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利,成了我的制胜法宝。在开办初期,让利于学生,让利于教师;在成长期,让利于管理者,让利于社会。就是连傻子都觉得有些傻的招儿,在我的成功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我收获了我的“糖纸”——管理费和含金量大大提高的“新东方”品牌。
“新东方”刚刚开始办班的时候,学生很少,但我给老师的工资远远超出了周边培训机构的工资。老师们就觉得很奇怪,怎么会给他们开那么高的工资?老师们的工资加起来是学生所缴纳学费的一倍,所以他们意识到我好像亏本了。但是我告诉他们,亏本算在我身上,等以后赚钱了我再拿,但是我不能亏待你们。就因为这样,老师们跟我一起拼命地教书,后来“新东方”越做越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大的学校。当然,我赚了。这个时候老师的工资也随之增长。后来等到“新东方”重新分配股份的时候,我一次性把股份无价让出去了65%,其中的55%给了老师和管理者,剩下10%给了员工,自己只留了35%。那个时候,“新东方”的固定资产已经到了两个多亿,我老婆为了这件事和我吵了很长时间。
在过去十几年做“新东方”的过程中间,我几乎没往家拿钱,所有“新东方”的产出,我都投入到了“新东方”的建设中。虽然我把自己十几年的积累都分给了老师,变得身无分文了,但我还是从逐渐做大的“新东方”中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利益。事实证明了我做法的正确性:“新东方”从只有两个亿的净资产到现在200多亿人民币的市场价值。我们进行股份化改造,通过资本融资,最后到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一上市就业绩不俗,一股22美元,后来最高股价到过90多美元,现在固定在70美元左右。我成了“新东方”做大后的最大受益者。
对学生的让利使“新东方”获得了口碑,对员工的让利让“新东方”守住了人才,对管理者的让利实际上是形成“新东方”强大团队的根本原因。
当一个人能够用利他主义的方式实现利己的时候是最管用的。所以我觉得政府领导,最重要的本领是通过利他主义的方式,使自己有更多的收获。但是很多政府领导只知道看到钱就拿、就贪污,到最后,官没了,有的时候连命也丢了。其实不一定非要像焦裕禄、孔繁森他们那么拼命,只要在你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最后一定能赢得人民的尊敬,而且随之而来的是你的地位越来越高。能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得到更多的荣誉和更高的官衔,这不是挺好的交换原则吗?可是面对巨额的金钱诱惑时,又有几个会坚守这样一种“交换原则”呢?很多商人,或者说很多企业家也是一样,如果是盯住钱不放的人,那肯定是做不长的人。
在现实的名利场中随波逐流,也许能得到一时的好处,但没有了精神的航标灯,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我认识的一个人,他的公司要卖给一家国外的上市公司,可国外来收购公司不是看你的固定资产有多少,而是看你今年能赚多少钱。这个家伙为了使自己的公司能够卖个好价,就拼命地想办法把成本转移掉,提高净利润。这么做实际上是违反了商业原则,就是诚信原则以及不能欺骗原则。当人家把你的公司收购了以后,肯定会对你以前的事情进行反复的比较,为什么你卖之前能做到一千五百万的利润,被收购以后,只能有一千万的利润?为什么成本会急剧上升,这个成本你原来到底是怎么省的?一查就会发现原因:成本不是省下来的,而是被转移掉了。最后人家肯定要起诉你。所以,这个家伙现在面临着十年牢狱之灾的危险。
用十年的时间和自由换几千万块钱,合算吗?当然不合算。这就是眼里除了钱就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了。
所以当一个商人眼睛只看到钱,而不管商业诚信,或者是不管未来自己发展的时候,就会出问题。
我挺欣赏那些有志向、有信念的企业家,他们能够把比钱更重要的目标放首位。比如说柳传志,他想不想要钱?当然想,但是他把“做中国民族电脑产业”这个目标放在首位,他后来就做成了中国民族电脑产业,而联想公司也变成了上市公司中最值钱的公司之一。张瑞敏也同样是把中国电器的质量和服务放在首位,最后也赚到了钱。这样的企业家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明白利他以后你才能够利己。没有利他这个原则,你就做不了对自己真正长远有用的事情。我常常说,人要有分享精神,什么叫分享精神呢,我经常给学生讲的一个故事是:
当你拥有6个苹果时,你可以有多种选择:自己把苹果全部吃掉或是自己吃掉1个,其他的5个拿来与别人换另外的5种水果,抑或是自己吃掉1个,把剩下的5个送给5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