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方法也管用
我在沙特阿拉伯时,那儿有一个华人子弟学校,我把他们组成三班,大家都是从《三字经》开始念起。《三字经》涵盖了基本的中国哲学、思想及历史,背会了以后,其他中国古书都可以知道了。我劝大家趁着年轻,多背多记。书背下来,就成为自己的东西,用时也就不必翻书了。“口耳之间不过四寸”,即使听了、看了、说了,都还会忘记,所以还要完全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的血肉,使自己像一个档案似的,累积贮藏很多别人和自己的智慧成果,一旦需要就能随传随到。
此外,读书要注意方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书囫囵吞枣,不经过思考,那就成了书的奴隶,书错了我们也跟着错,读书会愈读愈糊涂!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自以为书读得很勤,反而变得非常狂妄执著,脑子也十分糊涂紊乱。
如果对书本不屑一顾, 自己枯坐冥想, 那就会“ 思而不学则殆”。殆就是怠惰,成天做白日梦。闭门造车的结果,会看不到别人的好处,变得灰心懒惰而孤僻。
读书会有些偏见,特别喜欢某人就专门读他的作品。假如某个作家说错了话,就讨厌他而不读他的东西了。如果某人的风格对了我们的口味,他所有的话我们也就盲目地照单全收,这都不是聪明的读书方法。读书切忌“以言废人,以人废言”。我们应该就事论事,他这句话好,哪怕他是“王八兔子贼”,说的话还是好的。假若他的言论有偏差,纵使他是圣人,我们也不可一味盲从。譬如孔子曾说过一句话:“惟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从前小人和女人都没什么知识,就如同小孩子一样,太过亲近他,他就爬到你
头上;不理他,他就会无理取闹、喋喋不休。孔子的婚姻并不圆满,直到现在仍是个哑谜。据说,他因为太太蒸梨不熟而把她休了,理由实在是很牵强,他对女人似乎存有成见。假如现在还将“惟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奉为圭臬,就未免太食古不化了。
不赶时髦
读书也不要赶时髦。像时下流行电脑,大家就一窝蜂地跟进,偏废了其他领域,这不免有赶时髦的成分。魏镛先生曾说过很有道理的话,他说现在文科的学生大半都是女生,理工科是男生的天下,管理众人之事需要文法科的训练,恐怕将来男生都要受制于女子了!我认为大家不必只顾着玩电脑,应该看看除了电脑,自己是否还有其他兴趣。读书不要违背个性,倘若非自己所好,就不必勉强。
另外,看某人的书,不要老想作者一定是“书如其人”。我念大学的时候,写戏剧最享盛名的是曹禺,我们都拿他的剧本当文学作品读,当时那是我们最好的消遣,大家对他十分崇拜。有位同学知道我是曹禺迷,要介绍我见见曹禺,我一口回绝了。我想自己可能不够超然,见了面也许会破坏我原来对他的印象,所以还是保持点神秘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