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看到你们正在招聘副总编辑的信息,所以就直接赶来面试了。”
信息倒是对呀,可是……我有些犹豫,没有看过这个人的简历呀,可……人已经来了,于是我说:“请到会议室稍等。”
然后赶紧与几位同事商量:“怎么办?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再与老板商量,这个职位的人选老板一定会亲自过目的。”
同事们都同意我的意见。于是我说:“小于,你来面试吧!”
“为什么是我?”小于问。
“据我的经验,他一定是那种经常认为老板不听他的工作意见啦,老板没有按他的建议开展工作啦,所以公司才没有达到如何、如何的收益的那种人。所以,我懒得面试这种人。”我说。
小于倒兴奋起来:“真的?那我跟他谈谈。”于是小于转身进了会议室。
果然,就一会儿的工夫,小于回来了。
“哈、哈、哈”,小于笑得前仰后合:“真是跟你说的一模一样。他说他现在是一家杂志的副总编,可是总编总不听他的意见,他有很多好的策划都实施不了,使很多机会失去了。同时,他认为总编的能力太低了,远不如自己。于是,他觉得在这样的单位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抱负,所以想换一家单位工作。等等。”
听了小于的话,同事们都转而问我:“你是怎么判断的?”我故作神秘地说:“保密。”听了我的话大家不依不饶了,纷纷嚷道:“快说,快说,否则我们将采取‘暴力’了!”真怕大家对我实施“暴力”,我赶紧解开了判断的“秘密”:第一,这个人没有接到面试通知就来面试,这表明他是个很自负的人,他的内心认为自己会很轻松地通过面试的。第二,是通过年龄判断的,此人已经40多岁了,还在不停地找工作,一般的情况下,这个年龄的人已经事业有成了,没有成就事业的人,一定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第三,他来应聘的职位是副总编,对别的职位不感兴趣。总结以上三点,说明这是一个既自负又缺乏自我认识的人,所以这样的人在单位里很难“屈就于”别人的领导,认为别人的能力都在自己之下,所以他才会不停地跳槽,以寻找自己能够说了算且又不需要自己投资的单位。这样既不承担风险,又可以“享受”当老板的感觉。
以上的小故事旨在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对投资者负责”的原则。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是要承担风险的,如果投资者认为风险大,肯定是不会投资的。所以,任何一个职员都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长道短”。中国有句古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有些人得到了投资者的信任,手中掌握着企业的“生死权力”,却不能“如履薄冰”般地为企业着想、这样,难免造成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所以,作为管理者要学会为投资者着想,不要角色错位,如果角色经常错位,就会发出“我是人才,却无用武之地”的感慨。这样不仅使自己丧失信心,也可能导致自己的心态发生变化,而不太好与别人合作。如果学会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换一个角度去做事,可能会成为一个很不错的管理者。这样对自己、对企业的发展都会有利。
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是一个职员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