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 大国、强国、现代国——关于[崛起]的讨论(1)

秦晖,1953年12月生,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研究生),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1992年起)、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研究员(1994年),现为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去年一部政论片《大国崛起》引起了国人对大国、强国的讨论。有人说强大的政权对全球性的影响力是成为大国的重要因素,也有人认为富足的经济才是最主要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大国崛起》是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并探究了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我们中国单纯从人口和面积上来讲,都不会输给其他国家,但是我们没有进入大国行列。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低的,被称为“东亚病夫”。因此,那个时候有人就说,大国还不够,重要的是强国。

强国,通俗地讲,是指作战很厉害,有大片的势力范围。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崛起”,并不单纯指这个意义上的大国。当然,国家建设也包括了国防建设,但这绝不仅仅是我们现在要追求的主要目标。

入选世界大国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都是很小的国家。而在同一个时期,历史上有很多的军事强国崛起,如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波斯帝国等,但他们却没有“入围”大国的行列,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想,一方面我们所谈论的大国是在近现代化事业的范围内进行考察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文化不先进,即便你骁勇善战也不是我们所要弘扬的大国精髓。

《大国崛起》中最早讲述的国家——葡萄牙。它的航海活动从十五世纪就开始了,在军事上极具世界影响力,众所周知的哥伦布就是它的代表。

其实,应该说葡萄牙在海上是具有很强实力的,但在陆地上,却另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他于1453年攻下了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人们讲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就是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新大陆的发现作为一个标准的。而且这两件事情几乎同时发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在1453年。

但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只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霸权的开始。在1453年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它力量的扩张一直很厉害。在1453年的时候,它只有很小的一块地方,但在后来的两个世纪中,它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军事帝国。它的军队从君士坦丁堡最远一直打到欧洲的腹地——维也纳的城下。当时的匈牙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希腊……都是它的领土,在亚洲它占领了整个两河流域;在非洲它占领了整个北非,也就是穆斯林地区。但是,它也没有入选世界大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虽然它的军事力量强大,扩张得很厉害,但是这个帝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完全还是中世纪的,人们认为他和以前的波斯、阿拉伯、蒙古人的扩张一样属于所谓的传统性质,不具任何现代化意义。

我们所说的传统、近代,主要是就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而言。传统和近代的区别并不是很重要的。

曾经,美洲的原住民因为近代的殖民征服而被迫皈依基督教;在这以前,世界上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如波斯、中亚。那里的原住民因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传统征服,而皈依伊斯兰教。这些过程应该差不多,都是因为传统帝国的扩张而导致的文化征服。

当年,中国人被传统的蒙古军队大肆屠杀;近代,我们又惨遭现代的日本军队屠杀。

对于当时的受害者而言,不管是传统帝国的征服还是近代的那些征服,区别并不大,真正的区别在于传统大国和近代大国的立国原则以及基本制度对世界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