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第一位汉族女子也是客家人。
这些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星空中闪耀着夺目光彩的客家女,无一不表现出强烈的、高度的自我意识。
关于客家女,几乎成了一个神话,而这个神话到今天仍在继续。
她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1967年7月5日,家住梅县扶大乡铁炉桥村村民李满云挺着9个月的身孕去5里外的地方参加万人大会,返回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就在这天半夜,腹内的胎儿发动了。
丈夫安广华看到妻子就要临盆,又是欣喜,又是焦急,马上去请接生婆。
接生婆离家还有一段路程,来回需一个多小时。
等到接生婆进门时,婴儿早已哇哇坠地,体重不到5斤。
人们当然不曾意识到,这个没有足月的婴儿,将会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
这一年,婴儿的父亲安广华、母亲李满云均刚满20岁。
这个婴儿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安子。
安子最初名叫安丽娇。
安丽娇这名是安子的阿太(太姥姥,曾祖母)给取的。
取这名字是祈盼着自己的小重孙女将来美丽而娇柔,嫁个好人家。
这是一个特殊组合的家庭。
安子的父亲安广华16岁时失去母亲后,父亲又过早离开人世。
安广华一下子成了孤儿。
安子的母亲李满云出生后刚满一岁,因家里穷,就被卖给人家,长到11岁,又被卖到安家,也就是卖到收养安广华的奶奶家。
李满云成了安家的童养媳。
做了安家的童养媳。
长大以后,他们顺理成章成了一对,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但他们营造了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爱之屋,更为安子孕育出良好的成长氛围。
坐月子的李满云没有好的营养补充,自然也就没了孩子吃的奶水。
可他们也没钱给孩子买牛奶这样的高级奶制品。
没办法,阿太(收养安广华,李满云的奶奶)只能用麦米糊喂嗷嗷待乳的安子。
就这样,又瘦又小的安子竟然挺过风险期,硬生生地活了下来。
产假本来有45天,李满云却等不及了,安子刚满月就下地给集体去栽蕃薯苗,为的是去挣那一个工两毛钱的工分。
夫妻俩含辛茹苦地在生产队劳动,不仅未能在分红时得到一分钱的报酬,反而年年都成超支户。
客家人善于在困境中求生存的传统在安子的父母身上得到了体现。
无论怎样艰难,他们总能挣扎着活下去,并且力争活得好一点。
安广华想到了搞副业。
当时自行车在梅县农村还是一个稀罕物,安广华突发奇想,借了一点钱买回一辆旧自行车,跑起蹬车生意。
安家离县城仅5公里,安广华用单车带人往返于村子与县城之间,每趟收取2―3毛的乘车费。
蹬单车不用上大集体的工,但每月需向集体交3元管理费。
显然,蹬单车要比吃大锅饭累多了,且压力也增大了许多,没有良好的体力和耐力是难吃得消的。
好在收入要比拿工分强一些。
在那个年代,挣钱的门路很窄,多一分钱也就多了一分的活路。
为了这个家,虽然苦,虽然累,安广华认了。
大人要干活,便把安子丢在家。
安广华做了一个小木框,里面放上稻草和破布,一个简易的摇篮便成了。
简易摇篮成了安子的活动天地。
阿太担当起了照料安子的责任。
生活刚刚开始有起色,安广华夫妇又连续给安子生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安家人一下子陷入新的困境。
多了两张嘴,安广华的生活压力更大了。
一个人走遍天涯寻觅他所需要的东西,回家后才发现原来就在家里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开始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使农民走向了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