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三、寻找平衡的联盟(11)

在刘备的整体战略中,荆州是很重要的一环。《隆中策》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荆州的丢失不仅意味着刘备集团在经济上大受损失,而且隆中策里提出的钳形攻势也化为泡影。在这一点上,以统一天下为目的的刘备集团必须夺回荆州。

荆州也是刘备集团腾飞的起点,刘备集团诸多骨干人物都来自荆州。荆州派是蜀汉阵营的主要派系,他们支持发起重新夺回荆州的战争。而攻打荆州意味着彻底将孙刘同盟推向毁灭的深渊。而计划中的第三次荆州之争必定会进一步削弱孙、刘两派的实力,使曹操有机可乘。刘备陷入了一个两难的抉择。

这里存在一个外交学理论上的重大难题。利益互惠是合作的基础,但两国利益存在根本性冲突的时候,同盟或者合作是否还可能存在?对于已经建立的同盟来说,对于必需的同盟来说,当国家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孙刘的荆州问题为外交学理论在该课题上的研究提供了绝好的案例。

蜀汉集团丢失荆州所受的损失固然严重,但还保存有大部分实力。是反攻孙权还是承认孙权占据荆州呢?刘备很快就做出了反攻荆州的决策。东吴偷袭对正志得意满的刘备在心理上的巨大打击,天下统一事业对荆州地区的客观需要,是刘备决策的两大依据。情同手足的爱将关羽被枭首的惨剧和不久后另一位情同手足的爱将张飞的死刺激了刘备的情绪,使刘备在个人感情上对东吴加深了憎恨之情。当然了,上文提到的阵营内部来自荆州派的强烈要求也是做出反攻决策的推动因素。

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继承汉朝国祚,建立蜀汉政权,定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尽起全国兵马,御驾亲征东吴,反动了第三次荆州之争。

这时吕蒙已经逝世,陆逊正式接替了吕蒙的职位。面对气势汹汹、志在必得的蜀汉大军,东吴的首要选择是和谈,希望能够与刘备停战讲和。东吴的举动包括送还杀害张飞的凶手,孙权亲自卑辞请和,等等。这样的选择对东吴来说是最优选择,但对蜀汉来说却是自打嘴巴的选择。孙权遣使求和,遭到刘备拒绝。

和谈大门被关闭后,战争不可避免了。刘备的进军非常顺利,顺流而下,突破东吴的几道防线,前进至湖北宜昌地区(这也恰恰证明了上游对下游的军事优势)。东吴的荆西主将孙恒被紧紧围困在夷道城。大军压境,孙权再次提升陆逊为大将,也尽起全国之兵督军应战。

双方都倾全力在角逐,就给三国中的最强者曹魏以坐收渔人之利的有利条件。刘备在东征前任命魏延全权负责汉中防务,再加上蜀汉有崇山峻岭和易守难攻的天险,相对不用担心曹魏的进攻。而对孙权来说,东吴的主力现在都集中在荆州地区,漫长的魏吴边界上就出现了多处进攻的软肋。曹魏对东吴的军事威胁直接而巨大。东吴迫切需要处理与曹魏的关系。

东吴再次主动与曹魏修好。两年前,东吴的主动修好为吴、魏关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两国在221年依然是互不信任的。当初曹操就将孙权拍马屁的信投射到了关羽的营垒中,完全是一副能利用则利用的态度。现在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曹操小心眼的儿子曹丕就能与东吴和平相处,配合东吴的荆州战役。

但是,曹丕同意了东吴的修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外交失策。曹丕在孙刘第三次荆州之争期间纹丝不动。曹魏没有能够乘刘备讨伐东吴的时候,南下直捣吴国江东心脏地区。曹丕"仅满足于孙权称臣纳贡的表面胜利,致使孙权安然渡过受蜀、魏夹攻的危机。后来曹丕两次兴兵伐吴,均徒劳而返"①。

刘晔就反对新主公曹丕的决策:"孙权无故求降,肯定内部有急事。他先前袭杀关羽,夺取荆州四郡,刘备现在兴师伐罪了。东吴现在是外有强寇,内部人心不安。孙权怕我们承衅讨伐他,所以委屈求降。其目的有二:一是退却中原大军,防止我们进攻;二是假借中国的援手,给自己壮胆并疑惑蜀汉军队。现在天下三分,我们拥有十分之八。吴、蜀各保有一州,阻山依水。对他们这两个小国来说,必须有急相救,相互支援。现在他们俩相互攻伐,正是天亡孙、刘。"刘晔的建议是:"我们应该兴师伐吴,直接渡江袭击东吴内部。蜀汉攻其外,我们袭其内,东吴的灭亡指日可待。东吴灭亡后,蜀汉就孤立无援了,就不会久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