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仅仅是沧海中之一粟;是亘古宇宙的一粒细沙。
可是,对于中国女人的成长蜕变,短短的21年,却经历了量变到质变;模仿到创新;跟风到自我主张;今天,中国女人对时尚和美丽所掌握的权力,甚至左右了世界化妆品市场的生态!
这件事,可以从越来越多的顶尖国际奢侈品牌争先恐后地涌进中国看出端倪。
是的,中国现代女性对美丽的要求起步虽晚,可发展却是健步疾飞。
21年前,“皮肤保养”这个概念对大多数的中国女性而言,远远不如想方设法给家里买个冰箱、彩电来的重要。如果刨去家庭的必须开销而还有余裕时,女人花钱在自己身上也会以“别人能看得见”为消费时的最高指导原则,因此,买一件稍微像样点儿的大衣当然要比小小一罐保养品来得实惠。当时女人对花钱往自己脸上抹东西这档事儿的看法,可由一个流传至今仍广为沿用的形容词 ——“臭美”,说明得淋漓尽致。
“臭美”原来应该是个贬义词,是本来不美的人硬要东施效颦而变得更可笑、更丑、更不美丽的意思。严格讲起来,它和注重自己的外表理应不会扯上任何的关系,可有趣的是,它却变成大家都能认同的说法。事实上,使用这个词汇来形容注重自己容貌的人,多少可以看出若干心理上的不认同,或者更贴切地说,用它来平衡内心“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补偿心理。
没错,20多年前,当大多数的人都还只用一块“灯塔牌肥皂”从洗脸到洗身子时,“带着力士牌香皂去洗澡”,是讲究、是臭美;当好不容易盼到了工资,下狠心给自己买罐“万紫千红雪花膏”搽脸油时,是讲究、是臭美;当穿着一身“的确良”衬衫长裤、骑着自行车穿街过巷时,是讲究、是臭美。在那个物资与人心都相对质朴的年代,一支可以用上3、5年、价值8元钱、只在重要场合才舍得祭出的口红,就足以承载女人对美丽的向往与欲求。
可是,这样的年代并没有持续得太久,当商品经济的号角吹向曾经空白的大地,原来以为装扮是臭美的静谧,有如窒闷了一个冬季的春雷,平地一声地轰然响起。它的力度之大、威力之猛,不仅震惊了全世界,也震慑了原以为波澜不惊的中国女人的心底。
20世纪90年代,应该是中国化妆品发展最富有戏剧性的10年,有一份针对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的官方研究报告提出了一组颇为吓人的数据:90年代以来,中国化妆品消费市场的年发展速度平均呈30%以上的增长态势,而上游企业的销售额,每年也以50%以上的增长率迅猛发展,而这些增长主要是靠人均化妆品消费额的提高来推动的。从1980年的0.2元,到1989年的2元,再发展到1997年的16.5元,直至2006年,人均消费已达到了30元以上。也就是说20余年间化妆品的人均消费足足增长了150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