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七、首鼠两端的辽东(2)

公孙度出身太低,又是以小吏为起点,自然被辽东的世家大族所轻视,大户人家都看不起他。刚好当时的代理襄平县令公孙昭征召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服役。公孙度就职后以此为借口,逮捕了公孙昭,将他在襄平街头残杀示众,当地的豪强田韶等人依然不服。公孙度一口气将上百家世家望族都一一杀戮殆尽,震动辽东,建立了绝对权威。

公孙度同时幸运地取得了对外作战的一系列胜利。向东,他战胜了高句丽;向西,驱逐了乌桓。他开始在新占领地区设立郡县。公孙度还利用发达的航海,派兵渡过渤海海峡,占领了青州的东莱等郡县,设立所谓的"营州",派官驻守。史载"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威行海外"①。

实力强大后,乱世中的军阀总有非分之想。公孙度看到中原地区群雄割据,争战不断;朝廷衰落,对辽东不闻不问;于是对亲信柳毅、阳仪等人说:"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这句话很值得琢磨。它表明公孙度对自己的实力还是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他所谋取的只是"王",对于率军一统天下南向称帝是不敢奢求的。一方面,公孙度潜意识里牢固地将辽东视为中国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公孙度对以辽东之力征服中原不抱幻想。

《魏书》可能出于丑化公孙度的目的,说公孙度对柳毅、阳仪两人说的是另外一番话:"谶语说"孙登当为天子"。本太守姓公孙,字升济。升就是登的意思。"(孙权刚好有个儿子叫孙登,很受孙权宠受。谶语的对象极可能是孙登。)裴松之将这段话附在了陈寿记载后面,但不足信。

奇怪的是,襄平城适时出现了祥瑞。襄平的一个社里(延里社)出现了一块长着三个小石头的大石头。有人就对公孙度说:"这是汉宣帝时期的冠石。出现祥瑞的地名与您的父亲同名。这是天意啊,上天赐予您土地,将会有三公辅助您。"公孙度听后很高兴。原来的河内太守李敏,是郡中知名的退休官员。李敏非常厌恶公孙度的所作所为,害怕他加害自己,就率领家属入海避难。公孙度大怒,竟然挖掘李父坟墓,剖棺焚尸,诛灭了李氏宗族。

之后公孙度将辽东郡分为辽西、中辽、辽东郡,置太守,在这之上设立平州,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公孙度追封公孙延为建义侯,假称皇命在襄平城南设立汉二祖庙和公孙家族宗庙,郊祀天地,稽查田地,整编军队。公孙度乘鸾路,戴九旒,旄头羽骑,俨然皇家派头。

曹操控制的朝廷忙于征战,对公孙度采取顺水推舟的态度,遥拜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了事。公孙度还很不高兴,说:"我都已经是辽东王了,谁稀罕做什么永宁乡侯。"

建安九年(204年),公孙度死,公孙康嗣位。作为第二代君主,公孙康名垂青史的是他在曹操和袁氏残余的战争中运筹得当,维持了辽东政权的发展。

建安十二年,曹操追击袁氏残余,袁熙与袁尚两兄弟并乌桓残余投奔辽东,这给辽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之前辽东政权一直没有与中原割据势力较量过。袁氏残余力量的到来,带来了中原的血雨腥风。当时就有谋士向曹操建议,乘机以追击二袁为名,派兵收拾了公孙康势力。逃亡辽东的袁氏残余也不是什么善良之辈,《典略》说外来的袁尚势力试图在公孙康会见时出其不意,孤注一掷擒杀公孙康,取而代之。袁熙等人对这个政变计划还颇为赞同。

公孙康的选择余地很小,不是联袁抗曹,就是联曹灭袁。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四州、袁氏兄弟逃亡辽东的情况下,大势已经定了,联袁抗曹其实就是独立抗曹。袁氏兄弟能够帮助的就是协助纠结袁氏在北方的残余势力和影响。而让公孙康独立对抗曹操,胜负非常明显。因此,联袁抗曹是公孙康所不愿意的,那么就只有联曹灭袁一项选择了。公孙康只要将逃亡到辽东的袁氏兄弟和乌桓的几千人拿下,交给曹操就行了。但是,联曹也意味着独立性的丧失,结果极可能是消灭了袁氏兄弟,倒把曹操大军给引进来了。公孙康最怕自己献出了袁氏兄弟的首级,曹军驻扎进来了,用刀指着自己的首级了。独立性是割据军阀最切身的利益,因此联曹抗袁的选择看来也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