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认为,将煤炭液化可以解决另外一个更大的能源危机——保障液态石油的供应。要求把煤炭当做交通燃料的呼声由来已久。德国纳粹曾把国内生产的煤炭转化成合成燃料,供给空军、陆军使用,否则,德国就不得不依赖他国的石油。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由于受到国际贸易制裁,它研发出了液态煤作为能源。事实上,全球最大的液态煤的生产商沙索公司就是南非的企业。是的,液态煤的技术也许曾经帮助过法西斯政权,但是这种技术却从未让人们对于广泛使用商业化燃料的期望得到满足。
以下引文能说明人们对于液化煤这个话题充满了期望。“合成液体燃料以及合成气体燃料的发展将给能源市场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由煤制成的合成气体和合成油将导致自然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减少,上千万美元的炼制设备和开采设备将逐渐走向荒废。石油产业因此而受到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这番话写于1973年,但这样大胆预测的论调已经屡见不鲜了。丹尼尔•耶金在其撰写的关于石油历史的开创性书籍——《石油风云》(The Prize)一书中,引用了一个曾于1948年刊载在《纽约时报》上的故事来说明这样一个观点,即未来的汽油将由煤、空气和水制造而成。
将煤炭液化,制成能灌进机动车辆的能源,这一乐观的、带有幻想性质的预测不大可能实现,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过程耗能比较大,转化过程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差不多为传统石油的2倍。话说回来,据说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南非都在大规模投资开发液化煤技术,以减少本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