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最有效的措施(2)

同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分工逐渐形成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以低成本制造业为主体的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板块。一方面,低成本的制造业降低了全球物价,拉低了通货膨胀,使全球出现了所谓的“高增长无通胀”或者“低通胀”的经济增长形势,为全球化作出了贡献。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也分享了全球化的好处,比如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同时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这也是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第二个板块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它们以金融服务业的优势深入到全球化过程中。一方面改善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也获得了全球化的好处,例如这次次贷危机,就是全世界人帮着美国人买房子。第三个板块是资源出口国家,主要包括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石油输出国等资源出口国家。随着亚洲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出口经济的发展,对资源需求越来越高,导致这些资源出口国的出口量大增,它们从中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因此,这些国家在以自然资源支持全球化的同时也分享了全球化的好处。比如俄罗斯这几年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出口石油,2008年石油价格暴跌后,俄罗斯的GDP一下就从前几年的6%~7%的增长速度跌到2%。这三个板块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循环:对于亚洲制造业国家来说,西方国家是它们的出口目的地,而西方国家的消费直接决定了亚洲国家出口量的大小;西方国家的消费又取决于它们的负债程度和负债能力。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家庭负债比率在不断提高,就拿房贷一项来讲,它已经占到GDP的70%左右。由于这种负债提高了家庭消费能力,因此也为亚洲国家的产品提供了新的市场。这个循环的核心是低成本,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亚洲国家制造业的低成本拉低了全球物价;另一方面是亚洲国家和资源输出国的出口形成了巨额顺差,然后这些货币流回发达国家,形成了低利率,降低了这些国家居民负债的成本。李兰:但是这个低成本也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这些年来亚洲国家人工成本上升、全球性能源价格暴涨,使得低成本难以为继。曹远征:所以这个循环在近几年被逐渐打破。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西方国家和美国的通货膨胀也在提高,这迫使西方政府不得不提高利率。在2004年至2006年三年内,美国先后17次提高利率,利率的提高终于导致大批贷款者无力偿还房贷,最终形成了次贷危机。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这次危机从历史上来讲是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危机,这是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张和平:这次危机的根源和以前确实不一样,这意味着什么?曹远征:我认为,这次危机既意味着全球化红利时代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全球经济又进入了重新调整的阶段。由于这是一个结构性的调整,因此调整的周期可能要比想象中的长一些。现在学术界对这样一个周期有各种各样的估计,因为是讨论周期的问题,所以无外乎就是“V”型、“U”型、“L”型,但是即使是“V”型的估计,现在也普遍认为会超过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