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的实际得分表是按照分数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能否发现其中让人吃惊的规律:
分数(最高分为50分)
没有奖励的学生每个正确答案能得到2?5美分奖励的学生
49 50
48 44
48 44
45 43
42 40
42 39
42 36
40 35
37 35
37 35
37 34
37 34
36 32
36 32
36 31
35 30
34 26
34 26
34 26
31 26
31 24
31 23
31 23
29 22
29 21
24 21
23 21
23 19
23 19
22 13
22 11
20 8
20 0
18 0
7 0
3 0
0 0
0 0
0 0
0 0
初看起来,这两栏非常相似,但是,最让人感兴趣的,是表中最后部分的数字。那些没有任何奖励的40位参加者,有4个人在考试中得了0分。因为这个考试的题目是选择题,所以,即使是最倒霉的人,也不太可能得0分。更可能的是,那4名学生只是想嘲弄一下研究者。当这些“反叛分子”把颇具想象力的图案画在答题纸上时,他们一定在想:你什么都不给我,那么,你也休想从我这儿得到什么。
但是,在有奖励的学生组中,得0分的人是另一组的两倍。你可能会觉得,情况应该相反才对——毕竟,就提升表现而言,奖励扮演着激励的角色。这也是发生在瑞士社区的情况的矛盾所在。在上述两种情形中,金钱看似都“有效”扮演了绊脚石的角色——可以获得补偿的居民,更不愿意在家乡建设核废料存储设施;能够得到奖励的参试者,在考试中也表现得更差。
如果你仔细看一看每组参加考试的学生中表现最好的那一半的成绩,并一一对比,你会发现,那些没有奖励的学生的表现依然优于对方,没有奖励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39分,而可得到奖励的学生的平均成绩则为34?9分。事实上,所有分数的列表表明,没有一分钱奖励的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要优于可得到奖励的学生,前者的总平均分数为28?4,而可得到奖励的参试者的总平均分数为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