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楚汉战争启示录(5)

我把这段话分为三段分析:

第一段,“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意思就是我和你并肩作战,都在打秦朝,不过你在河北打,我在河南打。这段话看起来这叫叙旧,当年你河北,我在河南,咱俩并肩作战,其实这叫混淆视听。不错,当年刘项确实联手抗秦,但那是老皇帝那个时候,现在秦朝一灭亡,两家成了敌手了。本来项羽就糊涂,刘邦的话让项羽更糊涂。

第二段,“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就是说,我没有想到我能先入关,又在这见到将军。这叫什么?这叫拍马屁,说得文雅一点,叫逢迎。而且是逢迎的最高境界,就是说的让对方浑然不觉,这就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意思是说现在有小人挑拨离间,让咱俩产生矛盾。两个人能这样产生矛盾吗?比如说,台下的一位观众和我根本都不认识,有人告诉我他想谋杀我,我能相信吗?我们俩没有冲突,怎么会呢?他把两个集团必然性的矛盾,说成小人的偶然性的挑拨离间,这话说得非常巧妙。

总结起来,刘邦说了三条:第一,叙旧;第二,奉迎;第三,化必然为偶然。

这三句话一说,项羽完全被“忽悠”住了。项羽说了一句话,暴露出项羽绝对糊涂,“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意思是,这是你那左司马无伤说的,如果不是他说,我怎么能对我的哥们儿下手呢?你听听,项羽这个话呢?这是忏悔,这是道歉,用曹无伤洗刷自己的责任,一句话就把曹无伤出卖了。且不说出卖曹无伤对不对,他觉得很对不起刘邦,但实际上,刘邦完全是一派谎言,而项羽竟然糊涂的听不出来,完全被人家忽悠了。

下面就是那个非常出名的八个字,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开始是四个人喝酒,项羽、刘邦、范增、张良四个人喝酒。范增老是举那个玦,让项羽下决心杀刘邦。项羽不可能杀了,范增没有办法,找了一个刺客项庄,叫他去舞剑的时候,趁这个机会把刘邦给干掉,于是项庄舞剑去了。项庄一去舞剑,跟着又来一个人,说你一个人不好玩,我陪着你一起舞,那个人是谁啊,项伯。项伯本来是个糊涂人,这个时候一点都不糊涂,他发现那个项庄舞剑不怀好意。

《鸿门宴》上写道,“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就是说项伯常常用他的身子像鸟的翅膀一样护着刘邦,这样项庄就杀不了刘邦。“鸿门宴”是六个人,刘邦何其精明、老道,他怎么会不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肯定知道,但是他没办法,这是刘邦。

第二个,张良。张良是“楚汉战争”中第一高人,最精明的人。他知道的比刘邦知道的还多,但是也没招。范增是主谋,肯定知道,项庄是刺客,他也知道,项伯虽然是糊涂人,但他也知道。你看,六个人中间,就一个人不知道,如果他知道,绝不会让项庄舞剑的。说白了,“鸿门宴”是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了一顿酒,这就是“鸿门宴”。

分析一下这个形势,项羽多糊涂啊!六个人在场,五个人清楚,唯独项羽傻呵呵地坐在那不知道。你说这样的人,他能打胜仗吗?他虽然一时强大,但最终要失败的。所以“楚汉战争”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政治上千万不能犯幼稚病,政治上的幼稚必然导致整个集团的灭亡。

所以,国家的宪法明文规定,当国家主席是有年龄限制的,国家主席必须在若干岁以上。太年轻的人政治幼稚,只有活到一定的年龄,经的事多,听的事多,吃的亏也多,这个时候,政治才比较成熟。

刘邦整整比项羽大24岁,这24岁白活了吗?这24岁,刘邦当过土匪,当过亭长,还和秦朝的通缉犯有过来往,“黑白”两道都沾,这样一个人,政治上很老练,项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楚汉战争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教训,政治上不能犯错,如果犯了政治上的错误,就导致这个集团带来一个致命的伤害,这是我们要记住的第一点启示。

“楚汉战争”带给我们第二个启示是,项羽失败的原因——军事。项羽是个军事家,打仗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在项羽乌江自刎的时候,项羽打的也是痛快淋漓。乌江自刎之前,身边只剩了28个人,28个人后面追兵是5000,28个人对5000怎么打?项羽首先把他的28个人分成四路,一路七个人,同时从山上冲下来,对方就不得不分兵作战。因为他们不知道哪一个路是项羽,27个人到山下又汇合成三处。项羽提出三个目标:斩将、易旗、夺对方的军旗,最后,项羽都实现了。

他非常能打,走到最后,他逃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划了一个船让他渡江,他本来是要渡江的,那个乌江亭长跟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足以王也”,结果项羽听了这个话以后就笑了,项羽最后笑着说了这么一句话“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面目见之”,就是说,即使是江东的老百姓还拥护我,让我做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这说明项羽是有荣辱观的,刘邦没有荣辱观,项羽有荣辱观,他觉得我带8000子弟兵渡江而袭,竟无一人生还,我一个人活着回来,这是耻辱,我宁可自杀,不能承受这个耻辱。

项羽和刘邦曾在荥阳打仗,最后项羽提出一个办法,就是“刘邦你要有胆量,你出来,咱俩单挑,一对一地打。别咱俩打仗,让天下老百姓跟着我们一块受罪”。刘邦说了一句话,“吾宁斗智不斗力”,我只和你斗智,我不和你斗力,因为项羽力气很大。《史记》中记载项羽力能“扛鼎”,楚汉战争中,也就是这个时期,力能“扛鼎”的就两个人;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的八皇子刘长。那刘邦要跟项羽打,我估计项羽抓住他就能把他摔成肉饼。他那么大的力量,刘邦绝对打不过他。再说,刘邦跟他打的时候,刘邦又是50出头了,项羽才30岁,抓个50岁的老头往那一摔,那不知道什么样子了。

项羽临死之前还是有荣辱观的,他最后怎么办呢?他说,这匹马跟着我这么多年,我不愿意杀他,送给你。把那个千里马送给了那个亭长,然后反过来下马,步行作战,又一个人杀了上百汉兵。最后,看见一个人,叫吕马童,曾是他的部下,后来背叛他投降刘邦,现在追杀项羽了。项羽说,“我听说刘邦拿一万金来悬赏我的头,我做个人情,把人头送给你了。”然后他就自杀了,吕马童果真去把项羽的头砍了下来。

项羽在最后死的时候,“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中国历史上,历来是成王败寇,没有人承认,失败的人是英雄,但是中国历史上,唯独承认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所以,项羽是个很有魅力的人。但是,项羽这个人在军事上尽管很能打,但也存在一个大错误——战略错误。就是他只顾着跟刘邦打,刘邦到哪他跟到哪,他就死贴着刘邦打,根本不去管那个韩信在北方折腾。一个集团可以犯错误,但是这个集团犯的错误绝对不能是战略上的错误,否则,这个集团注定要失败的。所以,项羽最后的失败与他战略上犯的错误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个原因——性格。一个集团之所以最后走向毁灭,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个集团的老总有关,老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集团的命运,换句话说,这个集团的领袖不能出错。而项羽作为这个集团的领袖,他性格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项羽开始走得太顺利了,24岁起兵,在项梁手下做副统帅。24岁就是副统帅,27岁就成了“西楚霸王”,其实,等于27岁当了国家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