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客都蓝色童年(3)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当时著名的75号文件,对包产到户的形式予以肯定。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由于“包产到户”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分配上的“大锅饭”,使农民有了真正的自主权,因此受到中国各地农民的广泛欢迎。

到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中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推广。

此后,中国政府继续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安子的母亲像大多数客家女一样,贤慧能干。

她不忍心把生活的重担全压在男人身上。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母亲干完自家的农活,就到离家不远的扶大农场去打工。

那时的工价相当低,干一天活顶多值一块钱,安子偶尔也去帮妈妈干过几次活。

母亲挣下的钱一个子也舍不得花,全存了下来。

有好几次,串乡的货郎来到村里,孩子们哭着要妈妈到货郎那儿给他们买糖块吃,母亲狠下心一次也不松口。

她是要把这些血汗钱攒起来留着急用。

多年下来,李满云打工的钱达到了600多元。

这在当时可算得上是安家的一笔“巨额资金”。

这么大笔钱放在哪儿好呢?母亲左思右想,最后把钱藏进一个旧箱子里的一件破衣服的口袋里。

当时她还暗自得意,万一小偷进了屋,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破衣服里放着钱吧!安子的家在梅县城郊的一片开阔的平原上,附近有一条河绕过家门口。

寒假的一天,11岁的安子和弟妹们正在河边玩游戏,一个挑着担子串乡的卖糖老头来到了村子上。

“破铜烂铁旧衣裳,娃儿来换麦芽糖。”卖糖老头的叫卖声极富诱惑力。

一种抑制不住的欲望使安子在没经大人同意的情况下,自个地到屋子里翻箱倒柜地找起破衣服来。

终于,她找了一件自认为最破的衣服拿出来,向卖糖老头换了3块麦芽糖。

这一次,安子与弟妹们好好地享受了一次。

没几天,快吃晚饭的时候,母亲神色凝重地问安子三姐弟,谁动了那箱子里的衣服,安子说是她拿了一件旧衣服去换糖了。

母亲一听脸色霎时变了,拿着碗筷的手就剧烈地抖起来!“怎么啦?”

安子问妈妈。

母亲回答说,她拼死拼活多年打工挣下的那600多块钱就藏在那件破衣服里。

这钱是留着给阿太治病用的。

阿太80多岁,瘫痪在床上都五六年了,吃饭、穿衣、洗澡、拉屎、拉尿全是母亲一人伺候。

可怜安子为吃这一块糖,让妈妈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安子在同学家偷偷地哭了起来,不是因为怕挨父亲的打,而是因为对自己的过失有一种深深的自责。

她无法原谅自己。

也许就是从这时起,懵懵懂懂的安子开始有了心事。

她给自己发誓:等自己长大后,一定要挣上双倍的钱偿还给老妈。

小小的安子哪能明白,孩子欠父母的账和情是永生也还不清的。

少年时代的很多事都记不清楚了,惟有这件事,安子一直记忆犹新。

她不知这件事对妈妈的伤害有多深,因为妈妈从不对人言,只把这份苦涩埋于心间。

童年,是那个长大之后才拥有的美丽回忆给安子的童年带来快乐的,是那些美妙的故事,这些故事曾让安子产生过无边的遐想。

安子的村里,有一位很有学问的老人,安子的爸爸很敬重她,把她当母亲一样孝顺,安子也亲热地叫她“奶奶”,奶奶有一肚子的故事。

从安子开始懂事起,奶奶便给安子讲《聊斋》、《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可以这样说,安子的童年是在奶奶的故事中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