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三、寻找平衡的联盟(5)

曹操在北方听到孙权将江陵转移给刘备的时候正在写书信,吃惊得落笔在地。

后人总以为在"借江陵"事件中,刘备方面捡了个便宜。其实不然。据历史学家研究,刘备方面是以交州北部各郡与孙权交换了江陵。凌文超在《论三国时期的交州争夺》①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刘备在东吴期间就已经达成了(或者是东吴要挟的结果)用交州换南郡的交易。凌文超认为刘备的回归、步骘得以四百人从刘备占领区进入交州都是佐证。

刘备在京口的前后时间里,孙权派兵夺取了交州。210年,东吴步骘出任都阳太守,转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他带领武射吏千余人从刘备占领的荆南地区进入交州北部。第二年,孙权追拜步骘为持节中郎将。刘表所置的苍梧太守吴巨本来已经投靠了刘备,现在他阴怀异心,对孙权势力阳奉阴违。步骘以强力手段将抗命的将领斩杀,威声大振,一举占领了交州北方。交州南部的士燮兄弟开始向孙权称臣。从此,南海之滨成了孙权的稳固领土。

从这个意思上来说,刘备"借江陵"也不准确,说"换江陵"更为恰当。只是这不是等价交换,因为江陵周边地区比交州北部的蛮荒之地要重要得多了。

刘备在江东的另一个收获是娶了比自己小三十岁、孙权的妹妹做妻子,通过政治联姻来巩固同盟。在中外外交史上,联姻是常见的外交手段。

在孙刘结盟的第一个阶段,面对曹操的巨大压力,同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军事成功。刘备完成了与孙权的联姻,从孙权手中换得江陵。刘备利益的获得是孙权做出让步的结果。"当时致力于巩固联盟的是孙权,而不是刘备。在外交上,孙权的谋划要比刘备深远得多。"①

局势稳定后,孙、刘所面临的曹操压力不像以前那般严重了,孙刘联盟进入了争夺荆州的第二阶段。

围绕荆州的是非

早在刘备去京口的时候,负责荆州事务、驻扎江陵的周瑜也去京口觐见了孙权。周瑜带来了一个进攻益州的宏伟计划。孙权同意了这个计划。周瑜坚定反对将进攻益州的据点江陵转交给刘备。刘备还在京口的时候,周瑜就返回江陵,准备整顿军备进攻益州,以实际行动阻碍刘备夺取江陵。但是周瑜还没回到防区,就在途中的巴丘病逝了。孙权势力进攻益州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刘备占领江陵后,没有将主力指向荆州北部的曹军,开始按部就班地实现《隆中策》占领益州的战略步骤来。

当时的益州牧是刘璋。刘璋父子经营益州大部已经两代人了;北部的汉中地区则由五斗米教的张鲁占领着。益州牧刘璋懦弱平庸,在他的治理下巴蜀地区纲维颓弛,人心涣散,军事薄弱,根本不能抵御外敌的进攻。但是,益州地区却是乱世中的桃源,富庶完整。史载:"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曹、刘、孙三方都觊觎它。

甘宁、周瑜曾先后劝孙权西取巴蜀。据说孙权还以此咨询过刘备,并建议共同西进。东吴的使节对刘备说:"米贼张鲁在巴、汉之间称王称霸,成了曹操的耳目,觊觎益州。刘璋软弱无力,难以自守。如果曹操得到巴蜀,荆州就危险了。现在我想先攻取刘璋,再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等我们占领了全部南方,就是有十个曹操,也不用害怕了。"

刘备早已下定决心要自己单独进取巴蜀,但还是将孙权联合取蜀的建议放在阵营内部讨论。有些人认为可以表面赞同孙权的建议,因为东吴终究不能越过荆州而拥有巴蜀,巴蜀迟早是刘备的。但是荆州主簿殷观却认为:"如果我们作为东吴的先驱,进未必能克蜀,败退则为东吴所乘,到时候大势就去了。我们可以赞同东吴伐蜀的建议,但要说明我们刚占领南方诸郡,未可兴动。没有我们的支持,东吴肯定不敢越过我军地盘单独去进攻巴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刘备非常赞赏殷观的观点。

刘备于是回复孙权说:"益州国富民强,地形险要。刘璋虽弱,但还足以自守。张鲁是一个虚伪的小人,未必会尽忠于曹操。现在如果我们暴师在蜀汉,后勤转运于万里之间,即使是吴起和孙武再生,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取得成功啊。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力量依旧。现在他三分天下已有其二,肯定会饮马沧海,观兵吴会,怎么甘心于坐等老死呢?现在我们大军出外攻伐,是给曹操创造机会,并非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