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1)

2002年1月27日,上海浦东。

这一年,上海的冬天似乎格外冷。路边的梧桐树都掉光了叶子,为数极少的几片黄叶,也时不时地在冷风中飘落下来。

早晨6点半,天刚刚开始亮起来。浦东宽阔的马路上,行人稀少。一辆蓝色的别克旅行车高速驰向黄浦江边的一座高级公寓。一项后来将影响整个商业界的大计划,开始了它最初的实施进程。

会使很多人吃惊的是,当时已经是中国顶级富豪的刘永行和东方希望集团旗下并没有多少名车,别克旅行车是普遍的配置,也是刘永行本人的常用座驾。不过这种看起来似乎略欠豪华的配置,其实有很深的用意。作为商界的精英,刘永行对于汽车业的暴利看得非常清楚,虽然作为一个使用者他无法改变汽车产业的格局,但他却可以做一个最精明的使用者 只有当中高档车国产化了,他才出手购买。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东方希望集团所用的汽车都是通用或者大众的。因为这些品牌技术先进,国产化率又高,从长期来看,性价比最高,尤其是配件价格合理。不过刘永行并不排斥高档车,当宝马开始国产化并大幅降价之后,刘永行也开起了宝马 毕竟安全性是任何一个汽车使用者追求的第一目标。

这次行程的出发时间也符合刘永行出行的惯例,因为在这个时间点上,路上还很少有行人。这个时候出行,既方便了别人,也节约了自己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又是东方希望集团的一个办事理念。

车到公寓,雨廊里随即走出了一个中年人。灰色的休闲裤、普通的衬衣和深色毛衣,这似乎是刘永行永远不变的招牌式打扮。只是这一天天冷,他毛衣的外面,加了一件蓝色的半长大衣。

这是大戏的开场,为这场大戏,主角已经整整 长考 了6年。而一直到现在,这场大戏,也还没有把它最华美的部分演完。

事实上,作为这场大戏的主角,刘永行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已经透露过他的思考。最早他对媒体说过东方希望集团现在有闲钱,要考虑进入第二主业。之后他又补充说,中国有世界上最便宜的煤,还有世界上最便宜的人力资源,却为什么会生产出世界上最贵的电呢?如果国家放开对这两个产业的控制,东方希望集团一定会进入这两个产业。而这种思考,后来被证明与东方希望集团的第二主业有必然的联系。不过中国的媒体产业里自大的文人居多,所以刘永行的这些话并没有被人们认真地思考过,也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

为什么刘永行对这个投资要考察这么长的时间?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第二主业?对于后一个问题,我们有整整一章的空间,来慢慢揭开谜底。先对刘永行的长考作一点宏观背景上的铺垫。

2002年其实不是一个经济的好年景。这一年,以5年为周期的中国经济波动,进入了一个低谷。1997年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把中国经济拉到 保八 的低点之后,中央政府以教育、房产等数个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再次启动了经济,但这几个产业的拉动作用却在逐步地下降,所以整个中国经济又开始缓步回落。这一年,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在内部发表了一篇让人觉得有些惊心动魄的文章 《华为的冬天》,给所有华为人严厉地上了一课。他卓有远见地看到了作为一个新技术企业在平均利润摊薄的情况下所必须面临的变革。不过这篇文章从华为内部流传出来之后,却给一直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中国企业经营者们一个普遍的警告 冬天已经不远了。

事实上,经济学上的零利润区间,一直在所有中国企业前方等待着。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农村人口流动自由,继而是城市人口的自由流动,中国出现了以劳动力差价为核心的人口红利区间 在这个区间里,由于国内劳动力的价格远低于国际水平,而产品价格相当于或者高于国际价格,所以只要组织企业,基本都能获利。于是大量的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先是满足短缺的国内市场,接着又把人口红利凝结为低价产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