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没有风,是北方人常说的那种干冷。路边光秃秃的白杨树又增添了几分萧瑟的景象。周二早上9:50,田云舒、赵世友、杨耕准时出现在利民集团的办公楼下。早已得到通报的李富强已经在楼下等了一会,看到三人走进大厅,赶忙迎了上去。
杨耕迅速上前,握着李富强的手。“李部长,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这位是我们田总。”
“欢迎、欢迎,田总辛苦了,这么冷的天把你请来,实在不好意思啊!”李富强伸出双手,紧握着老田,眼里倒是充满真诚。看来他是很盼着老田的到来。
老田的笑容职业性的浮现出来:“李部长,您好,哈哈,这段时间总是听杨经理和赵经理说起您,没想到这么年轻,您应该是利民最年轻的部长吧。”老田的北京口音里的‘您’字,特别字正腔圆。
李富强好像也有些被感染,笑呵呵的说道:“田总,您见笑了,我是被赶着鸭子上架。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四人边说边来到了方总的办公室。李富强轻轻的敲了一下门。
“进来!”方云义的声音略带一点商州口音。但中气十足。
李富强打头,四人鱼贯而入。方云义的办公室不是太大,老板台紧靠着窗户,左侧是个三人沙发,对面是一对带茶几的单人沙发。五个人在里面感觉上略显拥挤。
方云义看起来不到五十岁,个子不高,体态有些发胖,面色温和,看上去平易近人。介绍完毕,老田和杨耕坐在三人沙发上,方云义拿起几个纸杯,准备倒茶,田云舒连忙道:“方总,您别客气!我们自己来吧!”
李富强和赵世友则一起去接茶杯,同时说道:“我来、我来!”
方云义把杯子递给李富强,随手拉了一把椅子,坐到了老田的对面:“田总,听口音您是北京人?“
“是啊,来咱们省这么长时间了,虽然尽量注意,但是总也改不过来。”老田谦和的回答,脸上有了一丝不好意思的表情。
杨耕是第二次见方云义了,觉得这位方总和老田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尤其是和人聊天的时候,有搬椅子坐客人对面的习惯。杨耕现在的心情非常放松,这样的场景他经历过多次了。知道有老田在,他基本就可以歇着了。
方云义仿佛对老田的籍贯颇有兴趣,笑着问道:“我听你的口音字正腔圆,应该是老北京了吧?”
田云舒也乐了:“我是第三代了,不过,不是八旗子弟,是穷苦人民出身,我家老爷子在一家机床厂当了一辈子工人,那家厂和利民有点相似,我从小就在厂区的大院里疯玩,所以刚才一进利民的大院,闻到那股熟悉的机油味,感觉就特别舒服。”
杨耕知道,老田这些话是有意说的,事前他们仔细了解过方云义的背景,知道他是工人出身,在利民做了30年,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现在这个位置。
“哈哈,看来田总是机械世家啊,我们看来是有缘分,我在机械行业也干了几十年了。”方云义笑呵呵的说道
老田马上接口道:“我哪能和您比,我的机械水平只是限制在修自行车的层次上,在这一点上得到过老爷子的真传,其他的老爷子都嫌我太笨,不教。在这方面方总有什么需求的话,我可以帮忙。”
老田的这番话,把包括方云义在内的人都逗乐了,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双方的情绪明显被调动了起来。
方云义接着道:“修自行车的事,我也是内行,就不劳田总大驾了,不过信息化方面,我真的连小学生都不如,这可得请田总教我。”
话扯到正题上,田云舒也收起了脸上的笑容,说道:“方总,实际上无所谓懂不懂信息化,我自己的体会是:信息化只是个手段,它是为管理服务的,如果站在管理的角度看信息化,就会感觉非常简单。但是如果站在技术的角度看信息化,就会越看越糊涂,反而是缘木求鱼了。在管理方面您是专家,所以对信息化的认识只要站在‘如何解决我的管理问题’这个出发点上,所有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方云义沉默了一会,思考着老田的话,伸手拿过老板台上的一个真皮本子,开口问道:“田总,能不能再详细的说说管理和信息化的关系?”
田云舒喝了口水,笑了笑说道:“我进咱们厂区的时候,从停车场到这座办公大楼,大约有300米左右的距离,厂区的马路上靠内侧有一道黄线,黄线距马路边大约50-60厘米,包括来访的客人在内的所有人,只要是步行就要求在黄线以内,这样大家就不得不排成一个纵队前行了。为什么这样做我不清楚。我想一定有原因,不过我想问方总一个问题。”田云舒端起茶杯,眼睛注视着方云义。
方云义没太理解老田的意思,疑惑的说道:“黄线是我要求划的,从小里说是防止上下班时堵塞车道,影响发货。从大里说,也是希望提高大家的纪律性。工厂吗,素质良莠不齐,有些强制性的措施帮助大家培养习惯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