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西域明确通使曹魏的有十一个国家:鄯善、龟兹、于阗、焉耆、危须、大月氏、康居、大宛等。《乌桓鲜卑东夷传》只记载了西域三国:乌孙、疏勒、车师。余太山先生根据《魏略·西戎传》考据出除危须外,其余十国都是当时西域的大国,其中七个国家(鄯善、龟兹、于阗、焉耆、大月氏、疏勒、车师后国)都是西域的霸主,各有各的势力范围。这些国家代表了当时大部分的西域③。
丝绸之路在三国时期依然存在,而且相当发达。由于战乱和之后的南北对峙,曹魏代汉后一时没有力量深入西域,西域又出现了类似西汉末期东汉初期诸国兼并,划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当时车师后国称雄北新道,扼守交通要冲。曹魏赐车师后王"壹多杂守魏侍中,号大都尉,受魏王印"。
中原王朝当时表面上对西域各国封爵,称各国的来访是来朝贡献。但是曹魏对西域的发号施令更多的是空喊口号,徒有心理优势而已,因为在乱世中"河右扰乱,隔绝不通",曹魏与西域一开始根本不可能实现直接交往。
河西各郡①最西边的敦煌郡太守马艾在任上死了。郡丞正好出缺,加上道路不通,功曹张恭就被人推举代理长史职务,掌握了敦煌政权。张恭派儿子张就东进拜见曹操,请求派遣新任太守。当时酒泉的黄华拒绝太守辛机入境,张掖的张进逮捕太守杜通,都自称太守,霸占各自的郡县。张就到酒泉的时候被黄华拘执。张恭决定以武力打通河西与中原的联系,派遣族弟张华进攻酒泉郡的沙头、乾齐二县;张恭自己领兵在张华后面,两军作为首尾互援。张恭另外派遣铁骑二百,过酒泉直接出张掖北河,迎接新太守尹奉。于是,张进需要黄华的支援保住自己的位置;黄华想救张进,但又受到西边张恭的威胁,怕张恭劫持自己的后方。最后黄华被曹魏的金城太守苏则击败。
张就平安得救了。黄初二年,曹魏下诏褒扬张恭,赐爵关内侯。张恭俨然成了河西走廊的稳定支柱。黄初三年,曹丕设西域戊己校尉。首任戊己校尉是张恭,驻高昌。这是曹魏政权在局势相对稳定后主动经营西域的举措。据《晋书·地理志》"凉州"条记载,魏时凉州刺史领戊己校尉。但我们不知道张恭是否担任凉州刺史。曹魏似乎还设有西域长史。但因为魏国立国时间短,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的作用也许很小,所以《三国志》中并未有传。
张恭数年后被征召入朝,张就后来成为金城太守。张氏父子著称凉州,可谓是曹魏西北外交事务的拓荒者。
与张恭同时代的凉州支柱是苏则。苏则在金城太守任上就招揽陇西流民,并平定了陇西李越、西平演的叛乱造反和羌胡的围攻,还担任过护羌校尉,赐爵关内侯,有丰富的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经验。后来演勾结张掖张进、酒泉黄华作乱,加上武威少数民族叛乱,东西道路再次断绝。当时雍凉的豪强都联合羌胡少数民族响应张进的作乱。武威太守向中原告急。
舆论认为张进势大,锐不可当,曹魏政府也命令屯守金城的将军郝昭、魏平等人不得西进。苏则召见郡中官吏、郝昭及羌民族豪帅等人说:"现在的乱贼都是乌合之众,我们鼓舞士气,一定能击破他们。如果一味等待朝廷的大军,旷日持久,那时候乱贼的势力就巩固壮大了,难以铲除。现在虽然没有诏书,但我们将在外,可以见机行事。"在苏则的坚持下,郝昭等人发兵救武威,击败张进,诱杀演,招降胁从的少数民族,解了武威之围。苏则进而会合诸军攻占张掖,黄华献出酒泉乞降,河西彻底平定。
之后来到河西的是仓慈,这个淮南人远赴河西担任敦煌太守。敦煌在国家西陲,丧乱隔绝,曾经二十年没有太守。张姓是地方大姓,把持地方事务。前太守尹奉等人循故治理,无所作为。仓慈到任后,抑挫豪强,抚恤贫羸,清理刑狱,地方政务焕然一新。
当时西域各少数民族非常希望与中原贸易、交流,但河西的豪强大族却采取了断绝中西交流的举措,垄断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欺诈外商,巧取豪夺,西域各地怨声四起。仓慈任上的最大功绩是规范、深化了中西交流。对于想去洛阳内地贸易游历的人,仓慈协助他们办理文书手续,派遣吏民沿途护送;对于在河西贸易后就想回去的人,官府以平价与他们贸易,然后仓慈再将这些外贸物资公开交易,获得了河西百姓的交口称赞。仓慈数年后死在了任上,官员百姓如丧亲戚,绘画仓慈的遗像以示悼念。西域各少数民族听到仓慈的噩耗,会聚到戊己校尉及其长吏的治所哀悼死者。当时还有人以刀划脸,用血表达自己的诚意;又有人为仓慈立祠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