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体现此书更为宏大的阅读价值,也许我们还要回顾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小故事。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流亡山西。对于战与和,在入侵者内部曾有过一场讨论,而结论是,不宜再行追击。因为诸国对于清朝的共同诉求是财富,剿灭清政府对于诸国来说意味着治理的困难,因此保留清政府其实就可以保持所有入侵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事实,与历史上千百次的民族纷争一样,证明了人类之间的纷争说到底不过是对于财富的争夺。财富是人们的智慧与体力的产物,而企业正是创造财富的基本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财富正是让中国强大的根基,只有有了强大的企业基础,国家才强大,人民才能富裕。在国际金融危机潮涌而来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商业上全球化的浪潮铺天盖地,但是一旦经济出现了不景气的状况,利益还是以国家为边界的 以贸易保护为明显特征的国家利益自我保护正在日益显露它锋利的牙齿。这印证着一个本来差不多被人们遗忘的看法:由分工和协作带来的全球化过程并不意味着世界在变平,各种规则和利益的共同体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在共同利益增加的过程中,它被暂时掩盖起来了。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植根于本土的民族企业,要依靠本土的商业理念和实践总结。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伟大商业公司的出现,人民的富裕更需要有优秀理念的公司的存在 它们在工商业上的实践,不仅创造着待遇良好的就业岗位,通过其优质的产品向社会输送着消费价值,更是通过商业的竞争为整个国家在产业上争夺着规则的制定权。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永行与他领导的东方希望集团的种种经历才值得被阅读。作为一个微观中的个体,企业的来源大体相同,无非是由资本品和人构成,去形成产品,最终实现财富的增值。但由于组合的不同,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仅仅20年的时间,刘永行领导的东方希望集团已经宣布他们为中国夺得了三个产业里的世界第一。
因此关于刘永行的东方希望集团,这个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奇迹的企业,有一个终极性的问题必须关照 为什么在仅仅20多年时间里,刘永行领导下的这个企业会如此地不一样?
凡此种种问题的答案,在本书中将随着我们对刘永行的知与行、行与果之间关系的不断描述而慢慢明朗。把这个综合的结果拆分成一个个过程中的问题来展开,我相信这是有意义的,正如很多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作为一个素有农耕传统和等级观念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刚刚进行到中期阶段。工业与商业中的实践,本来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在这个古老的国家里,传统与现代、意识形态与认识差别、乐观与悲观等种种因素又绞合在一起反复博弈。互联网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的整个文明进程,在痛苦和扭结中缓步推进。在此期间,这个国家在进步与落后、传统与现代、人性与狼性、本土与国际化中一步步地找到了自己的轨迹。当中国从1949年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之后,国强民富已经而且必将成为所有人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坚信,开放、繁荣和进步,终将成为这个国家所有人未来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民族独立和国家稳定的前提下,正是有了一家家像东方希望集团一样阳光、富有活力、能够善待员工又能不断创造财富的企业,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才有了微观的崛起基础。有了这个共识,本书中对东方希望集团的种种不同的探寻就有了意义,这本书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
刘永行和东方希望集团之所以值得被记录,还因为以下诸种原因:
因为他是白手起家,在1984年用仅仅1000元人民币造就了其当下涉及三大产业、上百亿元人民币的财富,而这些财富,还仅仅是属于他个人的那一部分,更多的财富被保留在他的员工当中。
因为他不是一个社交型的企业家,甚至在有机会进入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