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节:三、寻找平衡的联盟(8)

除了孙刘第一次荆州之争外,孙权一直将主力集中在淮南地区。孙权经营的长江防线对北方构成了威胁。213年正月,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孙权,爆发了濡须口战役。曹操先是攻破孙权军江西营寨,俘虏都督公孙阳。孙权也统领约十万主力抗御曹操。曹操遥望孙权的军队阵容威严,布防严密,猛将如云,不敢轻易冒进。这时,曹操肯定发觉自己五年前主动从赤壁撤退的决策是错误的了。如果他当时咬咬牙,在荆州地区再坚持几年,孙、刘双方就没有稳定发展的时间,也不会发展到与曹操一对一单挑的实力了。不久,长江春汛到了。孙权写信劝曹操撤兵,曹操审时度势,主动撤军而回。曹、孙双方在淮南地区展开了半个多世纪的胶着战。

从208年赤壁大战到219年的汉中-合肥战役,孙、刘十年同盟。曹操始终来回招架,主力东奔西跑。赤壁战后初期,天下政治力量对比的优势在北方,在曹操手里。但是一来曹操在赤壁败后主动撤退,养虎为患;二来北方不稳牵制了曹军的动作。因为孙刘同盟的运作,北方的优势在219年的时候已经消失了。当汉中和合肥的烽火燃起之时,没有人能判定天下大势的走向。曹操的北方和孙刘的南方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奇怪的是,在此后的三百多年中,这样的南北对峙似乎成了历史的常态。

219年夏天,曹军大部队都调到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率主力北攻襄樊,意图河南。这是《隆中策》筹划的第三步战略中的右路军的行动。但是关羽跳过了诸葛亮设计的第二步,过早地发动了战争。这么大的军事行动,肯定是得到刘备的准许的。也许,刘备和关羽只是想借汉中战役的余威,占领荆州北部,与东三郡和汉中连成一线,改善对峙态势而已。刘备方面尽起荆州精兵,只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

不曾想,关羽的出兵成了刘备势力的巅峰绝响。

关羽大军从南郡出发,一路连连胜利。当时北方镇守荆州的是行征南将军曹仁,驻屯樊城。曹仁正忙于镇压宛郡的叛乱。在曹军左右奔命的时候,宛郡守将侯音造反了,劫持了南阳太守,占据宛城,聚众数千人在曹操势力的核心地区和曹仁的后方劫掠州县。曹仁先不顾关羽的北伐,集中军力攻破侯音,升任征南将军。曹仁再回师樊城,不想被关羽一战击败,仅剩数千败兵。关羽将曹仁团团围在城中动弹不得。

秋天,曹操抽调七支部队,由左将军于禁统率南下给曹仁解围。这年秋天,荆州连日暴雨,贯穿荆州北部的汉水泛滥成灾。关羽利用地形优势,水淹于禁七军,再联合水师水陆夹击,曹操的援军全军覆没。于禁投降,曹军步骑三万多人被俘虏。关羽得胜后,又引水围困樊城,加紧进攻,并包围了襄阳。当时镇守襄阳的是曹军将领吕常。史载当时关羽乘船围绕着樊城督战,樊城被重重围困,外内断绝,粮食将尽,危在旦夕。

关羽在荆北的巨大胜利,震动了中原大地,力量的天平似乎向着刘备方向倾斜了。曹操统治地区随即出现了政治动荡的痕迹。"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这里所谓的"梁、郏、陆浑群盗"有的是郡县反抗兵役的百姓,有的是来自正规军的散兵游勇,有的可能是职业强盗,也不排除部分关羽派遣北上的"敌后武工队"。他们人数在几百到几千之间,游荡在曹魏境内,一旦关羽攻破樊城挥师北上,这些武装就是前驱向导和强有力的盟友。这好比曹操统治区散布着不少柴草和硫黄,只等关羽在樊城的引信一点燃,中原地区就会陷入烈火之中。

北方最严重的一次动乱是魏讽之乱,发生在河北重镇邺城。魏讽是沛人,很有口才,能鼓动群众,名声倾动邺城。相国钟繇征辟他做了自己的西曹掾。刘备在汉中、孙权在淮南的进展,尤其是关羽在荆北的胜利消息传到河北后,魏讽暗地里联络徒党,与长乐卫尉陈阴谋袭取邺城叛乱。眼看就要发动了,陈却害怕了,向镇守邺城的魏国太子曹丕①告密。曹丕迅速诛杀魏讽,连坐数十人。钟繇也因此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