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李兰:农村发展问题不光在中国是个难题,在全球也是个难题。您作为金融方面的专家,对农村金融未来的发展怎么看?曹远征:农村金融这个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提出的,农村金融是不同于其他金融服务的,它涉及的客户是分散的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弱。同时农户非常小,抵押品不足,因此风险比较大,成本比较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实际上是农民自发的,就是我们曾经探讨过的高利贷现象,它是靠较高的利率来降低农民投资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间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有国家都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工业需要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具有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它提供农产品,农产品可以理解成工人的工资。如果农村不能得到发展,农产品供给就会短缺,这意味着工资成本上升,因此农村金融就被提出来了。人们希望通过政策的补助支持农业、支持农产品生产。中国在建国以后也模仿了这个政策,我们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一个准国有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但是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发现这种模式面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挑战,导致的结果是国家提供了大量金融资源想支持农业,但并没有用到真正需要的方面。于是人们就开始反思农村金融该怎么办,如何把农村金融继续办下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了新的方向,这个方向叫微型金融方向,这个方向也正在被时间检验。尽管孟加拉银行的可持续性有争议,但是至少还是可以坚持一段时间的。李兰:中国应当如何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曹远征:对中国来说,农村金融的发展一定要分类推进,一定要因地制宜。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各地的农民、各地的农村是完全不一样的。沿海地区农村经济相当发达,有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他们的收入来源不再依靠土地上种植的收益,更多的可能是打工的收益。这些地方的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问题不是微型金融的问题,而是如何向商业银行转化的问题,例如将农村信用社变成商业银行,像上海就把农村银行改成上海银行。而中部地区不像东部沿海地区那么发达,不过至少有一个过渡区是可以安排的,例如县级市的抗风险能力会强一点,金融资源多一点,可以在现有条件下作一些改善,维持其正常运转。西部地区情况更为复杂,西部更多是贫困地区,微型金融对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些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应该坚持合作化,一定要变成互相的信用合作,这样既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又不会使成本过高,不会出现高利贷。张和平:不同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从经营形式上看,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曹远征:我觉得农村金融的经营方式应该放开,在这方面银监会做了很多的工作,现在有了农村银行,也有了贷款公司。我认为,假若农村金融是一个“草根”金融的话,它一定是自发形成的,不是说我办了一个村镇银行它就是一个村镇银行,我要办一个农村信用社它就是一个农村信用社。因此在自觉的情况下加以规范和指导是一个可选择的路径。李兰:在农村金融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吧。曹远征:政府的责任确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