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四、国富兵强者胜出(2)

其次,三国起初的攻防态势利于蜀吴,而不利于曹魏。我们且不说蜀汉和东吴联盟后,对曹魏发动的东西配合进攻,陷曹魏以两线作战的困境。蜀汉和东吴抢在曹魏前面占领了天下要地和军事重镇。蜀汉占领的是易守难攻的巴蜀和汉中地区,绵延在西南崇山峻岭中的羊肠小路和栈道,真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吴则全据长江所极,在强大的水师配合下,经营长江南北各要点,形成难以撼动的坚固防线。吴蜀尽得天下之险要,置曹魏于几乎无险可守的开阔平原地区。曹魏既无力对南方发动真正的进攻,只能防守。地势对比决定曹魏的防守必定是成本高昂的防守。

起于四战之地的曹魏政权一开始就思考如何经营中原、称霸天下。为了避免成为漫漫黄沙之上的浮草,曹魏政权十分注意深植根基。对于任何政权来说,根深才能叶茂。处境不妙的曹魏政权更是如此。

立政之初,毛就对曹操说:"现在天下分崩离析,皇帝迁移不定,百姓们荒废了产业,饥馑流亡。官府连一年的物资储蓄都没有,百姓们无安邦固业的决心。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任何政权都是难以持久的。出师要有名,防守需要物资,我们应该"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这样才能成就霸王之业。"在这里,毛提出了曹魏立国七十多年的重大国策: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前者是在意识形态上说的,认为应该尊奉朝廷正统来提升阵营的声望,直接促使曹操出兵迎接汉献帝,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后者是从内政建设上说的,认为应该发展经济,储备军事物资,直接促使了曹魏开始大规模的屯田及积极的内政建设。

毛在意识形态上的政策因为三个国家纷纷登基称帝,最后自动消亡。但修耕植以蓄军资的政策一直被曹魏延续,发展成为曹魏"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曹魏的兴起、发展和巩固就是因为经济发展、资源丰富,才得以枝繁叶茂的。

富国强兵逐渐在曹魏统治阶层中形成思维优势。内政的安定和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优先于统一天下,这是曹魏官员们的首要选择。比如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曹操筹划东征孙权。参军傅干劝谏说:"治理天下有两大武器,即文武两道。用武力需要先有威,用文化需要先有德,威德相济才是王道。之前天下大乱,上下失序,主公您以武力襄助天子,平定了天下的十分之九。违背王命的只有东吴和蜀汉了。东吴有长江之险,蜀汉有崇山之阻,都是武力难以威服,而要用道德感化的。我认为可以暂时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这样内外大臣和百姓的心就可以安定下来了。有功劳者得到了报酬,天下也有制度可以遵循了。然后再兴办学校,使百姓具有善良的性情和爱国重义的品质。主公的神武已经威震四海,如果修文济之,那么全天下就没有人不服从您了。"正是从安定内政、积累国力的优先思维出发,傅干反对曹操以十万之众远涉长江之滨,认为即使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东吴也不一定能够归附。曹操没有听从,坚持出兵,结果无功而返。

富国强兵的思路一直贯穿整个曹魏政治。邓艾是曹魏后期重臣,他对国家战略的观点是这样的:"国之所急,只有农业和军事两项。国富则兵强,兵强则能战胜。农,是胜利的根本。孔子曰:"足食足兵。"吃饭问题就在军事问题前面。"因此邓艾政治生涯的前半期都在大兴屯田,为国家积蓄财力。他将"积粟富民"作为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对交游浮华的人和行为深恶痛绝。

富国强兵战略的首要表现是曹魏大兴屯田,恢复并发展农业经济。

从建安元年(196年)开始,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在许县一带招募流民进行屯田。"建安元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这是曹魏日后大规模屯田的开始。当年许县收获粮谷达到百万斛,初步缓解了曹军连年征战但一直饿着肚子打仗的军事危机。

《魏书》记载:"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东汉末年,"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很多人参与天下争霸,拉起几千人就参与军阀混战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是因为在军事上被打败了,而是因为缺乏粮食,聚拢不了部队而失败。而曹操屯田数年积累的粮食,不仅屯满了仓库,还源源不断地供给曹军粮草,是曹操长期南征北战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