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最有效的措施(4)

目前国际金融体系有三个支柱,第一个是以雅尔塔协定为基础的联合国机制,这是政治制度的安排。第二个是关贸总协定,后来变成WTO,这是经济制度的安排。第三个是国际货币体系,这是货币制度的安排。从目前来看,第三个支柱已经出问题了,现在要防止问题蔓延到第二个支柱或者第一个支柱。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非常重要,这也是二十国峰会中各国比较一致的共识。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有两个:第一个方向与货币体系相关;第二个方向与金融监管相关。我们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时候有三个基本制度:第一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第二是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通过美元间接与黄金挂钩;第三,各国货币的汇率是固定的,各国在固定汇率下捍卫美元币值的稳定。但是这个货币体系到1971年就崩溃了,因为这个货币体系有一个内在矛盾,没有人能解决的矛盾,我们叫它“特里芬难题”。具体来说,如果一国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话,该国一定要保持贸易逆差,但是如果一国长期保持贸易逆差,那么它的币值一定不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史就是一个“特里芬难题”的演变史。从这意义上讲,国际货币体系还需要调整。张和平:我们可以把握这次国际货币体系调整的机会,争取让人民币进入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去,这样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可以方便很多。曹远征:其实从全球化来讲,我们发现这次危机主要是因为原来的那三个板块的循环出了问题。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亚洲内部形成新的循环,因为亚洲各国的储蓄率很高,这意味着消费能力很强、市场很大。同时亚洲国家的制造业很发达,原来制造业的产品都是出口到西方国家,如果能充分开发本区域的市场,那么就可以形成新的循环。如果这个循环运转起来,亚洲经济就有可能脱离欧美经济,或者说周期不完全一致,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区域化的经济增长点。如果实现了这个循环,亚洲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缺少一种区域性货币,这就是我们的机会。首先是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可以成为计价的工具。同时由于中国是很多亚洲国家产品出口的目的地,因此人民币可以作为结算工具,而且中国对于这些国家来说是贸易逆差,这意味着中国要向这些国家支付,这就构成了人民币支付的需求,这些条件综合起来,使人民币有可能成为一个区域型的货币。李兰:这其实也是中国的一个机遇,我们可以适时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如果考虑到人民币的海外贷款和贸易结算,这将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机会?曹远征:我觉得可能有三点:第一,现在企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市场不稳。如果我们能形成比较独立的亚洲市场的话,对企业来说会有一个稳定的市场,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第二,从区域上来看,中国跟东盟将在2010年实现投资贸易自由化,如果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那么企业的机会就很多了。因为东盟十国人口有三四亿,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地域又很广,资源又比较丰富,而且文化又与中国比较相近,因此我们可以把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转移过去。第二个地区就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六个国家,这些国家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中国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果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国家作为我们的原料基地,同时也是一个市场。第三个地区在中国内部,如台湾、香港等。现在台海方面局势缓和,大家可以互通有无了,过去台湾岛不能收受人民币,现在也可以了。另外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香港,因为香港已经没有什么实业了,主要就是金融业,如果人民币实现区域化,香港就会变成最大的境外人民币中心,而且仍然能保持住它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三个机会就是可以减少企业的麻烦。人民币成为区域货币后,币值相对稳定,这就大大方便了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扩张,也有效地规避了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