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期,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从加州伯克莱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却没想到迎接她的是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扰。
50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但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依然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以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嫁个英俊富有好丈夫。”
这是2003年底由影后朱丽亚·罗伯茨主演的《 Mona Lisa Smile》(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电影介绍,是当年十分受到关注的片子。
女人,花了50年的时间蹣跚迈进,终于明白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独立过活,再不需要以经过婚姻所冠上的夫姓为旁人识别的顶戴。就好像一间有创造力但规模不大的公司,原本以为需要代理别人的品牌来开拓市场,后来发现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创品牌。而且单靠着自创品牌就足以发展傲人的业绩,不需要另一个副牌来撑场面。当然,如果遇到合适的买卖条件,大部分的公司也愿意增加个二线品牌,一来,在原有的品牌基础上开创更辉煌亮眼的成绩;二来,商场险恶,有个副牌相伴,既能壮胆又能分摊风险。
在商业行为中,一线和二线品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经营规律,既不能完全脱钩,也不能过度重叠,如何让两个品牌在市场上产生资源共享、彼此拉抬的月晕效应,需要专业成熟的行销智慧。两性关系其实也遵循着相同的经营法则,我们在享受独立的过程中,要怎么有效的经营另一个人,让他成为如虎添翼的加分元素,而不是削弱实力的票房毒药,也端看女人是否有经营品牌的巧思和智慧。
翻开所有市场上买得到的品牌行销秘籍,你都会发现一个重要的步骤 ——首先得为所销售的商品“定位”。没错,有了明确的定位之后你才能据此设计销售策略,知道往哪儿投放广告、如何设计包装,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它的核心价值发挥得尽善尽美。
近年有一本由美国著名的商业顾问Michael J. Silverstein所写的畅销书《Trading Up》(中文译名为《奢华正在流行》)。他在书里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消费现象,那就是“情绪消费时代”已然来临。心理学家们在对顾客消费行为的研究中发现,消费行为可以分为“工具性消费”和“情绪性消费”两大类。工具性消费指的是我们购买产品的功能,需要它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需求;情绪性消费则是购买情境,通过购买产品来满足情感的需求。
如果我们可以把购买行为从消费心理学类化到情感心理学的范畴中,你会发现它们之间不仅相关,甚至植基在相同的心理因素上。女人对男人的选择就和对商品的选择完全一样。曾经,我们为了工具性的理由,嫁给一个男人,希望受到保护,重活有人扛着、天塌下来有人顶着。可一旦女人有了独立的经济实力之后,这些原本偏向工具性的理由,都可以付钱请人代劳,因此,嫁给一个男人的理由,就有了本质性的变化 ——为了满足情绪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