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石油需求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受制于高油价。亚洲开发银行对亚太地区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国家将燃油价格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目的是缓冲高油价给消费者带来的超强冲击波。但是这种财政补贴的负担将日渐加重。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委内瑞拉以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石油生产国都给国民提供大幅度的燃油补贴,以刺激国内需求、促使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比其他燃料更快。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中国、美国、日本以及欧洲都将减少石油进口量。埃及和伊朗同样也是燃油补贴大国,催生了伊朗与其周边国家、埃及与巴勒斯坦之间的石油走私市场。
高油价的最大受益者是中东的石油输出国,每出口一桶石油,它们都能获得高额利润。这表现在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上,过去8年间,它已经超过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中东地区还在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和天然气项目,增加国库资金。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7年的世界展望》(Asian Development Banks World Outlook 2007),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最大的石油输出国阿布扎比的主权财富基金,在2007年年底,高达8 750亿美元。中东各国政府支出和储蓄中,相当大的部分依赖于高油价。有了巨额的财富,这些国家就能影响欧佩克的任何决策。口袋鼓鼓的阿拉伯国家石油酋长、政要们,正在通过收购如西方港口等实体企业、购买世界最大投资银行的股份等手段,拓展他们的经济影响力。
高油价同样也使俄罗斯的经济复苏了。10年前,俄罗斯还在卑躬屈膝地向世界借钱;10年后,这只“大熊”回来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俄罗斯政府已经恢复了对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控制。这种资源国家主义的概念已经扩展到其他国家,包括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在原材料的供应方面,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更何况,全球大部分的石油产品都来自国有企业,比如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商智利国营铜业公司(Codelco)。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国私人投资,其中包括北非的石油富国利比亚。商品的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源型产业的经济扩张,导致发展中国家,从阿塞拜疆到赞比亚,都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市场经济,实行银行业私有化和浮动汇率。这导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外汇交易量暴涨。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之间的外汇交易量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外汇交易量,这也是为什么原材料的价格能够不受发达国家股市暴跌影响的一个原因。
本书试图阐述现代商品产业是如何从本地和地区性的交易发展为全球性贸易的。第一章将阐述商品家族中最大的成员——能源。能源的经济价值和政治重要性比其他商品更大,能源利用以及能源政策对整个商品链具有重大影响力。
第一章也说明了为什么能源价格如此高企,以及为什么能源价格还将高位运行。20世纪70年代,油价急速攀升是因为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运,以及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导致的石油供应中断;而此次油价高企是因为需求过量、供不应求。
对能源的需求增加,每次都是因为发达国家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减少,因而全球石油供应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欧佩克;而天然气则依赖于俄罗斯以及一些中东国家。油价的攀升也引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寻找替代能源的行动,给美国西海岸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资本家一个新的机会。
当全世界越来越关注如何减少碳排放以防止全球继续变暖时,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却再次振兴了煤炭产业。煤,这个最大的环境污染者,如今反而更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