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一、 帝国的外交遗产(2)

当时担任禁军校尉的年轻人曹操极力反对这么做。他认为征调外兵诛杀宦官成本太大,风险太高,是要引起天下骚动的。围绕在何进身边的一群书呆子和朝官们却表示了赞同。

宦官专权的产生是皇权专制的衍生产品。宦官专权的确是导致东汉末期政治黑暗的原因之一,也是人们攻击的主要对象。它的存在对皇权构成了道德上和实质上的削弱。朝廷大臣和知识分子要清除专权的宦官,重尊皇权是好的船但是主导此事的却是外戚,最后难免以外戚专权取代了宦官专权,并不见得是好事。同时,昏庸的何进和朝臣们竟然征调外兵入京征讨宦官势力,这就在实质上削弱了皇权。它无疑向天下明确宣告,神圣的皇权不能解除身边的顽疾,而只能依靠外人的力量。参与此事的曹操就认为,诛杀宦官让几个狱吏去办就行了,现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反而是暴露了皇帝和朝廷的无能,自己供认了朝政的积重难返。

其实更可怕的潜在威胁是,将外兵这只"狼"引进来,可能会为军阀制造独霸朝政、削弱皇权的机会。这可能是曹操等年轻人最为担忧的。

结果是何进的援兵还没到,宦官们先下手为强,将何进骗到宫中砍了头。何进属下这时候奋起神威,冲入宫中,大肆诛杀宦官,据说当时还误杀了许多面部无须的男人。这还真是应了曹操的判断,诛杀宦官用几个狱吏就可以了!

洛阳陷入了大乱。

董卓适时赶到了,接收了大乱中的洛阳。

董卓的军事经验为他接收洛阳起了重要作用。开始董卓只带了步骑三千人来到洛阳,实力远远低于何进余部和洛阳周围其他军队。董卓也害怕自己兵少,不能镇服远近,就耍了个小计谋。在之后的四五天中,董卓让军队每天夜里悄悄潜出军营,第二天再大陈旌旗擂鼓而还。洛阳城中各派和周边地区都以为董卓的军队源源不断而来,纷纷表示归附。

征服洛阳的董卓面临着一个本朝前所未有的机遇。他是踏着宦官和外戚两帮势力的尸体进入洛阳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央朝廷既没有了宦官专权,也没有了主事的外戚集团,这就为董卓的施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东汉中期开始,宦官、外戚交替掌权是中央朝廷最大的弊端,如今的清爽局面是多少代志士仁人和天下百姓所期待的啊。

董卓自身的上台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拥护。东汉政权是依靠世族大家的支持建立的,肇建之时就种下了豪强世族恶性膨胀的恶果。上百年来各个大家族累世公卿把持了朝政,让寒门士人和百姓寒心。豪强大族经历起义、造反和内乱的打击后势力衰落;董卓以平民出身入主朝政。这些都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

当然了,大机遇也蕴涵着大挑战。原本漏洞百出的东汉"大船"经过何进这一折腾,正在缓慢下沉。如果掌控不好,掌舵人将和船只一起没入海底。但是对有志恢复大汉气势、建功立业的政治家来说,这是必须面对的风险。

我们来看看董卓是怎么做的吧。

董卓此时已是相国、侯。他先从清理"党锢案"入手拨乱反正。东汉末年的两次党锢事件沉重打击了清议朝臣和知识分子们的政治热情和组织力量,闹得天下沸腾。现在董卓领衔追理陈蕃、窦武和其他党人,平息民愤。朝廷恢复了陈蕃等人的爵位,补偿他们的子孙。皇帝还专门遣使祭祀陈蕃、窦武等人。

董卓实行的第二个大政策是改革中央和地方人事。他任命了吏部尚书周毖、侍中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等人,并且平地一声雷似的提拔毫无官历的荀爽为司空。这些人不是当时天下的名士,就是受到党锢牵连的人。同时他继续推行地方上的州牧制改革,以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为豫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尽管这些人后来都站到了董卓的对立面。董卓自己的亲信和爱将,虽然都受到了提拔,但主要还是担任军职,职务都不高。

董卓的这两项政策使得之前被幽禁、没有机会出仕的人和长期得不到提拔的人受到了重用,因而赢得了他们的好评。后世史家也不得不承认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