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最有效的措施(6)

曹远征:我认为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次贷总规模在2007年底只有6000亿左右,但是信用违约掉期(CDS)就有62万亿,金融杠杆高达100倍,通货紧缩可能在未来一年还是全球的主要威胁。现在全球统一行动是在用通货膨胀的手段在对付通货紧缩,我们担心的是发多少钱也膨胀不起来,只不过是减缓了通货紧缩的力度,通货膨胀的手段还没有通货紧缩的速度快,这样一来就很麻烦。根据过去的经验,货币政策对付通货膨胀绰绰有余,对付通货紧缩则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除非通货紧缩走出阴影还“从直升机上撒钱”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这个假设前提是不存在的,因为届时央行就会再度提高利率。张和平:如果美国开始大印钞票,将会对外债体系和国际贸易秩序造成不可估量的冲击,美元本位制是否将被修正?

曹远征:人们现在怀疑美国政府是不是在滥用它的信用。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美联储应该是全世界的中央银行,它的责任就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但是美联储肯定不是全世界的联储,而是美国的联储。从2007年到现在,它几乎变成了金融机构的抢救者,而不是一个货币政策的稳定者。传统上,央行是最后的贷款人,但因为银行惜贷,它甚至开始直接发放贷款,直接充当其“最终借款人”的角色,这不是央行应做的事情。从这一点看,美联储已经乱了,此番降息也是危难之中的不得已之举。张和平:美联储的降息会不会强化中国降息的市场预期?

曹远征:这个预期肯定会有。但我认为,在全球化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各国都是在求自保,政策上的关联程度已经大大减弱,美国降息对中国的传导并不是很大。其次,中国是否降息要看中国目前遇到的困难是成本问题还是市场问题。降息或许可以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强竞争力。但中国目前最严重的不是成本问题,而是没有市场,再怎么降低成本还是卖不掉,反而增加了库存,强化了通货紧缩。李兰:也有专家认为,零利率政策的优势在于为自己的经济主体走出去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美国政府大概会在我们的需求上做足文章,以配合他们这种靠供给复苏的救市战略,所以即将到来的中美战略对话的焦点,也许会转到中国开放市场的问题上。对此您怎么看?

曹远征:可以说美国想把包袱甩向外面,也不能否认只有开放市场才能解决问题。眼下出现了一个蹊跷的现象,金融危机是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意味着全球化结构要出现调整。但现在出现了“去全球化”的趋势,这是很危险的信号。结果我不敢说,有前车之鉴,金本位制度崩溃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缺失,各国都开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结果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金融危机是全球化出现的问题,只有靠全球化才能克服,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具有保护主义的政策。如果各国轮番降息、货币贬值、贸易保护,情况会变得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