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化学理论
关于强迫症的解释,目前有一个流行的生物学理论,它假设强迫症患者有血清素(5羟色胺)代谢异常的症状。血清素吸收抑制剂(SRIs)对强迫症的疗效为这一假说提供了主要推动力。人们发现血清素吸收抑制剂比安慰剂和其他的一些抗抑郁药物如米帕明、去甲替林和阿米替林(Zohar & Insel,1987)更有效。氯米帕明血浆水平和强迫症症状的改善之间有显著相关,这促使研究人员认为血清素有改善强迫症症状的功能,还进一步支持了血清素假说(Insel,Murphy,et al.,1983;Stern,Marks,Wright & Luscombe,1980)。
关于血清素在强迫症个体中的功能的直接调查尚无定论(Joffe & Swinson,1991)。有两项研究报告了强迫症症状的改善与血清素的代谢产物5羟基吲哚乙酸(5 HIAA的)的降低显著相关(Flament et al.,1985;Thoren,Asberg,Bertilsson et al.,1980)。这些结果均与CMI的抗强迫作用受血清素系统调节这一假说相一致。Lucey,Butcher,Clare和Dinan(1993)发现在强迫症个体中,在与血清素作用剂反应后,d芬氟拉明明显减少,而垂体对下丘脑刺激(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却是正常的。这些结果表明,在强迫症患者中是中枢5羟色胺功能障碍,而不是垂体过度活跃。
另一方面,涉及血清素的关于强迫症的文献资料也显示了一些矛盾。血清素血小板摄取的研究(Insel,Mueller,Alterman,Linnoila & Murphy,1985;Weizman et al.,1985)未能把强迫与控制区分开来。在Zohar和他的同事的两项研究(Zohar & Insel,1987b;Zohar,Mueller,Insel,Zohar Kaduch & Murphy,1987)中发现,口服血清素激动剂m氯苯哌嗪(mCPP)后强迫症状有所增加,而经过氯丙咪嗪治疗后这种状况就消失了。然而,静脉注射mCPP并没有导致强迫症状增强 (Charney et al.,1988)。
神经解剖学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神经解剖学异常。一些神经心理学结果指出强迫症患者额叶异常(Behar et al.,1984;Cox,Fedio & Rapoport,1989;Head,Bolton & Hymas,1989),但也有神经心理学研究结果不一致(Insel,Donnelly,Lalakea,Alterman & Murphy,1983)。对强迫症患者进行的成功的囊切开术和扣带回切开术也暗示强迫症有额叶参与(Ballantine,Bouckoms,Thomas & Giriunas,1987)。但是,对这些疗法的疗效并没有进行适当的对照研究。
神经生物学异常的补充证据来自几个脑代谢的正电子发射断层的研究,这些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代谢率升高(e.g.,Rauch et al.,1994)。同时也表明强迫症的症状源自于基底核病变:昏睡性脑炎(Schilder,1938)、薛登汉氏舞蹈病(Swedo,Rapoport,Leonard,Lenane & Cheslow,1989)和多发性抽动症(Rapoport &Wise,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