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猛药”成“常规药”

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 万元。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增加;反之,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将相应减少。

存款准备金率在以往被视为货币调控的“猛药”,但面对银行体系不断增长的流动性,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控已渐成为常态。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对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旨在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也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不减。而投资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存在着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则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但是,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在这样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当中央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了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三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商业银行的辗转存、贷,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因此,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是将其当成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见表2-3)。

既要保经济增长又要控制通胀,使得央行货币政策多数工具调整空间显著受限,但并非完全无主动政策工具可选,央行2008年9月16日下调贷款利率,特别是中短期贷款利率是目前央行能够在“一保一控”框架下采取的主要选项。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做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

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

表2-3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幅度

27 2008年9月16日 17.5% 16.5% 1%

26 2008年6月7日 16.5% 17.5% 1%

25 2008年5月20日 16% 16.5% 0.5%

24 2008年4月25日 15.5% 16% 0.5%

23 2008年3月18日 15% 15.5% 0.5%

22 2008年1月25日 14.5% 15% 0.5%

21 2007年12月25日 13.5% 14.5% 1%

20 2007年11月26日 13% 13.5% 0.5%

19 2007年10月25日 12.5% 13% 0.5%

18 2007年9月25日 12% 12.5% 0.5%

17 2007年8月15日 11.5% 12% 0.5%

16 2007年6月5日 11% 11.5% 0.5%

15 2007年5月15日 10.5% 11% 0.5%

14 2007年4月16日 10% 10.5% 0.5%

13 2007年2月25日 9.5% 10% 0.5%

12 2007年1月15日 9% 9.5% 0.5%

11 2006年11月15日 8.5% 9% 0.5%

10 2006年8月15日 8% 8.5% 0.5%

9 2006年7月5日 7.5% 8% 0.5%

8 2004年4月25日 7% 7.5% 0.5%

7 2003年9月21日 6% 7% 1%

6 1999年11月21日 8% 6% -2%

5 1998年3月21日 13% 8% -5%

4 1988年9月 12% 13% 1%

3 1987年 10% 12% 2%

2 1985年  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

1 1984年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虽然近期CPI出现连续下降趋势,但PPI维持两位数的升幅表明通胀压力仍很大,货币政策短期内难以显著放松。这种形势也使得央行在如何保增长方面缺乏可行的政策选择。下调中短期贷款利率符合“一保一控”的需要。

不同于全面下调存贷款利率,下调贷款利率对通胀的影响基本为中性。在目前工商业企业信贷总量受到信贷额度控制的情况下,贷款利率的下调显然难以产生刺激信贷扩张的作用,也就不会因刺激总需求而导致通胀压力的增大。

而从保增长的角度看,下调中短期贷款利率显然有助于减轻工商业企业面临的困难。2008年以来,企业利润增长不断下滑,而且受到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陷入亏损的企业不断增多。而工业生产增速回落相当明显,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增幅创自2002年8月以来的6年新低。如果CPI与PPI“剪刀差”继续扩大,企业利润空间继续受到挤压,将会有更多企业停产减产,形成下滑趋势的风险逐步增大。通过下调企业资金周转中必需的中短期贷款利率,可以减轻工商企业资金成本压力,改善利润空间,对保证企业增长将会有积极作用。

而对于商业银行业来说,2008年以来受惠于存贷净利差扩大等因素,利润持续大幅增长,上半年平均增幅超过60%,贷款利率下调虽然降低信贷利差,但银行业是有承受能力的。下调中短期贷款利率可以将一部分银行的超额利润转移回产业中,虽然短期对银行业利润有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只有保证了产业经济的增长,银行业利润才有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对银行业长期发展前景是有利的。

有经济专家认为:考虑到通胀压力仍较大,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仍没有大的调整空间。首先,在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如果下调存款利率可能向市场发出错误的信号,导致通胀预期恶化。而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主要是央行管理流动性的工具,进行有区别的局部性调整,下调一些资金紧张的小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缓解这些银行的资金压力,但总体上难有大的变化:央行目前每周都要发行上千亿元的央票回收资金,以对冲外汇占款而导致的过剩流动性,如果全面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更多银行可用资金,不仅是前后矛盾,而且对产业经济面临的问题也没有实质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