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与孔子相遇(7)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个皇帝在登基前或者在胜利凯旋后拜谒曲阜,然后对万世师表的孔子大肆赞美一番,又亲自命人雕刻石碑,渐渐成了一项义务。成千上百个石碑组成的石制藏书文字要反复地抄写,并且要熟记下来。孔子本人是一个知足的人,他述而不作,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学说只是很久以后才形成书面文字被记录下来。

为了使凡夫俗子理解不朽的儒家学说,那些语录被刻在石制的乌龟上。这些乌龟--长寿的象征--上面刻上了诸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17.2篇。-译者。)”或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7.1篇。-译者。)的文字。

孔子活着时命运多舛,得不到多少赏识。倒是他的嫡系子孙们享受到了荣华富贵,或许享受得有点过头了。许多后裔们得到了和君主们下葬的同等待遇。高级官员守卫在陵墓前,石制动物围在通往墓地的道路两旁。马代表官员的等级之高,羊代表对死者怀有一种儿童般的虔诚之心。猫则是表示具有预见力的标志。所有这些动物和雕像,都是这些伟大的智者的后裔进入彼岸世界之路的保护神。

孔子的一些子孙们后来娶了皇帝的女儿,于是晋升到了贵族阶级的行列。很多人认为这完全就是皇帝对孔子学说表示的一种谢意,最后儒家学说以一种明确的等级制度确认帝王的统治地位为合法并且支持其统治地位:“君命天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学说已经沿用了二千多年了。

不过,这样的考虑还是挺吸引人的:孔子提出的要求是,是教育,而不是贵族出身确保自己走向权势和富裕之路。这一点可以通过行政管理方法得以实施,但它仅仅是一种理想而已,因为到最后,只有贵族地主才有能力让自己的儿子在多年的私塾教育中得到所需的教育。

在孔庙内的孔子墓碑上,怀有敬畏的墓志铭上写着“至圣先师”的文字。孔庙历二千多年而长盛不衰,历代帝王们作为祭孔的捍卫者,一再对孔庙进行修建和扩建,其规模越来越大。他们把祭孔大典的权力交给曲阜孔子的后裔们。孔府是孔子后裔的住宅,与孔庙毗邻,占地面积差不多有十七公顷,有四百六十三间房间。孔府中的重光门仅供统治者使用。谁也不许从这道大门进出,就连有钱有势的孔子后裔也不例外。只有迎接圣驾光临曲阜孔府时,皇上在十三响礼炮声中从此门进入。

我们还徒步前往坐落在曲阜城北的孔子家族墓地--孔林。孔子后裔的每一个成员在死后都可以被安葬在“至圣林”这个家族墓地内。孔子的墓地位于孔林的正中央,它呈隆起的马背状,这是表示虔敬的意思。后面左侧墓前巨大的墓碑上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的字样,表明这位智者享有的荣耀。

在这个两平方公里的茂密森林里,可以随意发现既古老又崭新的坟丘。墓地四周的石制雕像、祭坛和墓碑具有王公贵族墓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