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学派是三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学派,沮授、鲁肃、诸葛亮等人都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榻上策》、《隆中策》都是其中的辉煌名篇。榻上策和隆中策在地缘形势的判断上是基本相同的,并提出了大致相同的对策:占据南方险要地形,待机北伐。但是这两个地缘战略都将荆州列为自己的占领目标。对刘备来说,荆州是进攻中原伟业的战略基地;也是对东吴政权保持地缘优势的基地。荆州在他人手中则对东吴集团构成了巨大的战略威胁。当刘备集团占领汉中,势力达到全盛、咄咄逼人之时,东吴集团出于自身防御的考虑,偷袭荆州,最终占领了荆州,蜀汉只得完全退居到西南地区。夷陵之战标志着荆州问题因为归属的变化得到迎刃而解,也使隆中策筹划的天下战略中途流产。
东吴的长江防线和曹魏的江北防线相互对峙,是尽地理之利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理论的突出表现。南北部长期分裂的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大致沿着核心区域的南北界线上下移动,最北不超过黄河,长江以北是南部极限。这一范围内形成了大批重镇,如古彭城(今江苏徐州),古寿阳(今安徽寿县)、古悬瓤(今河南汝南县)、古历阳(今安徽和县)等,是南北攻防的例证。东吴和曹魏沿着广陵-合肥-襄阳一线相互对峙,形成了一条相对明确的对峙线。凑巧的是,这一条线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时出现最多的分界线。
三国时期地缘政治理论还体现在许多地方。比如汉中被曹操占领时,巴蜀一日数惊。因为汉中是巴蜀的门户,就像占领荆州的人与江东共有长江天险一样,占领汉中的人就与巴蜀共有西南的崇山峻岭了。又比如东吴和蜀汉面对曹魏的强大压力选择联盟,恰恰体现了地缘政治中"在特定区域中,弱小者常常通过联盟来对付最强大者的威胁";辽东与东吴的外交往来也符合地缘政治中"区域内力量不平衡时,弱小者具有引入区域外大国以实现势力均衡的倾向"的预测,等等。三国外交可以为分析地缘政治理论提供极好的案例。
九、三国外交谋略篇
【短歌行】(其一)
曹操(魏·武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外交谋略的精华是什么?
袁绍与公孙瓒在界桥交战的时候,巨鹿太守李邵和郡里的冠盖大族,认为公孙瓒兵势强大,都想归附公孙瓒。袁绍听说后便派遣董昭出任新的巨鹿太守,稳定局势。
董昭的任务就是防止巨鹿投向公孙瓒。临行前,袁绍问董昭:"你有什么计划吗?"董昭回答说:"一个人的思考有限,肯定不能抵抗众人的谋略。我们要招诱那些巨鹿已经起了异心的大族,需要了解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才能见机行事。计谋多出自临时,怎么能够事先得知呢?"
董昭的回答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外交谋略的精华所在:随机行事。与长期的基础性的外交战略不同,外交谋略是与具体的外交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讲的是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中国特色心理战
《襄阳记》中有一段话,恰当简要地解释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心理战。
建兴三年,诸葛亮出兵征伐南中地区。马谡给诸葛亮送行,一直送了数十里地。诸葛亮说:"我们一起共事好多年了,今天可以向我赐教平定南中的良策吗?"马谡回答说:"南中仗着地方偏远险远,长期不服从朝廷。即使我们今天打败了他,他明天还会造反。南中知道您要倾全国之力北伐,国势空虚,所以他们的叛乱非常迅速。而我们既没有力量,也不能在短期内消灭所有的叛逆。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希望您能够征服他们的内心。"诸葛亮依照马谡的政策,七擒七赦孟获,终于平定了南中地区。在诸葛亮当政时期,蜀汉南方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