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3)

大脑的一种错觉

医学上对“似曾相识”有这样一种解释: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域,当你看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把这些记忆先放到缓存区里面。但有的时候,大脑会把这些记忆储存到错误的地方--历史记忆区。于是当我们看着眼前的事情,就会感觉自己好像经历过一样。尤其当我们疲劳的时候,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在情绪不稳定的人身上更容易出现,因为与情绪相关的记忆我们会更容易记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年后,曾经的恋人还记得分手前说过的话。相对于年幼和年老的人,青年人和更年期的人更容易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和人体的内在状况有很大关系,由于内分泌剧烈变化,情绪不大稳定,记忆也就变得活跃起来,那些无意识的记忆,不需要去想,就可以映现在我们的大脑里。

值得注意的是,过于频繁、过于强烈的“似曾相识”并不好,它意味着储存记忆的脑细胞正遭受着强烈刺激,而这很可能是癫痫的前期症状。

被记忆“隐藏”的惊人血案

8岁的小女孩卡莉失踪了,3个月后,她的尸体被找到了,没有人知道谁是杀害她的凶手。20多年后的一天,卡莉的朋友林可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回忆起了那个被压抑很久的恐怖事实。原来,林可亲眼目睹了卡莉被她自己的父亲性侵犯并被杀害的过程,卡莉的父亲还威胁她,如果她把这件事情告诉别人,就杀死她……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林可会把这段恐怖的记忆遗忘了20多年,我们可以从弗洛伊德的被压抑的记忆中找到答案:当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受到威胁时,个人的记忆系统就会受到压抑,把这些记忆从意识中驱除出去,压缩进无意识中。不过,只要有适当的机会,这些记忆就像复苏一样,从压抑的状态下解脱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林可在心理治疗的时候,回忆起了那件事情。著名悬疑片电影导演希区柯克的一部有关精神分析的电影《爱德华大夫》,就是讲述有关恐怖事件的记忆被压抑的问题。

当然,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如果你问一个经历了极度悲伤的人是不是有过伤心的事情,他很可能会极力否认。他并不是在说谎,就像上面故事中的林可只是因为自我的保护作用一样,忘掉了那些伤心的事情而已,他的语言和行为只是一种坦诚的无意识表达。

这种遗忘并不是遗忘的普遍现象,毕竟对我们生存构成威胁的、对我们造成极大伤害的事情一般来说并不是很多。那么,对于这些普通的事情,我们记忆的遗忘是什么样的过程呢?

我们对事物的遗忘都是先快后慢的,这是一个叫做艾宾浩斯的德国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他以自己为实验对象,以没有意义的音节为记忆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根据遗忘试验的数据,他画出了遗忘的曲线,人们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或者叫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见图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