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一触即发,但没真正打起来。因为孙刘的僵持给曹操拓展手脚创造了机会。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征伐孙吴,进攻濡须坞;孙权也遣将进围皖城。曹、孙在江北战线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孙权胜少败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215年曹操乘孙、刘交恶,率军攻取了汉中。张鲁逃入大巴山区,曹军留夏侯渊、张屯守汉中。巴地七姓夷王朴胡、邑侯杜等都归附曹操。曹操以皇帝的名义在巴地设置郡县,以朴胡为巴东太守,杜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司马懿于是建议趁胜进攻益州南部,成都平原一日数惊,益州危急。消息传到荆州,刘备唯恐益州难保,要求与孙权讲和。孙权侦察到曹军主力东移,合肥、濡须的压力增大,同意和谈。在抵御曹魏势力的共同利益下,孙刘双方完成协商。刘备做出让步,双方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孙权的要求大部分获得了满足。两派于是罢军,依然是好盟友。
这次围绕荆州领土的妥协,孙、刘双方都不是赢家,双方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依然存在。相反,曹操却充分利用孙、刘矛盾左右布局,不仅缓解了左右支应的窘迫局面,还攻占了汉中地区,建立了征战南方的新据点。担任过长沙太守的廖立事后曾说:"(在占领益州之后)刘备不乘机进取汉中,却移主力去和东吴争荆南。最后南方两个郡还是给了东吴,军队徒劳无功地回来了。相反汉中落入了北方手中,夏侯渊、张驻守汉中,并深入大巴山区和益州东部,几乎使益州陷入了灭亡的危局。"刘备因为这一次荆州之争,失去了占领益州后攻取汉中的最佳时机。之后,刘备集团倾尽全力才攻占了汉中,但得到的却是一片空地,这对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这不能不说是孙、刘第一次荆州之争对刘备方面造成的最坏影响。
刘备回军益州后,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对汉中的征战。汉中是汉高祖夺取天下的根据地,也属于《隆中策》规划的范围之内。法正评价汉中的重要性道:"占领汉中后,我们可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有了汉中这块根据地后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地区,广拓境土;最坏也可以固守要害,与北方相持。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宝地啊。"
经过四年的准备,刘备势力在219年倾尽全力发动了汉中战役。刘备阵营准备充分,用兵得当,当阵斩杀了守将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亲自领兵与刘备相抗。在僵持了几个月之后,曹操发出了"汉中是鸡肋"的感叹,放弃汉中撤军了。刘备占据汉中后,抽调荆州宜都①太守孟达领本部兵马北上进攻房陵,派遣养子刘封自汉中顺水东下,合攻"东三郡"地区(上庸、房陵、西城)。刘封受权统孟达军。东三郡的降伏,使刘备疆域达到最大,势力发展也到达顶峰。不久,刘备称汉中王。
遗憾的是,光芒中也存在着黑点。首先,孟达本部是驻守宜都,是荆州军事的第二线部队。刘备调孟达北攻房陵,无疑是抽空了荆州后援。刘备又用人不专,令年轻的刘封统领孟达军,由此埋下了隐患。而东三郡地区又是连接荆北和汉中的重地。更为重要的是,曹操在占领汉中后,就有计划地将居民迁徙到关中地区,刘备得到的只是一块空地。由于物资匮乏,汉中失去了作为北伐根据地的基础。汉中与巴蜀之间就像汉中与关中之间一样,隔着崇山峻岭,羊肠小道崎岖难行,军民物资多数需要汉中本地自筹,蜀汉因此不能在短时间内将汉中作为进攻北方的前沿基地。汉中的作用,一是守卫,一是攻击。现在防守作用有了,但是攻击功用却失掉了。日后诸葛亮的北伐常常粮饷不继,只能通过屯田汉中进行筹集,不仅费时,而且成本很高。
如果刘备在占领益州后趁胜夺取汉中,获得汉中民众和张鲁积蓄的物资,形势就大不相同了。
与汉中战役相配合,孙权在东线发动了合肥战役。这一时期,东吴在客观上配合了蜀汉的军事行动,多次出兵吸引曹操主力。刘备进攻益州期间,孙权在东部向淮南地区发动了持续进攻,迫使曹操将注意力集中在东方。刘备集团在经营荆州和益州的十余年时间里,完全没有受到曹操的直接军事威胁。东吴独立迎战曹军,使刘备顺利地展开了自己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