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的次贷危机为全世界带来了蝴蝶效应。
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危机愈演愈烈,其冲击波的广度和深度还在不断加广、加深,尚未出现衰减的迹象。隔岸观火,大洋彼岸烽火连天,那么看似“春光无限”、风尚平浪还静的中国也不可能高枕无忧。
次贷危机发生时,中国房地产也是牛气冲天,也是在刀刃上跳舞。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也有缺陷,其防火墙其实在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思想体系和“长尾理论”的框架结构中,某种程度上就如马其诺防线般脆弱不堪。中国的资本市场存在着低利率和房价上涨过快的潜在风险,这一风险成为资本市场的薄弱链条,一旦发生断裂,则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场灾难。
所幸,中国的信贷机构是“银行”独大,对贷款者的门槛较高,金融产业链也比较短。并且,有美国次贷危机在大洋彼岸敲响的警钟,政府也发现了房地产泡沫的苗头,连续打出宏观调控组合拳,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把房地产的牛头强按下去,并为中国金融体系安装了防火墙。即使出现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国仍然保持稳健、较快的发展速度。2008年,中国第一、第二、第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106%、101%和9%;第三季度虽有所放缓,但与低落的世界经济相比仍然让人感觉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
所以,中国不会重蹈美国的覆辙,更不会发生次贷危机。但是,面对次贷危机,中国经济也不是穿上了“软猬甲”,可以水火不分侵:
次贷危机所掀起的金融风暴虽然没有让中国的金融机构方寸大乱,但却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次贷危机几乎让世界每个角落风声鹤唳,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及美国经济衰退所造成的美元贬值,使中国成为世界流动资金的避风港,大量热钱流入中国。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到2008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 056亿美元。热钱涌入过多,加速了国内人民币的流动性,加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宏观调控的难度。而且,热钱倾巢撤出时,也会给中国的经济安全带来风险。
金融动荡不安,大量资金不得不流向商品市场,抬高了石油、粮食、煤炭等资源的价格,增加了中国的进口成本,并推动了国内的通货膨胀。2008年1月至5月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67%。
危机对中国的间接影响是导致出口疲软。在2007年,由于美国及欧洲需求减弱,导致我国的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2008年下半年,我国对美出口金额增长888%,同比上年同期回落近9个百分点。由于财富缩水,与奢侈品相比,价值较低的生活必需品更受欢迎,廉价蔬菜、肉类逐渐摆上他们的餐桌;国外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用品消费也逐渐趋向耐用与实惠。
大洋彼岸的蝴蝶效应在中国的杀伤力似乎不强,中国经济可以面不改色。但这只是宏观走势,具体到每一个微观个体,尤其是出口依赖型中小企业,次贷危机带给他们的依然是生死考验。
“活着,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自2007年以来,我们就不断听到企业倒闭的噩耗。尤其是被称为中国经济增长两大引擎的珠三角和长三角,那里企业密集型的倒闭更是让人瞠目结舌。2007年初,广东省惠东市有3 000家造鞋厂,仅仅过了15个月,就有500家造鞋厂破产。
被记在死亡册上的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他们在享受着“船小好掉头”优势的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风险。一旦次贷危机、成本上涨、市场萎缩多管齐下,他们将由于抵抗能力和生存能力差而迅速缴械。中小企业在次贷危机面前的表现,就不像中国的宏观经济那般从容了。次贷危机带给他们的危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