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十、外事四夷的延续(2)

强大的匈奴势力在东汉前期分裂为南、北两支,并开始衰落。南匈奴降服于东汉,被移居至并州、凉州等地,协助东汉政府防御北方。而北匈奴在汉朝与南匈奴的联合打击下,不断西迁,最后消失在了茫茫的欧亚大陆的深处。东汉末年战乱之际,南匈奴与汉族军阀联合参与了北方地区的战争。他们进一步向南迁移,加深了汉化程度,其中一支匈奴定居在了河东郡。日后消灭西晋的刘姓匈奴就是这一支匈奴的后裔。

不过在曹魏时期,南匈奴各部完全隶属于曹魏政府,接受直接管辖。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秋七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率领各部首领来邺城向曹操朝贡觐见。曹操待之以客礼,将呼厨泉等人留在魏地,只让右贤王去卑回去监国。南匈奴各部终曹魏一世都受到严格监管,没有生事。汉匈关系失去了外交性质。

鲜卑占据了匈奴空出来的北方,成为新的霸主。鲜卑属于古代东胡系民族,居于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因此得名。秦汉之际鲜卑、乌桓等受匈奴役使。汉武帝大败匈奴后,鲜卑人陆续南迁至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和呼伦贝尔草原、河套地区。鲜卑逐渐占领匈奴故地后,迅速壮大,并兼并了匈奴残余力量,势力强盛。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立部落联盟性质的鲜卑政权,建汗庭于高柳北弹汗山(今山西阳高西北)。整个鲜卑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首领率领。檀石槐统治时期加速了本民族的汉化。汉人、汉律和铁器的进入,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檀石槐死后,统一政权瓦解,出现了步度根、扶罗韩、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他们或趁火打劫,或附属汉魏,或游离于各政权之间,活跃于北方草原。需要指出的是,北方的一些军阀在游牧民族侵扰中原的事件中起了幕后黑手的作用。比如辽东公孙渊就曾"诱呼鲜卑,侵扰北方"。

关于对鲜卑的政策,东汉末期的蔡邕就提出过"先安内后拒外"的建议。汉末和曹魏政府因中原多事,事实上采取了蔡邕的意见,并将之扩展为处理与所有北方少数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曹操时期,只要鲜卑等民族不插入中原事务,曹操对他们的劫掠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一旦鲜卑等民族参与北方征战,曹操就给予坚决打击。曹丕即位后,"务欲绥和戎狄,以息征伐",实现羁縻政策。轲比能后来兼并了步度根,鲜卑部将归泥寇抄并州,杀掠吏民。曹魏骁骑将军秦朗对鲜卑发起了大举进攻,归泥率领部众投降,曹魏封他为归义王,赐幢麾、曲盖、鼓吹,并将其部落迁移到并州居住。除了羁縻政策外,分化瓦解周边少数民族也是中原王朝常见的策略。曾经主持曹魏北方事务的田豫采取"以戎狄为一,非中国之利,乃先构离之,使自为仇敌,互相攻伐"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朝廷和北方边郡都采用田豫的方法。

乌桓、夫余等也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骑兵势力也相对强大,袁绍曾引用这些民族作为外援。曹魏为了消灭袁氏余孽,亲自远赴乌桓展开征讨。在白狼山战役中,曹军消灭乌桓主力,斩杀了首领蹋顿。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桓移至内地定居,其中部分民众被补充到曹军的骑兵部队中,残余的部分势力则被辽东公孙政权给消灭了。

《三国史》上还有曹魏招降北方少数民族的记载。如牵招担任使持节、护鲜卑校尉的时候,在昌平广布恩信,招降纳附。鲜卑族素利、弥加等十余万众纷纷前来归降,曹魏政府将他们安置在长城内外。投降、安置少数民族是曹魏政府执行的第三个重大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既可以减轻少数民族对自身的侵扰,又能以夷制夷,稳定北方边区,还能招揽人口。

除了曹魏政权外,辽东公孙政权是处理北方民族事务的另一个主体。当时高句丽和鲜卑势力强大,公孙度就与地处两者之间的夫余盟好,将宗族中的女子嫁入夫余,拉拢一部分,打击一部分。辽东政权也是执行羁縻并分化瓦解政策。

谈完了北方各民族概况,我们重点要考察乱世的中原王朝与西域①的外交关系。两汉时期,中原王朝经营西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东汉时期西域稳定的重要原因是东汉权威的存在,西域都护组织的存在。丝绸之路发展为交通网络,沿线出现了"商旅往来不绝,使者相望于道"的繁荣景象。中国使者的足迹远及罗马、安息、奄蔡(今咸海至里海一带)、条支(伊拉克)、大夏(阿富汗)、印度等地;东来的商队和使团也没有停歇,"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一年之中多至数千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虽然中原战乱频繁,但同中亚、西亚和罗马各国的交往从未间断"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