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 用智慧、勤奋、激情赢得精彩人生(4)

如果你的选择是前者,那么你只能吃到苹果;如果你选择交换,那么你享受的不仅有苹果的清香,还有其他五种不同水果的鲜美;如果你选择赠予,那你就拥有了5个与你分享美味的朋友,在分享过程中,你会得到5个苹果所不能带来的快乐。

这个故事也是来自于我的大学经历:当时班里有个同学是北京人,家里条件比较好。他每个礼拜都会带6个苹果,每天1个。当时是八十年代初,苹果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他每天都有苹果吃,但从来没有和我们分享过。大家稍微想一下这是什么感觉,所以后来他在大家的心目的深刻印象,就是——自私。

毕业以后,不少同学都事业有成了,可这个同学还是一事无成。他回来求大家说能不能一起干,最后的结果是不行。这样的结果大家已经猜到了吧,至于原因,那只有一个,因为我们都记住了他一个人吃六个苹果的事情。一个不愿和他人分享苹果的人,他能把事业上的成果跟我们分享吗?如果我们有质疑,请问我们还愿意跟他一起做事情吗?人与人之间都会有这样一个评估的。

今天的“新东方”之所以能聚集这么多的人,我国外的那些同学、朋友会放弃高达5位数美元的年薪,在我的一声召唤下就从国外回来跟我一起干,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相信,如果这件事情做成了,俞敏洪一定不会亏待他们。因为我在大学期间留给同学们的是一个特别能吃亏的印象。

“吃亏”是表面现象,“利己”才是最终目的。

也就是说要通过利他的方式来利己。比如说,我如果有水果一定会跟同学分了吃。在整整四年大学里,宿舍几乎是我打扫的;同学有困难,我都是第一个去帮忙的……良好的印象就这样形成了,大家觉得俞敏洪这个家伙尽管成绩不怎么样,但是为人处世挺好。所以后来我到国外去对这些朋友游说,说我在那儿做一个叫“新东方”的学校,尽管很小,但是如果你们回去和我一起做,一定能做大,结果这帮家伙就稀里哗啦跑回来了。

所以,你建立的别人对你的信任,比你拥有多少技能可能都管用。在关键时刻,如何与别人分享你拥有的,如何通过分享来实现共赢的目的是我们应该具备的素质。

要学会去分享,把快乐、成就与他人分享,那快乐就会无限倍地放大,自己的心情也会美丽很多。快乐,用GRE单词拆词记忆法可以这样解释:快乐,快来一起乐。没有被分享的快乐不能算真正的快乐,因为自私的人一定不快乐。

我发现成功人士或多或少的都具备这样的一条原则。这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人,对同学好,让同学们认可你,这不仅仅是大学时代的事情,在毕业后的几十年都至关重要。因为你无法预料,你所有的重要人脉关系,可以说都是你的大学同学,他们中间的某一个人,将来是不是会变成总理或者是国家主席,也没法预料你身边的某一个表面上看上去没出息,但是未来能做成比较大事业的同学。我就是被同学们一致认为最没出息的,在北大整整五年,从来没有一个人跟我认真地讲过话,尤其是我们班的女同学,没有一个人看上过我,尽管她们现在很后悔。

人的增长潜力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在我心目中,就有了一个原则:to be nice to everybody,对所有的人都好。但是我在心中也判断这个跟我打交道的人的人品,我对我认为没有人品问题的人一定是真心的好,而且真心愿意他跟我一起做事。而对于我认为人品有问题的,或者是心胸狭窄的人,我采取的也是对他好,但我是敬而远之的原则,因为世界上还有另外一条原则,叫做得罪一个小人比得罪十个大人更危险。

智商与勤奋

常常有很多人都认为,能否做成事情跟人的智商有关系,那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从学习上来看,一个人智商高,成绩就一定好,成绩好就能上比较好的大学。所以你要对北大、清华的学生,进行普遍调研的话,他们的智商平均分,原则上会比其他大学的学生稍微高点,毕竟它们拥有不少省的状元。但是,你再调查一下北大学生的成功率,你会发现,他们的成功率甚至比别的大学还要低。从北大毕业出来,不管是在企业界还是在政治界,有所作为的人不超过20个。有名的,现在做得最好的是李克强同志,中央常委。

所以,智商高的、上名牌大学的人,不一定必然成功,它还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

我做过一个不太科学的研究:凡是在大学里成绩一直在前五名的同学,毕业以后,成功的可能性反而下降了;而成绩中不溜秋的,甚至是最后几名的,成功的可能性反而加强了。

我就是其中的例子之一。在北大,我属于成绩比较差的一种,是以全班倒数第五名毕业的。所以我想,智商跟成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学习成功并不代表你未来的事业成功和发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