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潮使得出国留学的整体年龄越来越“青春”。其实在国内老三届的大学生当中,就有很多都是高龄生,公费留学一般又多是出国读硕士、博士,因此年龄普遍偏大。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自费留学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中国从中学教育到高考再到高等教育竞争激烈,教育实力却又不佳,与自身的国际地位严重不相称,教育体系也屡遭诟病,因此,留学低龄化的趋势开始出现,许多有条件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教育先进的发达国家读本科,甚至去读中学。
要追溯低龄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是清政府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他们的年龄都在9~15岁之间。其中,至少有50多人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可以说,中国留学的历史是从低龄化留学开始的。但现今的低龄化留学趋势,却更多源自国内就业的压力以及教育水平的落后。在当前的家庭中,家长多以子女的教育投资为主。因此,具有国际化和全球化意识的新一代学生家长会千方百计送子女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
而伴随着归国留学人员的增多,他们的就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回归的留学人员,特别是公费留学生,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就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的海归人才都在体制外就业,主要活跃在新经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西方跨国公司的在华高管、新经济领域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留学生出身,这些高层次人才是中国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随着本土企业走出去的需要,海归人才未来还将在本土企业国际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目前已有超过30万的留学生回归,海归让中国加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也给许多传统产业注入活力。海归群体给中国带来的多元效应还体现在观念上,如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国际商业规则、国际化的思维与思想文化观念等等,影响深远。海归从政也出现了新气象。海归派从政始自清末,辉煌于民国,黯然于“文革”,复兴于当代。与历史上的叱咤风云相比,当代海归对中国政坛的最大贡献是凭借专业技能与先进理念,在政策设计与具体执行上,帮助中国经济社会与国际接轨。
30年改革开放催生了留学与海归大潮,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留学生群体也以自身的努力做出了应有贡献。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已由1978年的9.7%变成2007年的66.8%,中国已是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未来的国际化进程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因此,中国的留学与海归大潮还会来得更为猛烈,留学人员为中国发展做出的贡献还会更大。
出国留学工作,也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到不断完善的过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从国家到地方,从高等院校到科研院所,一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出国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已逐步建起,形成了国家公费、单位公费、自费出国留学三大主渠道,优势互补,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有人评价说,这一代华人留学生和海归学者对中国所做的最重要贡献,一是打破了思想禁锢;二是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第三才是带动了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
30年前的留学,更多的是公派留学,是一种不充分竞争下的、无奈的精英留学;而今天的留学,变成了全民留学、大众留学,人们有选择的自主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