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踏上深圳热土(2)

表姐回到深圳后,一封电报启动了安子的青春之旅。

当安子即将离开家门时,母亲拉着安子的手反复叮咛:“在家千般好,出门时时难。

一个人在外谋生,凡事要多往高处想,多往远处想,要有恒心。”安子含着热泪使劲地点头。

父母和女儿都没有想到,这一去,安丽娇就变成了安子。

简朴的行装里包裹着安子无数的憧憬与梦想。

对于人生,初次永远是一声美丽的召唤。

世界是一朵花,这花永恒地从那惟一的种子里生长出来1984年,特区建设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有些人对办特区持怀疑观望态度。

是年1月24日,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主任的邓小平同志,同王震、###同志在中顾委委员刘田夫和广东省省长梁灵光的陪同下,到深圳视察。

邓小平同志说,建设经济特区是中央提倡的,要来看看建设得怎么样。

邓小平等在深圳特区期间,曾登上22层高的国际商业大厦,眺望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市容,对特区的建设发展速度表示满意。

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在一个月后向中央的汇报中,他这样说道:“这次陪同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和蛇口的面貌大不一样,高层建筑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万吨级码头、直升飞机机场开通使用,电讯供电、供水等城市设施也初具规模,一个现代化的工业新城正在崛起。”也正是在这一年,17岁的安子经过一天长途汽车的颠簸,来到了深圳。

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对外窗口城市。

这是世界少见的一块建设速度最快的地方。

这里一切都是沸腾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在动――外在的、内在的,人们的行为和人们的思维。

正因为如此,一股由内地奔向珠江三角洲奔向深圳的民工潮也随之形成。

从黄土高原到东北平原,从西南边陲到华中腹地,一群群刚从田埂上走过来的农家青年,一个个心情落寞的城镇落榜考生,汇成一股股洪流涌向珠江两岸。

他们操着各种不同的方言,踏上都市寻梦的旅程。

一部叫《外来妹》的电视剧最早反映了广东地区外来打工者生活,电视剧讲述了一群来自偏远山区的姑娘到南方打工的经历,呈现了这个群体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过程中的众生相,以一个成功步入管理层的形象昭示了外来妹的希望。

《外来妹》主题曲是《我不想说》:“我不想说,我很亲切;我不想说,我很纯洁;可是我不能拒绝心中的感觉,看看可爱的天,摸摸城市的脸,你的心情我能理解,许多的爱,我能拒绝,许多的梦,可以省略,可是我不能忘记你的笑脸,想想长长的路,擦擦脚下的鞋,不管明天什么季节,一样的天,一样的脸,一样的我就在你的面前,一样的路,一样的鞋,我不能没有你的世界”,这首由杨玉莹演唱的情歌,传达的是“我不能拒绝心中的感觉”、“我不能没有你的世界”、“我不能忘记你的笑脸”,而“你”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情人,不如说更是“城市”、“城市的天空”,在这个意义上,这首歌表达了乡村姑娘对“城市”的向往,“不管明天什么季节”都会“擦擦脚下的鞋”,走上通往城市的“长长的路”。

走进深圳,穿着的确凉衬衣、塑料凉鞋的安子第一眼看到的是高高的楼房,宽宽的马路,还有吊车、推土机、压路机、闪闪的弧光……安子就像一只冒然闯入的小兔,久久地瞪着惊奇的眼睛。

城市中弥漫的勃勃向上的生机,给她这个乡下来的女孩平添了几许希望。

风筝,是因为逆风而高飞的表姐说好在东门汽车站来接安子的,可安子等了一个小时还不见表姐的影子,只好沿着表姐画好的路线图步行找上门去。

她找到市政府门前,看到了一个铜雕的“孺子牛”。

那时她还不知这是深圳最著名的雕塑,它既是艺术的,也是政治的,它同时也成为深圳特区发展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