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5)

第二章要研究分析,随着越来越多的谷类、油料作物等用来制造生物燃料,能源和农业是如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各国政策在无意中已经对高粮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乙醇政策,这一政策直接推动了对玉米的需求。当然,不仅美国对生物燃料异常热衷,印度尼西亚也一跃成为棕榈油的生产国,用棕榈油当原料生产制造生物燃料出口到欧洲。这样做是有代价的:广袤的热带雨林被大肆开垦,用来种植棕榈树,使得印尼这样一个小小的群岛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所有这些都给生物燃料和这一产业的发展打上了一个问号,它们到底有多“绿”?要知道,如今全球很多国家都面临着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水荒、极端天气等种种问题。

第二章还讨论了肉类消费的增长对于谷类和油料作物供应的影响,专门分析了各国政府对农业进行补贴所造成的影响。减少农业补贴,是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重要主题之一。由于现在发达国家的农民享受各种各样的农业补贴,减少农业补贴旨在消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农民的不平等。

第三章讨论了环境作为一种商品的崛起,以及它是如何成为能源和农业市场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能源和农业都是温室气体排放的“罪魁祸首”。碳价格是一个市场机制,强制农业和能源生产商更加注重产业的环境成本。除了清洁空气,第三章还关注市场机制如何基于经济学的“稀缺价值”概念,为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定价。

第四章着重讲述了铜这种金属,没有铜,我们的电子时代永远都不可能出现。铜是能源行业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既能导电也能输送电力。在交通运输方面,铜被用于飞机和汽车的线路中。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铜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清洁能源方面,例如风电场、混合动力车等。

中国已经认识到商品市场尤其是金属的重要性。对铜、铝、镍、锌等主要金属,中国的需求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20%~25%。中国在全球对金属,尤其是铜的强烈需求方面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由于缺乏在金属、能源以及农业新生产能力方面的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到21世纪,世界一直在疲于应付中国和印度的工业化浪潮,已经捉襟见肘了。

第五章关注的是商品贸易。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世界主要国家都进入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全球化经济中来。商品市场也同样如此,走向了全球化。本章着眼于商品市场是如何从金融界的无名小辈转变为世界舞台的大主角的。

截至2007年年底,油价在每桶90美元上下高位运行,小麦价格为每蒲式耳蒲式耳,谷物计量单位,1英制蒲式耳合36367 7升。——译者注10美元左右,大豆价格则创了34年来的新高,黄金、镍、锌、铅、锡、银、铂、玉米以及石油也都创下了历史新高。有观点认为,这些商品价格的高涨是由市场投机行为引发的,美国政府还发起了一项调查,调查研究投机者在商品期货市场中的作用。商品已经吸引了对冲基金的注意力,但很少有基金只关注商品,更多的做法是,对冲基金从银行、研究机构引进商品专家进行商品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