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巨商的钓鱼哲学(2)

后来,夏笛喜欢上了一项户外活动——钓鱼。他成了市郊一些渔场的常客,虽然通往渔场的路途有些远,每个周末都要起早乘车,但是看着窗外不断位移的绿色植物,夏笛的心里还是舒坦极了!

古人说“钓胜于鱼”,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夏笛有时会刻意品味这种意境。和煦的暖风轻轻抚弄着发梢;杨柳在渔场周围轻歌曼舞;阳光如同碎金一样,顽皮地在池塘里跳跃;远方金黄色的油菜花如海浪般翻滚,随波逐流……夏笛早已忘记了手中的鱼竿,只是一味地享受“钓”的感觉和过程。

他又不想成为垂钓专家,他只是想出来散心,玩玩而已,何必那么为难自己呢?可是,只有过程没有结果的垂钓终于不能让他满足,真正的快乐总是来源于收获嘛。于是,技艺不精又开始让他烦恼起来。

夏笛决定找一位老师,告别“自学”状态。他模仿某些人的操作过程,但是收效并不显著。渐渐地,一个中年男子引起了他的注意。虽然这个男子并不经常到渔场钓鱼,却被许多人所熟知。每次他一出现,常客们都会和他打招呼,年长的喊他阿海,同龄人叫他安海。

夏笛道听途说,得知他是某海洋渔业公司的老板,拥有固定资产两千多万。就在五年前,他还只是浙江省玉环岛的一位普通渔民。一个听上去很富传奇的故事,把故事中的主人公凸显了出来。采编的职业病让夏笛有一种好奇的本能,他要向他学钓鱼,还要了解这个人。可是,相互的不了解以及地位的悬殊,让夏笛不得不采取较为特殊的方式去接触他。夏笛知道,如果贸然但他提出自己的要求,多半会遭到他的婉言拒绝,以后再想获取机会就难了。此后,他仿佛贴上了双面胶,安海去哪个池塘,他就尾随而至,观察其钓鱼的方法。慢慢地,安海开始注意起他来,有时候还会故意向他展示一些技巧,时间一长,两个人都心照不宣,钓得津津有味。这让夏笛喜出望外,机会终于来了。

一个周日的午后,夏笛扛着渔具走进渔场时,他注意到,安海的黑色宝马车已停在了菜地旁。池塘边的人不多,安海依旧穿一身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