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一、 帝国的外交遗产(3)

遗憾的是,在国家发展的宏观方略上,董卓却没有任何行动。对于困难重重、处于风烛残年的东汉王朝来说,拨乱反正已经满足不了发展需要。它需要系统的、客观可行的全面改革。然而占据天时、地利和人和的董卓集团没有做好全面改革的准备,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董卓的所作所为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进行的。在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他主导了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次皇位更迭。当时在位的汉少帝刘辩是汉灵帝的长子,是何进的外甥,尚未成年。董卓以他无能为由,逼迫群臣同意更换皇帝,立灵帝的幼子、陈留王刘协为帝。刘协即位,做了汉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逊帝刘辩不久即被董卓毒死。

这只能被看做是董卓通过废立来巩固权势、操持朝政的手段。对于奄奄一息的病人来说,这样的折腾完全是有害的。在拨乱反正之初,选择支持董卓的士人阶层经历皇位更迭后,马上转到了董卓的对立面来。他们原本是在重尊皇权的旗帜下聚拢在董卓周围的,但是董卓的实际行动与他们的心理预期背道而驰。董卓的举措尽管为自己获得了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自以为权势牢固,天下威服,却只是无端地授人口实,四面树敌而已。

之后除了废除五铢钱,更铸小钱,希望改革业已崩溃的国家财政外(结果因为钱品恶劣,导致物价飞涨),董卓集团所掌控的朝廷毫无其他作为。相反,军阀的残暴不法逐渐显露出来。

190年二月,董卓军队在阳城赶上当地居民的社赛庆典,四方居民都聚集在社里。董卓军竟然对社中居民发起进攻,杀死了所有的男子,夺取车牛,装载妇女和财物。部队将斩获的男子头颅系在车辕轴上,浩浩荡荡地返回洛阳,宣称攻贼大胜。进入开阳门后,部队将所有头颅堆积起来焚烧,将妇女分给士兵作为婢妾。另外,据史书记载,董卓法令苛酷,用刑很重,冤死者数以千计。"百姓嗷嗷,道路以目。"史书上甚至还有董卓本人奸乱宫女甚至公主的记载。

同年,关东十八镇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此时董卓又做出了荒唐的决策:迁都长安。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虽然人多势众,但是整天高谈阔论,饮酒作乐。他们讨伐权臣是假,割据谋利是真。董卓完全不用怕他们,也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军事威胁。

董卓的迁都决策和扶立汉献帝的举措一样令人费解。他何以在既没有受到威胁,又势力完好的情况下退入关中地区,舍弃具有重要政治价值的首都洛阳呢?

可能是他想放弃四处难守的洛阳,全力经营易守难攻的关中地区;也可能是想西退接近凉州老家。总之,董卓竟尽徙洛阳人口百万前往长安。一路上百姓们在步骑兵的驱赶下,互相踩踏,加上饥饿、疾病和寇掠,积尸盈路。董卓自己留驻洛阳,指挥对首都洛阳的焚烧工作,使洛阳城方圆二百里成为一片废墟。董卓的爱将吕布则挖掘了东汉各座帝陵和公卿们的冢墓,掠夺珍宝。董卓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我们可由他在退居关中后所做的一件事获知其原因。

董卓在封地建筑了巨大的坞堡,高厚有七丈,号曰"万岁坞",其中囤积的谷物可以食用三十年之多,还有数不胜数的珍宝。董卓志得意满地对亲信们说:

"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区别政治家与军阀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他有没有对国家宏观发展的大政方针的思考。

但董卓一生的追求就是拥有封地、粮食和珍宝,过安逸享乐的生活,至于控制朝政、号令天下都是附加要求而已。他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微观的个人利益和争权夺势的技巧,根本就没有思考过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东汉王朝在即将没顶的时候,将命运系托在这样一个军阀手中实在是历史的悲剧。

这位军阀先辈,在关中越来越残暴,最后于192 年死在了亲信王允和吕布发起的内讧之中。但是他所率领的凉州军团,包括李、郭汜、张济、段煨、董承等人,继续为乱关中地区,致使两三年后关中无复人迹。原本人烟稠密的经济中心成了人间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