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缓步来到晋见堂,这里原先是呈递申请函和开庭审理的场所。中国最大的私人庄园也是从那儿开始的。如果说孔子在其一生中劝诫人们要谦虚和仁义的话,那么这些品性对他的后人显然是完全陌生的。数百年来,他们像王侯一样地统治着自己的家奴,直至孔子七十五代孙随蒋介石一起逃往台湾为止。在随后的洗劫中,故宅内绝大部分建筑遭到毁损。尽管如此,这所故宅仍然是中国早期民宅文化中的典范之一。私人住宅至今依然保留着1949年前屋主逃离时的大致模样。诗礼堂内的那根水烟筒像是在等待着主人回来似的。其空间结构反映了中国早期民居文化和日常文化中的有趣一面:由于所有房屋互为相连,因而可以自由进出,从中可看出没有任何私人空间的概念。惟一的私人空间,是当人们退回到床帘之后。观察者完全可以想象一番,当时在院落分布偏僻的那些房间里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景象:孔家主人妻妾成群的权力争斗和阴谋诡计、地位之争和吃醋成风。孔子学说在其生前未受到重视,后来被人利用,最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判。当时儒教学说被认为是“反动思想”。红卫兵损毁了孔子雕像,直到1984年才制作了雕像的石膏复制品。
有人很可能要说,有一个重要的误解是对历代帝王将务实的道德哲学家孔子奉为神的诠释。这也是孔子生前所不希望看到的,因为他对宗教评价不高,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虽说彼岸世界对他不起什么作用,可如今他却成了神。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寻找蛛丝马迹。我们从孔子身上,从他的思想、他的理想中找到什么?我们始终将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孔庙视为神圣的场所。这所孔庙至今依然被许多亚洲旅游者视为胜地。
我们在孔庙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的罕见杰作,其建筑艺术精湛,建筑风格独特:三层木结构的阁楼,飞檐斗拱,木结构建筑中没有使用一根钉子拼接,数百年来竟然牢固不变地保存至今。惟有紫禁城的故宫方能和曲阜孔庙媲美。
我们坐在孔庙厅堂里的台阶上,虽然游客众多,但对庞大的建筑群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实上,中国的精神心脏在这里跳动着。即便在中国,几百年来人们也未必愿意正确地领悟孔子。不管怎么说,在这里人们和他更为亲近了。
庙内建筑由孔子的后裔管理。在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包括在诞辰纪念日和其他纪念活动中,以及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他们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典礼:据说孔子当时亲自确定参与乐师和舞师的人数以及乐器的种类和步伐的顺序。不过更有可能的是,他的后代也可以为此出尽风头了。如今我们只能从这样的庆典中隐约揣测先前的作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