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我们从战术上分析诸葛亮的计划。诸葛亮的计划有两个优点:一,沿途都是大道,便利大军运动,也便利粮草输送;二,陇右魏军诚如魏延所说的,兵力既少又分散,容易取得成功。北伐初战的成功不仅可以鼓舞士气,而且可以拓展人口和领土。但是诸葛亮的计划也有明显的缺陷:一,道路遥远,时间较长。得知消息的魏军有充分的时间向战区派出援军;二,陇右一马平川,防御不易。蜀汉军队刚占领陇右就要在这片大地上与蜂拥而来的曹魏军队陷入长期作战。这对人数上处于劣势、粮草不济的蜀汉北伐军来说,决不是战术上的好选择。
事实证明,蜀汉每次北伐陇右,都没有抓住陇右兵力分散的暂时优势,魏军主力都及时出现在蜀汉北伐军面前。从战术上看,诸葛亮计划和魏延计划都有重大缺陷,难分优劣。相反,如果魏延冒险成功,"光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计划就完成了一半。
诸葛亮的计划不仅稳重,而且是综合考虑了天下大势和蜀汉实力后的选择。魏延的计划太冒险了,不管成功失败与否,都将蜀汉和魏国的主力决战提前了。这等于是冒险,是处于实力对比劣势地位的弱国所不希望看到的。尤其是蜀汉的国力实在太弱小了,即使占领了关中,诸葛亮也没有信心取得与曹魏主力决战的胜利。
诸葛亮一再经略陇右,是希望拓展蜀汉领土,增加蜀汉在推迟到来的蜀汉和曹魏决战中的筹码。陇右地区拥有四大优势:一,陇右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半农半牧经济显著。它可以为蜀汉提供人口和土地。二,陇右地区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桥梁。占领陇右还可以为蜀汉提供商贸利益。三,陇右民风好勇尚武。西戎、氐、羌等民族以游牧射猎和强健勇猛见长,陇右的汉人也粗犷悍厉、果敢勇猛、轻死重义。陇右地区可以为蜀汉提供勇敢的战士。四,陇右地区地势高于关中,更高于关东,可以在战略上俯视东方。以强壮凶悍的骑兵配合训练有素的步兵,居高临下向东进攻远比以步兵出秦岭,胜算要高得多。
东汉末年的历史证明,西凉兵团之所以能够纵横关中乃至中原多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士兵战斗力强,素质优于东方。而且蜀汉军队收降了马超家族的残余军队,马超家族在陇右素有威名,这些都是诸葛亮进军陇右的有利条件。
诸葛亮经略陇右的目的是控制河西和凉州,依靠西南和西部的力量,将《隆中策》中的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战略修改为凉州和益州两路居高临下的进攻。这是诸葛亮在蜀汉局限在益州一地,联盟东吴的现实情况下所做的修正。荆州不可复得,益州不足以吞并天下,因此选择地域广袤、扼守东西、民风剽悍的凉州来代替荆州。
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的七年间,诸葛亮每年都在实践自己进军陇右的计划。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派赵云、邓芝率偏师作为疑兵,前据汉中的箕谷,扬言由斜谷进攻,以吸引和钳制关中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出汉中西北,进攻祁山、西县,以夺取陇右。夏侯简直是丢岳父曹操的脸,一战即被击败。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归蜀,关中震动。魏明帝亲自西镇长安,命张为前锋,率主力迎敌。诸葛亮派马谡督诸军为前锋与张战于街亭。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作战方针,在街亭大败。街亭失利后,佯攻部队赵云、邓芝疏于戒备,在箕谷与魏将曹真对垒时以优势兵力失利,烧毁栈道退却。诸葛亮不得不放弃三郡,迁移西县百姓千余家退回汉中(这也表明蜀汉国力之弱,极需要人口)。回到汉中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同时请示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以表示承担战败责任。
得到诸葛亮北伐消息的同盟国东吴在东线发动的夏季攻势却取得了胜利。张率主力东下进攻东吴,关中空虚。诸葛亮闻讯,上《后出师表》,于冬十二月越散关围陈仓。但这回蜀汉事起仓促,而陈仓守将郝昭防守得当,诸葛亮包围陈仓近一个月而没有攻下。魏国救军将至,粮草不济,诸葛亮不得不再次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