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8)

当时有人把1921~1929年这十年左右的时间称之为“黄金十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就发生在那十年。从1922年到1929年,美国的平均年GNP增长率高达55%,失业率从11%下降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35%。房地产的价格迅猛上升,股市经历了一个十年的大牛市,1926年3月到1929年10月间,每股收益率上升了22倍。可以说,那个时候的美国到处是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也保持了30年GDP年均增长超过9%的速度,特别是前两年,中国的股市快速发展,沪指一度冲高至6000多点,房地产价格也迅猛上升,整个市场都欣欣向荣。这与当年的美国何其相似!第二,我认为导致危机的原因也很相近。我之所以强调中国这次更具有传统经济危机的特征,背后的原因就是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也是我们后来分析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得到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当时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霍普金斯曾经做过一个估算,美国一个普通家庭的基本生活大约一年需要2000美元,但美国当时60%的家庭年收入达不到2000美元。社会新增长财富的56%集中在1%的人口手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日益两极分化,一是工人的工资低,二是就业机会扩大缓慢,三是农业不景气,这些最主要的原因跟今天的中国都很相近。李兰:您刚才介绍的都是我们能观察到的一些现象,那么从本质上来说,造成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有些什么方面的原因?孙立平: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假如说我们把中间的环节都略去了,那么可以说它实质上是一种生产过剩危机。但是这么多研究经济危机的人,很少看到有人问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到底是什么东西过剩?我们现在回想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你会想到什么东西卖不出去?首先会想到的是卖不出去的牛奶,奶农把牛奶都倒入河流,使得密西西比河成为“奶河”,这几乎成为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象征性符号。但是如果深入了解历史,我们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误导,因为美国当时真正卖不出去的主要不是牛奶,而是房子、汽车、简易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收音机、电话这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卖不出与牛奶卖不出去的区别非常大,因为房地产、汽车、摩托车、冰箱、收音机、电话等这些东西代表了一种消费类型,与牛奶所代表的消费类型截然不同。牛奶代表了生活必需品,而刚才我说的这些东西代表的是耐用消费品。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品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消费类型和消费模式。生活必需品的特点是什么?比如说柴米油盐这些东西,首先它的特点是消耗量大、单价低,一年就得吃几百斤米,一斤也就是一两块钱,这些东西可以用现在即时的收入支付购买。另外,生活必需品几乎是没有弹性的,粮食的价格即使涨到10块钱,你也会买,因为不吃就会饿。因此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模式很简单,它对制度条件和结构条件的要求不高,主要是生理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