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不要以为这两位经济学家要从运动统计资料中为他们自己翻查什么数据。选秀过程中的奥秘比人们初看起来要多得多。斯托和黄河的分析,将揭示出我们遭遇的最具诱惑性的心理力量之一,这一力量与价值归因系出同源,不过,后来与价值归因分道扬镳,这一力量也把我们从理性的岸边推离得更远。对这一潜流的探求,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只是一个词语就能改变我们对某个人的第一印象,为什么面试是确定应聘者未来表现的一种糟糕方式,为什么有时候向你提出一个让你无法拒绝的要求只需要一张漂亮的脸蛋就够了。
不过,首先,我们需要先行进入球队管理者的头脑去看看。因为安排哪位球员上场至关重要,所以,球队老板和教练想将最多的比赛时间留给最出色球员的想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毕竟,赛场不是小学体育课堂,你大可不必担心某位学生的妈妈会打来电话抱怨。
为了判断谁是最佳球员,斯托和黄河提出了一个精巧的经验性方法。将271名NBA新球员的统计数据仔细分析过以后,他们将所有的数字精练为以技巧为标准的三个不同类别:“得分”(每分钟得分数、投篮命中率、罚球命中率)、“韧性”(每分钟争抢篮板球数量、每分钟盖帽数量)和“爆发力”(每分钟助攻次数和每分钟抢断球次数)。
如果一位球员拥有出色的爆发力、韧性和高超的得分能力,那么,你会看到他在场上的时间很多。确实如此,斯托和黄河通过分析统计数据证实,一位球员的得分能力与他在场上的时间密切相关,这一点无须向《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求证。但是,奇怪的是,另外两项表面指标,也就是韧性和爆发力,“与一位球员的上场时间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让这三个恰当测算标准相形见绌的,却是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隐形力量。
这一隐形力量源自那堂特殊的“体育课”,也就是球员被各自的球队选拔的那段时刻。斯托和黄河发现,与NBA一位球员上场时间关系最密切的因素——“也是影响力超过球员的表现、伤病或者球员交易地位的因素”——是他的选秀序号。去除了所有其他因素以后,在任何一赛季,某一位球员“选秀序号每增加一个数字(比如,他的选秀序号是第九而不是第八),他的上场时间就要减少23分钟”。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选秀序号还能预测一位球员在NBA比赛第五个年头——也就是本研究所研究的时段的最后一年——的上场时间。
但是,选秀序号的意义还不止于此。选秀序号靠后,还增加了球员转会到其他球队的可能性,从而,最终会影响到他的运动寿命。斯托和黄河发现,“第一轮被选中的球员,比那些第二轮被选中的球员,留在球队的时间要长大约3?3年”。
不要忘了,斯托和黄河对选秀序号的研究去除了所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就意味着,韧性、得分能力和爆发力完全相当的两位球员,在选秀过程中更早被选中的球员,上场时间更长,被转会的概率更低,而且比另一位球员拥有更长的运动寿命。尽管结果表明另一位球员同样出色,可是,因为在选秀时被选中得更晚,他便厄运连连。
我们先在这里稍事停留。斯托和黄河得出的结论和我们认为的一样吗?如果我们理性地考虑这一问题,我们会认为,一位球员一旦被选中,他的选秀序号就不会再有什么意义了。毕竟,教练和球队管理者感兴趣的,只是一位球员在场上的能力以及他与球队的默契程度。一旦选秀过程结束,那么,选秀的序号就成了一个随机的统计数字,对他在新球队中的实际表现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但是,这正是价值归因和我们称之为“判断偏差”的心理控制力(根据我们对某些人、某些想法或者某些事情的先入之见)为他们“贴标签”的倾向,以及我们的能力缺失(一旦作出判断,就无法重新审视这些判断)交汇的地方。换句话说,一位球员一旦被贴上了“低名次”的标签,那么,大部分教练便会被这一判断蒙蔽自己对这位球员的全面认知,就像每位球员的运动衣上都别着一个永久性的价签一样。得分很多、争抢了很多篮板球、多次盖帽、多次抢断,所有这些都不如你的选秀序号更能影响你的上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