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十、外事四夷的延续(1)

十、外事四夷的延续

【赠秀才入军】(其一)

嵇康(魏·中散大夫)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延续:北方及西域

很早以来,罗马军团在中国的后裔就进入了史学界的研究视野。

近年,兰州大学生命遗传科学院主持了一项耗时两年完成的甘肃罗马军团后裔的DNA鉴定研究。鉴定结果显示:罗马军团后裔聚居的甘肃折来寨村民提交的血样全部为中亚和西亚血统①。

公元前60年,罗马执政官兼叙利亚行省总督克拉苏率领七万罗马军队,进攻安息,希望拓展罗马帝国的疆土。途中克拉苏就地雇佣士兵,补充沿途的兵力消耗。当年盛夏,罗马军队在沙漠深处被安息轻骑兵击败。激战中,大约有一千余士兵成功地突破了包围,向东逃亡。这些罗马杂牌军最后来到了汉朝。

这批背井离乡的士兵在中国重操旧业,做西域郅支匈奴的雇佣兵。

陈汤征讨西域的时候,就看到了这支奇怪的军队:"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一千人组成正方形队列,用盾牌把队伍包裹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然后喊着口号迈着统一步调往前走。"远战时,他们就投掷长矛;待敌人近了,他们就平举长矛集体刺杀;肉搏时,他们丢弃长矛和盾牌,使用短刀。以罗马战术武装起来的这支部队遭到了汉朝重骑兵部队的毁灭性打击。一千人的战阵只剩下一百多人,被汉军俘虏。这件事记载在《汉书·陈汤传》中。汉朝将这百余名罗马士兵安置在骊县(今甘肃折来寨)。

罗马战阵的身影最后一次出现在中国史书上是在《三国志》中。马超率领的西凉军团吸收了罗马兵团的战法。在渭南战役中,西凉部队聚拢成战阵,密集使用标枪,给曹操率领的中原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杀伤,西凉军团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西凉军团中的部分西凉兵甚至是当初罗马士兵的后裔。

西凉军队的罗马战术是他们长期在河西走廊乃至西域地区与域外的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河西走廊和西域是中原王朝对外交往的传统平台,它们和长城沿线构成了中原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舞台。不论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农业区域的侵压还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活跃,都是在这一条线上展开的。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对外军防、边疆治理、外交往来的主要精力,几乎都投向了王朝疆域的正北和西北方向。直到近代清王朝产生"海防"与"塞防"之争后,中国对外交往的眼光才从西北和正北调整到浩渺的海洋,关注那些从海上来的外交对象。

那么现在,我们需要和东汉末年及三国时的人们一样,去关注西北、正北的外交事宜。

《三国志》中有关对外交往的史料主要集中在第三十卷《乌桓鲜卑东夷传》,头一句话就是"书载"蛮夷猾夏",诗称"狁孔炽",久矣其为中国患也。"这里祸患中原的少数民族主要指的是西北和北部的匈奴和续之而起的鲜卑、乌桓等,也包括羌、氐等民族。两汉一直惨淡经营北方,依然没有解除北方异族对中原的威胁,更谈不上在北方建立稳固的统治。可贵的是,两汉在正北和西北的努力遗传给了三国政权。混战的三国幸亏继承了两汉在北方的影响力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西域都护、乌桓校尉、匈奴中郎将等),自然还有那条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才保持了中原王朝与北方、西域的交往,并延续了与更遥远的民族、政权的关系。

秦、汉以来,匈奴称霸蒙古高原,胁迫西域,久为北方边害。到三国时期,匈奴已经衰落,鲜卑成为续起的霸主。鲜卑民族凝聚力强,军事力量大,与中原王朝的交叉往来更甚于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