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到儒家学说(4)

第四层次(贤人):

贤人必须不仅满足个人的命运,还要说明和解释关于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标方面的知识。他以传统为出发点,自己将成为后人效仿的前辈。

第五层次(圣人):

最高层次的人是圣人,在他那里,凡人的快乐和天命是保持一致的,他的智慧在外在的美丽和妩媚中得到体现,他仅仅为此而存在和发光。他实现了符合自己天性的机遇,出于“道”、即出于世界意义而活着,以自己的榜样为他人指明一条正确的道路。

易经:变化之书

易经为视为中国最古老的经典文献。它源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周文王时代,在远古时代流传的基础上逐渐被形成为哲学原则。于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起源学和哲学产生了,它以协调矛盾(阴阳)和承认永恒变化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古往今来的中国智者们意识到易经不可能得到最终阐释,因此才出现了大量图画似的象征符号和文字性的解释和说明。

易经也常常被欧洲人阐释。在欧洲,它大多被认为是一种预言书,但心理学家和作家们谈起该书来也是非常兴奋。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易经德译本出自理查德•威廉(Richard Wilhelm,1924年)。

易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其不断的发展由两极原则阳(天)和阴(地)确定。阴阳通过不同的组合(连续的或者断续的直线)形成八卦图(分别由三条线形组成):

-乾(天)

-坤(地)

-震(雷)

-坎(水)

-艮(山)

-巽(风)

-离(火)

-兑(泽)。

上述八卦的文字早在大约公元前2300年,由传说中的哲学创始人描述过。它的最小单位为爻:-和--,“-”代表阳,“--”代表阴,爻画交相叠加而成八卦,八卦交相叠加而成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可以折射出世上万物的基本关系及其变化(今天,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对事物典型情况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