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担心坐在快车道上的中国会出现三个断裂:第一个断裂是经济发展速度突然下滑,这意味着更多的失业,而失业可能会造成社会危机;第二个断裂是贫富分化,或者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断裂,任何国家贫富相差悬殊就会比较容易走极端的道路;第三个断裂是政治和经济的断裂,经济发展得比较快,政治跟不上。
断裂是个残酷的字眼,断裂之下不知道有多少单位个体及利益共同体折戟我们今天的黄金时代。在中国韧性十足的经济传输带上,断裂显得遥远而自不量力。但是,我们不能忽略那些在波澜起伏的经济大潮中出现的阵痛,我们会隐隐听到被困企业所发出的沙哑呐喊。这些呐喊,无论是中气十足抑或微弱无力,都是我们无法避忌的经济之声。
2008年,是中国制造之殇。危局、困局、险局等等所有的不利之局,铺天盖地而来,局局相扣,中国制造都在灰头土脸中,节衣缩食等待着成本狂欢后的“百废待兴”。2008年是个十字路口,倒在2008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中国的企业与企业家走到今天,历尽千辛万苦。费正清曾在《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卷》中断言:“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级,没有占据显要位置。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
到今天,商人这个千百年来被边缘化的角色,从被封杀、不屑乃至今天光明正大地走上历史舞台,并成为中国很重要的经济主体,为今日中国经济之锦绣摇旗呐喊。
30年的历史沉淀,不算长,也不算短。但正是这30年的卧薪尝胆与长袖善舞,无数前赴后继的企业家扮演着探险者、违法者、殉难者、得益者等多重角色,才成就了今日经济的气象万千,也改变了商人阶级的弱势定位。
对于中小企业,能与波澜壮阔的经济进行曲合奏,显得更为难能可贵。没有强有力的资金后盾,更没有市场的撒手锏——品牌,只得战战兢兢四处打游击,打打擦边球,靠捡拾别人的残羹冷炙糊口,而即使低调艰难地进行原始积累,一不留神,触碰了政策底线,就前功尽弃,或者在市场上无奈地成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牺牲品,所以,能存活下来,也实属不易。
2008年,是盛世,是挑战与机遇觥筹交错的盛世。30年改革开放的笔墨至此,已是气势磅礴,资源分配趋向公平,市场更为成熟稳健,政策法规的保护伞也越撑越大。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政策的春风越吹越暖,中国这块曾经贫瘠的处女地,变得财源茂盛,资本、商机、人才……一切与经济发展优越性相关的资源禀赋催生着日益繁荣的中国经济。
江山如画,总要有英雄来指点。任何基于自由创造财富者,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站在改革开放30年这个巨人的肩上,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和胸怀,也能从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内寻找和把握机遇,因势而上,赢得发展。
但是,福兮祸之所伏。2008年,有福,有祸。2008年的经济版图上也出现了多个分水岭,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惨淡、银根紧缩、原材料涨跌难定……种种不利的命题,横亘在企业前行路上。危机从四面八方涌来,企业陷入四面楚歌,不在“困局”中灭亡,就在“困局”中爆发,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制造走到生死一线。
中国经济以螺旋式上升,有些企业却折戟在螺旋的拐角处,成为失败的注脚。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毁灭的盛世,已有大批的企业无法承受之重,企业的墓志铭越写越长,主题却大同小异,绕不开2008年经济变局。倒在这个祸福交加的盛世,就意味着失去了分享多年经济积淀的通行证。
2008年,丢给中国企业一个生与死的命题——等待还是突围?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一国。未来充满变数,被动地等待曙光乍现,是最省力也最容易死亡的生存方式。扪心自问,如果只是等待,死神与救世主哪个光顾的几率更大?一粒煮熟的种子,无论是在风调雨顺的野外还是养尊处优的温室,没有了求生的欲望,再好的条件也是徒劳。
突围,才是中国企业不得不写出的答案。一粒勃发着生机的种子,不管被丢在哪里,即便有狂风暴雨、石头重压,仍然可以破土而出,顽强地谱写生命的乐章。中国企业应戒掉“低成本依赖症”,击出品牌、转型、升级等利剑,顺势而行,熬到春天来临。世界不会跌到无底的深渊,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终会云开雾散,成就“剩”者为王。
盛世之下,纷纷扰扰,谋局、布局、困局、破局,纵横捭阖中、刀光剑影间,凸显眼光、智慧与谋略。为命运抗争,为历史添彩。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