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节:四、国富兵强者胜出(3)

曹操认为:"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国因为重视农业最后兼并天下,汉武帝因为屯田平定了西域,这些都是历史上的正面例子啊。"于是他在州郡设置专门的屯田官,负责农业和积蓄。曹操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这是三国正式屯田官制的开始。中郎将是高于都尉、校尉的军衔。曹魏一开始就给地区屯田官员以高位,显示了对屯田事业的高度重视。之后,屯田官制逐渐完善,与地方官制逐渐平行。如每个郡设典农中郎将,与郡太守同级。独立的屯田体系为曹魏征伐四方免除了粮草忧患。史载曹魏"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曹魏开始实行的是招募流民开垦荒地的"民屯",后来又发展出了"军屯"。所谓"军屯"就是组织士兵进行屯垦。军屯最著名的是邓艾所建立的淮河两岸的屯田。曹魏想积蓄攻灭南方的物资,便派遣邓艾到陈项以东至寿春一带考察。邓艾看到淮河沿岸地区良田多而水少,农业没有用好地利,建议朝廷开河渠,引水灌溉,扩大军粮积蓄;后又疏浚运漕河道。

当时曹魏和东吴的淮南战事正酣。每次曹魏大军征调与出发,几乎牵涉到全国一半的军队,耗费巨大。邓艾建议朝廷利用陈蔡之间的良田,节省许县左右的稻田,在淮北屯田二万军队,淮南屯田三万军队,保持四万人左右的常备屯田兵,边屯田边防守。邓艾计算淮水资源丰富,屯田可以获得三倍于淮河以西地区的粮食。扣除掉屯田成本,每年可以获得五百万斛粮食补充军资;六七年就可以在淮河地区积蓄三千万斛粮食,相当于十万军队五年的粮食供给。这笔宝贵的财富刚好可以用做攻吴的军备。司马懿非常赞同邓艾的意见,开始推行淮河军屯。邓艾主持的淮河屯田有屯田兵五万人,垦地多达二三万顷,不仅开辟了荒野,而且实现了军民的共赢。

曹魏还开通了广漕渠。每次东南发生战事,曹魏大军泛舟顺流而下,很快到达江淮地区,利用当地储备的军资粮食作战,从容自如。

屯田为曹魏造就了一大批有作为的军政人才。精心挑选的屯田官比地方官更关心农垦。先后参与屯田的枣祗、任峻、国渊、梁习、刘馥、仓慈、司马孚、邓艾、石苞、胡质等人都是魏国的卓越人才。最初,屯田官制虽然独立,但被传统官制所轻视排斥。屯田系统的官员升迁不易。裴潜担任魏郡、颍川两地典农中郎将的时候,上奏要求屯田系统通贡举,官员与郡国一样升迁调转。此后,屯田系统官员的仕途才广阔起来。这可以作为曹魏屯田日益成熟和日趋重要的佐证。

曹魏末期,因为国有土地的缩小和屯田系统的僵化,屯田的利润锐减,困难重重。何晏等人专权的时候,私自分割洛阳野王屯田的桑田数百顷,占为己有。官僚侵占屯田土地进一步加速了屯田制度的解体。魏亡前一年,朝廷正式罢屯田官,各典农中郎将转任太守,屯田都尉转任县长。曹魏屯田正式结束。

伴随屯田经济发展的,是曹魏自耕农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

在这里说个小故事:250年前后,安定人皇甫隆担任敦煌太守。当时敦煌百姓还不知道如何耕种。他们常常用水灌溉土地,等土地有点湿润了,再进行耕种;耕种时他们既不会使用耧犁,对用水、劳作等内容也知之甚少。这样既浪费人力和家畜,而且收获的谷物也少。皇甫隆到任后,教百姓制作耧犁,又教大家灌溉耕种。岁末统计,百姓可以节约一半的劳力,却增加了五成的谷物收成。

这是曹魏将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农具在落后地区推广,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典型例子。

在富国强兵战略的主导下,曹魏的国力迅速提升。《通典》卷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记载了263年三国的人口情况,其中魏国有663 423户,计4432 881人;吴国有53万户,约230万人;蜀汉只有28万户,大约94万人①。曹魏在人口上远远超过了南方两国的总和。在西至敦煌,东到大海,北起长城,南达长江的庞大帝国内,曹魏建立了牢固的统治。那个艾奇逊式的预言始终没有实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力的积蓄,东吴和蜀汉在与曹魏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被远远落在了后面,差距日益拉大。

北方统一南方的历史趋势再次出现。

孙权之后主政的诸葛恪显然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他之所以不顾朝野上下的反对,倾全国之力北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畏惧曹魏国力的快速恢复。

诸葛恪在出兵前发表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古到今,没有不热衷于兼并天下的王者。战国的时候,六国诸侯以为互为救援就可以传世保存了。在无所作为的相持中,西边的秦国迅速强大,兼并了天下。近的以荆州的刘表为例。他有部众十万,财谷如山,在曹操力量微弱的时候不与曹操竞争,坐观敌人强大。北方平定后,曹操率三十万军队进攻荆州,刘表的儿子投降,成为囚虏。敌我矛盾是相互仇恨、吞并的矛盾,坐等敌人强大,无疑是祸害后人,我们不能没有远虑啊。现在曹魏拥有九州之地,但尚未恢复元气,力量并不强大,正是我们早灭后患的时候啊!"

诸葛恪的北伐遭到了惨败。他出发前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他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在他北伐之前,曹魏经过四五十年的富国强兵的耕耘,实力已经超过了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