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山寨之路:多方求索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企业,始建于1986年,经过23年的建设与发展,在汽车、摩托车、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电气及汽车零部件方面取得辉煌业绩。特别是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资产总值超过80亿元人民币,连续三年进入全国企业500强,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跻身于国内汽车行业十强。

吉利的成功,首先在于以丰田为镜。

丰田创始人丰田喜一郎于1933年仅投资13万美元成立了汽车部,设计出AA样车后,1933年5月第一辆命名为AA的车问世。一年后,A1开始小批量生产,这是一款大型轿车,外壳呈流线型,很美观,与当时的克莱斯勒Airflow车型相似,配备6缸3.4升发动机,输出功率为62匹马力。从1933年开始,丰田开始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的传奇经历。纵观丰田发展史,“模仿生产—低价入市—自主研发—技术领先”就是丰田从弱到强,从一个日本的民族品牌成长为世界品牌的发展之路。

吉利1996年生产的第一辆车是名副其实的“拼装车”,它的悬架和轮胎来自吉利集团副总顾明伟的红旗车,4个车门是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的奔驰车上拆下来的,再加上买了一部分底盘散件,车上的其他部分是按照红旗和奔驰的样本,依靠尺子测量,用图板画图,然后让扳金工手工敲出来的。为了节省成本,这辆车的前盖板是用玻璃钢制造的。

1998年下线的两厢豪情是吉利模仿造出的第四辆车,吉利买了几辆刚推出的标准夏利样车,改出一辆豪情来。豪情的设计依然是靠最传统的图板铅笔,连完整的图纸都没有。

吉利的初期开发主要靠用“榔头”敲出来的样车开发模式,采用“逆向开发”的办法。2005年上市的自由舰是第一辆完全按照国际通行的开发流程和开发模式所做的与“逆向开发”完全相反的“正向开发”项目,具有了完整的数模图纸。2001年丰田发动机涨价,吉利组织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员,5个月后在模仿8A发动机的基础上,把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79Q发动机开发出来。

吉利于2007年5月对外宣布进行战略转型,并且提出“以丰田为镜,欲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的战略构想。从创业历程来看,二者极为相似,吉利经过十年的磨炼,制造工艺和科研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吉利要从原先的低价竞争向技术领先转型。

吉利为此做了很多准备,战略转型宣言发布后不久,第一款中级轿车吉利远景就隆重下线,吉利远景融合了吉利最新科研技术和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吉利进军中高端市场的试金石。为了打破消费者的传统观念,吉利将远景与丰田卡罗拉放在一起,用远景和卡罗拉进行全方位比较,在全国200家媒体的见证下,吉利远景用实力征服了这些媒体和消费者。吉利集团副总裁王自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吉利远景与丰田卡罗拉之间的比较,不是一种简单的比试,而是吉利的一种态度,一种学习的态度,通过与国际品牌之间的比较,将一个拥有高度技术水平和工艺品质的吉利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吉利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健在接受采访时曾明确指出:世界汽车工业百年树立了两种学习的标准,一个就是通用,通过资本占领市场,运用资本的力量扩张市场,这种方法需要巨额的资金和过硬的品牌支撑;另一个就是丰田,通过产品占领市场,运用性价比这个武器改变消费者的传统看法从而占领市场,这种方法需要自主核心技术、过硬的产品和优秀的服务。吉利只有通过自主创新,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生产过硬的产品才能与国际品牌进行竞争,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吉利把丰田作为学习的镜子和标杆。

吉利方面也多次声称,这种学习不限于远景对卡罗拉的学习,而应该是对丰田全方位的学习,从产品质量到企业管理再到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丰田是吉利最好的老师。在长春车展期间,曾有记者就吉利以丰田为镜一事采访日本一车企高层,这位松井先生指出:现在汽车发展的环境和当年丰田的时候是不一样的,但(吉利)产品在中国和世界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在很多人眼里,吉利还是夏利的“模仿秀”——两者外形很像,市场定位也很像,“心脏”都用的是天津丰田生产的“8A发动机”。说吉利车是汽车舞台的“模仿秀”,吉利集团总裁李书福自己也承认。他说:“实际上,中国的汽车走的就是模仿的路子。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汽车生产企业,不产生‘模仿’的痕迹是不太现实的。不可能马上就具备整车开发能力。应允许他们模仿,在模仿中创新,而不是‘克隆’。”

作为低价车的代表,吉利车一度曾经被很多人质疑,认为5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车,自己根本不会考虑,因为不相信这么低价位的车,能够保证驾驶的安全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吉利车为代表的低价车,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发展壮大的速度也出人意料,曾经传出收购英国的老牌汽车厂商罗孚。虽然最终罗孚被南汽收入囊中,但是,吉利掌门人李书福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后来有消息说,吉利考虑收购因为金融危机而面临困境的世界知名汽车厂商沃尔沃。不过,与上次收购罗孚时急于承认相比,这一次李书福第一时间予以否认。不论最终事实究竟怎么样,吉利的发展是无可置疑的了。

在吉利的身上,在李书福的战略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山寨精神的企业要突破山寨瓶颈的一个关键,就是不要满足于做一家具有山寨精神的企业,而是要将山寨精神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手段,通过这样一种具有优势的手段,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壮大自己,从而能够摆脱山寨精神的一些负面品牌影响,树立持久的品牌形象。如果一味地以山寨精神为傲,忘却了自己采取山寨精神的初衷,这将使得企业被禁锢,陷入低水平的发展之中。

可怕的不是出身是一家具有山寨精神的企业,而是做了一家只在山寨层面生存的企业。也就是说,作为具有山寨精神的企业来说,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不要局限于自己的手段。只要有目标,在合法的前提下,要做的就是采取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山寨精神就值得我们永久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