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苦,是一种祝福
—— 麦凯的老鼠实验
有一年和父亲一起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耳不聪、目不明的父亲竟然在看完后热泪盈眶,那贫瘠的黄土地、简陋的课室,似乎让他忆起了江西老家,在那个念书不易的时代,不只是一根粉笔,就算是一张粗纸,都弥足珍贵。
年纪很轻的小小代课老师为了赚钱接下这工作,坚毅的眼神和不妥协的性格让人万分心疼,当一个孩子因为很会跑步要被送去县城训练时,她不要命地追逐那吉普车,一个小小的身躯,掀起了黄沙巨浪,就这么上上下下地追了好几公里,连来征选的老师都发现她有超乎常人的跑步实力。虽是笑话,但是,越是在艰困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越能在吃苦的训练下,养成良好的体力与不怕失败的毅力。
我想城市里的孩子就不太一样,他们可以透过网络与全世界联系,他们要某项资料,不用起身走向图书馆,不用开口向人请教,只要在计算机上输入关键词,成百上千条的信息任你选用。父亲年轻时,要涉过小溪、翻越山头的上学路在城市里已不复见,那个在路上逗蛇玩、跳到河里冲凉的勇气,也从现代孩子的气质里抹去。社会结构与生活型态已经完全改变了,我希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但我更渴望孩子不要因为安逸而丧失了奋斗的本能。
念初中的女儿回到家说:“今天学校的体能课跑400米,结果有很多人跑不完,还吐了。”我在想,还好女儿每天上学要背着重重的书包走约500米,如果是父母开车送到校门口,那恐怕会因为从未训练过而吐得更惨,这和那贫穷村庄里的小学老师实在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因环境的差别进而影响生活能力的现象,其实在动物界也相同:
美国科学家麦凯早在1925年曾经做过一项老鼠实验,他将一群刚断奶的小老鼠分为两个群组,第一组给予最好的生活,吃住都比照五星级规格;第二组就没这么好过,连星级都没有,粗食淡饭也得过下去。实验结果,第一组的老鼠吃得太好、又不运动,造成新陈代谢异常,在不到中年就驾鹤西归;第二组的老鼠反而活得较长寿,而且行动还是很敏捷,其免疫力及性能力都远高于前者。这种实验同时放在人类的祖先——猴子身上,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现代人寿命的延长并非是因为人本身能力的增加,而是医疗科学的进步,我们仍然希望孩子要有好的学习表现外,亦能增加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安逸的日子并非好事。也因此,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会把孩子在小时候送到国外,让他学习自力更生,学习一切从贫穷开始,而懂的人才知道,这是训练接班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