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七、首鼠两端的辽东(5)

公孙渊事后将张弥、许晏等首级,传送洛阳,悉没东吴兵资珍宝。在上疏中,公孙渊将整件事情描述成:"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甘言厚礼,以诱吴贼。"也就是说辽东对东吴展开了外交诱惑,将孙权引入圈套。公孙渊自称给曹魏立了一大功。当年冬十二月,魏国拜公孙渊大司马,封乐浪公。曹魏原本肯定是对辽东和东吴的这一次大规模接触极为紧张的,公孙渊这样表现倒是曹魏方面期待出现的最好结果。

在东吴内部,远封辽东的决策原本就是孙权一人的坚持,朝臣普遍持反对态度。重臣张昭反对之激烈,甚至到了不惜与孙权决裂的程度。张昭拒绝上朝。孙权派人将张家的大门用土封起来,意思是你张昭永远也不要上朝了。张昭自己在门里面又加了一层土墙,表达自己的反抗决心。当公孙渊吞灭使团的消息传到孙权耳中时,孙权才明白自己干了什么样的蠢事。孙权大怒说:"我都六十岁了,什么风浪没经历过。想不到现在被公孙渊这只小老鼠给骗了,我咽不下这口气。我不把公孙渊的老鼠脑袋扭下来抛到海里去,我就没有脸再坐在现在的位置上了。即使万里颠沛远征,我也在所不惜。"怒火冲天的孙权要亲自率领舰队讨伐公孙渊。但在陆逊、薛综等人的劝说下,孙权冷静下来,打消了远征辽东的念头,君臣和解。他亲自驾车去张家迎接张昭出门上朝。

在魏、吴、辽三角外交格局中,作为关键少数扮演者的辽东必须具有高超的演技,既要保持力量平衡又不能打破脆弱的力量平衡。稍有不慎,力量天平就会被打破。而力量天平打破后,最弱一方就难以继续左右逢源了。简单地说,辽东既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也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公孙渊对东吴的背信弃义,最大的消极影响是信誉全失,失去了继续扮演第三方力量的道德基础。《魏名臣奏》记载了中领军夏侯献的上表,其中描叙辽东的处境道:"今外失吴援,内有胡寇,心知国家能从陆道,势不得不怀惶惧之心。因斯之时,宜遣使示以祸福。"也就是说现在辽东已经完全失去了东吴的援助,而曹魏又可以从陆路对辽东形成军事威胁,公孙渊的处境已经很危险了。

尚有一个难以忽视的背景是:曹魏经过半个世纪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对蜀汉和东吴的力量优势。力量的天平已经失衡了。曹魏的力量已经强大到了不再需要辽东协助,单独对付南方蜀吴的程度了。公孙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耍小聪明,不及时"站好队",注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果真如夏侯献所言,曹魏不久就向辽东摊牌了,逼公孙渊站队。景初元年(237年),曹魏派遣幽州刺史丘俭,兵临城下,宣诏公孙渊去洛阳上朝。公孙渊心中有鬼,只得翻脸迎战。公孙渊与丘俭会战于辽隧(辽宁海城西),魏军作战不利而败退。随即,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衙署,改元绍汉元年;又遣使招降鲜卑,并时常派兵出没于曹魏的北方进行骚扰。

这一次,公孙渊真心遣使向东吴孙权谢罪,接受燕王的封爵,请求吴国援兵。孙权旧恨未了,想杀戮燕使。大臣羊劝谏道:"不可。我们不如厚待辽东,派遣奇兵出击曹魏。如果魏国讨伐失败,而我军远赴,义盖万里,有恩于辽东;如果辽东失败,而曹魏也遭受了我们的首尾夹击。这对我们来说,都是出小力收大成的好事。"孙权闻言,也想在曹魏和辽东之间扮演第三者角色,给辽东使者开了空头支票,答应出兵支援,让辽东坚守抗魏。

第二年,魏明帝加派了司马懿增带大军四万讨伐辽东。公孙渊派将军卑衍与杨祚领步骑数万守住辽隧。司马懿佯攻辽隧,暗地出奇兵袭击辽东首府襄平。公孙渊恐襄平有失,急命卑衍、杨祚等回师襄平。两军在首山展开决战,辽东军队主力被歼。天不佑公孙家族。时值酷暑,阴雨连绵月余,太子河水暴涨,魏军乘船抵于城下,昼夜强攻。公孙渊与全城军民,被围到八月,粮食吃光,将军杨祚开城投降。公孙渊与儿子公孙修带数百骑突围向东南方向逃窜,被魏军追击,斩杀于太子河边。司马懿入城,杀死燕王府中公卿百官一千余人。从此,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皆为曹魏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