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幸运的人总幸运,倒霉的人总倒霉(2)

既然期望效应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我们在生活中要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它呢?

在对他人的期望上,善用激励

不管是领导、职员、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师、为人徒……我们都需要自我激励和对他人善意的激励。对于激励,我们并不陌生。“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不当的激励导致的悲剧。人和动物一样,本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事,你想得到什么,或者期望他人做什么,就该奖励什么。这样,如果得到认同,那么事情就会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就是这个道理。

注意激励的方式和时机

正如我们上面所提到的,投其所好的激励,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对于一个生活贫困的职员,物质的奖励更能够促使他积极地工作;而对于一个生活优裕的经理,在工作上给予适合他的更大的平台,更能满足他的精神需要。

同时,注意激励的时机也是很重要的。打个比方,厨师炒菜,放作料的顺序不同,菜的味道是不一样的。超前激励可能会使对方觉得无足轻重,延后激励可能会让对方觉得画蛇添足。举个例子,如果父母给孩子许诺:如果考得好,可以买个MP3。MP3却在考前就送给了孩子,结果在实现愿望的孩子面前,MP3已经不再具有激励的意义,孩子对待考试也就不那么热情了;如果在孩子考得很好、成绩下来许久之后还是没有实现承诺,那么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家长再用类似的承诺来激励孩子,就不会再有好的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的“强化要及时”。

注意激励的适度

这里要指出,适度有一个前提是激励正确的事,这不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如果红灯亮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站在原地不动,其他人都在冲向马路对面,我们不能说那唯一的一个人是错的,而给予其他人掌声。激励正确的事,可以让事物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适度的激励,可以提高积极性。如果对业绩为50和业绩为100的两个业务员给予同样的奖励,那么业绩50的觉得与其多做还不如保持现状,业绩100的觉得自己多做没有意义,不如偷偷懒,那么,这时的激励反而导致懒散的工作氛围。适度,不仅指激励的程度,也指激励的频率。频率低,打消激励的积极性;频率高,失去激励的意义,使人产生麻痹的心理。

以上谈到的是如何善用期望效应,通过激励作用来影响改变他人。医学研究证实:对人生有积极态度的人,他们的免疫系统更健全,病菌更不容易入侵,身体的生理状况也会比人生态度消极阴暗的人要健康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