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 用智慧、勤奋、激情赢得精彩人生(6)

老师现在八十高龄了,依然是我崇拜的对象,只要去南京,我都会去看他。就是他的这段话,全班同学都参加了高考,而且还有很多人选了外语,我就是其中之一,虽然我是在第三次才考上的大学的。这个例子也表明了老师对人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高考考三年的人远远不止我一个人,是一批人。我跟马云都是考了3年才考上大学的,我们俩现在大概都是本科毕业。在这点上,我比马云要骄傲一点,他考了3年是杭州师范大学,我考了3年,进了北京大学。但是这都没有关系,站在今天的舞台上看,不管是拥有的资产还是社会的名声,马云都比我强。

要知道,人不能因为出于一时之利就放弃自己。马云是一个典型的充满激情、绝不放弃的人,我和他有点相同的特质,就是他身上那股“不买账”的精神,跟我比的话,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有时候是善于放弃、心平气和的,而马云是绝对要争取的,而且他的商业敏锐性比我要厉害,所以他做出来的事情比我大很多,这一点不奇怪。

我在湖北师范学院做讲座时,有学生问我:“像我们这样从小学校出来的学生,未来能有出息吗?”

我说:“你太看不起自己了吧,太贬低自己了吧,人任何时候都会产生爆发点的,你不能把自己给放弃掉。”

以我为例,我自己高考三年,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生活是由失败构成的;第二大收获——勤能补拙。

只要勤奋就会弥补自己因不够聪明所带来的不足,因为人确实是有智商差别的。

有的人,弄懂一本书,可能只要一个礼拜,而我弄懂可能就得要一个月。但是如果我真正弄懂了,我的水平就不比他差。所以,在相同的时间内,我要是比不过别人,我就延长时间,用时间换成就。

道理和跑步是一样的,我四百米跑不过别人,我就选择徒步走,连续走十天,我估计很多人就走不过我了。比不了时间,我就和你比耐力,同一件事你努力5年,我就努力10年;你们10年做成的事,我做20年,做40年,如果实在不行,我就延长生命,使自己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在八十岁以后把他们一个一个送走了,我自己再走。

同学们,其实这也是一种成功,把自己放长以后这样的一种感觉,并且为一个目标去奋斗的时候,我觉得不少人都能做出成绩来。

所以,智商并不100%的决定你的未来,而勤奋一定会100%的决定你的未来。

当然,勤奋也不是盲目的。就如文章开头所讲的北斗星的故事,我们先要有方向、找准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奋斗、去努力。

生命中的目标一般分成两种状态:

第一种:终极目标;

第二种:临时目标或者短期目标。

一个人的最佳状态就是短期目标和终极目标能够吻合。比如说,这辈子我就想做这件事情,就想当国家领导人,这就是一个终极目标。但是,这不是说想做就能做到的事情,得从小目标做起,从基层到高层,从地方到中央,最后可能慢慢就成为国家领导人。这个过程很漫长,可能需要几十年的耐心和努力,才能够做到。

创业同样如此。很多学生,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创业,结果99%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那时候,没有资金、没有工作经验、没有管理经验,也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更没有这种真正的创业目标和核心的技术,缺乏这么多创业的关键点,谈何成功?

如果你真想创业的话,那就等大学毕业后,先到某个企业去工作,在工作中,努力锻炼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锻炼自己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直到这些能力都具备了,再去创业。

所以,像我们这一批人,从马云到江南春再到史玉柱,还有很多其他的企业家,直到创业成功,都是在三十岁以后了,真正的成功是在四十岁左右才出现的。

就说我吧,大学毕业后留校当了近7年的老师,之后我在别的培训机构做了两年多,在这期间,我就在反复观察他们是怎样招生的、怎样管理老师的、怎么样去联系场地的,最后我再整合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然后我制定出自己未来的发展计划,等到至少有60%的把握时,我才在1993年出来办“新东方”。

正是因为有了在北大教书的经验和在培训机构工作的经验,我才更加的理解学生、理解了教学这个职业,也深层次地理解了培训机构的运行模式。

我的“新东方”没有失败,其中的原因,就在我把终极目标分解成了一个个的小目标,然后一一努力实现。

对于我们来说,起步目标是异常重要的。

中专生最后留学哈佛,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做到的:

我有一个朋友,中专毕业后自学2年拿下了大专文凭,在学习期间他认识了大批的北大学生,但他觉得他们的智商并不比自己高,所以下定决心要上北大。他考了2年的研,考上了北大研究生,毕业后他的最高理想是奋斗到中央机关去工作。可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感到这样看报喝茶、吃饭聊天的生活没有意思,就利用业余时间来“新东方”学英语了。

在听了我2次课后,就被鼓励起来了,觉得自己应该把眼光放远一些。后来,他找我帮他分析,我就觉得他是可以出国留学的,之后,他就拼命地学托福和GRE,用了2年时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这两门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