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节:二、天下尘埃落定时(4)

依汉例,群臣觐见皇帝,必有持兵甲士环列四周。曹操晚年疑心重,十数年拒绝上朝,以避可能的刺杀。

曹操集团崛起的第五大外交战略是在内政上推行屯田战略。在迎奉皇帝到许县的当年,曹操认识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积累粮草、强壮士卒是前代验证过的定国之术。从建安原年开始,曹操集团开始招募流民屯田许县,当年得谷物百万斛。取得成功后,曹操集团在州郡设置屯田官,务农积谷。强大的屯田事业使曹操集团征伐四方而无运粮之劳。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诸侯混乱和民族冲突使得天下荒乱,饥馑遍地,各个势力都缺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很多军队的存粮不足一年,因为缺粮而军队解体。袁绍在河北的时候,军队一度以桑葚为军粮。袁术在江淮的时候,取蒲蠃做食物。在局部军队拉锯的地区,州里萧条,甚至出现了吃人的现象。屯田得来的充足粮食在曹操"兼灭群贼,克平天下"的事业中地位极重。

孔融的《六言诗三首》第三首写道: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

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祁祁。

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知识分子对屯田事业的推崇,使这样一种思想在曹魏政权中根深蒂固:重视内政,积累实力。在平定河北后,曹操曾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的指导下,曹魏势力抑制豪强大族的势力膨胀,保障相当数量的国有土地,大力推广屯田。屯田事业后来推广到各国,但在曹魏境内推行得最为成功。曹魏后来产生重综合国力的内敛外交思想与屯田不无关系。在曹魏外交战略一章中,我们将详细讲述这一点,这里就不多说了。

回顾曹操崛起于四战之地的过程,我们发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外交战略。远交近攻的战略是秦国的范雎提出的,先弱后强的外交战略也早已被一再应用。中国的外交思想带有很强的连续性,曹操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屯田也早在西汉的边地就已经出现了,曹操也只是将这一制度推广到了全国。

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中国政治一贯对意识形态的重视。意识形态在中国政治运作中具有崇高而重要的地位,曹操对这一战略的运用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并不是驯服的绵羊,而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就有伤及自身的危险。在外交战场上,老有人想抢占意识形态的高地或者树立所谓的道德标准,殊不知意识形态这样的敏感武器不是一个小小外交官所能操控的。

官渡没发生奇迹

迎奉皇帝后短短五年间,曹操势力迅速崛起。老同学袁绍就老大不高兴了。

汉献帝当初从关中逃离的时候,取道河东去洛阳。河东在黄河北,与袁绍的势力范围近在咫尺。皇帝到了家门口,袁绍派遣谋士颍川人郭图去觐见皇帝。郭图回来后,劝说袁绍迎奉天子到袁绍的大本营邺县。袁绍不同意,他的理由有两个:第一,当初汉献帝的废立并不符合袁绍的心意,而袁绍参与了对刘虞的劝进,心里总觉得有那么一点儿别扭。第二,袁绍顾虑皇帝到了大本营,大小事务都要通过皇帝这一关,请示汇报,太麻烦了。

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解中说谋士沮授也建议过袁绍:"将军您家世代公卿,名声卓著。现在河北州城粗定,您应该迎接圣驾,将皇上安顿在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到时候谁还能抵御您啊!"袁绍终究没有听从。相反倒是远在山东的曹操,派遣曹洪风尘仆仆地率军迎接汉献帝。

曹操迎接天子到许后,轻易收复了河南各地,关中等地也名义上归附,袁绍这时候后悔了,他耍了个小花头,写信告诉曹操,建议迁徙汉献帝到鄄城去,以鄄城为都城。袁绍的理由是这样可以让他"密近"天子。曹操心中肯定想,袁绍密近天子是假,方便袁军抢夺汉献帝是真,于是断然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