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节:七、首鼠两端的辽东(4)

公孙渊的失败,就在于他将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视做根本外交战略,玩火自焚。

公孙渊在曹魏和东吴之间渔利,形成了一个微妙脆弱的外交三角。恰好东吴孙权一直也有联络曹魏敌人、对北方形成战略威胁的意图,很早就与辽东政权展开了秘密外交。公孙渊日后给曹魏的上疏中提到:"臣父康,昔杀权使,结为仇隙。"可见早在公孙康时期,孙权就对辽东进行了外交试探。公孙康出于种种考虑,没有接受孙权的"好意",相反是杀了东吴的来使向曹魏表达忠心。

在东吴外交一章中,我们提到公孙渊夺取叔父公孙恭的王位可能有东吴在幕后的操作。公孙渊在即位之前就与东吴有来往。公孙渊即位第二年,就接见孙吴使臣张刚、管笃。《孙权传》载"五月,使校尉张刚、管笃之辽东"。《公孙渊传》载"渊遣使南通孙权,往来赂遗"。也就是说在公孙渊即位之初,辽东和东吴之间就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接触。公孙渊的目的是在两大势力的缝隙间纵横捭阖,谋取经济和政治利益。

曹魏方面一开始就知道东吴和辽东的秘密往来。双方外交接触之频繁,东吴船队在魏国沿海的长途航行,这些都逃不开魏国的眼睛。曹魏自然不愿意辽东脱离自己,更不愿意看到辽东反叛,响应南方夹击自己。魏、吴双方都展开了争取公孙渊的工作。魏国当时的主要精力在南方前线,集中在祁山和淮南战场,同时国家战略是一心恢复国内建设,所以没有太多的精力和国力去处理辽东事务(这和东吴恰恰相反)。魏国所做的主要是对辽东公孙家族加官晋爵。可是对于一心要称王称霸的公孙渊来说,魏国的官爵早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野心了。然而辽东也一直没有展开对魏国北方边界的骚扰行动,更没有公开对魏国北方州县官员说不。这可能是因为曹魏在北部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依然超过辽东,公孙渊在实力对比面前不敢轻举妄动。

公孙渊的策略是游离于曹、孙之间。策略开始执行的时候,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表面上看起来辽东的外交局面大开,南北往来不断,不仅曹魏的官爵和赏赐不断,而且东吴也不断送来承诺和物资。公孙渊似乎觉得这样的外交策略可以上升为国家战略了,因此玩得越来越大。在和东吴的亲密接触中,公孙渊满口答应东吴的外交要求,互通来使。他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直到最后接受孙权封赏,向东吴称臣。

吴嘉禾元年(232年),公孙渊向孙权上表称臣,而且派了代表舒绽来到孙权的都城建业;又派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藩孙权,并献貂皮、马匹等贡品。嘉禾二年三月,喜出望外的孙权派遣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虞咨、中郎将万泰、校尉裴潜等人率领大军万人护送宿舒、孙综回辽东,同时携带金宝珍货,九锡齐备赏赐公孙渊,且封公孙渊为燕王,封地为幽、青二州十七郡、七十县。

六月,东吴舰队顺利抵达辽东沓津(今旅顺口),张弥、许晏与万泰、裴潜率吏兵四百余人,赍文书命服什物,来到襄平。贺达、虞咨率领余众驻在船所。志大才疏的公孙渊这时又认为吴国相距遥远难以依靠,觉得不能公开投靠东吴。而东吴舰队携带的大批钱财货物又使公孙渊贪心顿起。

张弥等见公孙渊迟迟不接受孙权的封号,这才起了疑心,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辽东进兵围取,斩弥、晏、泰、潜等首级。剩下的吏从兵众,只有束手就降,都被徙充边城。随后公孙渊派遣部将韩起等人率领三军,急行军赶至沓津。辽东长史柳远设宾主礼诱请贺达、虞咨,又驱群马货物,装出一副和东吴交市的样子,而辽东军潜伏在一旁等着东吴人下船送死。贺达、虞咨不知从何处看出形势不对,于是本人并不下船,只命令五六百人下船,去进行贸易。东吴军一到岸上,韩起等人就金鼓大震,锋矢乱发,毫无防备的东吴军全军覆灭,被斩首三百余人,受伤落水的达到二百余人,其余只得归降,剩下少数或散走山谷,或藏窜饥饿而死。经此一战,东吴到达辽东的士兵及带来的金银财宝被公孙渊全部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