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最后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视曹操的举动而动的被动选择。
如果曹操大兵压境讨伐辽东,公孙度是横竖都会丧失独立性,极可能背水一战。杰出的策略家郭嘉看到了这一点,劝曹操说,大军压境反而可能促使辽东势力与二袁残部的会合,主动撤军反而会使公孙康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法:杀袁示好。曹操力排众意,将大军从长城沿线南移,主动解除了对辽东的军事压力。这些信息都被探马汇报到了辽东。
现在,怎么处理已到了家门口的袁氏残余和乌桓军队呢?于是典型的场景出现了。公孙康高高兴兴地接见袁氏兄弟,二袁兴冲冲地来了,主人掷杯为号,预先埋伏的刀斧手齐出,撂倒二袁,砍下了血淋淋的头。随行的袁家势力和乌桓军队全被杀戮殆尽。一颗颗人头被装在笼子里,快马加鞭地送到邺县。
对于贸然投靠的丧家之犬,这样的处理对公孙康来说是最精明的决策,袁氏势力最终丧失在袁尚兄弟的莽撞上。曹操欣然接受了公孙康送来的人头,拜公孙康为左将军、襄平侯。
公孙康在杀了二袁后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康子公孙晃与公孙渊年纪均小,康弟公孙恭被部下拥立为辽东太守。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派人安抚公孙恭,拜他为车骑将军、假节、平郭侯,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
作为第三代君主的公孙恭阴弱无能,《三国志》载"恭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在魏明帝曹太和二年被公孙渊篡位。公孙渊成为辽东政权的第四代君主。魏明帝顺水推舟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玩转三角终自毁
公孙渊是辽东政权四代君主中野心最大的一位。
公孙度执掌辽东政权的时候,曾经有意进取中原参与天下争霸,但终究按捺住野心,专心经营辽东。曹操在世时,多次征伐四方,将空虚疲弱的黄河之北暴露给辽东政权。公孙度面对如此良机,心有所动。一次他对诸将说:"听说那曹操又远征去了,邺城没有守备。现在我计划以步兵三万、骑兵万匹直指邺城。那时候谁能够抵御我呢?"诸将都拍手称赞,认为是个不错的计划。
公孙度又问凉茂:"你认为如何?"凉茂是汉朝政府任命的乐浪太守,之前已经被朝廷征召了多次,都被公孙度扣留,公孙度希望凉茂能为己所用。凉茂回答说:"海内大乱,社稷将倾,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成败,为人臣子的是这样的吗!曹公(指曹操,用词可见凉茂的倾向)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领大军为天下诛杀残暴的奸贼,功高德广,可谓是天下无双啊。现在海内初步平定,百姓久乱后初步安定。朝廷还没有责怪将军的罪过呢,现在将军却想兴兵西向。将军自己好好想想吧!"公孙度和诸将听完凉茂的话都很震惊。思索良久,公孙度只得说:"凉君言是也。"
凉茂以天下大义、朝廷安危来劝谏公孙度,公孙度肯定不是被一顿道德说教所说服的,肯定是综合考虑实力对比、时机变化做出的选择。作为开国君主,公孙度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历经三朝后,公孙渊不似公孙度那般自清自知了。他所面临的基础是祖父辈已经在尽可能的土地上拓展了的疆域,中原的魏国是名义上的宗主国,东方的三韩和北方少数民族与辽东达成了均势。当时的国际格局是魏国和蜀吴联盟形成了南北对峙。辽东脱身其外,可以扮演力量天平中的关键少数角色。前人积累的国力和南北对峙的僵局为公孙渊的野心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公孙渊于是试图以外交斗争的形式谋取更多的利益,恰好坚实的航海基础为辽东在南北双方之间展开纵横捭阖提供了可能。
这个"关键少数"角色既有可乘之机,但也面临着高标准、严要求的挑战。两大角色的外交竞技就像是一个天平,当一方的力量稍逊于另一方的时候,天平就倾斜了,需要关键少数的平衡。但是关键少数何时上天平,上哪一方都是很讲究的事情。如若不然,造成天平的倾斜倒塌,最终会破坏整个政治格局。
首先是何时上天平的问题。关键少数的分量在天平两端接近平衡或者开始不平衡的时候才能够发挥最佳作用。只有在角力正酣的时候,两大角色才需要关键少数的帮助,当天平完全失衡,处于劣势的那一方可能需要第三者的帮助,但是第三者的插足已经改变不了局势了。这时候第三者必须选择靠拢哪一方了,关键少数的角色至此终结。这里就涉及上天平的哪一方的问题。如果不是与劣势方有着特殊的感情或者利益关系,第三者一般是选择向优势方靠拢。尤其是当优势方处于完全优势的时候,弱小的第三方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在优势方一边。从本质上说,关键少数的作用是暂时的。它不能作为一个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