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践踏法律、道德和良知,是做人的底线。而追随自己的良知,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些善事,帮助一下周围的人,则是值得称赞的美好品质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守住良知这个底线的时候,契约社会和契约文明就会到来。
不要说信赖谁,还是让契约来约束他吧! --美国前总统杰弗逊
5?用明规则来消灭潜规则 有关调查显示,消费者最容易遭遇潜规则的行业为餐饮住宿、商品销售、旅游娱乐、医疗服务、装修物业、教育培训、美容美发等。在参与调 查的人群中,有99?4%的人曾因消费潜规则吃过亏,有高达78?0%的人面对潜规则选择"忍了",认为维权成本过高。为此,中消协提出"挑 战消费潜规则",并征集到800余条消费潜规则,开始全面清理这些潜规则,全方位优化消费环境。
这些潜规则虽然属于法律尚未禁止的行为和现象,但是它们明显地损害了公众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譬如一些酒店明禁自带酒水,还有的酒店规定了最低消费,对于诸如此类的明目张胆的潜规则,大家却无可奈何。一些潜规则属业内"秘诀" ,大家根本就很难了解真相,如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在被媒体曝光之前早就在一些奶品企业中大行其道。又如,最近被曝光的蒙牛特仑苏牛奶 中添加OMP,完全超出了我国法律许可的食品添加剂范围。
尽管这些潜规则明显地损害了大家的权益,侵犯了大家的知情权,违背了契约的公平法则,但是它们却长期存在,甚至表现得更为猖狂。症结 何在?我们分析认为,根本原因是潜规则行走于法律边缘,法律规范不明不严为潜规则提供了生存空间。
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对饭店最低消费、旅馆12点前结账等现象明文禁止;只要无害就可使用,以前的食品卫生法规的这一管理 原则直接导致了食品添加剂的泛滥问题…… 挑战潜规则要用撒手锏。仅仅是把这些各行各业的潜规则晒晒太阳,还大家一个知情权,进而对其进行道德审判是无济于事的。最重要的还是 要建立健全我们的法律体系,使潜规则无处可逃,使那些钟情于潜规则的个人和行业没有法律的漏洞可钻。要破除潜规则,除了大家对其进行 道义上的声讨和企业的严格自律之外,还要通过立法,细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消除潜规则赖以生存的法律"夹层",根除潜规则滋生的环 境。
2001年1月,河北律师乔占祥坐火车到外地办案,发现自己买的火车票比平时涨了5元钱。乔占祥认为,依据《价格法》,火车票价上浮应该举 行价格听证会,而且春运火车票上浮未经国务院批准是违法的。乔占祥因此向北京一中院对铁道部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