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节:六、割据南国第一朝(1)

蒋琬对南北对峙的局势判断是客观而相对悲观的,他常常为自己主政后蜀汉局势难以有所突破而寝食难安。他对攻取天下的设计基本上是"老生常谈":一是继续与东吴联盟,希望能够东西协同,并力灭魏;二是继承了诸葛亮经略陇右的战略主张,建议派遣姜维加强对陇右的工作。如果这两项事情处理好了,等待虚无缥缈的"东北有事"情况出现,蒋琬认为可能局势就有所突破了。

姜维则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积极性和图谋陇右的思想。他熟悉西北风俗,对自己的才能和武力非常自信,所以计划招诱羌、胡诸部落作为羽翼,截断曹魏的右翼。但是姜维每次想大规模兴军的时候,续起主政的费就制约他的计划。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费每次授予他的军队都只有一万人左右。费对姜维说:"我们的才能远远比不上诸葛丞相,丞相他尚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是我们啊!我们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不能希冀侥幸而将国家成败决定于一场冒险啊。如果主力决战失败,那时候大家就悔之不及了。"费的主政思路是在蒋琬的基础上又向着稳重保守的方向退了一步。他们俩都是老成持重的治世之人。

姜维以少量兵力在陇右地区取得了一些战术成功,却离撼动曹魏的西部局势还很远。而姜维的连年兴兵,客观上加剧了蜀汉的国力衰弱。这是诸葛亮之后的主政者不愿看到的。

随着权威统治和高度集权体制的消退,蜀汉内部的派系之争和不同政论开始出现。首先是宦官开始掌权,大有重蹈东汉末期覆辙的架势。刘禅亲信宦官黄皓,继承费的董允在世时,每次见到黄皓都严厉训斥他,压制他的官职,防止宦官干政,所以黄皓早期不能有所作为。董允之后,战争体制进一步瓦解,部分朝臣和将领开始与黄皓相勾结,宦官干政局面终于出现。其次,姜维仿效前人,常年领兵在外。他也想除去黄皓,但遭到刘禅的反对。黄皓因此忌恨姜维,在部分将领的鼓动下琢磨着夺去姜维的兵权,废黜姜维。姜维知道自己为朝廷所忌,更是坚持常年领兵在外了。最后,蜀汉内部的坚守论调、投降观点频繁出现,在外交战略、军事战略上再也形成不了诸葛亮时期的统一观点了。

263年,魏军三路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大军,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险道南下,于这年冬包围了成都。邓艾偷渡阴平关是刺向蜀汉的一把尖刀,但是当时成都城池坚固,军队数万,完全可以与人马不足一万的邓艾决一死战。蜀汉朝廷战、降、逃决策不定。最终在谯周等投降派的劝说下,刘禅纳印出降,蜀汉灭亡。

六、割据南国第一朝

【别诗二首】(其二)

应 (魏)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据长江所及而守

东吴早期的战略决策者都很短命,孙策、周瑜、鲁肃、吕蒙等人都是英年早逝。

战略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政策方针,立足长远,需要得到长期的贯彻执行。因此孙策等人的战略意图并没有得到后人忠实的贯彻执行。周瑜、鲁肃、吕蒙三人先后主持东吴的荆州事务,但政策差别极大,可见个体生命力对战略的重要影响。吴国外交战略的真正制定者是孙权。孙权活过了古稀之年,主持东吴大政超过半个世纪,充分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和经验。

东汉末年,天下纷扰,群雄并起。孙坚、孙策父子乘势而起,割据江东。孙策遇刺临终前,嘱咐孙权说:"弟弟,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有江东,我比不过你。"当时孙策刚占领江东各郡,"保有江东"是孙策为东吴确定的立国之策。正如前文分析的,缺乏荆州的江东就像不戴盔甲上阵的战士,如果敌人掌握荆州,对江东造成君临之势,是江东极为郁闷的事情。江东如果想尽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进占荆州。因此,"保有江东"只是争霸天下的基础。

孙权始终以天下为念,上台后积极外拓。鲁肃初见孙权就在《榻上策》中向孙权建议"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最后建号帝王,统一天下。占领长江全线、尽有大江所及,一开始就是东吴追逐霸业重要而迫切的步骤。孙权在站稳脚跟后,就发动了对江夏黄祖的征伐,既为了报父仇,也是为了尽有长江所及,改善自己的政治军事形势。孙权将哥哥的"保有江东"发展成为了"据守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