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的事实:劳动力成本上升

“祈求上帝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此两者的智慧。”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

即使不向上帝索要智慧,所有的人也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劳动力成本以势不可当的力量上涨,而且这种上涨曲线将持续上扬,不会出现拐点。2008年,成本的持续上涨成为高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刀,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更为敏感。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用地成本上涨也是大势,但毕竟是螺旋式上升,且由于世界经济、供给关系、替代产品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下跌的余地,高明的企业还可以把这些成本直接转移到下游产业或者消费者;而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刚性的,企业被逼到了死角,除了以“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别无选择。新法“推波助澜”,企业也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2008年,劳动力价格迈入了高成本时代:

国家统计局2008年7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 964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80%。

据外贸司五矿商会于2008年3月对五矿商会类115家企业的调查显示,有40%的企业认为2008年以来,劳动力成本上涨了10%~15%。

2008年9月海南省价格成本调查队对海南等18个市县的当前劳动力市场工价的调查显示,2008年海南省劳动力市场工价普遍提高,各个行业的提高率从2856%到3846%不等。

2008年春节后,广东东莞普工月薪905元,技工月薪1 352元,分别比2007年提高155元和252元。

2008年,上海家具行业每个工人的年工资上涨了近8 000元;《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长三角地带小家电人力成本提高了约12%,算进总成本之后就增加了1%。

如果宏观数据过于抽象,具体到单个企业,这种上涨则表现得生死攸关:曾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咖啡壶的亿龙电器的总裁,招工成为他最为头痛的问题,2007年以每月1 200元的工资标准招聘,一些工人还趋之若鹜,到2008年以每月1 500元的工资为标准都问津者寥寥,“虽然只相差了300元,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如果以美元来计算中国工人的工资,那么近三年差不多上涨了三倍。预计到2009年初,会涨到300美元。”

周银城是东莞云彩娇娃童装厂的老板,经过多年积累,他的服装加工厂已百余人,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大大压缩了他的利润成本。1999年刚创业时,工人的工资还不到其创造价值的三分之一,“现在相比于2003年以前,工资涨了一倍。加之物价上涨,行业成本上升达到30%~40%。”

广州一家做箱包生产贸易的工厂,为留住熟练工人,每年都将工资标准提高大约10%,还有各种保险及改善工人工作及居住环境等各种费用,平均下来每月在工资之外在每人身上还要多支出300多元。

……

在中小企业中,还有无数个像亿龙电器、童装厂这样的个案。劳动力成本上涨,与原材料的上涨跌落、人民币升值、次贷危机等集体作祟,改变着中国的经济格局:

外资撤离

人往高处走,资本却喜欢往低处流。中国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优势让大批资本蜂拥而至,而逐渐抬头的工人工资,又导致了外资企业撤资潮的出现。

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仅截止到2008年1月21日,就有500多家台企搬离东莞。在青岛,韩资企业逃逸的经济悲剧也在不断上演,据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团青岛代表处下设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称,从2000年到2007年间,采取非正常手段撤离的韩资企业有206家,到2008年更甚。2008年春节后不久,一家名为“摩登工艺品厂”的韩资企业老板人间蒸发,60多位工人的工资没有下文,厂房出租人还亏了20多万元的租赁费。

不仅一些不知名的外资仓皇逃出中国,一些知名品牌也开始认为“中国制造”太贵了。阿迪达斯总裁海纳提出,目前中国员工的工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公司打算今后将减少在华生产比例,他们转而“投奔”印度、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等工人工资更低的国家。无独有偶,鞋业巨头耐克也提出一些制鞋化工企业将生产基地迁往印度。据上海美国商会联合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报告显示,66家制造企业(多数为外企)中,有近20%的企业计划将工厂迁徙到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巴西等国。

中国不再是某些外资眼中的香饽饽,很大程度上由于他们对不断攀升的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