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五、巴蜀慷慨北伐行(6)

当年,蜀军由成都出发,集结在汉中阳平关附近,等待进攻的时机。四十六岁的诸葛亮离开了成都,从此长年征战在外,极少回到首都,最后身亡五丈原,安葬于今陕西勉县。

当时曹魏镇守关中的是驻屯长安的驸马、安西将军夏侯。诸葛亮在南郑与属下们筹划进军方案。镇守汉中的魏延说:"听说夏侯年少,凭借是曹操的女婿才得以镇守一方,他为人胆怯而无谋,现在如果派给我魏延精兵五千人,负粮五千,直接从褒中出兵,循着秦岭东进,出子午谷不过十天就能到达北边的长安。夏侯知道我军到了,肯定会乘船逃走。长安中就只有御史、京兆太守等人了,可以一战平定。关中地区的粮仓和百姓积累的粮食足以供给我军的粮草。等曹魏在东方的部队集合起来西进大概需要二十天,那时候诸葛公完全可以从斜谷率大军来到长安与我会合了。如此,我方可以一举占领咸阳以西地区。"

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太冒险了,不如从平坦大道西取陇右,平稳无虞。所以诸葛亮在世时没有用过魏延的计谋,一直坚持从祁山出陇右,经略陇右。

《魏延传》说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都坚持自己东进直取长安定关中的计划。他希望能够领兵万人,与诸葛亮从不同的道路会师于潼关,就像当年韩信和刘邦分兵取天下那样。诸葛亮每次都不同意。据说魏延认为这是诸葛亮胆怯,还感叹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在这里,我们需要详细比较诸葛亮和魏延的计划,因为这关系的不是战术的问题,而是战略的问题。简单地说,诸葛亮计划先夺取陇右,仔细经营,再伺机而动;魏延的计划是直取长安,先夺取关中,直接"还于旧都"再与曹魏的东方主体相抗。

从历史上看,关中地区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秦、汉两朝就是以关中地区为根据地,连接巴蜀,再东进统一天下的。陇右是典型的边疆地区,华夷杂处,在人口、经济基础、对中原的意义上均无法与关中地区相比,它之前都在有志中原的政治家的视野之外。攻占陇右给人的感觉是,这可以增加巴蜀地区割据的筹码,但也仅仅只是距离中原近了一丁点儿而已。而且长安是汉朝的旧都,攻占长安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和政治意义。对于一心宣称"光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蜀汉来说,魏延的计划积极主动,对曹魏构成直接而巨大的打击;而诸葛亮的计划显得偏题了。因此从历史上看,魏延计划优于诸葛亮的计划。

再从战术上分析魏延的计划:魏延计划的关键两点是迅速占领长安和扼守潼关。魏延占领长安和潼关后,可以凭借潼关的关隘,以少量军队抵抗关东曹魏军队进入关中。魏延的前锋可以保证坚守重要的长安和险要的潼关、武关、蒲坂等地,从点上占领关中。同时诸葛亮的主力也适时赶到了,进入关中各地,从面上占领关中地区。同时魏延计划的有利因素还有三点:一,曹魏关东军队集合西进需要二十天时间,完全可以为诸葛亮主力创造从大路进入关中的时间;二,曹魏在陇右和河西走廊地区兵力零散,完全可以被诸葛亮北伐军各个击破;三,关中的良好经济基础可以解决北伐军的粮草供给问题。这对于兵力有限、粮草供给不济的蜀汉军队来说,魏延的计划可以解决先天的两大缺陷。

但是魏延计划有三大缺陷:一,魏延前锋穿梭在崇山峻岭的小道上,极容易遭受事先知道计划的曹魏军队的伏击;二,长安是曹魏在关中地区的首府,是经济基础和军事中心。夏侯虽然没用,但是率领数万军队坚守城池高大宽厚、粮草充实的长安,在五千蜀汉前锋的进攻下不至于一触即溃。一旦魏延前锋困于坚城之下,就只有面临被曹魏主力合围的命运了。三,最大的问题,曹魏军队的动员和集合时间真的需要魏延计算的二十天吗?曹魏首都洛阳离潼关只有一天距离,万一洛阳的禁军亲自西进,魏延前锋即使占领长安也没有时间接收潼关。套用刘峙在淮海战役中的一句话:"太冒险了,国防部不会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