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性的经济减速

“习惯的链条在重到断裂之前,总是轻到难以察觉!”自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步入增长周期,连续的增长让人们忽略了增长只是经济周期的某一个片段,或许此轮前所未有的繁荣就要探到顶了。到2006年,以美国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世界经济,出现降温的痕迹。原本隐藏在繁荣中的危险因素,如通货膨胀、房地产市场崩溃、金融海啸等,一一浮出水面,蚕食着世界经济多年积累的经济成果。

随着这种经济负面因素所产生的停滞效应和滞后效应,伴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的世界经济迈入更深的泥沼,发达国家集体陷入衰退的阴影。翻开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报表,上面的数字大都不能让我们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世界经济保持足够的乐观。

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考量中,美国除了吞下世界经济减速的苦果,还要成为首当其冲者,其承受着更为残酷的经济压力。2008年的美国,不得不在滞涨中苦苦挣扎。次贷危机像一个放大镜,彻底放大了衰退的美国经济。整个2008,美国经济几乎没露什么好脸:大批金融机构甚至资本大鳄在这场风暴中丧生;房地产市场持续恶化,到2008年10月,住房价格仍远未见底;就业率破天荒一路下跌,到10月,已达到61%,尤其是非农业就业岗位的急剧缩减,恰恰是美国就业市场进入疲软期最有力的见证;通货膨胀仍然居高不下,很难回落到3%之下,美国消费者承担着企业所转移的成本压力;美联储降息空间有限。就连一向乐观的经济学家也对美国经济判了“死刑”,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忧心忡忡,“美国经济下行势头明显,失业率几乎可以肯定将达到7%,升至8%的可能性也很大。目前美国失业率为5年来最高的61%。”美国经济毫无争议地进入“严重衰退”期。

索罗斯把英国经济比喻成希腊悲剧,因为英国央行在英国经济即将陷入低迷之前,还不得不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尽管与美国相比,英国的经济要景气得多,但英国的经济报告无一例外对未来抱有悲观态势:“英国经济正面临类似20世纪90年代的衰退”;“英镑走贬无法避免出口导向的经济呈现衰退”;“英国央行2009年将降息至35%,目前为5%,不过这对进入下行甬道的经济也仅是杯水车薪”。2008年春天看着遥远的乌云,慢慢在头顶笼罩,有些企业已经开始感知到这片乌云的分量。尤其是9月以来,随着金融海啸的蔓延,英国一片风声鹤唳——通货膨胀率上升到44%,房价下跌了近12%,每4分钟就有一个人宣告破产。

与美英相比,欧元区经济所受到的冲击要缓和得多。但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欧元区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欧洲出口企业因欧元持续走强而逐渐丧失生命力,各国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均持续下跌,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9月金融海啸的肆虐,让大量购买美国银行衍生产品的欧洲银行饱受全球金融危机煎熬,欧元区噩耗不断,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提前进入了金融风暴的黑名单。

日本经济一贯坚持的“停滞”状态也被打破,到2008年第二季度,也同样出现了负增长,尤其受世界加速度慢下来的大背景影响,日本出口大幅下降。小企业破产成为日本经济日趋萧条的另一表现,2007年就有14 015家日本中小型企业破产,而到2008年,仅9月破产案就高达1 408起,日本成为实实在在的中小企业“破产大户”。

……

经济周期的循环、次贷危机余波未了甚至带来金融风暴,世界经济如履薄冰。在全球性的经济风暴中,由于全球化、一体化的加剧,没有哪个地带可以产生免疫力、铸造避风港,中国也不例外。

有人曾质疑中国经济带给人的迷惑性。“盛世买古董,乱世买黄金”,为什么在中国,古董与黄金都比着翻番涨?中国,到底是乱世还是盛世?今天的中国,处于乱世与盛世“觥筹交错”的时期,世界经济处于乱世,而中国经济恰恰与乱世擦肩而过,仍然处于盛世,世界性的乱世不断向中国渗透,中国内部又是盛世。所以,中国盛乱很难一锤子定音。不过,抛开中国盛世论,世界性的乱世经济的确让中国感受到了瑟瑟寒意,倘若出现“西边雨”,中国也不可能心安理得地“东边日出”。

改革30年,打破了我国与别国的藩篱,也加强了我国对世界的依赖。亚洲金融危机已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高盛的预测模型显示,全球需求每下降1个百分点,将会导致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下降62个百分点;而中国的GDP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顺差。200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 62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驾强有力的马车。

过高的贸易顺差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因子过于单一,中国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对外贸易。“安内”才能“攘外”,一个经济发展健康的大国,国内消费往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宜达70%左右。中国的贸易顺差一枝独秀,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经济全球化的依赖性加剧。一旦全球经济的某一个链条出现差错,中国的经济很难不受牵连:

一旦世界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极大地削弱消费需求,尤其会削弱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一旦全世界的消费者由于经济紧张而捂紧了钱袋,“中国制造”业就要唉声叹气了。世界开始拒绝“中国制造”,但国内由于投资过热催生起来的大规模“中国制造”却不得不靠向海外输出大量产品维持生存与发展。在世界链条上,“中国制造”出现了避之不及的经济悲剧——产能过剩。消费者成了蛋糕,蛋糕变小了,吃的人却不少,甚至还增多了,必然会有人挨饿。需求在全世界范围内缩减,具体到企业,就是关乎生存订单的减少与提高产品价格的欲罢不能。

同时,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越衰退,中国经济越显得强劲,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就越快,这对于出口企业无疑又是雪上加霜。世界经济降温,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制造就要出一身冷汗。次贷危机这只蝴蝶的翅膀已经煽到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