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谁破坏了我们的契约精神?(1)

第三章 谁破坏了我们的 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原则,它是一种以法律为准则,以平等、自愿、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 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等为基本原则的行为规范。然而却有人以不遵守规则、不承担责任视为 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特权。正是这些人破坏了我们的契约精神和契约文化。

1?契约文化缺失:重礼义,轻规则 中国的历史传统中不乏深厚的契约因素,很多历史学家甚至认为中国契约制度的产生要早于西方。的确,《管子》中关于尧舜用战争中缴获的 财物与其他部落交换虎皮的记载,《尚书·舜典》中关于刑法制度的记载,以及夏、商、周等朝代制定的一些法律条款,已经有相当多的契约 精神蕴藏其中。

西周中期的铜器铭文就是有文字可证、有实物可考最早的契约。西周时期,人们在买卖重要商品时,都会签订契约,而且有专任官吏"质人" 负责管理、监督此事。当时的买卖契约叫作"质剂","大市以质,小市以剂。"由于这类契约在普通百姓中间广泛使用,所以人们称其为" 万民约"。

1930年,瑞典人贝格曼在我国甘肃居延地区发现了一批汉代契约原件,有的还标有年号,其中有卖衣物、布匹的契约,有卖田地的契约,还有一 些廪给凭证。这批契约的数量虽不多,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批契约原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汉代法律中已经有对契约人权利的保护条款。

为了督促债务人履行义务,保障债权人的权利,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对违约现象进行处理;对因客观条件不能履行的契约,则对债权 人尽可能地予以补偿。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贞观六年十二月,唐太宗放死囚们回家与家人团聚,约定第二年秋天来京受死。三百九十名死囚,无人监督,全部如期返回,没有一个人逃跑 。他们明知已被判死刑,还视死如归地回来受死。

白居易《新乐府》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说的就是这件事。太宗与死囚的约定说明了契约精神是我国的优秀传统。原来唐太 宗本人就是一个具有契约精神的政治家。唐朝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也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契约精神和契约文明的社会。唐太宗以一个明君的胸襟气 度,同情囚犯,信任囚犯,让其回家。囚犯以同样的诚信回报太宗,如期自诣朝堂。当然死囚的诚信也并非是无因之果,他们是基于唐太宗成 其孝道、夫道、父道之后,给予唐太宗的丰厚的回报。死囚的诚信是基于爱人如己的原因而衍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