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最有效的措施(5)

美国有可能步日本后尘,遭遇著名的“凯恩斯流动性陷阱”。李兰:面对这次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了救市政策。最近我看到,为避免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潭,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1%降至历史最低点0~025%,开启了事实上的“零利率时代”。对此您有何评价?曹远征:我觉得这没有超出我的预期。根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08年11月美国CPI指数的跌幅创下了历史新高。从加速下滑的经济形势看,美国必然还会再次降息,而降息幅度是50个基点还是75个基点,是分两步走还是一步到位,意义并不大,因为利率突破1%就意味着美国利率已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将带来货币政策效果的不可预知性。张和平:两年间,美联储经过连续17次升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又在次贷危机爆发后连续10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打回原形”。美国利率是否还有进一步向下调整的空间?

曹远征:我相信降息可能会对经济恢复有所帮助,但是伯南克应该很清楚,进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也在加大。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警告说,一旦利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对财富所有者来说持有货币或债券都无关紧要时,货币政策将失效,即利率杠杆就不起作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率已经降无可降。此外利率不可能为负,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利率政策也确实用到了极限,没有再降的余地了。李兰:由于日本长期实行零利率,导致套息交易盛行,成为全球流动性泛滥的“策源地”。美国利率越接近零,将美元转换为其他地区更高收益率资产的动机就会越强烈。美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套利交易的源头呢?曹远征:这几次降息都是全球央行联合行动,共同拯救经济危机、对付国际炒家。虽然从历史上看,无论利率怎么降,总难避免套利、套息活动的产生,各国央行降息肯定也有不同步的,但还不能视为一种可供投机的土壤。相对于市场交易派生出来的套息活动,目前经济学家更关心美国经济是否会落入“流动性陷阱”。我常说,美国经济衰退已成定局,会不会变成长期萧条,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日本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衰退,就进入了漫长的“平成萧条”,用尽各种货币政策,保持零利率长达10年也不能从陷阱之中抽身,经济低迷直到2005年才出现一点转机。日本毕竟还是一个小国。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美元不稳定了,秤不准了,将扰乱世界经济秩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美国进口量的下降会对世界上其他经济体的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李兰:一旦进入“凯恩斯流动性陷阱”,就意味着货币政策在对抗经济衰退上的失灵。美联储已经声称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前美联储官员劳伦斯•迈耶也认为,这次大幅降息很可能是美联储由“传统手段”向“非传统手段”过渡的转折点。这是否意味着美联储将全力开动“印钞机”?

曹远征:虽然无法确定美国经济是否会进入“流动性陷阱”,但从目前看,美国利率已经低到零了,无论传统的货币政策是否失效,都已经走到底,动用积极财政政策提振经济将是唯一出路。而传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扩大政府开支、减少税收,但最终都会导致财政赤字加大。而美国要弥补赤字只能采用大力发债和向银行透支的方法,那就是开启印钞机。我们现在寄希望于美国这次降息后经济情况能有所好转,不要过度动用财政政策。李兰:随着美联储推进量化宽松政策,各国央行也已经跃跃欲试。虽然目前金融机构“惜贷”气氛浓重,货币乘数降低,央行向经济体直接注入大量流动性也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一旦经济出现恢复,如果央行未能把握好节奏,会不会前脚走了通贷紧缩,后脚恶性通贷膨胀就骤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