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1)

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综述

任何学科的建立必须要有其假设和前提,并且这些前提能否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是这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管理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前提所要接受的检验截然不同。

20世纪30年代,科斯的经典性文章(RonaldCoase,“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Vol.4,p.386~405,1937.),以事实说明经济学家因经济学理论无力明确阐述它的假定而痛苦,因为建立理论时通常忽视检验其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基础,而今天,经济学家仍然为无力检验其理论赖以成立的某些重要假定而苦苦思索。管理学领域的情况恰恰相反,管理学家在为其理论及其前提接受的检验太多而备受折磨,任何一种管理理论从产生开始,就要受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检验。管理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使得管理理论相形见绌,以至于人们至今还很难给管理下一个精确而统一的定义。

截至目前,管理理论还不是从假设开始的,经验性的实证分析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特征。无论针对什么对象,因为环境背景因素是理论和实践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从不同的实践环境中诞生出来的理论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论体系。从构成古典管理理论大厦的泰勒(Frederick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enriFayol)的组织理论和马克斯·韦伯(MaxWeber)的行政管理理论开始,到行为科学的产生,以至现代管理理论丛林,都有这一特点。所以“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表明管理系统多视角审视的歧义性、复杂性。”(席酉民:《再谈管理、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论》,载《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第19卷第1期,1997年。)

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

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尽管理论形式千差万别,但是研究的主题仍有着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认为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的科学。管理涵盖人、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和结果。古典组织理论是在当时市场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形下产生的,开管理理论先河的管理学大师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ThePrinciplesofScientificManagement)一书中明确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在提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后,他进一步明确指出,管理目标是采用最佳管理模式使工人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处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法约尔将管理理解为领导者对组织进行管理,他将管理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因素,其目标是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达到目标的最优方法是14条管理原则。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指出,行政组织的内在要求是稳定、严密、有效、精确,采取的最优方法是科层制。古典组织理论隐含着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思想,如管理行为的动力是为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管理行为的有效模式是选择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时的管理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