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在旧金山市区上班,家在旧金山湾区的圣马特奥。有一次,我在上班途中收听了一个访谈节目,对其中的观点不敢苟同。在节目中,一位来自英国的心理学家谈到他1 月份第三个星期的生活,他说那个星期是他一年当中最为郁闷的一个星期。为了证明他的结论,那位心理学家列出了各种具体理由,并运用数学公式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和证明。他的理由包括元旦定下的全年计划没有完成,节假日信用卡高额透支以及天气状况糟糕等。把上述理由加在一起,一年中最为郁闷的一个星期便诞生了。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着实难以令我信服。
尽管我也爱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但“郁闷”是一种感觉,怎么可能完全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和推理呢?即便采用精准可靠的大样本抽样调查,也不可能给出绝对准确的答案。因为人的感觉是有偏差的。我之所以不认可节目中提到的方法和观点,是因为大约1 个月前,我对“郁闷”作了一个大致的分析和总结,得出的结论是:一年当中,人们最为郁闷的一个星期是感恩节( 每年11 月的第4 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译者注) 前后的那7 天。那这个结论又是如何得出的呢?
我从数以亿计的美国网民中抽取了1 000 万个样本,并对他们何时在互联网上搜索“郁闷”这个关键词进行了调查。我的想法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分子,如果在一年中的某个时候感到郁闷,那么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向互联网求助。因为在网上,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提问或求助,丝毫不用担心会给自己带来麻烦。Google 、Yahoo! 、MSN 等都是人们常用的搜索引擎。
我的第一次调查历时两年,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由它推算出的郁闷期跟学校的教学进度如出一辙:在考试期间,人们对“抑郁”(depression,有“抑郁”和“萧条”之意。——译者注)的搜索量大大上升。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每年一到考试那段时间,学生们便纷纷上网检索“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以应付学校布置的考试论文。为了规避这个误区,我对调查方法作了一些修改,增加了对一般抗抑郁药搜索量的跟踪统计,包括舍曲林(Zoloft) 、欣百达(Cymbalta) 、依地普伦(Lexapro) 等。在排除了“经济大萧条”的搜索量后,我对抗抑郁药物的搜索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感恩节前后的一个星期内,有相当多的人会求助于互联网,以期排解节日期间的惆怅情绪。
对我来说,今天的早晨一如往日,并无二致。不管是开车上班的路上听广播、看报纸、读新闻,还是和同事谈话时听到的只言片语,我都会飞奔到电脑旁,打开搜索引擎或相关网站,以便能更深入、更广泛地了解某个话题。有时候,脑子灵光一现,我会转而注意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搜索频率等,看能否挖掘出相关话题与搜索数据之间的联系。这么做有时会引发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每年1 月份的礼服会热卖?女摔跤手与金融套汇之间有何联系?色情网站在星期几的访问量最大?人们最有可能被什么事情吓到?有哪些问题是我们想问却难以启齿的?为什么新网址Web 2.0 会促使我们的社会出现全新定义的成功者和失败者?
上述问题都能从人们的网络行为中找到答案。我经常花上一天一夜来研究这些数据。很多个夜晚,我独自一人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交通图、调查表、统计数据、心理绘图……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数据,着实感到其乐趣无穷,毫无倦意。
一开始,让我震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数据。就拿互联网的使用来说,如果我们花足够的时间分析这件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就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用户到底都是哪些人?这些用户在想什么?根据上述调查,这里的“用户”是指我选作样本的1 000 万美国网民,其产生的数据库就是这些网民每天上网进行的一切匿名活动。Hitwise 公司的诞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我现在担任Hitwise 全球搜索部总经理一职。
有时,我很难准确地回想起在到Hitwise 公司工作以前自己都做了什么。但我却无法忘记克里斯·马厄(Chris Maher) 打来的那个推销电话。他当时是Hitwise 公司美国市场部总经理,后来成了Hitwise 公司的总裁。就是这个电话彻底改变了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也正是这个电话,让我决定接受这份能接触到如此丰富数据的工作,也使我后来很快坐上了国内外数家知名大公司的贵宾室,使我得以受邀在顶级大学作演讲,得以在企业重大场面上作主旨演讲,也使我成为了《时代》杂志每周一期的在线专栏作家,并最终促成了此书的出版……当然,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电话将会使我的生活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当时我还因办公桌响起的这个破电话打乱了我的沉思而恼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