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经典著作
儒家学说有五部经典著作,通过学习这些著作,可以理解天人合一的意义:
易经:意为“变化之书”,共有64卦,是预言家的必备工具;
诗经: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
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
礼记: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籍,教人如何和长辈、帝王和家庭之间交往的礼仪之书;
春秋:惟一由孔子亲自编撰的著作,系记载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鲁国大事的编年史。
这些书籍经两位哲学家、也是孔子的追随者孟子和荀子才得以流传下来。
对东方思想史影响最为广泛的著作当首推《论语》,它同时被列入儒家学说的典籍之一。在欧洲,《论语》的拉丁语名称为Analecta,后来该书的德语名称为《对话录》。《论语》二十篇中,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语录,由其弟子编撰而成。《论语》阐述了君子的理念、对他人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为政和教育之道。在其他篇章中,描述了可以证明孔子作为君子的行为举止。其中,学习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上。《论语》开首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于学习的论述。
该书包含了孔子的四个基本概念:
-仁;
-义;
-孝;
-礼。
在儒家学说中,对这些方面的所有描述都被视为准则,只有人人都有一个与其身份相称的行为,才能保证所有人的幸福。
人分五个层次
人的五个层次在孔子这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甚至还对一个人的价值做出了相应的描述。后来,人们认为--视情况的不同,可以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判断我们究竟属于哪一种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庸人):
所谓庸人,就是仅仅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活。人们可以通过奖惩方式对其加以管教。
第二层次(士人):
士人试图控制自己的欲望,也希望能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他可被视为人道的学徒。
第三层次(君子):
君子知道,人活着的意义在于理解和实现自己的命运;也就是说,他活着是要和自己的发展机遇取得一致。君子教育自己,努力协调凡人的快乐和天命。他是尺度和中心。他是路途中的人,也就是学习的人--孔子本人就被视为君子,他的建议经常针对致力于完美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