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6

然而网民上网搜索的行为都是匿名的,而且比尔·唐瑟尔观察的网民样本动辄就是数以百万计,所以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加以分析与应用,便可得出网民对候选人的兴趣所在,然后竞选团队便可以有章可循地制定竞选策略,达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效果了。对于候选人的诸多条件来说,选民到底更在意哪一个呢?是候选人的政治纪录?他们在关键问题上的立场?抑或只是一个基于其背景甚至外表的本能直觉?

再看看比尔的数据,它会告诉答案。以2007 年1 月19 日为分界线,在此之前,网民对奥巴马所进行的搜索中,大部分是查询奥巴马的出身背景,2004 年他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基调演讲,以及一少部分他的宗教信仰。而在2007 年1 月19 日,福克斯新闻曝料,称奥巴马的童年曾在一个伊斯兰神学院上学,从此将奥巴马与伊斯兰宗教,进而与塔利班扯上了瓜葛。此时,围绕奥巴马的搜索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在含有候选人名字的检索中,对“巴拉克·奥巴马、穆斯林”的搜索从第10 位升至第5 位。与在曝出新闻前一周的搜索量相比,后一周对含有“巴拉克·奥巴马”的搜索也翻了一番。在神学院的传闻之后,对奥巴马宗教信仰的搜索明显上升,尤其是对他与穆斯林教会关系的搜索。

从对候选人的搜索内容来看,有些选民的决定因素并不在于政党,甚至也不在于候选人就某些具体问题的立场。对大部分的网上选民来说,候选人的性格甚至外表都可能影响他们的选择。尽管可能不愿意承认,但类似于宗教背景之类的问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候选人的搜索可能并不代表对他的政治观点感兴趣,而是关心他的私生活,可以说这对于他领导这个国家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再例如在2008 年1 月,对共和党前竞选人约翰·麦凯恩最常见的搜索则集中于他的妻子、家庭和女儿。在同一时期,网民对希拉里·克林顿的搜索则是在找笑话、漫画以及她在新州预选前的哭泣。

搜索数据告诉我们:作为对每位2008 年总统候选人感兴趣的一类代表,网民更感兴趣于候选人的外表,而不是他们的立场或投票纪录。由此看来,网民们对政治立场没那么感冒,而是更看重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很显然,无论是外表、气质,还是演讲术,奥巴马的魅力和风范更胜一筹,博得众多网民的欢心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数据狂人——比尔·唐瑟尔

我国在网络行为研究方面仍步人之后,关键是我们没有网络数据分析师。中资出版社的同仁能把这方面的前沿性研究成果推介给国内读者,也算是先行一步了。

一直以为,翻译不过是将一种文字解说成另一种文字、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方便人阅读而已,译者只不过是比机械软件更为人性化的一个工具,所以它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类竞技游戏,要求你具备准确、完整、速度和力量。而《在线为王》却将翻译理论完全颠覆。除了应用上述竞技技巧外,我不得不摸索练就一套新的本领:推理、判断、假设、验证,天啊,这简直就是一款解密游戏!刚开始翻译本书时,我和合作者刘娜都有点不知从何下手。一开篇就写色情网站,实在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多少有点让我冒汗。第1 章一开篇,作者就不慌不忙地给你讲故事,当时还真不知道他最后要说些什么,看来作者喜欢暗藏玄机。果不其然,故事讲完后,作者的意图就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他是要突显网络调查与普通的社会调查之大不同!一来二去,我逐渐摸清了作者的“套路”,之后的翻译也自然顺畅了。而且我还建议读者将此书当作一本侦探小说来读,在一开始就可以和书中的主人公——作者一起,搜集资料、查询线索、“侦破”一起起网络谜案。

此书如此益智,完全归功于在线研究之王比尔·唐瑟尔。也许你上学的时候学过统计,但我敢保证,你从没接触过那么庞大的数据;也许你调研的时候设计过问卷,但我敢打赌,你从没研究过那么多的样本。唐瑟尔所在的Hitwise 公司为美国网络流量分析的权威,专门利用网络的力量为客户提供战略指导。而唐瑟尔本人也并非浪得虚名,作为Hitwise 全球市场研究的总经理,他不仅带领分析团队为各行各业的客户解决疑难杂症,还在世界各地大搞副业——为《时代》杂志撰写专栏,到各大院校举办演讲,在电视上发布预测……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被《电视周刊》评选为“2008 年最值得关注的12 位人士”之一,真是实至名归。

如果说这些金光闪闪的光环只是外界对他的赞许,那你应该看看唐瑟尔所使用的“真材实料”——他可以随时使用史上容量最大的互联网样本,随手就能查阅分布于164 个不同行业、总数多达50 万家的网站资料,内容天天更新,而他所采用的样本数量动辄就高达10 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