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易行的面试法(2)

【案例】

面试惊魂

小玉是上海某软件公司的招聘专员,公司最近需要招聘软件工程师。她在网上筛选了一些简历以后,就按照程序电话通知应聘者来公司参加面试了。面试开始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异常,但是面试到一位应届毕业生的时候,这位应聘者表示自己是从北京赶过来的,所以希望能够当场得到面试的结果。

担任主面试官的项目经理认为这名应聘者知识还不到位,又没有相关经验,不是很满意,鉴于应聘者的要求,就当场告之其不能进入复试。让经理和小玉意外的是,这名应聘者情绪开始激动,大骂公司不负责任,害他特意从北京坐飞机赶过来,让公司赔偿他的经济损失。小玉据理力争,结果更加激怒了应聘者,他挟持了小玉,威胁公司录用他。

最后,在保安和公司负责人的劝服之下,应聘者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小玉也被安全解救。可直到现在,小玉还是心有余悸。

在上面的这个案例中,虽然这样的应聘者是比较极端且很少见的,但是一般情况下,如果应聘者被通知参加面试,但是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又发现其特别不合适应聘岗位的时候,应聘者也是会有很大意见的,觉得应聘公司是在浪费他的时间。如果应聘者在外地,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意见也就更大了。所以我们需要在正式面试之前对应聘人员的基本素质进行大概的了解,但在应聘者众多的情况下,如果仅仅根据应聘者的简历内容就进行初步的筛选,确定面试的名单,很可能在面试之前就将合适的人才拒之门外了,电话面试刚好可以避免人力资源部门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可能存在的偏差,为后面的复试提供有用的信息。并且,电话面试往往不会提前通知,就算是预先约定时间,能够给应聘者的准备时间也非常少,面试官可以很容易获得真实的回答。如果需要考察应聘者的反应能力,这也是非常有效的测试手段。

但是电话面试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首先因为采用电话沟通的方式,面试官难以观察到应聘者的肢体语言和眼神,从而会漏掉很多重要的信息(如图5-1所示)。

图5-1电话面试示意图

在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中,应聘者的非语言信息有些时候甚至能够指导面试的方向,面试官根据应聘者的反应来确定哪些信息是应该着重考察的,哪些信息有可能是应聘者的谎言。但是电话面试就让面试官失去了这些真实而有效的线索。我们可以从示意图中看到,大量的非语言信息都没有办法进入电话法的沟通渠道中。

失去重要的非语言信息也会让面试很难深入,电话法在考察应聘者的“硬件条件”上是非常方便,但是像综合能力素质、品质动机这些内容就比较困难了。

麦克利兰提出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见图5-2),将人的能力素质分类后,他发现人的能力素质就像一座冰山,位于水面之上,容易观察到的只是一些表象的能力素质,如知识和技能,占主要部分的能力素质却是潜在的,即使是面谈,这些潜在的素质也不是那么容易被面试官挖掘出来。在电话面试中,因为非语言信息的缺失,要考察到冰山下的潜在素质困难就更大了。因此,电话面试应该尽量考察那些表象的能力素质。

图5-2麦克利兰能力素质冰山模型

其次,电话法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虽然能够抓住应聘者的真实行为,但是却不能给应聘者充分思考从而有效表达的时间。电话法的面试题和选拔考试的考试题一样,既要有难度,也要有区分度。难度过大和过小,都会导致面试没有区分度,一味地通过对应聘者搞“突然袭击”对其施加巨大的压力,或者让应聘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复杂的问题,将考察不到应聘者在某些方面的良好素质。如果不是特别强调应变能力的话,面试官应该给应聘者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优秀的应聘者也许能拿出完美的方案来。

【案例】

睡梦中的电话突袭

小杨辞职在家有一段时间了,每天都睡到自然醒,偶尔上网投一投简历。有天早上,他还在睡梦中,就被手机铃声吵醒了,顺手接起来,对方说自己是某公司的,收到了小杨投的简历,想要先对他进行一场电话面试。小杨立马出了一身的冷汗,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对方跟他确认了应聘的职位和一些简历上的基本信息以后,就正式开始面试了。

小杨应聘的是软件工程师的职位,面试官看来也是专业人士,先是抓住小杨简历中提到的几个项目穷追猛打,不停地问细节,虽然这个项目小杨有过参与,但是突然问到一些细节,小杨也还是挺吃力的。问完了项目,面试官又给他出了几道难题,让他提出解决方案。小杨简直傻眼了,现实工作中还能一边做方案一边修改呢,现在就这么突然地让他几分钟内给出一个完美答案,怎么可能呀。小杨彻底灰?了,只有一个问题他说出了大概的算法,面试官也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另外几个问题小杨简直就是在胡乱回答,面试官也很不满意,一一指出方案中的致命漏洞。虽然知道这场面试已经没戏了,小杨还是紧张得直冒虚汗。

终于,面试官宣布面试结束挂断了电话。小杨仿佛溺水的人抓了一棵救命稻草,终于放松下来。看看四周,和平时的早晨一模一样,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但是经历刚才一场惊心动魄的狙击战,小杨感觉自己还是被当场击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