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良好管理的基础(8)

德国人在靠财产生活。过分的投资观望导致并加快了增长疲软。当然,承担责任的不仅是经理人,还有从科尔到施罗德的历届政府,政府同样寄希望于那种已经得到证明的东西。在我们的社会里,秩序和顽固坚持那种已经得到证明的东西更多地被视为向新的目标进军的觉醒意志。

现在,孔子也始终遭到指责,因为他固守那种已经得到证明的东西,而并没有追求觉醒。许多中国帝王利用孔子,以巩固社会的等级制度。孔子不是革命家,但他允许提供许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推动员工能力的发展。他曾作为工具被利用了许许多多的世纪。我们还是听听他的金玉良言吧!

论语4.2篇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意译)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不可以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从仁中获得平和,有智慧的人从仁中获益。”

孔子法则6:卓有成效的经理人从心平气和出发进行管理。

我们也惟有通过名流们来克服德国的危机,他们的伟大和人道使之能够进行管理。君子从心平气和出发,战略性地进行思考和管理。

论语4.15篇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意译)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有一个中心思想贯穿其中。”曾子说:“是,我知道了。”

孔子出去之后,弟子们问曾子:“这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一是忠诚自己,二是顾及他人。”

应该承认,孔子把管理的标准牵涉进来了,这些标准我们经理人和管理者到目前还不了解。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孔子从人性、忠诚和宽容出发,汲取了他认为管理所需的长处。孔子还有另外一段话,和管理者的形象非常相称。

论语12.4篇

(原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意译)司马牛文孔子什么叫君子。孔子回答:“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又问孔子:“不忧愁、不恐惧,就是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说:“反省自身而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好忧愁和恐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