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二、天下尘埃落定时(3)

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孔融的诗写于自身与曹操的蜜月期,难免有夸大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和民众对曹操迎奉皇帝的支持程度。曹操集团日后以皇帝名义征召人才往往能够成功多少是因为朝廷在这些人才心中依然存在影响,人们还有那么一丝复兴汉室的情绪。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带来实质的行政效果。曹操在发展早期以天子的名义轻而易举地接收了许多势力空白地区(主要是在河南地区),使关中等地保持名义上的服从;同时可以动辄以朝廷为旗帜,推行曹氏自己的政策主张。这在统一过程中,是非常有利的。

以交州为例。曹操任命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一纸委任状就使曹操集团的势力深入了南方。"张津与荆州牧刘表为隙,兵弱敌强,岁岁兴军",极大地牵制了刘表集团的行为。虽然张津能力有限,最后被部将区景杀死,但曹操集团也并没有付出实质性的代价。曹操失去张津这个代理人后,转而任命交州实力派士燮家族担任地方官,在绝远之地扶持新的代理人。士燮继续为曹操抵御刘表和孙权染指交州,还"遣吏张星奉贡诣京都。是时天下丧乱,道路断绝,而士燮不废贡职"。士燮的进贡给足了曹操面子。朝廷"特复下诏拜安远将军,封龙亭侯"。

凡事有利必有弊,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有其弊端。首先,曹操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在名义上却是汉朝的。如果曹氏家族要夺天下,那就是篡位。等到曹操势力壮大后,关于曹操有不臣之心的传言就一直没有断过。对于自己与朝廷的关系,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公开发表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集中解释了自己与汉室的关系。曹操先解释了自己的志向:

"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曹操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只想为国奉献,建功立业。如果自己死后,天下还有人能记得他这个"征西将军曹侯爷",他就很高兴了。但是天意作人,历史却把他推上了政治的风口浪尖,纵横天下。曹操毫不谦虚地概括自己的功绩:"设使国家无有之事,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的确为汉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汉朝延续了二十多年的国祚。

那么,有人可能要说了,现在曹操你功成名就了,应该退休归政了。曹操于是辩解道:"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意思是,自己不能回到封地武平县去。因为自己的仇人太多了,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子孙的利益着想,他不能放弃兵权和政权回家闲居。这可能是每个权臣共同的困境:权臣最后不得不通过加强集权来保障自己的利益,甚至是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功成名就退隐山林的做法往往是曹操说的"得慕虚名而处实祸"。

就整篇文章而言,曹操的说法的确在情理之中。他承认自己是权臣,承认自己的功绩,也明确表明自己不会放权。有人说他是在向群臣暗示自己不会放弃军政大权,并且要世代相传的决心,是对天下的变相试探①。这恰恰反映了一代枭雄晚年的困境。

第二个弊端是朝廷的旗帜里(实际上就是在曹操阵营中)一直隐藏着一批忠心于汉室、反对曹操的势力。汉献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儿皇帝,而是一位渴望有所作为的血气方刚的皇帝。汉献帝不断传出衣带诏,诏诏要致曹操于死地。下毒事件、马腾反叛事件、五大臣纵火谋叛等一系列暗算事件使得后院起火,曹操应接不暇。最可怕的内乱事件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春正月,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发兵攻打许县,"烧毁丞相长史王必营"。曹操残酷地镇压了这些内部反叛,杀戮了包括汉朝皇后伏氏在内的伏氏家族、重臣董承等人,很大程度上黯淡了自己的道德光芒。这些阵营内部的隐患,很明显束缚了曹操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