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 大国、强国、现代国——关于[崛起]的讨论(4)

古话道:“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应该是一个很善良的说法,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才是事实,那就是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因为民主政治本身就是靠老百姓投票来决定你能否得天下,如果不得人心,怎么可能得天下呢?但是,如果我把这个逻辑放到古代,像秦始皇那种状态下那恐怕就应了“成者为王,败者寇”这句话。

我们作评判的时候要有一些道德标准,不能太过功利主义。可是如果在不民主的条件下,天下者也证明他得人心,那不就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了吗?在传统时代,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一种非常善良的理想,但是他并不是事实。在历史上,经常有一种规律——蛮族征服。我们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经常被周边的少数民族打败,这是因为周边的游牧民族就比我们先进吗?他们的人民就比我们生活得好吗?不见得吧!

从商鞅到韩非子这些强秦理论家,他们从来不去论证我要怎么做人民才会拥护我。他们认为这是非常浅薄、非常可笑的。我为什么要让你拥护呢?我就是要让你害怕,让你不能反抗,让你绝对服从。他们从来不指望人民如何拥护,他们更从不讲如何争取这种拥护。他们讲的都是统治者如何“以法赏罚之,以术操控之,以势威吓之”。在他们看来,国家能否治理好,不在于百姓的爱戴,而在于使百姓害怕,不敢反抗。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连老婆孩子都不可信的情况下维持统治,这才叫高明,这才是法家崇尚的最高境界。

韩非有一句名言:“夫以妻之禁及子之亲,乃不可信,则其与无可信则矣”,意思就是,不要相信谁会忠于你,这些都是不可信的,就连老婆孩子都不一定靠得住。他说,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设计一种制度,使这些不忠于你,也不爱你的人服你。后来就有了马基雅维利的一句名言:“令人畏惧强于受人爱戴”。这样的强秦确实让人害怕,秦国的思想和做法都是应该摒弃的。我们现在提倡的就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这样的强国不好,那弱国的百姓就会过得很好吗?关东的经济比秦发达,关东的老百姓在和平时期,他们的生活应该也不会比秦国的老百姓差。但是你有像秦这样一个强邻,如果不自强,就会被他打败。这样的苦难也是自不待言的。

比如,赵国遭遇长平之败,几十万战俘被暴秦坑杀,赵国当时几乎没有青壮年的男人,孤儿寡妇之国真是苦海无边。所以那个时代,暴秦的强国弱民之道固然可恶,但是关东六国不知自强,也是不可取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提倡另一种思想,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宁提出的口号——让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要是这样,对于战败的老百姓来讲,同样是灾难。我们也不能持这种立场。

总而言之,在那样的情况下,无论强国弱国,无论崛起衰败,对国家的百姓都未必是件好事。这是一种无解的状态,元曲中“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这题最佳的注解。

现在,我们追求现代化,就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为了老百姓有真正的尊严。即使没有霸权,国民的人格自尊一样存在,甚至更甚。就好比瑞典、荷兰。

强国,固然是我们每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国民所追求的目标,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可以既不是强国,也不是大国,但一定要是现代化国家。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就是,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没错!但是,国家兴亡,匹夫先要有权,有权才能有责。权责需要对应。

权利不同于权力,我们要的只是基本权利应该得到维护。匹夫无权,那么兴如秦,亡如赵。兴亡皆百姓苦,这就是大国崛起时的核心问题。

一个好的国家、一个让人羡慕的国家,他应该做到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吻合于国民的利益,而不是把国家利益变成一小部分统治者的利益。这只有在民主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使国家利益和国民利益最大限度地吻合,所以我们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我们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体制改革。当然,在制度改革这方面,自晚清以来,我们一直在向先进国家学习,虽然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这个学习的过程仍然没有结束,我们仍然要向值得我们学习的任何一个国家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强国富民。

不管我们是不是在大国行列,我们都要昂然挺立,这才是《大国崛起》给我们的真谛。

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在大国之列,但是我们一直走在通往大国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