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从2007年4月心理学艺术化这个实践心理学的新方向正式提出以来,就一直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传递心理学艺术化思想的问题,在和国内数量化管理的领军人王磊先生的谈话中,认识到需要发展出更多的工具才能把心理学艺术化变成人人可触摸的、可掌握的东西。

由于现在心理学艺术化的作品还不多,2008年4月左右就有了总结之前相关领域案例的想法,想通过对已有案例的评点让人领悟到心理学艺术化的思想和方法,即使不能全面地了解心理学艺术化,也能从具体的作品中取得灵感和激情。

心理学艺术化中的物化直接通过物质形态来阐释思想和概念,它努力寻找的就是每个概念的物质表征,并从众多的物质表征中找到最经典的保留下来。

这就非常类似中国古代画家诗画合一的艺术追求,在理论上就是道家学派倡导的美学观——以言传意、以象传意两种方式的融合。只是跟古代绘画不同,我们更多的是在物质层面去挖掘,然后在挖掘的基础上做创造。创造出更多直指人心的物质表现形态。

当我们用心理学艺术化的思路去发现在工业设计等领域已经完成的作品时,惊讶于已经有很多设计师设计出来和心理学艺术化思路一致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来自他们对人本身的深刻反思和体验。

但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这类作品多数处于概念作品阶段,很多作品概念性的突出会导致它的适用性不能很好地得到挖掘和整理。而这种缺陷也正是心理学艺术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秉承着温故知新的选题理念,我们选择了不同水平的作品,有的作品在概念性和适用性上做得都不错,而有的作品只是其中一点突出,但无论哪种作品我们都希望通过我们的眼睛去指出它们的价值点,以及对于新创作的启示。

在分析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可以用从心到物、从物到心和两者联结的方法给它们做个归类,所谓从物到心的作品就是物的位置要先于心的,反之从心到物就是心的位置先于物。比如我们用灯来照明,那么这个灯的设计就一定是物为先的;而我们用灯来营造气氛的那就一定是心为先的,这时灯是可替代的,只是实现这种气氛的一个工具。

我们把所有作品分为了心出发、物出发和联结两者的方法三章。在这三章内,我们是按照概念相似性原则把它们组织在一起,以便大家按需找寻自己想看的内容,但因为心艺的物化部分还处在发展中,系统性上不能达到成型学科的水平,这只能留待以后更新完善了。

看作品的时候其实是有两个角度的,一个是客体旁观角度,一个是主体参与角度。因为是阅读过程,很多人会自然地选择客体旁观角度,这个角度对于自然科学来说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对于心理学这个相对抽象的学科就不是任何时候都适合了。很多心理学作品都需要用主体参与的角度去审视才能更好地发现它们的创新点的价值。

比如,我们发明的心理套娃这个工具,一般人在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它是套娃,是装饰品或玩具,如果确定下来这个装饰品的意义解读,一般人也就不会再去深究它会有什么专业功能,而这个阶段读者用的就是客体旁观角度。而主体参与角度的读者就会尝试进行相关套娃的实践,并找寻相关信息,和相关个体或团体产生联结,像跟同事和同学讨论对这个套娃的不同认识,也就是进入了一个主体参与的角度了。

总之,心理学不是看书看懂的,只有实践加思考才能弄懂。

本书虽然是一本小书,但是在成稿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其中劳俊鹏参与了前期的图案选择和释义讨论,李征、安人测评公司的阳志平先生在成书上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很多朋友和同学也给出了很多的建议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1. 什么是心理学艺术化

心理学艺术化是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追求以人为本的思考模式和表现形式。思考模式包括方法论、研究方法;而表现形式包括各种艺术载体,物质、戏剧、音乐、舞蹈。“心理学艺术化不是去科学化”,这是区别于以往艺术实践的地方。它试图找到真正能够实现两者统一的结合点,找到超越普通艺术作品的本质形态。

2. “心理学”与“艺术化”的关系

在心理学艺术化中,心理学是基础,而艺术化则是表现形式和思维模式。对于科学发现,论文和数据的呈现往往无法给人以共鸣,而艺术化的呈现则可以直接触动人们的心弦,使科学发现产生更大的冲击力,打动人心。

3. 心理学艺术化的学术渊源是什么

心理学艺术化从现在反思应该有三个渊源:心理学内部的生态心理学和叙事心理学;跨学科的维果茨基流派;中国美学的意象言观。

心理学内部一直在追求一些新的视角来丰富心理学本身的学科价值,最近的新兴心理学比如生态心理学、叙事心理学就是在做一个整体性和人性?的回归。心理学艺术化是顺应这个趋势而诞生的,它试图在这个回归中,发展一些概念和方法,创作一些具体的作品,让这些方法开始帮助人们思考和做研究,让这些作品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生活。

维果茨基流派的贡献已经跨越很多学科,这个学派强调实践和工具的作用,同时注重社会历史文化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心理学艺术化秉承这个学派的思想和基本架构,在心理学实践上走出了一些新的路子,所以,应该属于这个学派下面的一个发展。

道家的意象言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美学追求,同样心理学艺术化的追求也必须以此为指导,注重“象”在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在获得“象”后从“意”层面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也是必须的。

4. 心理学艺术化与科学、艺术之间的关系

(1)心理学艺术化作品与其他思路发展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心理学艺术化作品基于心理学科学原理和事实,因此富含原理和事实的心理学艺术化作品往往很容易引起目标受众的共鸣。而这一点在其他思路发展的艺术作品里面,往往只有经典作品才能够做到,而且这些作品做到的方式往往是潜意识的,而心理学艺术化能够让这个过程显性化而且可复制、可迁移。

(2)心理学艺术化对于科学真理的作用在于,能够根据特定真理的含义找到它最具冲击力的表达方式,而论文描述真理的方式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论文可能不是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正是基于这样具冲击力的表现方式的机理“直指人心”,使得心理学艺术化有可能发现一些过去在科学视野和角度很难发现的一些研究范式,而这些研究范式的提出和发现将会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的进展。心理学艺术化除了最具冲击力的表达形式之外,另一个特点是多样性。同一个真理在艺术上可以多次创作,找到适合时代、文化、群体所框定的最佳表达方式,心理学的概念本身也会随着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的变化而变化,当然对它的艺术化的表达也会变化,也会呈现多种存在形态。

5. 心理学艺术化与科学、艺术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艺术化作为一个新生的领域和话语系统,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并为之注入了新的方法论及思维模式。传统心理学研究一方面要求实验的严谨性,而另一方面又要求生态效度,现有的研究机制很难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最终导致追求实验严谨性而放弃了生态效度的要求。在呈现出来的实验设计中,显得研究者似乎只看到了实验与数据,而忽略了“人”本身,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人本的实验设计。而心理学艺术化的方法论“心理事件分析法”关注个人在实验中的反应,分析其事件情境、物理情境、关系情境,挖掘其心理事件,可谓“直指人心”。同时,实验前的引入、实验后的解释等,都将实验变为一种顺其自然而发生的“惊喜”。

6. 心理学艺术化中物化的位置

在CarlRatner的宏观文化理论中,文化包含社会、人造物质、文化概念三个层面,之间互相作用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的人造物质对文化概念的作用,主要见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网络带来的影响。而概念于物质的作用,通常是艺术家借展览、出版和讲学等途径影响人,再间接作用于物质。心理学艺术化旨在建立从概念到物质的直接链接。心理学作为链接的起点,作品可以直指人心。

物化作品的作用定位除了欣赏、实用以外,如果从宏观文化理论的高度和视野来审视,物化作品是通过作用于宏观文化理论中的人造物质层次,带动社会和文化概念两层面的转变,进而促进整体文化的演进。而这种物化作品对于文化演进的促进作用,过去是从哲学思想的发生和转变开始的,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注入建筑师、艺术家的思想,才由他们通过建筑或艺术品表达出来。过往心理学发动的文化演进只有蛛丝马迹可循,不成气候,路线策略都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