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五、巴蜀慷慨北伐行(4)

既然如此,李严只好降低姿态,转而全力经营江州,修筑巴郡,希望建立一个能够与成都相敌的根据地。在此期间,李严采取了两次大的行动。第一,根据《诸葛亮集》的记载,李严曾"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汉制,非刘姓不得封王。这完全是李严对诸葛亮的一次不怀好意的笨拙试探。诸葛亮马上回信拒绝说:"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在回信中,诸葛亮明确表明自己对李严这个老朋友来信的不解。一方面,诸葛亮许诺灭魏之后当"与诸子并升",意思说统一北方后我们俩共享富贵,开给了一张空头支票;另一方面,诸葛亮又说"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暗示李严自己才是头号托孤重臣,提醒李严不得妄动。

第二,李严要求在川东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设立"五郡巴州",自为巴州刺史。蜀汉政权真正控制的只有益州一州,由诸葛亮担任州牧,这样诸葛亮就控制了蜀汉唯一的地方政权。现在李严要求将四川一分为二,自己领有一州,以实力对抗诸葛亮的意图非常明显,诸葛亮控制的朝廷自然是断然拒绝。在后来弹劾李严罪名的奏折中,诸葛亮将李严的这一主张看做是"穷难纵横"。

应该说,李严集团的这两招都是"臭棋"。李严这个人"腹中有鳞甲"、"性自矜高"、桀骜不驯,还"逞苏、张诡糜之说"、"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李严缺乏沉稳敏锐的特性,这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诸葛亮虽然坚定了肃清李严的决心,奈何条件尚未完全成熟。

建兴八年,李严以资历再升为骠骑将军。同年,蜀魏在汉中战事激烈。诸葛亮率大军坐镇汉中,以此为契机解决李严问题。诸葛亮采取了调虎离山的策略,要求李严率兵两万离开根据地江州到大本营汉中抗魏。这既使李严失去了根基,也减少了江州发生动乱的可能性。大敌当前,李严更是没理由抗命。深知利害关系的李严提出要求,提名让自己的儿子李丰担任江州都督,继续掌握川东军队和根据地。这一次,诸葛亮非常爽快,"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李严只得率军北上,他忘记了树倒猢狲散的道理。只要打倒李严,他的残余集团注定要灰飞烟灭。

到了汉中后,"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李严担任了汉中各部队总监督,全权处理丞相府事务。一年后,诸葛亮弹劾李严的奏折是这样评价这次调动的:"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①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意思是说李严借机要挟,而自己忍辱负重。

建兴九年春,诸葛亮进军祁山,让李严催督粮食运输。

祁山战役持续了半年。到了夏秋交际的时候,"天霖雨,运粮不继"。《三国志》记载李严"遣参军狐忠、督军成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因为连降大雨导致转运粮草困难(汉中入陕南的山路至今崎岖难行),李严派狐忠、成两个人通知正在祁山一带与魏军相持不下的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如约撤军。

"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李严在诸葛亮回军后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惊讶地说:"军粮还很充足,为何就撤军呢?"以此来推卸自己没有督运好粮草的责任,同时说明是诸葛亮自己无力推进而撤军;另一方面,李严又向刘禅上表说:"大军假装后退,以引诱敌人追击再进行打击。"这就给诸葛亮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诸葛亮的对策非常简单。"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诸葛亮只是出示了李严前后亲笔手书信函,面对铁证,李严只好认罪受罚。结果,李严被彻底打败,"废平为民,徙梓潼郡",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他的儿子、江州都督李丰在父亲被罢官后,被诸葛亮调到汉中继承李严的工作:督运粮草。李丰最后做官做到了朱提太守。朱提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