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之行(1)

10点,飞机到济南。本地工厂的负责人已经在机场迎接。刘永行带领的这个小小行列马上分为两路,一路以唐勇为首,去与合资方进行最后的合同细节谈判,而刘永行自己则抓紧时间去工厂视察。

事实上,关于那个神秘的项目,刘永行与合资方的谈判已经经过若干个回合,这一次是来最后定盘的。关于这个项目,将在本书之后的章节中予以披露,现在还是先跟着刘永行去参观他庞大的饲料业板块中的那个工厂吧。

刘永行的工厂被称为 光彩事业 ,听起来是资本与地方声誉的双赢,但实际上却是很有拓荒的味道,因为这些工厂的位置,都十分偏远。从济南下机之后,经过整整两个小时才来到位于山东广饶县的东营希望。深圳特区早期开放喊出来的 拓荒牛 精神,在刘永行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事实上,对于企业而言,拓荒其实正是利润最好的来源点,比如说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投入资本,让更多就业不饱满的人实现充分就业,都是企业利润的来源。

令人意外的是,迎接刘永行的车队并没有直接到达东营希望,而是在广饶县政府办公楼前面停了下来。热情的广饶县县委和县政府在政府招待所设下便宴来招待这位给当地带来了税收,帮助解决了就业问题的企业家。

看起来奇怪,但说穿了也很简单。东方希望集团投资的工厂基本上都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成为政府与企业双赢的典范,所以政府在刘永行亲自来视察工厂之时给予礼遇也是寻常之事。不过刘永行其实是个内向的企业家,在宴席上,他多少显得有些木讷,除了一般性的寒喧和赞扬当地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外,他没有再说多少话,所以持续了两个小时的宴请多少有些沉闷。反倒是例行的会谈桌上的一碟青翠的黄瓜引起了刘永行很大的兴趣。很显然,作为一个以农业起步的企业家,他对所有的农业产品都很感兴趣。

宴会之后,真正的工厂之行终于开始了。本地的工厂 东营红门是东方希望集团在全国启动得比较晚的一个项目,总投资1300万元人民币,设计生产能力每年30万吨饲料,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厂位于公路边上,厂房四周的地还都是黄泥,显然是刚建完的,仅有员工48人,但一期工程已经开始投产并产生效益了。

前面提到过的刘志民先生对于东方希望集团建设企业的速度和控制成本的能力,曾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说他之所以最后成为东方希望集团在山东很多项目不遗余力的牵线人,就是因为他对这个集团从营建到投产的速度叹为观止。东方希望集团的绝大部分工厂都是一到两年内就完成设计、建筑、安装、投产的整个流程的,队伍的精神极其饱满,企业效率极高。拥有这样的队伍,企业何愁产生不了效益?

与一贯视察工厂的流程一样,刘永行先到仓库,再到厂房里,最后沿着楼梯一直上到了厂房的最高处。其实这个过程也是有重点有讲究的,这意味着原料在刘永行的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设备的运行情况,最后是死角。饲料厂厂房的最高处是入料口,也就是原料进入加工程序的入口,由于东方希望集团的设备已经自动化了,所以不需要人工看管,登到那个高处最花力气,因此平时没有事,很少有人会专门去那儿。那里没有问题,也就意味着整个工厂的死角都被管理到了。

当然,物的管理只是企业的一个方面,组成企业更重要的要素是人。虽然东方希望集团的招人工作主要由总部管理,工厂只有招收一线操作工的权力,但细心的刘永行在行走的过程中还是多次向总经理向继东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看来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最后他对正要进行的绿化工作发表了一点意见,说要多种树不要种草,种草太花钱,而且没有什么收益,种树不仅荫凉,成材后更可为工厂提供收益。

再接下来,刘永行把工厂的几个部门经理召到一起开了个短会。这也是惯例,但奥妙就在于先视察,然后再开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