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六、割据南国第一朝(2)

夷陵之战以战争形式解决了荆州的归属问题。战后,东吴实现了尽有长江的战略目的。这也是吴、蜀重塑结盟和长期协同友好的重要基础。荆州地区虽然依然重要,但已经不是三国争夺的焦点。除了东吴末期外,东吴始终牢固地镇守着荆州。南北对峙时期,南北之间的战争主要集中在祁山、淮南等地区。孙权接下来思考的问题是:"东吴的土地东西相距万里,同时长江和大海也都需要防守。曹魏观衅而动。这些都对东吴的防守提出了挑战。"

起初孙权驻在武昌的时候,想还都建业。但是孙权考虑到境内的长江水道溯流两千里,如果驻守东端的建业,长江沿线某点一旦出现警报,将赶不及救援。因此,他对定都建业心存怀疑。

后来,孙权在夏口坞中召开百官大会,讨论这个重大问题。孙权说:"各位文武大臣不要拘束权位。只要有想法,大家都要为国知无不言。"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有的说应该加强中部重镇夏口的防守,有的建议在长江水道中设置重重铁锁加强防守。孙权觉得都不是好方法。

当时张梁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军官,站在角落里。这时他越席到前面,建议说:"小臣听说"香饵引泉鱼,重币购勇士"。我认为现在首先应该加强赏罚,言必行,行必果,鼓舞士气。其次是派遣兵将进入荆州北部,主动骚扰进攻,与敌人争利。如果有所收获,北方对长江沿线的压力会大大降低。第三,在武昌驻扎精兵万人,任命智略出众的人为统帅,严整军备,一旦有事可以左右支持。最后,建筑甘水城,储备小型船只数千艘,作为预备力量。我们东吴这样开门迎敌,敌人反而不敢来了。"孙权非常赞同张梁的计划,当即越级提拔张梁,不久又任命张梁为进军荆北的沔中督军。

张梁的计划是建立积极主动、多线立体、点面结合的长江防御体系。东吴的长江体系就是按照这一思路建立的。一言以蔽之,东吴的国防战略就是"守江而争淮"。

先说守江。有人会奇怪,东吴为什么一开始就将自己设定为防守方?从夏、商、周到东汉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都是偏远野蛮的地区。即便南方在战乱中保存较好,中原地区依然对江南保持着明显的优势。同时,东吴政权的建立依赖江东大族的支持。江东的吴会是孙氏的起家之地,是江东大族的根基,是东吴经济与军事实力的主要来源。这就好像黄淮流域的汝、颍、谯、沛等地是曹魏发家的基础和政权的支撑一样。因此,东吴首先要保持江东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长江与吴会唇齿相依,既不可不守,也利于吴会的就近支持。这也可以解释孙权为什么下定决心将首都确定在东端的建业。

东吴的长江防守是全线防守。"凡边要之地皆置督。"赤壁之战后,东吴沿江建立了一系列的军镇,之后成为定制。东吴先后设置了二十几个军镇,设督统帅。在军镇的基础上,东吴将长江防线分为三个区,从西到东依次为江陵防区(总兵力约五万人)、武昌防区、建业防区(总兵力约十三万人)。

江陵防区主要在荆州西部,其中重要的军镇有建平、西陵①、夷道、乐乡、江陵、公安、巴丘等,以江陵为核心。东吴的重要将领朱然、朱绩父子、步氏家族、诸葛瑾父子就是江陵防区的主要将领。防区后期则主要依赖陆抗的勉力维持。

武昌是孙权在221年新建的郡。据《孙权传》记载,当年,"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浔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此后武昌长期作为留都,名将陆逊长期驻守此地。以武昌为核心,夏口、陆口、柴桑等为要塞,构建了长江中段防区。

建业防区从皖口到大海,保卫的是东吴政权的核心地区。吴、京口、建业等中心城市都在这一防区,因此东吴对建业防区极其重视。孙权后半生亲自坐镇建业防区,频繁抽调重要将领驻守建业,并征伐山越人充实军队。贺齐、吕范等人既是征伐山越的佼佼者,也是该防区的主要将领。水陆重要基地濡须坞就在建业防区管辖内。《孙权传》载:"(建安)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可见211年前后是建业防区开始筹建的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