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做大的机会,始于刘家兄弟进入猪饲料业后。
事实上,鹌鹑的养殖虽然使刘家兄弟赚到了第一桶金,但养鹌鹑并不是一个可以做大和做强的产业。鹌鹑毕竟只是一种人们尝鲜的产品,无论是鹌鹑蛋还是鹌鹑肉,都只是中国大众餐桌上偶然出现的新奇食品,不是必需品。
不过鹌鹑的养殖,却为刘永行兄弟之后的商业实践打下了基础,因为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养殖业,掌握了养殖的基础知识,也接触到了农村的社会现状,尤其是后期他们已经开始小规模地生产鹌鹑饲料。
刘永行的经商生涯经历了三次转型,从鹌鹑到猪饲料是最为关键的一次,也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一次转型。而这一成功的转型的背景是在此时的中国,商业竞争仍然是不激烈的。
这一次机会由刘永好带来。
1985年,刘家四兄弟已经全部下海,一方面养殖鹌鹑积累的资本已经使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另外一方面,日益扩大的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帮手。刘永行之后总结说,在家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早期最需要家庭成员的进入,因为家庭成员之间没有信任问题,最能团结一致对外。
此时新津的鹌鹑养殖业已经恢复了平静。以饲料为基础,育新良种场在鹌鹑养殖和饲料生产两个方面正常地运转着。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个企业的轨迹。刘永好出差到广东的时候,看到泰国正大公司的门口,农民在排队购买全价农家猪饲料。
在近30年的中国商业史中,由于这种偶然机遇引发个人命运和企业命运改变的例子,还有相当多。一个新的产业,很多都是由偶然的想法、消息或者是机缘所带来的。房地产巨头王石听说有公司缺玉米,而他能搞到,因此撞进了饲料业;潘石屹听说北京要开发京郊房地产,就一头撞进了房地产。
这种偶然性,只是商业机会最早的萌动,而真正成就这些人事业的还是各种要素的聚合。但是这种机会到了刘家兄弟这里又变成了一场讨论会。4个来自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兄弟在一起,很快就把偶然因素上升到一个理性高度。看来猪饲料是很好卖的,那么已经有了养殖业经验的刘家兄弟要不要去尝试做猪饲料?
资金显然不是问题,产业的关联度也很高 他们已经养过鹌鹑,做过鹌鹑饲料,有了动物营养学的基础知识,育新良种场的客户对象就是农民,养猪则是四川的传统产业,就全国而言,四川也是一个养猪大省。所以议题被定了下来,要做。
更为广阔的前景要到后来才会一步步地显现在这四兄弟面前。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已经开始从贫困中一步步走出来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每家每户餐桌上的肉食开始增多,这使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众增加营养的要求造成猪肉的短缺,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一个重要市场信号就是猪肉价格的上涨。而下游巨大的产业增量空间使得上游的饲料行业有了容纳新企业的空间。
但是所有这些,还不足以解释泰国正大公司刚进入中国市场就有农民排队购买其产品的现象。不过,细心的刘永好在看到这一现象的时候,已经作了一些调查,农民们告诉他,正大的饲料叫做全价猪饲料,猪改吃这种饲料之后毛色发亮,能吃能睡,料肉比特别高,有很多农民因为用了这种饲料,开始专门养猪,成了养猪专业户。
产业上游的变化,往往在下游造成令人意外的结果,全价饲料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传统中国农民养猪基本是自给自足的方式,一家养上几头猪,用涮锅水和食物渣去养,猪的生长周期几乎长达一年,所以每年养成的大约也就两三头,在满足自己吃肉的前提下,能有富余才往外卖,正因为这样,当时城市里的猪肉供应紧张,肉要凭票购买。
而猪肉供应紧张这种信号当然会在养殖上有一些反映。当时已经有一些大规模的养殖企业或者养殖户采用加工饲料的方式养猪,但全价饲料却很少被采用,原因主要在于全价饲料当时在国内属于相当先进的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