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曹操体现出一位领袖的魄力来。他不顾谋士、武将对许攸的怀疑,亲自领军五千人连夜偷袭乌巢,一举得手。袁绍看到乌巢的熊熊火光后,还对长子袁谭说:"曹操取我粮道,我就去拔他的大本营。这样他即使偷袭得手,也无家可归了。"袁绍一方面派张、高览攻官渡,一方面派军迎战曹操。结果曹操再次击败袁军,而张、高览两人却没有击败留守官渡的曹洪,干脆率众投降了。消息传到袁军那儿,军队大溃。袁绍与袁谭父子两人只率领数百骑兵渡河退回河北,其余袁军全部投降。有数据说曹操仅降军就活埋了八万人,《三国志》为了照顾曹操的形象,说这些袁军都是"伪降"的。
官渡一战,袁绍主力被悉数歼灭,人才被扫荡一空。战时,河南各郡动荡不安,部分地区还暗地投降了袁绍;战后,河北各地则纷纷反叛袁绍,向曹操示好。黄河南北的实力对比开始向着有利于曹操的方向转化。史学界承认,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人们往往将官渡之战看做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奇迹。其实,袁绍的所谓"多",所谓"强"是一种假象。战前,曹操的战略非常成功,只是尚未转化为现实的物资储备和军队数量而已。随性、轻浮和优柔寡断的袁绍,与坚毅、稳重和谋略过人的曹操过招,失败的可能性极大。其实,袁绍从一开始步步不顺,就暗示了失败的命运。所以说,中国历史在官渡并没有上演一场奇迹。
曹操在消灭了袁绍后,占领了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全部和扬州、荆州的北部,并威服关中、凉州和辽东地区,地缘形势大为改观,真的是带甲百万、雄视天下了。下一步向何处去呢?
三、寻找平衡的联盟
【门有万里客】
曹植(魏·陈王)
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兵临城下的结盟
建安十三年(208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中国失去了统一的机会。人们再一次见到大一统王朝是三百七十三年以后的隋朝了。
这一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刘备放弃了新野南逃,曹军直扑襄阳。大军还没到襄阳,刘表就病死了。即位的小儿子刘琮在亲曹派的鼓动下,派人求降。逃到樊城的刘备面临被夹击的危险,再次向荆州的物资基地江陵方向撤退,沿途掠夺了许多百姓和物资。曹操再次显露出政治家的本色,不按常理出招,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曹操连夜狂赶三百多里(他还真是一如既往地重视刘备啊),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并歼灭了刘备的主力。刘备、诸葛亮率领一眼就能数清楚的残军摆脱追兵,改道退向夏口(今武汉市)。曹军占领江陵后,大军密密麻麻地沿江向东推进,在长江中流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军事阴云。
曹操收编了荆州部队,尤其是数一数二的水军后,总兵力达到三十至四十万人,其中用于第一线的主力部队接近二十万人。刘备在夏口会合刘表长子刘琦的驻军后,拥有将近一万军队。这一万乌合之众就是抵抗二十万曹军的全部军队。
曹操显然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荆州战役的胜利。他的目光超越了夏口,投向了江东。
贾诩进言说:"主公昔日破袁氏家族,现在收服江汉地区,威名远著,军势盛大。如果我们现在利用荆州的富饶,整顿吏士,安抚百姓,使大家安居乐业,就可以不劳大众而征服江东了。"
曹操听从了他的进言,在荆州开始了骄傲的等待。他相信完全可以凭借破荆州的余威,不战而屈服江东,于是在荆州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战术。一方面他以大军压境,对江东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一方面派使者出使江东,希望能够和孙权会猎于吴会。《江表传》记载了曹操给孙权的书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将书信给群臣看,群臣们没有不震惊失色的。江东内部投降声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