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

泰勒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

泰勒真正开始观察管理问题,可能是刚到米德维尔工厂当工人的时候。泰勒的清教徒家庭所形成的观念,和他发现的许多工人在干活时磨洋工、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冲突。当时,有些工作早已实行了计件工资制,但是由于雇主在工人提高生产率以后就降低计件的单价,以至于谁也不愿意多干活。工厂为了提高产量,在计件工资的基础上又采用了利润分配制度,以弥补计件工资的缺陷。尽管如此,工人仍然丝毫不愿多干活。从道理上讲,工人是不可能不希望获得较高收入的,所以采用计件工资应该很容易达到目的,但是为什么产量就是不能提高?在泰勒看来,工人的产量只达到当天能完成产量的三分之一。因为泰勒是从工人做起的,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是由车间工人自己商量决定的,在他当工人的时候也从不打破这一定额。当他当了工长后,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这是由两个问题引起的:一是因为经营者不明智造成的。如果工人拼命干活产量当然会提高,工人的收入也会相应的增加,但经营者却因为产量的提高而调低单位产量的工资水平,于是引起单位产量的工资率下降,致使工人非常努力地干活也达不到原先的工资标准。这样一来,工人们就把工作量定在只要适当地把活干到不被解雇的程度,就不再继续提高产量。所以,从这方面看工人磨洋工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二是工人们也存在着误解。他们认为如果过分地努力工作,那么同伴们的就业机会就会减少。即是说,如果工人拼命干活,就会造成连已经有工作的工人也会失去工作,因此,从帮助同伴的角度上说,努力增加产量的必要性也就不存在了。

泰勒对工人磨洋工的问题是这样解释的:第一,工人的认识问题。认为加快工作会使另外一些工人找不到工作。第二,管理问题。当时的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第三,工人的传统问题。工人们使用代代相传的单凭经验的工作方法。通过以上分析,泰勒觉得主要责任在管理部门,只要管理部门能适当地确定工资,提供适当的激励,便能减少怠工。克服磨洋工现象的真正困难,是如何切实为每项工作规定完全公正的标准,即怎样取得“合理的工作量”。这就必须从事实出发,通过科学的试验来找出这个含有深刻科学意义的标准。

泰勒对科学管理的探索

泰勒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科学研究一样,都是从实验开始的。泰勒结合他多年从事机械生产的经验进行了艰苦探索,这主要反映在他的三个最有名的试验中。

搬运铁块实验

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金属切削实验

泰勒的三项实验可以说都取得了成功,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这些实验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理论,深深地扎根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这也正是他的理论能对当时社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原因。

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集古典管理思想发展之大成。英国的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说:“泰勒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的一整套的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的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厄威克编:《管理备要》。)这里有巴贝奇的作业研究、汤的利益分配思想、杰文斯的劳动强度和疲劳问题研究,等等。同时,还有同时代的甘特、怀特(MunsellWright)、巴思等所作的贡献。就连“科学管理”这个名称也不是泰勒发明的,而是由泰勒学派的支持者布兰代斯(LouisBrandeis),在1910年10月的一次讨论中提出来的。当时泰勒并没有参加,后来,对此命名他也不是十分满意。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或科学管理思想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科学管理思想的建立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前提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包含着如下的科学假设作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从工人方面来说,其基本的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