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如果就此不生产了,那么就意味着放弃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低收入群体;如果为了这个巨大的市场坚持生产,那么生产的电视又会卖不出去。这时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必须作出决定,结果就很容易出现一种现象——大幅度降价,以使低收入群体能够消费电视。只要低收入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接受了这个价格,成为它的消费者,那么其他的人接受此价格并最终成为消费者也就为期不远了。这时市场的购买力会非常强,同时也给出了一个信号——市场对电视产品的需求非常大。于是,各个地方开始大批量生产电视。但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白,这个低收入群体是一夜之间进入消费者行列的,它的饱和也将会在某一天突然到来。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很多信息不太灵通、行动比较迟缓的企业,甚至还正准备投产,但是市场已经饱和了,于是造成大量的生产能力过剩。李兰:确实是这样,不仅是电视产业,很多产业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们常常提到的“三大件”:电视、洗衣机、电冰箱,几乎一夜之间人们都进入了“三大件”消费者的行列,产品供不应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个地方“大干快上”,一个城市生产几种彩电的现象十分常见。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这几个行业几乎没有一个开工率超过30%的,绝大多数生产能力处于闲置、过剩状态。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破产、兼并,减少了过剩的生产能力,大体上才达到了一种均衡。严望佳: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都或多或少会经历这样一个周期。现在来看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三大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果可以这样推论的话,那么未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格局也会是惨烈的。孙立平:所以说,中国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不仅一种产品和一个产业是这样的,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企业家在关注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应当深入了解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社
会结构开始定型化,并影响到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形成,中
国开始进入利益博弈时代。李兰:您在前几年曾经提出“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具体有哪些含义?孙立平:将当今的时代称之为“利益博弈时代”,其实是有两层含义的。第一,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我们将今天的时代称之为利益博弈的时代,是想强调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正成为我们社会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这从人们的择偶标准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前,政治条件、要求不要求进步、家庭出身以及是否是党员,都是择偶的重要标准;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文凭曾经在择偶标准中占重要地位;而在今天,收入、职业、财富,在房价畸高的大城市中甚至有房没房,都会成为择偶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李强教授在研究中国社会分层的时候,也曾将改革开放前的分层称之为“政治分层”,而将今天的分层称之为“经济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