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持有异见的法官(3)

为了弄清上述情形中蕴涵的全部力量,接下来,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一位家庭治疗师的洞见。波士顿的家庭治疗师戴维·坎特尔(David Kantor)导演了一出“典型化身版”的“写实电视”(写实电视(reality TV),又称“真人秀”,就是把电视镜头对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志愿演员,将他们的言行、个性和品质,在规定的环境中拍摄下来做成节目播放。——译者注)。在一个研究精神分裂症如何在家庭环境里表现出来的活动中,坎特尔在人们家里的各个房间安装了摄像机,之后,仔细研究了普通人长达数小时的生活录像资料。尽管坎特尔的研究并没有获得多少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成果,不过,他却发现了在每个群体动态中都会反复出现的一个规律。

在分析那些录像带时,坎特尔发现,家庭成员会轮流扮演四种不同的角色。第一种角色就是“发起人”(initiator):也就是总有新主意、喜欢提出计划,而且主张以新方式行动的人。不妨想一想马修·布鲁德里克(Matthew Broderick)在影片《春天不是读书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中扮演的费利斯·布依勒(Ferris Bueller)。整个影片表现的都是费利斯以新奇而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取乐的故事:逃学、开一辆老爷车兜风、偷偷摸摸地潜入高档餐馆、参加棒球赛,以及在游行队伍里大出风头,等等。如果你和费利斯·布依勒式的人共处一室,那么,你很难不被他满脑子的各种新计划和新想法刺激得兴奋无比起来。你始终都会对发起人提出新想法充满信心。他们虽然并不一定是派对的灵魂人物,不过,他们一定是最先提出搞一场派对的人。

如果说费利斯·布依勒可以代表发起人的话,那么,他们的对立面——也就是“拦截者”(blockers)——就像费利斯的朋友卡梅伦(Cameron)一样。费利斯很想驾车兜风,而卡梅伦则担心被人抓住;费利斯想吃一顿丰盛的午餐,可卡梅伦却说他们没有预订座位。无论发起人提出什么新想法,拦截者总能从中挑出错来。“我们去迪士尼乐园吧!”发起人大叫道。“不,去那儿玩太贵了。”拦截者反驳道。“我们开一家新公司吧!”“大部分公司都会在5年内夭折。”如果说与费利斯·布依勒待在一起,会让我们很想出去干些开心的事情的话,那么,与卡梅伦待上一分钟就会让我们兴味索然,什么都不想干。当然,我们很容易认为拦截者纯粹就是顽固不化的讨厌鬼。但是,就像我们很快就会看到的,在一个群体中,他们其实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角色。

发起人和拦截者一定会陷入互不相让的僵局,正在这时,“支持者”(supporter)出现了,并会支持某一方。若需要作出一个决定,那么,你可以肯定的是,支持者一定会偏袒某一方。第四种角色——也就是“旁观者”(observer)——会坚持公正的中间立场,且往往只评论正在发生的事情:“看起来,我们对是否要去迪士尼乐园的问题无法达成一致。”

在群体中,大多数的紧张状态存在于发起者和拦截者之间。发起者所想的,都是关于发动新行动的问题。他们有丰富的新设想,他们可能会盲目乐观,而且有一种贸然投入行动的倾向,但是,当遇到创新问题时,他们的创造力、精力和干劲会成为很有帮助的工具。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拦截者则会对新决定是否明智提出质疑。他们不是兴高采烈地参加进来,而是会提醒大家注意可能随之产生的潜在恶果。

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人们和组织会自然受到发起者的吸引,因为他们能为人们和组织带来新鲜的活力和全新的思想,他们总是嫌天不够高,海不够阔。我们同样也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同样的人和同样的组织,总是想把拦截者“清理”出去。

比如,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在第二次对伊战争之前的那些日子,美国的政治家和媒体是如何反对法国的。当时,作为发起人角色的美国政府,为了说服政治家和外国政府与美国一起对伊开战,进行了无数次的辩论。白宫人员群情激昂、跃跃欲试、积极准备——很快,就获得了公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