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要有政治家的视野(8)

分税制造成的一些问题突显出来,比如基层政府收入和支出责任的问题等。这些问题1994年就有,但不尖锐。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这个制度里原来的一些缺陷、不足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了主要矛盾。对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好好研究。我认为,必须实施比较深层次的改革才能解决这些矛盾。要在巩固原来成效的基础上把这些矛盾处理好。这样,就能推进整个经济生活进一步发展。李兰:就是说,我们首先承认1994年分税制改革达到了目标,而且确实是成功的,第二步是认识到财税改革还未完成。对于这一点,人们提出不少建议,比如需要建立一个横向以及纵向的制度化的、实质性的税收制度,可预期的、透明的制度。我看到你在改革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建议。许善达:最近几年税收的实际工作凸显出一个问题。财政部按照各省的财政收入统计,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大概是在3∶1,东部是3中西部是1。中央财政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三项措施。首先是税收返还,然后是一般收入性转移支付,第三是专项转移支付。李兰:目前这三块的比重分别是多大?许善达:最大的是税收返还,第二是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收入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相对比较少。实际统计发现,税收返还没有解决差距。对于调节收入差距,它的作用是零。调节收入差距主要靠后两种办法。通过后两种办法,差距从3倍降到了18倍左右。这是我们现在实际统计的数字。对这个数字,应该说社会不太满意,认为18倍仍然很大。我觉得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原来的3倍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在工作中和一些调查中发现,这个3倍的差距不是税源的差距。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它冲击了我们长期遵循的一些错误原则和理念。我们编的一本书《区域税收转移调查》在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了。赵小刚:那么税源的差距大约有多大?许善达:我们没有全国范围的数据,但从一些典型案例来看,我相信不会超过2倍。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税制有一个缺陷,而我们对这个缺陷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我们在研究税收制度的时候,只考虑怎么计算税基、税率,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纳税,纳税人是谁。每个税法都有详细的规定。但是我们的制度里缺了一个要素,就是收入应该归谁。过去,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公司注册在什么地方就把税交给谁。赵小刚:这个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许善达:而且过去矛盾也不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公司越来越多,税源分布在很多地区,但是交税在一个地方交。其结果就是一个地方的税源产生的税收被另一个地方收去了。这种现象最近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在我们的调查中,这样的材料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我原来说过很多次,就是西气东输,营业税是按照天然气运输量、运输里程来计算的,几千公里的营业税都在企业注册地缴纳,沿途那么多省都得不到税收。但是他们为西气东输工程要提供土地、能源、水等各种资源,提供治安、道路、医疗、教育等各种服务。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的调查研究证明,占整个收入92%的税收,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个现象,即一个地方的税源所形成的税收被另外一个地方收取了。李兰:现在这个状况是不是已经有所有改进了呢?许善达:有改进,我们采取了个别实例解决的办法。比如三峡电站。三峡电站发电是在宜昌,但是水库淹没的面积主要在重庆。在国务院的主持下,三峡电站发电的增值税直接在重庆和湖北之间分配。当时曾有人主张,中央从宜昌征收,再转移给重庆。这个主张被否定了。后来,国务院领导同志决定,不经过中央转移支付,而是在纳税环节直接将85%的增值税缴入重庆的中央和地方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