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迈克尔·乔丹和第一次面试
那个过程就像在体育课上选拔校运动队的队员一样,只是没有了操场上的激励与宽容,取而代之的是攸关数百万美元的得失;这里没有紧张不安的学生,只有等待被挑选的世界上最出色的球员。
欢迎来到NBA选秀现场,在这里,只要选中恰当的球员,一切都会不同。
尽早而且明智地挑选,你就能抓住未来的超级明星。这也是为什么NBA球队彼此之间通过达成复杂的交易,以取得最佳选秀位置的原因。1984年,波特兰开拓者队(Portland Blazers)发现,自己就处在这样一个令人嫉妒的位置。在这个天才球员尤其众多的年份,他们靠花招得到了第二的位置。在当年的候选者中,有4人后来入选了美国篮球50位顶级球员榜:11次入选全明星阵容的查尔斯·巴克利(Charles Barkley)、“大梦”哈基姆·奥拉朱旺(Hakeem Olajuwon)——带领球队连续两次获得总冠军、约翰·斯托克顿(John Stockton)——NBA抢断和助攻纪录保持者,还有一位球员就不需要我们介绍了,他就是伟大的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
轮到开拓者队挑选时,奥拉朱旺已经被其他球队选中了。但是,开拓者队略过了迈克尔·乔丹和所有其他的未来全明星球员,相反,球队选择了萨姆·鲍威(Sam Bowie),这是一位身高7英尺1英寸的队员,才能出众。他在大学球队显得前途无量,但入选后不久却因为受伤而永远无缘成为NBA的超级明星了。其后,波特兰开拓者队因为错过了乔丹而饱受诟病。他们就像是来到全世界最大的糖果店,却挑走了兼营的一根芹菜。
但是,在我们对开拓者队提出强烈批评之前,认识到球员选秀的核心是有“根据的猜测和推断”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有一台时光机器,能让我们再回到20世纪80年代,那么,我们会满仓购入微软公司的股票,我们会提醒开拓者队的星探留神乔丹。然而,他们没有时光机器和占卜用的水晶球。不过,利用自己当时掌握的信息,开拓者队已经尽其所能了。对于这样的一个过程,一支球队永远无法稳操胜券。谁知道那时的迈克尔·乔丹会成为后来的“迈克尔·乔丹”呢?选秀只不过是个挑选球员的例行过程而已。
的确如此吗?
尽管参与挑选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过,在选拔过程结束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球队依然还会被选秀结果所左右。证据就摆在那里,这要感谢篮球协会的数据统计,这些统计能得到最挑剔的统计师的赞许。从一位新球员走进球场的那一刻起,他参赛的所有环节——从得分到争抢篮板球的数量,从失误次数到犯规次数,以及在场上的时间和助攻次数——都会被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对解说员、播音员和球迷来说,这些统计数据可都是响当当的东西。在这些汗牛充栋的统计资料中隐藏的某些规律,吸引了两位经济学家的眼球,他们就是巴里·斯托(Barry Staw)和黄河(Ha Hoang,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