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的长尾时代
Web Who.0
“后舍男生”如何通过网络假唱成为摩托罗拉中国地区代言人?
为什么毫无经济利益驱使,有人愿意花时间撰写维基百科?
为什么酒店五星级AAA 等级都不及网上几条评论来得实在呢?
YouTube 、Flickr 和维基百科的访客存在哪些差异?
对任何试图定义Web2.0 的人来说,这项工作都是个挑战。2006 年,我与皮尤互联网集团(Pew Internet Group) 合作撰写了一份文件。我对Web 2.0 的了解来自朋友寄来的一封电子邮件,他让我观看了Google 视频搜索服务里的一段业余视频剪辑。这段视频播的是两个中国广州某艺术学院的中国男孩假唱后街男孩的《我喜欢这样的方式》(I Want it that Way),夸张的面部表情,协调一致的动作和背景画面中一个无动于衷的人,所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这段视频异常搞笑。
虽然他们与我相隔万里,但这两个男孩极尽搞怪的动作实在让我忍俊不禁。那天我也不由自主地将这个链接发给了我的几个朋友。不久后,这两个男孩就以“后舍男生”(Back Dorm Boys )的身份在互联网上火速窜红。他们之中小个的叫韦炜,大个的叫黄艺馨,两人已经获得了过百万的点击量。这两个学生从简单的假唱视频中不断积累人气,最终签约成为摩托罗拉中国地区的代言人。虽然像病毒一样散播的内容对Web 2.0 来说并不陌生,但病毒式的营销对于较早的Web 1.0 却是个专业术语。发生转变的可不只是发布者所创作的传播内容。2005 年5 月,我们开始在网上传播这些在宿舍、地下室、家庭工作室制作的网络视频,一拨特定的网络用户已经成为了内容创造者。
探究维基百科的成功模式
第一次互联网泡沫中,教育类里最受欢迎的网站是恩卡塔(Encarta),它本来是一个基于传统的芬克与瓦格纳多卷精装百科全书(Funk and Wagnall’s multi-volume hardbound set )的光盘版,1995 年微软发布了基于百科全书的光盘和网络的混合版。到2000 年,几乎
所有的传统百科全书了都开发了在线版本,但这个版本仅是沿袭了传统的出版模式,文章均由专业人士撰写和编辑。
2001 年1 月,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 )创办了与2.0 恩卡塔相抗衡的社会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对威尔士新版本的百科全书来说,传统的出版商/ 作者/ 编辑模式就此落幕了。当维基百科推出时,它还只是一片空白,任何人都可以就任何话题匿名创建一个条目。人们最初对威尔士的模式抱有怀疑,首要的问题是“在无任何经济利益驱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花时间撰写百科全书?”但维基百科的快速成长证明了这种怀疑是错误的。维基百科不仅快速成长,而且人气极高,很快超过了其传统的1.0 竞争对手。如果我们将恩卡塔和维基百科进行比较,恩卡塔的豪华版就大量话题的文章超过6.8 万篇,而维基百科到2007 年由500 万注册用户所写的文章就已超过750 万,并且新文章以每天1 700 篇的速度大幅增加。在2005 年初,恩卡塔和维基百科在访问量上相差无几,但在2007 年年底前,维基百科的访问量就已经超过了恩卡塔的45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