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准备读人:为读人的挑战做准备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居然没注意到那些警告!根本就在我眼前!我怎么可能这么笨?!”
我们都讲过很类似的话,次数可能比我们敢承认的多得多。
在我们错判了老板的本意、朋友的忠心和保姆的能力以后,我们总会小心翼翼的反省一番──通常还会用百分之两百的后见之明来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但是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后,我们还是不能从中记取教训呢?如果读人就像开车或打网球一样,我们不就能认清自己的弱点,而且藉各种方法力求改善我们的表现。
可惜这在人际关系(relationship)中太少见了;我们总是还沿用老套去和朋友、同事或伴侣做互动,食古不化地以为船到桥头自然直。
照理说,由于我过去这些年来学会了读人的技巧,所以在生活中应该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比方说:该接纳谁?能期待他们做什么。
可是几年下来,我却没有办法把法庭那套本领运用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中。
也许一直要等我在生活里的痛苦和失望达到了饱和,我才愿意分析自己的错误,并且拿专业经验来自我治疗吧!当我终于又找回了私生活中的焦点和条理后,我就开始拿法庭和「外面」世界做比较了。
我下定决心要弄清楚,在法庭里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我能在那样的情境下那么持续又精准地读人?我相信我能从其中淬取一套能适用于所有情况的基本读人术。
当我告诉同事们我在法庭和私下的读人成功机率是多么天壤之别时,我才发现不止我这样而已!我认识的一些最最精明的律师都向我自首过,说他们在庭上读人读得如何地炉火纯青,可是私下却一点不比「凡人」强到哪去。
怎么会这样呢?最后我所归纳出的结论,使我综合出了〈准备读人〉这一章──它是了解人及预测他们行为的基础。
我所发现的第一件事就是:态度很重要。
在法庭上,我总是把全付心力贯注在和我交手的人身上,仔细地听他们说,观察他们的神情和举止,再谨慎的思考我所听到和看到的──这和我私下的态度很不一样;在私生活里,我根本很少像我在庭上那样。
事实就是:你必须准备好去读人;否则就算有全世界的线索也帮不了你。
在这一章里,你会学到怎么把法庭里的那套情绪状态──张大眼睛、观察敏锐、谨慎小心,以及客观──带进日常生活中高潮迭起的好戏里。
娴熟运用那些技巧,你就可以开始读人了!
1.多花时间和人在一起。这才是了解他们的最好办法。
2.停!看!听!没有东西可以替代得了耐性及辛勤。
3.试着更开放自己。要想让别人对你开放,你自己必须先对他们开放。
4.想清楚你要什么。除非你知道你想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否则你八成会失望。
5.训练自己变得更客观。客观,是读人的必要条件,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它却是七项技巧中最难掌握的一环。
6.从零开始──既不能误差,也不含偏见。
7.做出决定,然后就去达成!重获失传的读人魔法
除非你的船触礁,害你在荒岛上一呆就是五十年,否则你一定看得出世界早就变了。了解人已经成了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尤其近几世纪的社会变迁和科技爆炸使得它变得更为困难。
今天,我们很多人甚至享受不到和自己最重要的人的亲密关系或日常接触。我们变得孤绝又无能。
除非你好好练会这本书里所教给你的技巧,否则这些技巧你一项也得不到。不过,要练会这些技巧也不容易,因为我们住在地球村。我们和住在镇上、同一国、甚至地球那一头的人们一直有接触,可是,这些接触都不属于私人、亲近的范畴。
高科技帮助我们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去接近他人,但也同时为我们的人际关系敲起了丧钟──它使面对面式的交谈变得稀有:「既然能打电话给客户,那又何必见面呢?既然能在老妈的电话录音机里留话,那又何必跟她对话呢?既然能发个e-mail(电子邮件)或传真给朋友,那又何必打电话呢?反正话都能传得到嘛!」大部分人甚至在打电话给某人的时候,心里还希望最好那人不在留个话就好,结果一旦本人接了电话反而失望至极。
有些人甚至还「集体捉迷藏」,仰赖我们的助理、孩子、伴侣或朋友去替我们做沟通;也或者干脆躲进网络空间:开会、谈生意、交朋友,一切活动,全在冰冷、电讯组成的层面上,完全丧失亲眼看见一个人或和他亲自交谈的好处。
不同形式的沟通会产生不同的沟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