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它是指在总供给既定的情况下,由总需求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一般来说,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和生产总量的增加,但到了充分就业水平,即生产总量的最大值之后,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物价水平上升或通货膨胀更加明显。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它是指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供给价格人为提高而引起的通货膨胀。现实社会中的通货膨胀很少是单纯的成本推动型。因为在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胀时,政府常会采取措施刺激总需求,以避免经济衰退。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价格水平进一步上升。
(3)结构性通货膨胀。它是指由于经济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通胀。社会经济各个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速度各不相同。那些能够大量应用最新技术成果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比较快,在其中工作的劳动者工资也增长较快,但其他部门的工人需求按“公平原则”也提高工资,并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于是那些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甚至没有提高的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资也跟着提高了,这就使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形成通胀。
此外,还有一些国际因素也可引起通货膨胀,如石油涨价引起通货膨胀。
4. 通货膨胀的效应
通货膨胀的实质就是国家通过多发行纸币,用纸币贬值的方法再分配广大居民的一部分收入到国家手里,国家利用再分配来的收入来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大生产,企图以此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或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这是通货膨胀的正效应。而通货膨胀的负效应就是物价上涨,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造成金融以及整个经济生活混乱,产生种种生活矛盾,这是负效应。国家应尽可能地利用正效应,避免负效应。
5. 治理措施
通胀产生负效应后,应及时治理。治理通胀的办法就是有区别地压缩基本建设过大的规模和过快的发展速度,抑制社会总需求,发展现有生产,增加商品供给,改善供给结构,与此同时取消财政赤字政策,消灭财政赤字,中央银行严格控制货币政策,并采取积极措施组织货币回笼,解决流通中货币速度的问题。另外,还要采取各种措施搞活社会资金融通,以缓解银根抽紧条件下的货币相对短缺的问题。
通货膨胀的本质
对一国经济而言,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其一经济增长;其二通货膨胀;其三失业率。经济增长是大国最关心的;而通货膨胀则伴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这里先主要讨论通货膨胀的本质问题。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资本对利润率平均化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相同单位的资本要求得到相等的投资回报,即资本无差别化。然而现实中资本无差别化不可能存在,这往往受到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影响。所以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产生了利润平均化的级差,这种行业或产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级差利润率可以在市场条件下取得某种均衡,这种均衡一旦被打破,就会拉大行业或产业之间的利润率比率,从而产生通货膨胀。资本进入行业或产业的难易程度受利率、分工、行业生产力、投资规模、科学技术的保密程度、人力资源、品牌、信誉、专利、标准、原材料的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属性,在现实生活中创新的推动、市场需求的波动、劳工的议价等会使资本利润率产生差异,进而价格被扭曲,之所以会这样,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推动使投资者觉得投资有差异,利润率也应当有差异。因而通货膨胀通常发生在利息率降低、通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这时,那些充足的资金会迅速从利润率低的行业流向利润率高的行业;即流动资金越多,对行业利润率平均化要求越迫切。而在高利息率时期,资金紧缺,各行业对利润率平均化要求不高,因而行业间利润率差就高,但是如果各行业的相对利润率被充分扭曲,高利息率下同样有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CPI指数是个不太准确的概念,因为它不能包含全部商品,事实上未包含的商品往往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如创新的产品在进入市场时售价高而占GDP的比重小;而另一些将要被淘汰的产品价格偏低,占GDP的比重也偏低,统计指标常常将之忽略。
打破平衡往往是由成本、需求、创新这三者的易变性决定的,这三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由企业决定,比如成本中的原料、人力资本由外部决定;需求由顾客决定。在经济扩张与衰退期需求波动较大;创新往往改变生产率,所以创新由行业与产业之间的创新成果的相对性决定,且偶然性大。
从企业或行业的角度,我们应当注意到:企业投资都有一个长期目标,进而决定其资产配置,如固定资产投资,这就决定了企业在做利润决策时,追求近期利润最大化;行业是由许多企业组成的,国家又由众多行业组成,所以企业并不会以利润率平均化为决策组织生产,这是另一个原因。投资直接改变了行业,企业之间的利润率,投资毕竟是个体行为,由于投资受到决策主体、环境、资源与心理预期的影响,资本的差别化始终存在,有时还很大。因而行业与企业的利润率被扭曲也是客观存在的,而通货膨胀及资本利润率平均化的要求是自然调节这一不公平现象的有效方式,这也适合经济周期中的调节,如经济扩张期,利润率被严重扭曲;在衰退期,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然而投资也可以符合资本无差别化原则,如政府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除了通过财政支出实现资本利润平均化外,还可以通过价格控制各行业利润率;而货币政策就体现在利息率与汇率调控上,如提高银行准备金,从这可以看出通货膨胀与利息率存在关系。
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其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
1. 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2. 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