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三、寻找平衡的联盟(12)

曹丕书生意气,说:"人家称臣归降,我们却兴师讨伐,这样会伤害天下有心归降人的心,就不会再有人来了。这个方法绝对不行!我们何不先暂且接受东吴归降,再袭击蜀国后方呢?"

刘晔回答说:"蜀远吴近,一听到我们出兵巴蜀,刘备就会马上还军,我们是占不到便宜的。现在刘备已经发怒了,所以兴兵伐吴。如果刘备知道我们也一起讨伐东吴,就会明白东吴必亡,肯定会与我们一起争割吴地,肯定不会改变主意抑制愤怒搭救东吴的。这是必然之势。"刘晔的建议极有道理,如果按照他的建议执行,中国再次统一的曙光就若隐若现了。

曹丕不听,还是接受了孙权的投降,拜孙权为吴王。曹丕兴致勃勃地看着孙、刘混战,不断地向东吴要求进贡玳瑁、大象、孔雀、珍珠、玛瑙等奇珍宝物,满足于孙权的恭顺态度和进献的供品。但曹丕也不是傻子,一再要求孙权把他的儿子送到洛阳来作为人质。孙权拖延派遣质子。先是说自己的儿子年纪都太小,怕服侍不了圣上;后来又以不断满足北方的要求来拖延。219年到222年(第二次和第三次荆州之争)的三年间,孙权始终没有让儿子去做人质,曹丕也没有用兵东吴。孙权假装事魏,避免了两线作战,得以全力对付刘备。

刘备的攻势在夷陵就被遏止了。陆逊见蜀军势盛、求胜心切,决定主动撤退,相机寻找战机。吴军退至夷陵、亭一带,屯守有利地形。222年二月,刘备大军在夷陵、夷道的山区连营数百里。马良受命联结武陵蛮等土著部落,参加对东吴的作战。尽管蜀军频繁挑战,陆逊就是严令坚守不出,两军一直相持到盛夏。这时蜀军疲惫、斗志松懈,为了避暑蜀汉大军移入密林结营。陆逊迅速利用火攻,火烧连营,并封锁江面,扼守夷陵道,全线出击,克营四十余个。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败得一塌糊涂。

刘备狼狈逃至白帝城,并死在那里,刘备为第三次荆州之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蜀汉的代价是正规军全军覆没,文臣武将或死或降,人才凋敝。内部的汉嘉太守黄元趁乱发起叛乱,南中各郡民族矛盾也遭到激化,整个益州政局开始动荡。

孙、刘三次荆州之争的结果是鲜血盈于江水,造成了恶劣的后果。孙、刘双方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物资和军事代价。在219年之前,孙刘同盟比较良好的互动遏制了曹操的优势,确立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形势甚至一度朝着有利于南方的方向发展。夷陵血战后,力量的天平不仅恢复了平衡,而且历史老人似乎又开始重新青睐北方了。

为了追求成功的同盟,同盟者必须平衡好三大关系。孙刘同盟从出现裂缝到瓦解到彻底崩溃,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三大关系,荆州问题只是其中的矛盾爆发点。荆州地区攸关蜀、吴双方的战略利益和发展方向,这是与结盟利益不同的其他国家利益。同时,孙权势力念念不忘自己在同盟早期对刘备势力的帮助和对同盟的付出,并对刘备势力的迅速崛起耿耿于怀。而刘备势力粗糙、不讲策略的外交举措也导致了同盟朝向消极方向发展。我们不能批评双方的"自私",那是理想主义者的字眼;我们也不能批评孙权和刘备的"幼稚",毕竟每一个人的一生中最多只能遇到一两次参与外交同盟的机会,外交经验本身就是在磕磕绊绊中积累的。我们可惜的是,孙、刘同盟接受了一堂学费高昂的课程学习。

经历了鲜血的洗礼之后,蜀汉和东吴两派都加深了对同盟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战争终究导致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结果,那就是东吴凭实力占领了荆州,蜀汉无力再争荆州了。孙刘恢复同盟的核心问题在战火中得到了解决,这是同盟恢复的利好消息。

在一强两弱的形势下,两弱联盟共抗一强是必然的选择。北方对南方的压力依然存在。战后不久,东吴和蜀汉都开始尝试恢复同盟。

222年九月,曹丕迟迟见不到东吴的质子,孙权的态度不再谦恭。曹丕转而希望趁东吴大战后精疲力竭伐吴取得成功,就命令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徐晃围南郡。孙权派遣吕范等督率水军抗拒曹休等人,诸葛瑾等救南郡,朱桓驻守濡须抵抗曹仁。东吴的临江拒守虽然成功,但经受了巨大的压力。

第二年,刘备病逝。孙权派遣一名中级官员、立信都尉冯熙报聘蜀汉,给刘备吊丧。执掌蜀汉大权的诸葛亮非常重视冯熙的来使。蜀汉当时的局势比东吴要困难得多,更迫切需要恢复结盟,于是派中郎将(级别要比冯熙高得多)邓芝回聘东吴。蜀汉带去了马二百匹,锦千端和其他方物。东吴也回赠了东吴的方物。从此,长江上下游的聘使在江面上穿梭往来,习以为常。

东吴和蜀汉的同盟在破裂了一年后,重新恢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