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的中心概念(1)

儒家哲学的中心概念

孔子希望让社会重新回到正确的“道”上来。为此必须重建宗法制依赖关系的古老礼仪。孔子将它们称之为“正名”,就是要恢复等级秩序中的原有地位。

在孔子这里,“礼”的概念和保留传统、追求社会生活中的连续性紧密相连。它表示各类礼仪、礼俗,到最后形成民众普遍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礼”也可以被阐释为与社会等级相称的行为。如果民众遵守“礼”,就不应该将过去和现在割裂开来。按照孔子的观点,现在遵循过去是有必要的,因为违背过去必将导致无道,也就是必将导致社会和家庭陷于混乱和无序状态。这或许是他学说中最为保守的部分了。在中国发展史上,“礼”因而也成了秩序完美的化身,最后也成了形式化和停滞不前的代名词。然而,变革并不是孔子完全忌讳的东西。只是变革必须“和谐”地进行。

只有遵守了礼,才能防止混乱。礼是一种守则,可以限制一个人及其行为。礼无异于通过自我控制(克己)和自我满足使自己遵纪守法。不是个人的优点和物质上的好处,而是履行义务应当成为个人的动力。不言而喻,统治阶级利用了这些学说。有了礼,他们可以稳固其统治地位。它尽管(还)不是神授的,但和国家的传统密不可分。

根据孔子的思想,在等级制度的秩序内,个人的地位应当遵循其生活方式的品质,而不是遵循其血缘关系以及和统治者的亲近程度。这一思想起初听起来像是人人平等的感觉,因为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通过学习“知识”,可以使自己在道德上变得完美。只不过个人入仕的途经当然仅仅对于贵族阶级的成员才有可能。天生赋有的道德和身份的思想使孔子与历史和传统联结了起来。

周朝存在着严格的权力等级制度,几乎不允许出现任何社会变动。下层贵族不可能获得社会晋升的机会,但另一方面,由于拥有更为强大的贵族,也避免了独裁专制。在这一制度中,每一个人都根据其社会地位而有了明确定义的权利和义务。它创造了一种相互依赖关系,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