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三、寻找平衡的联盟(9)

晚年的曹操已经丧失了锐气。他认为名义上的国家首都许县离荆州太近,处于关羽军锋的威胁之下,于是计划将汉献帝和汉朝政府迁徙到河北去。正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司马懿劝谏曹操说:"于禁大军是被洪水淹没的,并非战守失败,况且并没有损害国家根基啊。现在因为暂时的失败而迁都,既是示敌以弱,又会使淮河流域和河南的郡县陷入不安之中。那样才会真的撼动国家的根基啊。"司马懿敏锐地注意到:"孙权和刘备,外亲内疏。关羽的胜利和得意并不是孙权愿意看到的。我们可以联络孙权偷袭关羽后方,那么荆北的困局就自然解决了。"

年老的曹操在年轻的司马懿的劝说下,决定抽调军队与关羽再次决战。曹操派遣徐晃率领第二批援军,南下为曹仁解围。当援军到达宛城的时候,曹操知道自己胜券在握了,因为他收到了孙权送来的归顺书信。

史载:"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昨日还在淮南与自己混战不休的敌人,突然在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向自己归顺,同时请求讨伐盟友以表达归顺之心。这真是天大的好事啊!问题是,它是怎么发生的呢?

孙权对关羽进行釜底抽薪式偷袭并非突发奇想。在孙刘表面和好的同盟底下,东吴一直压抑着偷袭荆州的意图。关羽的北伐及取得的迅速成功给东吴提供了偷袭的良机。

荆州实在是太重要了。"曹操、孙权、刘备都有统一天下之志,所以他们各自的战略方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夺取荆州列为首要的战略目标。三国形成时期的军事、外交斗争,可以说是曹、孙、刘三方对荆州的争夺。三方战略正是由于有争夺荆州这一共同点而互不相容。"如同汉中是巴蜀的北方门户一样,荆州是东吴的西方屏障、上游门户。只有全据荆州,东吴才算掌握了整个长江天堑,进可攻,退可守。现在,荆州西部的南郡、武陵和零陵三个郡在刘备手中,这使得东吴对蜀汉一直有心理劣势,总觉得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关羽在荆州北部的不断成功可能加强了东吴的这种不安全感。

唐朝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诗对中游的荆州对于下游的江东的重要意义做了很好的注释:

王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攻略荆州一直是东吴的国家战略,没有全据荆州一直是东吴的一块心病。而刘备方面的一些外交失误促使东吴将攻略行动付诸实施。刘备阻挠孙权进军益州而自己却用不光彩的手段占领益州就是一个最大的外交失误,刘备在这件事情上欺骗了盟友。关羽是不错的武将,但不是合格的政治家。荆州驻军新得数万军队,粮食匮乏,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强占了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抢粮事件表明关羽根本就没有将东吴看做是平等的外交伙伴。也许在关羽心中,蜀汉是汉朝正统,天下希望,而东吴至多是一个地方军阀。孙权是想修复与关羽的关系,曾经主动提议与关羽联姻,希望迎娶关羽的女儿做自己的儿媳妇。关羽不愿意,讲了句很伤人的话:"虎女怎么能配犬子呢!"然后把江东使节给赶跑了,连最起码的外交礼仪都不懂。刘备粗糙、骄傲的外交使东吴认为:"刘备君臣,以狡诈和霸力为骄傲,反复无常。这样的人是不可以推心置腹相待的。"

演义小说和民间传说中还有有关刘备方面与东吴订立过诺言的资料。说当初刘备和孙权平分荆州的时候,答应过东吴在占领整个益州之后将荆州完全移交给江东。因此江东在刘备进军益州问题上采取了支持态度,并在东方展开军事行动牵制曹操。《三国志》中确切记载的是在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派诸葛瑾去索取荆州诸郡。刘备不答应,承诺说:"我正在图取凉州,等凉州平定后就会把整个荆州都交给东吴的。"孙权当时就很生气:"刘备空许诺言,他是不会交付荆州的,只不过用虚辞拖延时间罢了。"如果传说的承诺属实的话,刘备势力不仅严重违反了盟约,而且是在透支盟友的外交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