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关之前,项羽和刘邦同属楚国。当时他们还在楚国拥立了一个楚王的后裔,叫熊心,作为楚王。熊心当时跟刘邦和项羽有一个约定,约定说“先入关者王之”,就是说,谁先进入函谷关,谁就做关中王。
很明显,关中王应该是刘邦的。“楚汉战争”爆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刘邦早项羽两个月进入关中,按道理说,他应该做关中王,事先约定好的事情就要履约。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立约的时候,两个人平起平坐,但这个时候,项羽因“巨鹿之战”发达了,他是40万诸侯联军的总盟主,是“男一号”;刘邦才十万军队,充其量是“男二号”。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还能做关中王吗?政治不讲是非,只讲实力和强弱,刘邦和项羽两个人,谁当皇帝是正义的?说不清。在刘、项之间,这两个政治集团的斗争没有是非,所以,经常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政治无是非,政治只有强弱,谁强谁就当王,谁弱谁就当孙子,没有什么可说的。
经济也是如此,政治跟经济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谁的实力强谁就是老大,别管它是不是跨国公司。
当今世界政治的格局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对美国很不满意,觉得美国太霸道了,但是他就是横,你能怎么样?因为他强,他做了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说他非正义,但是你也无可奈何。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像当年“楚汉战争”一样,只讲强弱,不讲是非,所以说,我们要把自己的国家搞得强大一些,原因就是世界政治格局跟历史一样。为什么我们要去读一点历史呢?因为历史跟现实是隔不断的,只有读懂历史,才能明白今天。反过来,你懂得了今天,再去读史你就会领悟到很多东西。
所以,刘、项之间,项强刘弱是个客观事实。项羽40万兵力,40万对10万。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但是以少胜多的战争属于非常态,有许多偶然性的因素。以多胜少属于常态,除非像李连杰这样的武功高手,一个人对好几个。但那个时代,冷兵器时代,40万人对10万人,可以肯定的是,项羽只要一出手,肯定能把刘邦给灭了,这是个客观事实。所以,进入函谷关以后,刘、项之间的矛盾升级起来。
这个矛盾激化得很厉害,是“楚汉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所以进入函谷关以后,两家就进行了一场较量。
项羽实力强大,他分封天下,把天下分给18个诸侯王管理,自封为“西楚霸王”,把刘邦封为汉王。当时给刘邦的封地就是今天四川东边的巴郡、西边的蜀郡。
刘邦心里很不高兴,都想跟项羽玩儿命。不过经萧何一劝,刘邦还是很识趣。他那10万要跟项羽玩,肯定玩不过人家,只好认了。所以,斗不过人家的时候,你就得认命。
但是刘邦当时还是很聪明的,他想了一个办法——行贿。现在“行贿”这个词儿太普通了,其实,在“楚汉战争”之前,就有“行贿”这个词了,中国历史上就有“行贿”的记录。第一个“行贿”的人是张良,张良把刘邦分给他的一大批金银珠宝送给了项伯,然后,刘邦也送了很多东西给项伯,贿赂项伯。贿赂的结果就是项伯跑到项羽那儿去说情。
其实,项羽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认不清谁是自己的敌人,不知道进入函谷关以后,他的敌人就是刘邦。
项羽太糊涂了!
项伯收了礼,替刘邦说话后,项羽就糊里糊涂地把整个秦岭以南的陕西划给刘邦。原来是巴郡、蜀郡,现在加上汉东郡得了三个郡,然后在南镇建都,就这样酿下了刘、项两家争霸的一个祸根。
刘邦心里很不服气,按说他应该做关中王,最后因为实力不如项羽,被项羽弄到汉中去了,他没有办法。除了刚才我们讲过章邯在陕西,陕西还有司马欣、董翳,这三个投降项羽的秦朝将领占据了整个关中,而且项羽把他们分别封为雍王、塞王和翟王。所以陕西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叫做“三秦大地”。
为什么叫“三秦”呢?因为是三个秦朝大将的分封之地。直到今天,陕西还有个专门出版古籍的出版社叫做“三秦出版社”。这个“三秦”就因当时项羽分封而得名。
项羽自己要了9个郡。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是36个郡,最后是41个郡,项羽自己就要了9个,而且把都国都建在了徐州。
项羽临走的时候,看见秦朝的咸阳宫太漂亮了,但他又不愿意留在关中建都,于是放了一把火烧了。据《史记》载,秦朝的咸阳宫殿烧了三个月,才算全部烧掉。
为什么项羽不愿意建都关中呢?他有一个非常可笑的想法,就是一个人出名、有权以后,如果不回家乡,就好像在夜晚穿了一身新衣服,没人能看得见。
这是项羽说的原话,他觉得这太郁闷了,他要穿上新衣服回到他的老家,让他家乡的人看看我项羽今天风光了、发达了,所以,项羽就带领他的人回到了江苏徐州,徐州在古代叫彭城。今天的徐州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百货大楼,叫彭城大厦,另外,徐州今天还有一个戏马台,也是当年项羽留下来的遗迹。这样,这个天下就太平了。
此时,刘邦一直在找机会想把他失去的关中给夺过来,而且刘邦有更大的野心,他可不想在四川那个地方做四川王,他要当皇帝,要整个海内、整个天下都姓刘。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楚汉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这就是“楚汉战争”爆发的一个大背景。“巨鹿之战”使项羽的实力迅速扩张,成了天下的霸主。而刘邦应得的关中王没得上,但刘邦的目的不仅是关中王,而要天下。这样一来,刘、项之争就势在必行。
“楚汉战争”的经过
项羽在分封中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分封的时候有一个标准,从今天看,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他以人划线,凡是跟着他参加“巨鹿之战”,追随他进入函谷关的人,一律得到封侯;凡是没有跟他打“巨鹿之战”,没有和他一起入关的人都没有得到封侯。
按说,封侯是在凯旋之后,但项羽的封侯,是在最危险的时候,如果分封不当,有人就可能起来造反。
在这里我们插一句。刘邦当了皇帝后,有一天在宫殿里看见外面的将领们三个一人、五个一伙地发议论,刘邦就问张良:“大臣们在议论什么?”张良说:“他们都在讨论谋反。”刘邦吓了一跳,心想我刚当皇帝,为什么大将们就要谋反呢?
张良说:“他们跟你打了这么多年仗,都等着封官呢,你不封,他们就谋反。”刘邦说:“这封官总得论功行赏吧,现在谁的功劳大我都算不出来。可是等算出功劳后再封又等不及,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