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目前正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然而,由于山寨出身“不正”,人们一直以来对其议论纷纷,赞扬者有之,旁观者有之,贬抑者也有之;而对山寨产品的态度,众人也各不相同,热捧者有之,中立者有之,排斥者亦有之。
面对这种因人而异,褒贬不定的局势,今天你敢山寨吗?
山寨由于善打擦边球,且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已在全社会引起热议。有人说山寨的出现是民间力量的体现,也是民间需求的渴望。面对高高在上的名牌和正统领域,人们将其“山寨化”以实现共同拥有并参与的意愿。也有人说,山寨是用来造反的。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山寨的出现的确体现了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抗争态度和情绪宣泄。如一直扎根底层的山寨手机,正以出身不正、散漫不羁而又天马行空、无孔不入的“草根”形象大行其道,受到无数人的追捧。有人说其特立独行,颇具创新和挑战意味,并夹杂着一些反叛的精神内核,但也有人就说其太低俗,是小人乍富的心态,是窃贼行为的结晶。
《中国青年报》和“腾讯网”曾在网上做过一个关于“山寨文化”的联合调查。在短短七天时间里,共有近3000多位网民参与了这次调查,其中38.7%的网民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复制文化,33.7%的网民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冒牌文化,30%的网民认为山寨文化的核心其实就是剽窃,还有24.9%的网民认为山寨是劣质的代名词。不过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山寨产品经济实惠,山寨文化大有发展。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40.8%的人认为山寨文化就是一种创新,39.9%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可以正式译为自己动手做。DIY原本是个名词短语,但在中文环境中除了当名词用之外,它往往是被当作形容词使用,意指“自助的”)文化。
面对这种众口异词、褒贬不一、愈演愈烈的争议,目前谁也不能以确定的态度来看待山寨文化,还是让我们先以旁观者的身份理性对待吧。且看以下对山寨持不同态度的人的观点。
支持者认为,山寨就是一种非品牌、非传统、有创新性的时尚。从文化角度来说,时尚是最外围的一种文化,也是最活跃的一种文化。它的出现跟价值取向没有关系,只是人们选择生活的方式。
以下是两位网友的观点:
“山寨机的出现,是我国手机产业的一大创新,是对手机产业链的一项重大革命,而且在世界上日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符合三个代表,尤其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反对者一味讥讽山寨的复制和剽窃。可换句话说,你的产品被山寨了,只能说明你的产品科技含量的贫乏和低微,甚至你所制造的不过是一件‘皇帝的新装’而已。除此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倘若你制造的是‘神七’,看谁能‘山寨’一个出来试试?”
中立者认为,如果传统的东西拿过来那还是传统,所以山寨肯定是有创新成分的。山寨其实应该是中性的,它就是一个市场的选择,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都是后来人们不断加注进去的。所以没必要说它的对或错,从目前来看,只要不触及知识产权等法律层面的东西,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就不是坏事。而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想它会存在很久,时尚的东西都是短暂的。对山寨文化的存在应该理解,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许,但不能提倡。对它的存在和流行,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
反对者认为,娱乐的山寨化绝非平民化,纯属一种创意的浪费。文化的山寨化,是一种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心理自卑表现,这是精英文化典型的后遗症。其实,平民文化和精英文化一样,也是充满创造力和高品位的文艺,而山寨文化对创意和构思肆意抄袭和掠夺,从这点看,山寨文化比山寨手机危害性更大,对文艺的伤害是致命性的。
以下是两位网友的观点:
“山寨是投机取巧,成本低,风险小。人大多有惰性,都愿意走捷径。如果我们对山寨过于宽容,如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繁荣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更难生长了。”
“山寨文化不过是美化山寨产品的美丽外衣,在骨子里,山寨文化是缺乏创造力和自信心的表现。一个无序的市场所带来的破坏力是难以想像的,如果山寨产品再借这样或那样堂而皇之的借口,毫无约束肆意发展下去,那么动用法律武器维护市场会是不远的将来就要发生的事。当山寨经济大行其道,并且被人高歌,其结果必将是瓦解中国正在成长的知识型社会,并且进一步考验世界对中国产品的信心。”
不管是山寨文化还是山寨产品,众人都对此有褒有贬,难以达成统一口径,在这种情况下,你敢山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