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目前中国成人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国家水平,有这样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确实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有利条件。我们要更多地依靠素质较高、成本相对偏低的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增长,也就是创造新的人口红利,我们仍然有这方面的要素禀赋优势。当然,我们也要采取适当的政策,例如加强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等,使我们的人口红利不再仅仅来源于年轻力壮的、文化水平低的劳动者,而是主要来源于年轻力壮的、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劳动者。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我们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前一段时间我去上海,有关同志向我介绍说,这次中央规划的4万亿元投资里面,上海能获得几千万元,这笔钱主要不是用于投资,而是用于培训,特别是服务业劳动者的培训。我觉得这就很好,因为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因此政府把钱用于培训劳动者,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就业,从而拉动最终消费,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非常有利的。李兰:我觉得还需要强调鼓励创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很大的。过去我们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国家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特别是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不够完善。如果配套政策能够更加合理,创新的潜力和热忱能调动起来,那么中国经济维持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是大有希望的。卢中原:我在前面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时,提到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正在增强,这无疑是保持经济长期较快发展的重要的信心来源。而且,国家制定的两年内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向有利于技术进步的项目倾斜,这对促进技术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在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许多差距,千万不能满足现状。我们需要在鼓励技术创新方面的体制和政策上进行反思。比如,长期以来比较注意加强供给导向的鼓励政策,而相对忽视了需求导向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这就容易造成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两张皮”,也就是说科技进步成果与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需求脱节,尤其是应用技术成果不能迅速融入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因此,我们应当着重完善需求导向的鼓励政策,不仅要鼓励技术创新的供给,更要鼓励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尽快形成产、学、研、用各方密切结合、携手推动技术创新的机制。这样才能把技术创新的潜力充分调动出来,为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提供富有活力的技术支撑。李兰:谢谢您全面深入的形势分析,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了。卢中原简介卢中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1991~1992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进修经济学。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研究室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2000年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工业贸易司副司长、财政金融司副司长、工业贸易司巡视员;2000~2007年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参加过党中央、国务院一些文件的起草。2007年5月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和中长期发展。宋晓红简介宋晓红,男,汉族。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3年到北京大学西语系学习,主修德语。1977年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图公司工作。在中图公司历任副科长、科长、公司驻德代表处副代表、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公司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副研究馆员职称。2002年调中国出版集团工作。任中国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04年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党组成员,兼任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总经理,中版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中新华旅行社董事长。中国出版集团是于2002年4月9日成立的国家级出版机构,拥有各类出版社30家,重要的子公司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三联书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总公司、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图书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