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富兵强者胜出
【对 酒】
曹操(魏·武帝)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根深蒂固制天下
有一个艾奇逊式①的预言一直萦绕在曹魏的上空。
那就是诸葛亮在《隆中策》中指出的"北方诚多务也",一旦"天下有变",南方就可以兵分多路,北伐曹魏。那时候,曹魏被内部事务所困扰,南方一定能够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东吴对天下形势的估计也大致与此相同,期待着北方的曹魏出现内乱,便利南方的进攻。
"北方迟早有变",这成了当时各方的共同认识。
诸葛亮和东吴是根据东汉末期的乱象做出的判断。中国历史之河流淌到三国初期的时候,天下大乱都起于北方。北方是天下矛盾积累和冲突爆发的舞台,是国家乱局的发源地。而蜀汉所在的西南和东吴所在的江南则相对是世外的桃源。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曹魏刚刚立国的时候,北方荒凉混乱的景象也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块土地是不会得到长治久安的。
《晋书·地理志》记载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汉朝的户口数目是:10 677 960户,56 486 856人,这是文献记载的东汉户籍人口的顶点。此后由于灾荒频繁、疾疫流行,加上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人口锐减。尤其是东汉末年的残杀,致使两汉的人口中心黄河流域出现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的惨景。三国初期中国的编户数量减少到汉唐间最低点②。侥幸生存下来的中原百姓也要继续与民族仇杀、遍地饥馑和赋税徭役作坚决的斗争,尽力避免被杀死、饿死、渴死,甚至是被其他人吃掉的命运。
曹魏因为人口稀少、经济衰退和民心慌乱而引起政治恐慌非常正常。在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三国,人口是国家实力的基础要素。没有人口,就没有赋税、徭役和军队的来源,土地再广也没用。当时三国征战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掠夺人口。早的有曹操将汉中的人口迁徙到关中去,填充因为关中十几年战乱所荒芜的土地。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时候,又迁徙西县上千户人家去充实汉中地区。东吴屡次出兵也都以掳掠人口为重要目标,孙权甚至派船队去东北地区掠夺人口。司马懿平定辽东后,"中国人欲还旧乡恣听之",鼓励原来逃难到辽东的中原人口回迁;灭蜀后,曹魏也"劝募蜀人能内移者,给廪二年,复除二十岁",公开招募巴蜀人口去中原地区;司马炎灭吴后,"将吏渡江复十年,百姓及百工复二十年",形成一场罕见的人口大回迁的浪潮①。因此可以说,曹魏虽然占领了一半的国土,经济基础扎实,但是极其稀少的人口和遭受严重破坏的土地并没有使它在最初的政治对峙中占据优势。
曹魏立国之初的形势是严峻的。首先,曹魏是以疲敝之地、消极之民来抵抗相对完整、士气高昂的蜀汉和东吴。蜀汉和东吴相比是"国险民附",结成联盟,跃跃欲试要瓜分曹魏。曹魏则要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社会治安恶化问题、人口增加问题、政府开支不足问题和国防形势紧张问题等等。曹魏就像是一艘粗大笨重、锈迹斑斑的旧船,而敌人则是两条短小精湛、轻装上阵的快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