛丽!"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美女能像赫本这样在有生之年就得到这么高级的热烈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