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的理想人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献身于学习,服从礼俗,顺从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命运,维护传统,最后他也要追求智慧。
这一崭新学说的基本路线可以追溯到孔子身上。孟子(约公元前370年-前290年)和荀子(约公元前298年-前235年)对其基本路线进行了补充。这一学说经历了进一步的发展,接受了新的意义。儒家学说的繁荣时期是在汉朝(公元前202年-前220年),自宋朝(十到十三世纪)开始最为盛行。但这种赞赏和作用大多可以从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官僚哲学而得到解释。孔子本人并没有为自己获得的包罗万象的荣誉做出过多少贡献。
对合法的诸侯要忠诚
孔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其后任则始终不渝地发展其观点并加以完善。儒家学说的基础是对合法的统治者要忠诚。这成了中国政治和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孔子是下层贵族的一员,其地位非常不稳定。因此,和其地位相一致,孔子力图捍卫合法然而孱弱的诸侯,以对抗那些强大的家族。
因此君子一定要居安思危。购置到粮食、能够自卫以及赢得百姓的信赖可以使统治者变得更为强大。所以百姓的信赖(忠诚)是完全不可缺少的。
必须确保正义,也就是说平等的权利。孔子是这样理解的:
•必须尊重社会最为重要的典章制度。
•在保持距离的同时,必须崇拜集体的神性。
•必须保证秩序和和平。必须确保人、畜、物的生命。
世界的意义就在于产生生命。生命本身由形成和变化、转化和更替组成。儒家学说虽然试图给出一个答案,但它并非上帝启示的宗教。
因此,儒家信徒很大程度上不是受其思想,而是受其信仰控制的。如果要抑制自己的欲望,他便使它保持经验教会他的适度范围内。它不会因此而妨碍他适应尘世生活。儒家信徒不像佛教徒那样,为了摆脱尘世而禁欲。他永远不会想到让尘世屈从于上帝,以此来经受住生活的考验。
儒家信徒让自己适应这个世界,努力扩大自己的经验--为了整个集体的幸福。儒家学说不是宗教,而是一种非常具有尘世色彩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