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1)

第四章“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与记忆有关的心理学

为什么失忆症患者忘记了父母,却忘记不了汉字

有一位得了失忆症的人讲述自己的感受:“我是谁?我的家人是谁?在空白的大脑中,我多希望有一点点记忆的片段,但是奇迹没有出现。不过,有件事很奇怪,我竟然还认识汉字,看着这些奇怪的组合,我竟然能明白它们代表的意思!想不起过去,所以我开始用这些我不知道怎么学会的汉字来打发时光……”

看到这里,你大概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这个失忆的人忘记了自己的一切身份,却还可以认识汉字,并且还能把这些汉字组合排列在一起,读懂它们呢?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就对失忆患者的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让失忆患者和正常人一起去做单词填表的测试。测试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先让受试者看一些词语,比如garden(花园)、table(桌子)等。

阶段二:填写字母,比如_arden,_ab__等。

阶段三:让受试者辨认哪些是阶段一曾经见过的,哪些不是。

测试结果发现,在阶段二中,失忆患者与正常人相差无几,但是,在阶段三中,失忆患者要比正常人差很多。失忆患者并不知道自己记住了这些学过的词,但是他们却像正常人一样,记住了它们。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记住了这些东西呢?

经过研究,心理学家发现这是一种无意识记忆,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记忆,大脑就已经把它们储存了下来,就像我们学习母语一样,虽然我们并不是刻意学习要怎么去使用他们,怎么排列这些词语,却可以在耳濡目染中,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的想法。

在生活中,有时候你也会看到无意识记忆露出马脚。比如,当你专心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旁边有人在聊天,因为正在做事,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聊些什么。但是一旦他们谈到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意识到。虽然你没有注意听他们说些什么,但是他们的话已经进入你的大脑进行加工了,而大脑也就像一个守门人一样,把那些没有用的消息排除掉,而像自己的名字等一些独特的信息,大脑就会放过它们让你注意到。这个过程对于你来说,就是不知不觉的。

在心理学上,这种不知不觉的记忆被称为内隐记忆(阈下记忆),在很多时候,因为这种记忆的“下意识”性,人们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像上面的失忆患者,他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父母,但是他却没有忘记汉字,就是内隐记忆的作用。另外,很多失忆的人还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也有内隐记忆“贡献”。当然,一个人能够具有内隐记忆,是要有大脑储藏内隐记忆的部位进行正常工作作为前提,比如小脑、右侧顶叶等部位都可能与内隐记忆有关,让内隐记忆得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