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慢》 很会当员工,却不会做主管

很会当员工,却不会做主管

离开《中国时报》之后,何飞鹏在一本财经杂志《卓越》短暂担任总编辑,就在第二年(1987年)创办了《商业周刊》。

这并非何飞鹏第一次创业。早在大学时代,他就曾与家人开设“青年商店”(便利商店的前身),但他不会记账也不懂进货,创业处女航很快就触礁了。

第二次创业,何飞鹏27岁,他在天母老家创办《阳明山周刊》。当时他已是《工商时报》员工,在工作与创业无法兼顾下,逃不了关门大吉的命运。

第三次创业,何飞鹏35岁。当时的他历练过记者、编辑、业务、出版等重要职务,已非吴下阿蒙,杂志社的营运模式又比报社简单许多。他自信满满,没想到却经历此生磨难最多的创业之旅。

这次《商业周刊》的创业之举,让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赔光了台币1200万的资本;第二年又集资台币1200万,结果一年之后又将钱全数赔光。一次又一次的增资,何飞鹏和伙伴们借光了能借的钱,负债一度高达新台币1亿元。

“我们几个台湾第一大报的一流记者办的杂志,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步田地?”何飞鹏扪心自问。他赫然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就在他这个不会经营事业的创办人身上!

“我很会做员工,但做主管却是个白痴!”何飞鹏回忆,创刊第二年,他拥有台湾当时最强的工作团队,但他却因为不会带人、不懂理事、不会管钱,白白让团队在内斗过程中消耗、瓦解。

狠跌了一跤后,他恍然大悟:做员工和当主管,截然不同。记者何飞鹏凡事全力以赴,是个能上马打天下的好员工;但好工作者没有经营管理技巧,不会带领团队,却是个不称职的创业家。打了天下却不懂下马治理,他的努力就显得不切实际、可笑而荒唐!

当何飞鹏发现这个残酷的事实时,巨额负债和沉重的责任,已让何飞鹏无路可走。他只好死守《商业周刊》,绝不放弃,每天过着跑三点半跑三点半:台湾的银行是下午三点半打烊,“跑三点半”就是四处周转借钱,再到银行结算,拆东墙补西墙,每天在银行关门之前把借来的钱打进去。——编者注,周转现金的日子,并且还要慢慢地改善内部的经营体质。

这样的日子整整过了8年,转机出现。

1994年,《商业周刊》出版社出版一本畅销书《一九九五闰八月》,这本探讨台湾未来命运的书,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狂卖30万本,也为穷途末路的《商业周刊》带来了活水与转机。《商业周刊》终于露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