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七年春,诸葛亮派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为了牵制魏雍州刺史郭淮,诸葛亮率军迎战,郭淮退军,蜀军攻占二郡。这是诸葛亮连年北伐最实在的成果。诸葛亮因功恢复丞相职务。
建兴八年春,魏国发动攻势,司马懿由西城沿汉水,张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分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在城固、赤坂迎战。后因大雨不断,道路不通,魏国只得中途退兵。
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亲自率军再度进攻祁山以图陇右。曹魏令费曜等守上,其余救祁山。诸葛亮部署一部分兵力围攻祁山,自率主力到上迎战。魏帅司马懿据险不战,诸葛亮求战不得,引军退回祁山,魏军尾随。五月,双方交战,诸葛亮大破魏军,司马懿回军保营。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军,射杀追击的张。
建兴十年,诸葛亮在汉中休养生息,奖励农业,贮备军粮,并制作木牛流马①等运输工具,训练士兵做远征的准备。第二年冬天,诸葛亮囤积军粮于斜谷口,整修驿站。第三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由斜谷出击,并约吴同时出兵攻魏。四月,蜀军沿褒斜道出斜谷。诸葛亮驻军五丈原,屯田于渭水南岸,与司马懿对峙,以备持久战。司马懿采取以逸待劳的方针,坚壁不出。五月,东吴分三路出兵,进攻曹魏,以配合蜀军在西线的攻势。曹魏面对蜀、吴的协同进攻,采取"西守东攻"的战略。东吴初期判断蜀军在西线的进攻会吸引魏军主力,当探知魏军东下时,东吴不战而退。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百余天,积劳成疾,八月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蜀军遵照遗令秘不发丧,整军而出,退兵回汉中。司马懿闻讯追击,蜀军反旗击鼓,佯装反击。司马懿收军,不敢进逼。因此有"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说法。
诸葛亮主持的北伐胜少败多,付出多收获少。曹魏驻西部战线的司马懿的战略基本是避其锋芒,坚守不出。而蜀汉国力有限,诸葛亮始终不敢弄险,用兵谨慎。"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国力不足是束缚诸葛亮施展拳脚的主要原因。蜀汉与曹魏真正的主力决战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蜀汉作为主动出击的一方,成本付出更大。连年的征战消耗了蜀汉大量的国力,不仅有兵员上的,也有物资上的,更有人才上的。除了最后一次北伐外(这是休养了两年的结果),诸葛亮发动的战争规模一次不如一次。到诸葛亮死时,蜀汉再也没有实力发起先前的攻势了。
如果蜀汉依险要,据地形,内敛自守又当如何呢?蜀汉在防守的基础上休养生息,可能实力积蓄得优于积极进攻,但是在政治态势将会恶化。诸葛亮的连年北伐,使曹魏在他身前及死后的数十年中处于消极被动防守的态势。蜀汉以土狭民寡的一州之地,迫使拥有九州之地的曹魏被迫采取战略防守数十年,蜀军在与强大的曹魏军队对峙中保持主动权,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连年征战的积极结果。如果消极防守,曹魏必定凭借自身的强大国力,对蜀汉北部构成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蜀汉依然需要增兵设将,以重兵在边界与曹魏对峙。这依然会消耗蜀汉的大量实力。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蜀汉的国家体制使得积极进攻态势难以停止。战时体制不改变,进攻态势不会变。诸葛亮的继承人们似乎很少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了,这种局面既有不断削弱的国力的限制,也包含着始终没有停止的小规模的军事骚扰和进攻。最为重要的是,诸葛亮之后,蜀汉再也找不出诸葛亮这样的强权人物来维持权威统治了。战时体制正在慢慢改变。
蒋琬、费和姜维是诸葛亮的三大继承人,主持了蜀汉后期的政治与军事。
督农杨敏曾批评蒋琬说:"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有人向蒋琬打杨敏的小报告,有人要求将杨敏治罪。蒋琬憨厚地说:"我真的是比不上前人啊,这有什么可以怪罪的。"
蒋琬就是这样的主政者。他曾上疏说:"臣长年领兵在外,却规方无成,因此日夜寝食难安。现在魏国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已经很难消灭了。如果蜀汉能够和东吴东西并力,首尾犄角,虽然不能迅速实现灭魏的目标,但可以分裂蚕食魏国。但是东吴也是胜少败多,自身也有困难。我和费等人商议,认为凉州是胡塞要地,进退有资;而且羌、胡等民族人心思汉。以前我国偏军进入羌地,已经有些基础了,建议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再图陇右。如果姜维能在黄河右岸有所进展,臣当率军配合姜维。如果东北有事,就可能有所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