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第二章发现模式:学会见树也见林(9)

正因如此,所以请特别注意下列章节中,对特质的描述,它们每个都能反射出此人到底有没有同情心。

每当你把这些项目的所得加进正在拼的大图时,你就又朝着识人的最高境界迈进了一大步!社经背景衔着银汤匙(silver spoon)出生的人看待人生的方式,绝对不同于长于穷困的人,虽然他们之间也可能会有其它相同的特质。

不过,社经背景其实也不全是由家庭收入(family income)来界定的;它是许多社会因素及经济因素的总合。

我们在孩提时代所获得的爱和支持、学习来的处世经验、成长的环境,以及千百种其它因素,对此皆有影响。

而我们情绪上、生理上的需要有没有获得满足,更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对人生的态度。

常常,经济状况稳定的父母会比三餐不继的父母,更能满足孩子们多方面的需要(虽然也常会有例外)。

我的一个朋友和他十三个兄弟姊妹在爱达华州的农庄上长大。

他的父母虽然只能让他们有鞋穿、有饭吃,但那是个非常慈爱的大家庭!彼此间的行动更植基于虔诚的宗教信仰上。

我朋友所有情感、生理上的需求,都能因此得到满足。

尽管他的家庭只比领贫民救济金的家庭好一点点而已,但他看人生的角度并非否定而负面的。

可见,钱绝对不是用来衡量「满足度」的唯一指标。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社经背景会对他的外观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经济或情感面上都捉襟见肘的人,很可能终其一生都有一种「紧抓不放」的心态(就算后来他们拥有了财富或成功);他们可能变得冥顽不灵又缺乏信心、害怕、不近人情、不体谅人、小气、不宽容、防卫性强,不愿意开放自己。

过去他们为了生存奋斗得很辛苦,所以现在很防人、凡事都要要求回报。

往好处看的话,他们可以说是懂得如何自力更生的人,所以会集中心志、全力以赴、不达目标绝不中止。

另一方面来说,需求总是得到满足的人会比较有自信、有安全感、慈爱、慷慨、包容性强、会宽恕、并且开放。

但如果所有东西都是自动送上门来的,那他们也会缺乏动力和爆发力,甚至变得享乐主义和自我中心。

如果在童年时我们尝过歧视之苦,我们可能就会变得猜忌和有戒心;如果我们长期饱受批评,很可能就会变得吹毛求疵和不假颜色;但假如人待我和蔼怜悯,我们可能就会变得慈爱。

如果我们老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我们可能就会比较不愿意付出──这些都无关乎我们的高矮、黑白、男女、或老幼,这就是社经背景总是主要的预测指标的原因。

人生满足感把一个人的同情心、社经背景列入三项最关键的预测特质中,似乎很合理。

但第三项关键──人生满足感──的重要性,似乎就没那么突显了。

但是,它却对人们的思想和待人方式,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

个人或事业上的成功,都不能单独观之。

一个人可能老是梦想着当医生,但却连医学院都毕不了业,最后倒当上了护士。

另一个人可能使尽力气、克服万难才达成了她毕生的理想,当上了护士。

所以,后者会以一双成功者的眼睛看世界,而她的同事却会自认是个失败者。

经济上的成功也一样,必须要考虑到个人的期望值。

有人也许立志发财,想每年赚一百万,那么当他薪水只有五万元时一定很失望。

另一个人从来也没想过能赚到上述的一半,那么他就可能视同样的五万元为意想不到的大成就。

他会想:「人生真美妙!」然后乐观的做下去。

这些年来,在仔细的观察这项特质后,我发现:能达成人生目标的人,都看重人格与责任。

他们比较有同情心、会鼓舞人、善于和他人相处,也很乐观。

他们同时也较能宽恕人、努力工作和勤勉奋发。

没法达成人生目标的人,则经常会觉得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