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态决定人生高度(4)

机会。”

“唉,活得太累了!”

现今谁没有这样深深的疲惫?社会高速的运转过程中,人的心理出现起伏波动也很正常,然而,在北京,有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她写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每当有人问她:“怎样才能像您一样快乐?”她都会用那略带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告诉别人,其实这很简单,要想时时保持一颗充满阳光的心,只要做到三件事就行,“首先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老人用沉静的语气说完,脸上依旧挂着微笑,这是一种曾经沧海的从容,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她接着说:“记住这三句话,人生的阴霾会被阳光驱散,人生自然也会变得简单,这时快乐就会接踵而至。”很简单的三句话,却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

这位老人就是张允和 一位睿智的知识女性,也是我国著名语言专家周有光的夫人,周有光本人也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周有光的平和宁静与广阔深邃,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有人如是说。另外张允和的妹妹张兆和是大文豪沈从文的妻子,沈从文的文章把美写到了极致,他的人生宛如一曲田园牧歌。或许是受家人影响,张允和在经历颠沛流离,死里逃生的生活之后,终于悟出了生活的真谛。

现在想想这三句话,扪心自问一下,谁又能够真正做到呢?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是啊,人生的多少烦恼都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对自己要求苛刻,稍有过失就陷入无尽的自责之中,要用各种损害健康的方法惩罚自己,放纵自己,其实回头想想,有这必要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长期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人生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会悄然离去,到时候不仅错过了正午的太阳,还将错过傍晚的晨星。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很多人在自己犯错后,要疯狂的报复别人,或许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往往会不顾一切,于丹曾讲:“什么人最爱发脾气?是社会精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能随便对人发脾气的人,一般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比如领导,比如一家之主。即使他们知道是自己的错,与他人无关,但还是忍不住通过惩罚别人来消气,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优越感啊,用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到最后往往会落得孤家寡人收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有人受委屈时,我们常拿这句话来安慰他,“心底无私天地宽”。但是很多时候,人们会不自觉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比如在公交车上看到有老人上车,见没人站起来让座,你也将头转向窗外,心想:“别人不让,我凭什么让?”一些贪官为自己辩护时,常会说,“别人都贪,我不贪不是傻帽吗?”其实这都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只是更隐蔽些罢了!回头想想,无缘无故给自己增加这么多烦恼,真是得不偿失!

很多时候人总是处于心理矛盾的一种边缘状态,是苦恼还是快活,其实就在于自己的心态。智慧的人往往容易摆正自己的心态,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再苦再难的生活总是不停地摸索前进;而在烦恼中走不出来的人,常会陷入深深的苦痛和烦躁中,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人生就会失去方向,生活也会陷入不可自拔的沼泽地。

村子里住着一位聪明人。一天,有个满脸愁云的女人来到聪明人家中,向聪明人哭诉道:“我住的茅屋本来就小,丈夫、孩子和我已经有4个人了,可现在公公婆婆又搬来和我们一起住,日子过得太不顺心了,6个人挤在那么小的茅屋里,局促难过呀!”

聪明人听完想了想,问道:“你家养牛了吗?”

女人答道:“养啊,可这和屋子有什么关系?”

聪明人说道:“这样,你把一头牛拉到小茅屋中养,一星期后来找我。”

一星期后,女人来找聪明人,一进门便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