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八、三国外交战略篇(1)

当时公孙渊的哥哥公孙晃作为公孙恭的任子①在洛阳。他听到弟弟夺取了叔父的地位,就认识到公孙渊终不可保,于是向曹魏上书要求讨伐弟弟公孙渊。朝廷无暇顾及,承认了辽东现状。公孙渊叛乱后,朝廷依法逮捕公孙晃。公孙晃在狱中知道公孙渊被攻破后就是自己的死期。公孙渊的首级送到洛阳后,公孙晃与儿子相对啼哭。魏明帝有意赦免公孙晃,但是朝臣认为依律当斩。公孙家族因此被族诛。

无独有偶,在与公孙家族的辽东成地理对角线的交州南部地区,在三国时期,也是由一个世家大族把持的地方政权。我们权且称它为交政权。交政权的经历与辽东政权相似,但结局却相反。

政权的建立者士燮是交州苍梧郡广信人。士家从西汉末年起避乱交州,至士燮已传七世。父亲士赐担任日南太守。士燮从少游学京师,逐步升迁至交太守。士燮拓地守土四十余岁。

史载:"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妻妾乘辎,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意思是说士燮兄弟并列交州南部郡县要职,天高皇帝远,出入的时候威仪显赫。同时因为交州没有受到汉末战乱的破坏,又接受了北方逃难的人口和财富,富庶一方。士家在交州的显赫和权势并不亚于辽东的公孙家族。

在交州的西北方向是荆州势力,东北是江东孙权势力,再加上曹操控制的东汉朝廷,三方都想控制交州。西汉朝廷派遣张津为交州刺史。张津办事不力,最后在内讧中被部将区景杀害。荆州牧刘表乘机派遣零陵人赖恭为交州刺使,吴巨为苍梧太守。曹操听说张津死后,便扶持当地豪强士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太守,与刘表抗争。士燮曾经派遣张向京都纳贡。这在天下丧乱、道路断绝的背景下给足了朝廷面子,朝廷特地下诏拜士燮为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士燮在曹操和刘表之间也采取关键少数策略,得以与荆州势力保持僵持局面,南北分治交州。后来吴巨与赖恭内讧,赖恭兵败逃回零陵。建安十五年,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面对志在必得的强大的东吴势力,士燮知道难以抗拒,主动率家族归顺,接受步骘的节度。黄武五年,士燮得以寿终,享年九十岁。同样是不为人知的地方割据势力,士燮家族的成功在于明时势。保持头脑清醒对身在外交棋局中的行为者是难能可贵的素质。

八、三国外交战略篇

【月重轮行】

曹丕(魏·文帝)

三辰垂光,照临四海。

焕哉何煌煌,

悠悠与天地久长。

愚见目前,圣万年。

明相绝,何可胜言。

三国乱世,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从袁绍、曹操、刘表、刘焉、公孙瓒、吕布、袁术、孙策、张绣、张鲁等人群雄割据,再到曹魏、蜀汉、东吴的三国鼎立,最后到西晋统一天下,战略百出。曹魏的"富国强兵"战略、蜀汉的"举国进攻"战略、东吴的"据江自守"战略和辽东的"关键少数"战略,都显露着智慧的光芒。

曹操、诸葛亮、鲁肃、沮授等人都是杰出的战略家。很多人物是杰出的战术专家,一战成名,留名青史,却称不上是战略家。因为战略是长期的、基础性的国家方略,其制定要求操作者对天下形势、国内政治和战术技巧有清晰准确的把握,要求的不仅仅是高智商,这也是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所在。本书前面章节的多数内容涉及国家战略,详细阐述了各方的国家战略内容和在重大事件中的战略决策过程,本文再就专题做一下补充。

三国地缘政治论

袁绍与曹操两人都刚开始起兵的时候,袁绍问曹操:"如果讨伐董卓不成,什么方面可以作为我们的依靠啊?"

曹操反问:"足下以为如何?"

袁绍说:"我要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并北方戎狄少数民族,再南向争夺天下。这样可以成功了吧?"

曹操则说:"我要任用全天下的智力,用道德争夺天下,那样就无所不行了。如果只是用险固作为资本,就不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