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都许后,封曹操为大将军、武平侯,封袁绍为太尉、邺侯(这也是曹操的意思)。诏书发到河北,袁绍不甘心位置在曹操之下,非常愤怒,公开说:"曹操都死过好几次了,每次都是我救存他的。现在曹操背恩,挟天子命令起我来了啊!"曹操听说了,便将大将军的位置让给了袁绍。袁绍嘟嘟囔囔地接受了大将军的官职,但拒不接受邺侯爵位。曹操自己担任司空、代理车骑将军。
袁绍这样的人可能是战术高手,但如何才能取得天下战略争霸的胜利呢?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初步统一了河北地区,整军向南,要讨伐越来越不满的老同学了。当时沮授劝阻袁绍说,河北残破,但底子好,您何不先加强内政,整备军队,同时派遣支队不断骚扰河南地区。曹操正陷入中原混战之中,底子薄,又遭受我们的不断骚扰,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到时候您再率大军一战定中原。袁绍不同意,坚持要率得胜之师马上进行主力决战。
沮授的建议不失为老成持重的战略,是基于黄河南北两派势力对比的考虑。袁绍占领的北方三州和青州大部,相比十室九空的河南地区来说,受战火毁坏较小;袁军扫荡河北,不论数量、战斗力、经验和斗气都超过曹军;袁绍本人家族鼎盛,声望贯于南北,吸引了大批文人武将。袁绍就是从如此的实力优势中获得了立即决战的勇气,而沮授认为可以凭借这样的优势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方法一是整顿内政,在实力上给曹操巨大压力;二是派兵骚扰。
在决策之初,我们很难说袁、沮两人谁对谁错,但是袁绍本人素质之低使他走向了失败。
曹操整军迎战。"四战之地"的特殊地缘这时给曹军带来了巨大束缚。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怎么防守?中原一马平川,处处都可能是敌人的突破点。曹操判定袁军的主攻方向是越过黄河,扑向许县,于是采取了重点防御的对策。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曹操抢先派遣臧霸率领近万人入青州,占领齐、北海、东安等地,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并派人镇抚关中,稳定凉州,巩固左翼。
曹操自己则率兵防守正面,总兵力一万多。其中于禁率兵驻扎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东郡太守刘延进驻另一个重要渡口白马,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曹军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东北部)一带筑垒固守,构筑第二道防线。恰好在这时,张杨被部将杀死,河内陷入内乱。曹操派遣徐晃、史涣出兵渡过黄河,拉拢一派,打击一派,在黄河北岸建筑了据点,改观了自身的防守局面。
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二月进军黎阳。黄河中流形成了十比一的主力决战态势。
袁绍在决战前后也没闲着,展开了密集的外交穿梭。他的外交对象就是分布在曹操四周的大小势力,希望能够形成四周夹击河南的形势。
袁绍外交工作的第一个对象是盘踞在南阳地区的张绣。张绣势力是西凉军团的分支,张绣的叔叔是董卓部将,在关中大乱的时候"就食"南阳。张绣继位后,与刘表结盟,与曹操为敌。曹操与张绣展开多年的拉锯战,损失了自己的爱子、侄子和爱将典韦,还是奈何不得张绣。袁绍派人给张绣和谋士贾诩书信,相约结援,共击曹操。张绣愿意与袁绍同盟,正要签约的时候,贾诩却对袁绍的来使说:"你回去谢谢袁绍。告诉他,袁家兄弟都不能相容①,还怎么能容天下呢?"袁绍的使节被赶跑了,双方的外交大门就这样被关闭了。
张绣事后吃惊地问贾诩:"何至于如此呢?那现在怎么办?"贾诩建议张绣归降曹操,并列出了选择曹操的三大理由:"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袁绍强盛,我们以少从之,最多就是个小伙计,不会受到袁军的重视。曹军众弱,得到我们这支力量一定很高兴,一定会很重视,其宜从二也。有霸王之志者,肯定会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降曹军。曹操喜出望外,不仅尽释前嫌,还对张绣等人加官晋爵,委以西南方向的重任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