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蛀书虫
别以为写书的人都是十全十美,也别将书本看做是绝对的真理。今天大家听完我的讲演,各自回家写一篇报告,一定都不尽相同。即刻记录下当天发生的事,都会出错,何况是历史?再加上个人的主见,更是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读书要有判断力,不要人云亦云,否则就是蛀书虫,书都细读过了,却没有一点好处,这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前人说开卷有益,那是因为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书籍都是辛辛苦苦抄成的,所以只要能成为书,一定是本好书。现在就不同了,滥书充斥坊间,大家应当有所选择。我选出几本必读的书,供诸位参考。
古书方面:《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左传》、《汉书》是必读的。无法全读,可以选读,趁着各位尚有余力、闲暇,应多多吸收。也许大家没察觉,我们平时说的话许多出自《论语》、《孟子》。宋朝的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包含诸多做人、为政的道理。我们不读古书,就无从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如何延续的,源头为何。这不是古板,也不是开倒车,在国外读“经”(classics)也是必修课程。两千五百年前,中外思想家辈出,那时大约五十年间,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人交相辉映,一直到现在,大多数的著作还是在为这几位思想家做注解,不出其窠臼。《老子》一书只有五千余字,有人统计,每一个字至少有一万字去注解诠释。除了《圣经》之外,各国语言译本最多的书就是《老子》。
很多年前,我在船上遇见一位在台湾留学多年的外国人。他手上老捧着一本线装书,向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讨教,大家都摇头耸肩无以回答,原来他正在研读《老子》。他对我说:“真奇怪,我问很多中国学生,他们都说没看过这本书。恐怕数年而后,你们要派学生到
美国研究老子了!”
《左传》、《史记》、《汉书》是最古的三本历史,文字之美美不胜收,各位只要好好熟读几遍其中的好文章,保证下笔如有神,写散文没问题。
我的老师胡适之则说:“世界上最要紧的是历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先人的错误是我们前车之鉴,所以大政治家必定读史。十三经要全读是不可能的,我列举以上数本,希望各位有空能多翻翻,养成习惯后,必定有斩获。
也要读闲书
至于读闲书,不必像金圣叹所谓的遍读“六才子书”。小时候,我总喜欢躲在被窝里,拿手电筒或点根洋蜡,津津有味地看小说。像《七侠五义》、《小五义》、《江湖七侠传》都是我喜欢看的,后来没变成近视眼,我自己也觉得奇怪。真正的好小说,像《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老残游记》等等,即使不是绝后,也是空前的好小说。《水浒传》里描写一百零八条好汉,个个不同,活灵活现的,真叫人叹为观止!《西游记》中的人物,各有不同的隐喻:唐僧代表人,孙悟空是心,猪八戒是欲,沙和尚代表理智,所以沙和尚最不出色,唐僧不太理睬他,就像我们少用理智,任由欲望扩张或是任从心飞。唐僧的白马代表意志,没有它,无法完成西天取经的任务。下辈子在六道轮回里如果我注定要变为畜牲,我希望能变做马,其次是牛,这是我最喜欢的两种动物。
另外,诗、词、曲也很值得一读。短短数语竟能描绘那么多的景物,抒发如许丰富的情感,那是真美!词比诗自由,曲又比词自然。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首曲除了“在”字,全都是名词,读起来一幅幅图画都在脑中涌现,真是绝好的写实作品。
宗教的书也要读。隋唐时代影响中国最深的是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不仅导致宗教上的改革,也影响文学至深。当时接收佛教文化的人都是研究老庄的博学鸿儒,他们用老庄的文字翻译佛经,文字很美,又以《楞严经》为最,有道是“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世间糟粕书”。《六祖坛经》文字平实简易,也是佛经中的上乘之作。在美国喜好研究形而上学的人,都是一手禅宗,一手老子,他们相当肯下工夫研究,这是我们祖宗留下的家产,我们可不要瞠乎其后了!
《旧约》和《新约》也值得一读。中东今天为什么会打得一塌糊涂,从这里可以寻出一些蛛丝马迹。这两本书是西方的历史,《新约》中更详尽地记录了耶稣的言论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借镜。
除了历史,该看看中外的伟人传记。我们中国人写伟人传记会犯一种毛病,就是将伟人太过于美化,其实如果把一些小缺点写出来,倒也蛮可爱的,让我们觉得他是人,而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将相无种,人皆可为尧舜,读传记就成为一种鼓励、一种启发。
读书也要有教学相长的观念,看到一本好书,要能不吝与人分享。和别人一同讨论,甚或教他,对自己都有莫大的帮助。除了读书,多听好的演讲,总胜过看那些一开机便知道结局的电视连续剧。有人问孔子:“你是圣人吗?”他谦虚地回答:“我只是好学不厌,诲人不倦而已!”他的意思是:“我从来没有说我讨厌读书,我从来没有说我教你们教烦了,从来没有过!”如果我们也能做到好学不厌,诲人不倦,我们也都是孔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