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上首任女总理

德国历史上首任女总理

2005年5月底,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被迫宣布提前举行全国大选,51岁的默克尔在联盟党联席会议上未经投票表决即被正式提名为联盟党总理候选人。默克尔对此表示,德国大选是为了德国未来,“我愿意为德国效力”。

两个月后,默克尔迅速推出自己的经济改革方案,应对当前德国经济持续低迷状况。她承诺实施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采取措施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维持社会的高福利开支等。同时,默克尔还可能针对一些对外政策作出相应调整,这一点将与施罗德的对外政策有所不同。分析家指出,施罗德强烈反对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默克尔可能会在处理与英美两国关系方面有所变化,逐渐改善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而在土耳其加入欧盟问题上,她却持反对态度。美国《时代》周刊指出,默克尔是个强硬并善于及时抓住机会的人,而施罗德刚好给默克尔献上了机会。虽然经常有人批评默克尔胆小和不够鼓舞人,但是默克尔得到的胜利已经证明了她的政治热情与领导能力。她正在精心计划,并会毫不留情地随时出击。

2005年9月18日,德国举行总理大选,选民们面临着自己的选择,可是再没有比巨幅海报对他们的选择有更生动的说明了。在柏林几乎每一个交通路口都有这样的海报,试图引起公众的注意:一张海报显示的是热情的施罗德,海报上的文字是“强大、勇敢、人性”,另一张海报则是施罗德的主要竞争对手安格拉·默克尔女士的肖像。她看上去有点像青春少女,而且有一点点缺乏自信,配以相映成趣的宣传词:“一个新的开始。”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51岁的默克尔在接管欧洲最大规模的经济体时将面临重任,尤其是在她被迫与她的政治对手们组建一个“大联合政府”的情况下。她所领导的基民盟在选举中只以微弱优势领先于施罗德总理所属的社民党。这一选举结果表明德国选民们不赞成她的更为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德国选民更倾向于赞成社民党在就业市场、国家医疗系统和养老金上的传统左翼政策。

2005年11月22日,德国议会格林威治时间10点(北京时间当天下午6点),这个庄严的时刻见证了德国首位女总理的诞生。德国基民盟主席安格拉·默克尔从而成为了自德国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以来德语世界最有权力的女人。

默克尔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也是首位出任总理职务的前东德地区人士,她还是德国统一后最年轻的总理。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将为德国的政治史添上绚丽的一页。

但也许我们许多人不禁要问:德国最终为何选择了她?

说实话,默克尔外表平常,个人魅力远不如施罗德。施罗德轻松、文雅,着装考究,闲暇时爱吸古巴雪茄,因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在德国民众中享有较高个人声望;而默克尔一向是“圣女贞德”式的发型和属于51岁女性的并不窈窕的身段,她的家庭生活也缺乏浪漫史的旋律。无论从哪方面看,默克尔都是个认真、务实且保守的女科学家形象。曾有人指出默克尔并不适合做德国基民盟的领袖,因为她是一个新教徒而不是一个基督教信仰者,她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而不是基督教民主联盟理想中的“贤妻良母”。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合格”的政党女领袖在德国大选的加时赛中最终胜出,默克尔的胜算到底在哪呢?

如果比干练或者政治手腕,也许默克尔并不比她的男性同僚们高明多少,但作为女性,她的政治表现常常出乎意料。很多人都还记得1995年上半年作为环境部长的默克尔在一次内阁会议上痛哭流涕的事情。当时,会上讨论她提出的限制夏季废气排量和机动车车速的规定,但建议被多数成员反对。鉴于多数人反对,科尔也站到了默克尔的对立面,指出此提议有欠考虑。默克尔深深地感到在内阁的孤立,竟无法克制地哭了起来。不管她的哭泣是来自女人脆弱的天性,还是有意博取众多男性同僚的同情,事情的结果是默克尔的泪水推动了夏季废气规定的出台。这一次落泪在德国成为一个政治事件,公众无人不知。

默克尔从不玩传统的政治游戏。她不会在镜头前亲吻小孩,不会对选民说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话。多数情况下,她总是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抨击德国存在的问题和对手的弱点,不怕得罪人。她的私人生活很少公之于众,她的丈夫似乎与她的政治生涯毫不搭界,夫妇俩即使是一起出现,他们也没有像其他公众人物那样相互拥抱、表情亲密。相反,她的丈夫总是一副勉为其难的表情,这就使默克尔独立、冷静的政治形象更加凸显出来。有评论者幽默地说:“默克尔沉默地、但却是坚定地崛起于德国政治顶层,被政治对手或者党内对手低估,未必是件坏事。”

德国的大选之争,实际上是一场改革之争,德国已经到了必须面对改革的时候了。目前德国的劳动力成本非常高,是中国的40倍,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这种情况很难支撑经济发展。如果劳动力成本持续走高,人民收入就会减少,生活水平随之降低,社会摩擦和税收问题也就接踵而至。由此看来,改革在德国势在必行。施罗德试图把德国带上一条“温和改革”的道路。而默克尔倡导进行更大规模和更深入的改革,她的改革意愿更加坚定。大选后双方都没有获得压倒性的票数,表明在德国不希望变革的力量与希望变革的力量同样强大,德国还没有做好变革的准备。不过默克尔的优势在于,她的当选为德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开始,她身上背负的责任和所受的限制要少很多,而这正是目前的德国所需要的。在许多德国人眼中,德国这几年经济不景气、失业人口居高不下,“换人”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德国的命运需要改变,而命运最终将重任托付给默克尔。默克尔曾信心百倍地指出:“人们相信谁能改变德国的命运,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在这方面,我们充满信心。”尽管有人怀疑她是否能干满任期,尽管她的改革措施与施罗德相比并没有太多实质区别,能否真正使德国摆脱困境还得打上问号,但是默克尔说:“我们需要增长,我们需要工作,我们需要安全。”人们选择了默克尔,就是选择了就业,选择了改变命运的一种希望。默克尔已确定了她的执政目标:在十年内使德国重新回到欧洲经济增长率前三位国家的行列中,在她的五年任期内大幅降低高达11%的失业率。她在签署联合政府协议时称:“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四年内,人们应该能够说他们比过去生活得更好。”这一声明对于这位牧师的女儿来说很具有代表性,她意志坚决,但不愿意突出自己,她只想用今后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政治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