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心理操纵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为了防止“破窗效应”,应该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以避免引起更大的损失。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到“破窗理论”的启发。他在给《法律与政策》杂志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地铁无序和地铁犯罪在80年代后期开始蔓延。那些长期逃票的、违反交通规则的、无家可归骂街的、站台上非法推销的、墙壁上涂鸦的……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使得整个地铁里弥漫着一种无序的空气。我相信,这种无序就是就是不断上升的抢劫犯罪率的一个关键动因。因为那些偶然性的犯罪,包括一些躁动的青少年,把地铁完全看成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
布拉顿采取的措施是号召所有的交警认真推进有关“生活质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结果,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开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转。
1994年1月,布拉顿被任命为纽约市的警察局长,就是因为他对“破窗理论”的出色阐释。而布拉顿开始把这一理论推广到纽约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他指出,这些小奸小恶正是暴力犯罪的引爆点。因为针对这些看来微小,却有象征意义的犯罪行动大力整顿,结果带来很大的效果。
“警局的最高领导居然要关心街头那些‘毛毛雨’犯罪,这在纽约市是史无前例的的,甚至在整个美国绝大多数警察局也是史无前例的。”马里兰大学政策研究专家沙尔曼感慨地说。
在“破窗理论”的指导下,纽约市的治安大幅好转,甚至成为全美大都会中,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人们把这个庞大的都市几十年来从没有过的崭新气象都归功于布拉顿,功高震主,1997年3月,布拉顿被当初任命他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请出了警察局。
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正所谓防微杜渐,及时修复被打碎的第一块玻璃,将改变周遭所有人的心理。
英国有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极少开除员工。有一天,资深车工卡特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挡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挡板,虽然埋下了安全隐患,但收取加工零件会更方便、快捷一些,这样卡特就可以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卡特的举动被主管怀特逮了个正着。怀特大怒,令他立即装上防护板,并声称要作废卡特一整天的工作。
次日一上班,卡特就被通知去见老板。老板说:“你是老员工,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多重要。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实现了利润,公司可以在别的时间把它们补起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
离开公司时,卡特流泪了——他在这里工作的几年间,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来没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碰到的是触及公司灵魂的东西。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依法管理。不仅要及时修复“破窗”,更要严厉惩治“破窗”,即那些违反纪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