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深圳最流行的是美国的电视连续剧《欲望城市》,这是个讲述4个美国单身女人在纽约的故事,这个故事之所以跟深圳有这样的渊源,那是因为,这两个城市很相似,太相似了。
这两个城市的女人也太相似了。
既幻想又抗拒,又渴望又戒备,一方面是生存的压力,另一方面,这确实是一个事实,就是她们的感情。
因为社会环境越是复杂、越是混杂的话,它出现真情的机率就相对少一些,而人对感情的渴望就会越强烈,如果出现问题她们的受伤也会更深。
“安子,我要远远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否则我会疯掉的。”有一天上完课,在从深大到蛇口的中巴上,阿梅这样跟安子说,那天是她最后一次到深大上课。
阿梅真的回阳江去了,一开始安子和她还保持通信联系,后来就中断了。
阿梅留给安子的诗歌,后来安子推荐到《蛇口工人报》上发表了几首。
因为爱情的打击,不惜中断学业,安子为阿梅唏嘘不已。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一个人,能认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经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冲击。
许多人仅仅为了某种事情时髦或流行,就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而去,而忘记了衡量自己的才干与兴趣,所得只是一时的热闹,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机会。
同安子一起在深大半工半读的同学越来越少,开始还有130人左右,半年后只剩50来人了。
遇到天气不好,听课的人就更少了。
也有工友讥讽安子:“读再多的书,不还是个打工者么?”
安子没有理睬。
她早就在心里立下誓言:就是只剩下一人听课,也要坚持学习到底!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走下去,永不抗拒生命交给自己的重负。
她相信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会给自己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
这期间,安子创作了不少诗歌,写得满意的安子就直接送到《蛇口工人报》编辑部。
《蛇口工人报》由蛇口工业区工会主办。
工会的领导和编辑每次见安子送稿去,总会热情地鼓励安子多写作品。
安子试图利用诗歌的语言来平衡因繁忙的事务而带来的思维混乱。
安子的一位深大校友方汉辉很钦佩她的自学精神,在《深圳特区报》发了一篇介绍安子的通讯《一个“不安分”的打工女》。
安子知道后很是不高兴。
被称为“打工女”,安子还无所谓,加上“不安分”,更不得了。
这篇报道要是被老板见到了,说不定马上就要炒自己的鱿鱼。
安子把方汉辉责备了一通,还到好几家小报摊去收购那张报纸,只是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不安分”。
不过后来安子却又把方汉辉请到小店“撮”了一顿,这当然是在安子收到不少读者来信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