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掀起你的盖头来(1)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假如在某年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这一年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时,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货品及服务。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CPI应该是民众能够切身体会到的东西,如生活消费品的价格是涨了还是跌了。事实上,身边的消费品如电、车票、蔬菜、汽油、住房等,价格不断在上涨,为什么统计部门的数据却正好相反呢?其实,现实的经济并非如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变幻莫测与随意,也不像媒体所报道的那样瞬息万变、忽然通胀、忽然通缩,它本身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定性。问题可能出在对CPI统计的理解上。

中国的CPI包括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及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等八类,但近几年来民众消费所占比重最大、价格上涨最快的消费支出项目并没有包括在CPI中,如民众教育消费、医疗保险、住房消费等。举个例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之中,我国居住类人均年支出仅700元左右,而这些费用仅够支付每个家庭的水电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够,至于住房消费中的物业管理费、房租、购房消费等项目就更没有包括在其中了。事实上,这几年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最大的动力是个人住房消费,如果不把它包括到整个社会的总消费中,那么这个数字能反映整个社会真实的消费水平吗?如果这个比重无法反映在CPI中,那么CPI又如何反映真实的消费价格水平呢?

有研究者认为,房地产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上涨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呈现刚性上升趋势的房地产价格并不足以作为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在供求对价格信号的变化并不十分敏感的经济结构中就更是如此。也就是说,CPI变化根本就不需考虑住房消费价格变化的因素。现在我要问的是,住房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如果住房是消费品,住房消费的价格指数不反映到CPI中,那么这种CPI肯定是失真的,不足以成为政府货币政策的依据;如果住房是投资品,假定房地产投资收益率很高,那么房地产业必然会吸引许多人及资金的进入,这会推高房地产投资资金的价格(但如果利率管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容易产生泡沫。目前,不少人认为国内房地产没有泡沫,市场火爆的原因在于个人房地产需求过大而非投资过高。按照这个推论,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以住房消费为主导的,这样一来,住房消费价格不计算在CPI之内也就没有道理了。

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即使CPI能够很好地反映居民消费价格,它也只是央行货币利率调整中考虑的一个因素而已,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国内利率提高的条件早已水到渠成了,如美元加息、民众储蓄的变化、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等。

在国际上,“逆风向而动”(即利率变化看CPI等经济数据的变化)的货币政策早已过时了,如今的美国货币政策操作早就脱离了这种过时政策而转向追求一种“中性”的货币环境。这里的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货币政策理念,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才连续多次加息,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担心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变化实现一种市场均衡的复归才是最重要的考虑。

经济专家易宪容认为:中国CPI不可比拟美国CPI。一般来说,CPI指数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居民的消费品及服务的平均变化值。它是通过一个十分复杂的指标体系来测算的。对于这个指标,尽管目前各国都是根据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确立的,但是由于当时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消费模式及水平、各国的文化传统等不一样,实际上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人认为,目前国内CPI上涨较快,就在于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如果中国用发达市场经济中核心CPI(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成本的CPI)来看,那么目前中国的CPI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以核心CPI来看中国物价指数问题,目前中国的核心CPI变化应该是很平稳的,因为这次CPI上涨也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结果。但是,这些人是否?过,中国CPI指数体系与发达市场体系下的CPI体系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用两个内涵不相同的东西来类比,自然失去其实际意义。

比如说,在CPI体系中,美国食品类及能源类所占权数比重仅有18.6%,而且中国这两类消费品所占权数估计可达36%以上。如果中国使用美国核心CPI概念,那么中国的CPI也就得去掉近一半的内容了。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因素不说,中国核心CPI指数的意义自然要弱化。如果再对中国与美国的CPI内容及体系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差别很大,而且根本就没有在同一个平台上。

目前,国内的CPI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体系,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总共有300多项。参见“我国现行CPI权重构成图”。

在此,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CPI指数的分类与权重构成。美国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

从以上分类来看,两国CPI各大类所包括的商品与服务差异性不会太大,但是实际上有区别,而且更大的区别是不同类消费商品与服务的权重构成。如美国CPI权重最大的住宅及交通运输,其比重达59%,但中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仅为23%;而中国CPI中权重最大两类是食品与娱乐,其权重达到48%,但是在美国这两类商品及服务的权重只有21.2%。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英文简写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2)中间阶段,商品尚需做进一步的加工;(3)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续。

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含规格品9500多种),覆盖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调查种类18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