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铁女人”的强势女人

不做“铁女人”的强势女人

12岁的默克尔在游泳课上练跳板时,竟然在跳板上站了足足45分钟才鼓足勇气起跳。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这个童年小插曲,她说自己是那种“需要很多准备,尽量想得多一些”的人,而不是天生勇敢的人。默克尔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眼里从来不是个做领袖的材料,甚至让人觉得平淡乏味。可谁也没有想到35岁的默克尔会真正地迈向政坛,成为名噪一时的“科尔的女孩”,更没人会想到51岁的她会成为德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总理。

如今,默克尔早已不再是“科尔的女孩”了,她已经站在了德国这个传统保守的男权社会权力的巅峰。她将以她独特的方式给德国带来新的希望与转机。

默克尔有何魅力让她得以登上联邦德国总理这个宝座呢?同为女性,她身上又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呢?

(1)德国的“撒切尔”,女性从政的典范

现在,欧美大国中唯一由女性执掌大权的就是德国,但默克尔的当选意义不仅限于此。她来自毫无政治背景的牧师家庭,而且是“来自东边”的少数群体。

默克尔的人生,是与从分裂到统一的德国变迁交织在一起的。1989年柏林墙倒塌时,她投身政治成为政治家。她一路平步青云,35岁就担任“民主觉醒”党的新闻发言人,36岁任部长,44岁成为基民盟总书记,45岁任党主席,48岁成为基民盟和基社盟联邦议会党团主席,51岁被推举为总理。默克尔从不讳言对权力的渴望:“权力是实现愿望的工具。如果我想做事,我就必须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得到多数人合法授予的权力。我反对那些假装不喜欢权力的人。权力的反义词是无权,即软弱无能。”

《默克尔传》的作者胡戈·米勒·福格认为默克尔的发展道路完全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她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对掌握权力的渴望、驾驭变局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责任感决定了她今天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她被德国媒体贬为“冷漠的天使”和“善于迷惑伪装的大师”。默克尔对此不动声色:“或许正是因为我是个女性,我才获得了政治上的成就,因为当时需要女性。”

鉴于她的从政经历和个人作风,人们更愿意把她称为德国的“铁娘子”,把她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作比较。而她们之间也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英国唯一的女首相。对于这位女强人,默克尔表示钦佩,但她也坦率讲述了自己对“铁娘子”的看法:“我们都是女人……都是科学家,这些相似之处很有趣。”她还在接受德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我非常钦佩撒切尔夫人在任期间经济方面取得的成绩,但她并没有完成所有她想做的事,例如英国铁路系统私有化。”

看来,这位德国的“撒切尔”比真正的英国撒切尔更有雄心。

(2)沉稳、务实、勤奋的工作态度

尽管默克尔没有足球的嗜好,她唯一喜欢的“体育运动”就是用快步走的方式放松自己,但默克尔的外交政策却如同足球场上务实的打法——积极跑动,主动卡位,争取破门。

默克尔上任后在国内事物很繁忙时也依然不顾旅途疲劳走访各个重要的国家,花大量时间去解决国际问题。早在2006年伊始,新上任的默克尔仅用了短短两天,竟说服了英国首相布莱尔,同意英国舍去105亿欧元的退返款,一下子解开了欧盟的死结。她的工作态度是沉稳、务实的,一如她当年在研究所做科研工作时的严谨与勤奋。

也许选择这样一位具有科学家的踏实作风的领导来统治一个具有认真行事品格的国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注意自己的形象

初涉政坛时的默克尔面对镜头从来不化妆。作为一个女人,她一年才穿一次裙子。而自从她寸土不让地为自己争取统领德国这个传统保守的男权社会的机会开始,她甚至改变了日常被公众和媒体嘲笑的中性穿着和发型。在一次音乐会上,默克尔身着一袭杏红色真丝长裙,光芒夺目,倍受称赞。

默克尔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自己与美国前第一夫人、现任联邦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的相似之处。她说,当她翻阅希拉里的回忆录《亲历历史》时,发现她们两人之间有着“有趣的”相似之处,例如,媒体都曾高度关注她们发型的改变。默克尔说:“它(《亲历历史》)使我想起我的外形也曾引起许多讨论。”

自决定竞选总理以来,一向自嘲缺乏魅力的默克尔几乎与希拉里作出了同样多的改变。同时,她们的改变也都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她已经从一个普通物理学家变身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

(4)平易、敏锐,但不妥协

尽管默克尔是德国自提奥法努女皇1000年之后,第一位日耳曼女性领导者,但在这位来自前东德的女子的身上似乎有着更多的现代新草根的一面。尽管2002年她主动放弃成为总理的机会,但当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完全不妥协,坚持要求“施罗德必须放弃连任”。媒体一再报道说她穿着普通、相貌平平,但她干练务实敏锐、平易,她的不妥协的草根本色也为她赢得了那些传统领袖永远也得不到的评价。

默克尔平易认真,不卑不亢,没有大多数领袖、首脑们的浮华与做作。在周末,默克尔会用大部分时间和党内同志通电话。她总是不停地用手机发短信给同僚。她的原则是坚决不作无法履行的许诺。默克尔无法容忍别人称她的办公室是“女子营地”,不过总是被别人低估则让她感到很有趣。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她常对同事说:“力量蕴藏在镇定之中。”

不过,一离开柏林,默克尔就感到非常轻松。严格区分政治生活和私生活的她从不让摄影师进家门。她既是科学研究者又是家庭主妇,她最喜欢做的菜是“一锅烩”。土豆汤或肉卷是她爱做也爱吃的菜。她喜欢去柏林的一家商场买鱼。默克尔还爱喝红葡萄酒。默克尔说她和许多普通女性一样“当然染过发”,她甚至说“如果我丈夫到南非当教授,我就跟他一起去,不再理会政治。”“她很酷。”比利时首相容克的评语可以说代表了世界对这个女政治家的一种新看法。

(5)生命中两个重要男人

默克尔经历过两次婚姻。第一次结婚是在1977年。在研究所工作的那段时间,默克尔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而她的丈夫乌利希·默克尔却喜欢宁静的生活。由于二人的生活情趣差异太大,1982年,维持了5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婚时,默克尔为了洗衣机的归属问题不依不饶,但让乌利希感到困惑的是,默克尔最后不仅留下了洗衣机,还留下了他的姓——默克尔。默克尔事后回忆说:“我们当时结婚,因为所有的人都结婚。今天听起来这话有点可笑,但婚姻对我来说始终是神圣的。”

默克尔的现任丈夫是她在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结识的约阿希姆·绍尔。绍尔比默克尔大5岁,在研究量子化学领域享有盛名。他俩同居17年后,才在1998年结婚。他们有两个成年的儿子,但都是绍尔的前妻所生。默克尔没有自己的孩子,她说:“我并不是不要孩子,只是没成功。从政时我已经35岁,也就不再提要孩子的事了。”如今,这对夫妇拥有3套住房,分别位于柏林、乌克马克和她的选区施特拉尔松德。

默克尔同绍尔结婚8年来,似乎过着一种互不侵犯的生活,默克尔与柏林政界的女活动家们很聊得来,而绍尔继续专注于他的化学研究,对政治充耳不闻,他们两人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尽管如此,夫妇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外界能看见他俩公开露面的机会,大多是在一年一度的拜罗伊特音乐节。有时人们也见到夫妻俩在柏林市中心“博夏特”饭馆相会。这是家以煎肉排为招牌菜的餐馆,不少知名人士经常光顾。两人相聚时,多是默克尔滔滔不绝地讲,绍尔默不作声地倾听。每到周末,夫妇俩则喜欢去他们在滕普林的寓所度假。在那里,默克尔做饭,丈夫讲述他的科研,这是他们二人世界最愉快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