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行(1)

就在刘永行的全国战略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刘永行和刘永好还去了一趟美国,进行商务考察。

这是刘永行和刘永好第一次受邀出访,在这两兄弟之后的企业实践中,将会有无数的机会进行商务出访,以至于后来的东方希望集团内有人戏称,刘永行是讲课费最高的教师。不过这1992年的美国之行,在他们发展饲料产业的过程中却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当时全球最大的赖氨酸生产企业美国ADM公司ADM公司:ADM(ArcherDanielsMidland)总部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狭克多市。ADM公司目前是一家跨国公司,旗下企业包括食品、饮料、食疗以及饲料等,从事可可、玉米加工、食品添加物、营养补助品、类固醇、食用油等的生产和市场推销。是目前生产赖氨酸的全球第二大企业。要在中国西南地区找一家产品代理商,因为希望集团本身就是赖氨酸的下游使用者,同时ADM对刘永行领导下的希望集团的管理模式和发展速度都非常看好,所以邀请刘永行和刘永好去美国,谈产品的代理权问题。

这当然是件好事,如果成功,不但降低了希望饲料的成本,而且增加了利润的来源。更为重要的是,刘永行两兄弟还想借机去看看美国的饲料同行们做到了什么水平。换言之,在刘永行看来,这是一趟切磋技艺的旅行。

这一去使从来争强好胜的刘永行大受刺激,原来准备在那里待三个月的,最后只待了20多天就回来了。他们长驱上千公里,走访了相当多的饲料厂,发现美国的饲料厂其实不好看。中美之间的差距,其实不在可以看到的东西上,而是在软件上。

这种心得突出地反映了刘永行作为一个大师级管理者的眼光。而这其中的问题,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办法解决。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去做重工业,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会在后来把诚信作为他领导下的东方希望集团企业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来强调。

其实从1992年开始,作为一个成熟工业的饲料业,中国工厂的硬件水平,已经超过了美国同行,尤其是在刘永行与大量国有饲料企业合资之后,更是如此。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饲料是简单工业,作为一个现代化工业的后来者,国内的企业引进的本来就是最为先进的设备 因为从政府预算的角度看,花钱并不多。而相比之下,刘永行的美国同行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由于农业收益和上游饲料业利润的固定化,出于投资回报的考虑,投资人已经不再对向工厂投资的设备进行改造,而是充分运用老设备维持生产。刘永行之后还去美国看过几次,情况也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在希望后来实现了电脑化管理,完成了ERP之后,美国人还是在用工业控制机,甚至是机械控制设备进行饲料生产。

但是光靠引进硬件,是引进不来现代化的。刘永行的美国同行们在进行生产的时候,效率却是中国国内企业,甚至是希望集团的数倍乃至几十倍!希望的新津老厂日产50吨饲料,刘永行当时用了将近100人,二期扩建日产200吨,人员规模基本没变,但是美国的一家日产100吨的饲料厂可以只用7个人!而同时期的国企,日产200吨饲料的工厂需要用几百人!

为什么中美之间有如此之大的差距?美国企业是怎样做到用几个人运行一家饲料企业的?

按刘永行的看法,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分几种,有些是社会的,有些是个人的。国企的问题在于它根本不追求效率。企业的第一把手可以随意地安插人,一家200人的工厂里,一般会有一个20人组成的警卫队、30~40个管理人员。

国企的问题,出在其产权与管理权分离这一重大环节上,花公家的钱不心疼,所以养闲人成了常见现象。这当然不具可比性,但是以私人资本为例,有些差距还是没有办法赶上。希望新津厂管理极其精细化,但还是要有保安,否则肯定会丢东西。在四川之外就更不用说,必须要有人看守,一天3班就是9个人。而美国的社会诚信使饲料厂就算连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