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为着自己使命而奋斗的人,连上帝都要为他让路。 这是在民营企业泰山研究院一次会议上,处于困难时期的刘永行斩钉截铁的一句话。
其时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低潮期。从2004年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因为过度扩张而撞在宏观调控的枪口上之后,习惯性的政治思维使所有民企的经营者们都噤若寒蝉,位于宁波的大型钢铁公司建龙钢铁在压力下被杭州钢铁有限公司并购、中华牌汽车的缔造者仰融出事 一时间,纷纷攘攘的消息也包围了同样处于重工业化过程中的东方希望集团。
刘永行做得太大了。当我们把第一章里留下的那个谜的答案揭开的时候,所有人都不免大吃一惊。这张由刘永行描绘的重工业蓝图是如此之大,远远超过了茌平项目所能涵盖的想象空间。
以山东信发的铝电复合产业为样板,东方希望集团在2002年于内蒙包头建设一个50万吨铝冶炼项目(原定计划是100万吨),上游也配套了一家大容量的发电企业 内蒙古产煤,就地发电就地生产电力供下游铝冶炼使用,全部的输变电成本都被省下来了。而电厂发电的余热,被用作另外一家大型企业的上游动力,这个企业生产赖氨酸(刘永行就是从这个产品里关联地发现了铝电复合体这个产业的),这个产品是此时规模已经达到全国第二的东方希望饲料产业上游最昂贵的原料,这样把普通电厂中白白放掉的蒸汽余热充分地用上,而且赖氨酸厂还采用 公司+农户 的方式就地收购了大批本地农民种植的玉米秸杆。在刘永行的规划里,赖氨酸厂用过的玉米秸杆原来还要被再利用,东方希望想用这种植物性原料建一个大型的规模化养猪场。
2004年10月,东方希望包头稀铝复合企业正式落成开工。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媒体记者,笔者受邀到了现场。
这是一个位于包头市郊的大型产业基地,在黄河边一片开阔无边的平原上,发电厂巨型的工业烟囱缓缓地向天空吐出水蒸汽,密如蛛网的高压电线像树木之间的蔓藤一样把仅有一墙之隔的电厂和铝厂紧紧地联结在一起,10月的包头已进入冬季,宽广的厂区里每个人走过都留下一阵哈出的白汽,如果在高处看,人流像湍急的河水一样来去不息。在铝厂内,代表着全球最新技术的上百台卧在地上的预制槽内火红一片,厂区内白色的氧化铝正在一丝丝地蜕变成铝水。
这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后来在国内倡导的所谓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样板。在高效率、规模化、循环经济和西部经济等一连串的定义之后,出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令人吃惊的是,这个具有50万吨生产能力的铝厂的人力耗费仅仅在千人左右,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强大竞争力。
其实重工业从来是新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的一个领域,而像东方希望包头稀铝公司这样壮观的厂区场景,在整个中国曾不断出现过。但是建国初期建设的这些大型国有企业常常因管理不善而效率低下,以至于一个 满负荷工作法 就成了全国典型。也正是因为这样,那些大型的国企成为了刘永行长期关注的目标对手。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刘永行并不是第一个构思出这种产业模式的人。很显然,政府高层既然在20年前提起了在下游的轻工业领域里民营经济的进入闸门,那么竞争就会让下游产业里生成的资本努力地冲破所有闸门。进入重工业,通过改变整个产业的形态来改进整个中国上游工业的效率,成为相当多像刘永行这样早期在下游竞争极其激烈的开放性行业里成熟起来的企业家的重要目标。而所有这些动作合起来,酝酿出了当时经济学界争议不休的一个话题:本土资本能做重工业吗?会不会引起重复建设?这种大规模的产业形态变化会在整个社会上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刘永行无疑成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的出头鸟。他做得太大,太有效率,或者说是太过超前,以至于在2004~2008年的这一场宏观调控中,几乎必然地要付出代价。举例而言,如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