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三、寻找平衡的联盟(2)

在曹操攻破荆州的时候,鲁肃就意识到这是一次染指荆州的好机会。鲁肃建议与荆州的抵抗力量联合共同抗拒曹操,同时扩大江东在荆州的影响力。鲁肃说:"若刘备与刘琮协心,上下齐同,那我们就安抚他们,与他们连结盟好;如果他们双方离心离德,我们就做另外的打算,扩大我们在荆州的利益。"于是,鲁肃以给刘表奔丧的名义前往荆州去了。

鲁肃还在路上的时候,刘琮不战举州而降;刘备又在长阪坡全军覆没。形势变化得太快了,鲁肃当机立断,临时决定将刘备作为联盟的对象,于是径直赶去当阳长阪地区。他向刘备表明了江东希望联合抗曹的意向。为了增加刘备的信心,鲁肃综论天下大势,陈述了江东的强固,劝刘备与孙权并力北向。

这可以看做是孙刘结盟的萌芽。

结盟的萌芽是鲁肃在形势危如累卵的情况下,断然作出的个人决策。裴松之就认为"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鲁肃当机立断的决策一方面是表面上说的共同抗击曹军南侵的需要,需要在东吴面临曹军威胁的情况下建立军事政治联盟。另一方面的目的鲁肃没有说,那就是乘机染指荆州,趁乱占领荆州。当然,即使鲁肃不说,聪明的刘备和诸葛亮也知道其中的利害。

再说刘备一行逃到夏口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紧急了,请让我向东吴孙将军求救。"这时孙权拥军在柴桑,在巨大军事压力和内部投降派的包围下,犹豫观望。

诸葛亮到了柴桑后游说孙权:"海内大乱,孙将军您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①也在汉水之南收敛部队,与曹操并争天下。现在曹操已经平定北方,破荆州,威震四海。刘豫州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才遁逃到夏口。孙将军您量力处之: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曹军抗衡,不如早点与曹操断绝外交;如果不能抵挡,您不如放下武器,向曹操称臣!现在您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里却犹豫不定。遇事当断不断,灾祸马上就要到了!"

孙权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反问诸葛亮说:"如果像你说的这样,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说:"刘豫州是王室贵胄,英才盖世。大家对他的景仰就像那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刘豫州坚决要抵抗曹军,如果事情失败,这是天意,怎么能甘居曹操之下呢!"

孙权被诸葛亮一激,勃然大怒:"我不能将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决定了。不是只有刘豫州才能抵挡曹操。但是刘豫州刚刚全军覆没,怎么抵抗曹操的大军呢?"

诸葛亮进一步说:"我军虽然在长阪战败了,但生还的战士和关羽水军还有上万人,刘琦的江夏驻军也不下万人。"诸葛亮向孙权详细分析了曹操的劣势,坚定了孙权的抵抗决心:"曹操大军远来疲敝。听说在追赶我军的时候,曹军轻骑兵一天一夜赶了三百余里地。"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曹军已经犯了兵家大忌了。第二,北方人不擅长水战,而曹操的水军都是荆州新投降的刘表部队,都是迫于兵势暂时投降,并非心服。现在孙将军您命令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同心协力,必定能够击败曹军。曹操被打败后,必然北还,那么荆吴势力强盛,天下鼎足之势就形成了。成败之机,就在今天了!"

孙权下定决心,派遣周瑜、程普和鲁肃率水军三万,西进与刘备会合,与东进的曹军交战。孙刘同盟正式形成,直到蜀汉灭亡为止。孙刘同盟的目的是抗曹,是政治军事同盟。

还在荆州等待孙权来投降的曹军很早就知道了刘备向东吴靠拢的情报。过分乐观的人认为孙权会顺便将刘备杀了来投降。谋士程昱却不这么认为,说:"孙权新即位,天下人都不害怕他。现在曹公天下无敌,威震江表。孙权虽然有主见,也不能独挡大军。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都是当世名将。孙权必定联合他们来抵御我军。"孙刘结盟的消息传到江陵后,曹军里一片失望的声音。但是曹军并没有对这次结盟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是开始真正的东进,准备以武力解决刘备和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