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一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下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的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为什么呢?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它而言不踩踏板总是最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不踩则两只猪都吃不到任何一点食物,所以大猪只好亲力亲为了。
这个故事里涉及到了合作的问题: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才能获得双赢?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引申到职场里来,不管你作为领导还是下级员工,都有类似的必须做出的合作方面的选择。
作为员工,你和同事之间一定会有博弈产生。比如和同事去与客户谈判,你们一般都会选择齐心协力,争取获得谈判的胜利,为公司获取利益,这种情况下,你们是利益相同时的合作。而同一项策划方案,领导让你们各做出一份来,这种情况下就会互相竞争,以获得领导的认同和职位的升迁以及随之而来的薪水的增长,这就是利益相争时的博弈。
倘若你在公司中属于领导者之一,那么同样可以运用好博弈论来为自己创造最大收益。
领导者,可以看做是这个博弈游戏中的投食者。在上面那个故事中,投食者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情景吗?比如采用以下几种办法改变:
方案一:减量方案。仅投食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大猪和小猪都不去踩踏板。小猪去踩,大猪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都不会再有去踩踏板的动力了。
在职场上,如果你想让你手下的职工更好地为公司工作,同时完成你出色的领导任务,让你自己也因此升职,那么你针对下属把规则设计成这样谁都没有踩踏板的动力的规则,显然是一种很失败的策略。
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这个方案可以这么形容: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小康社会,竞争意识不会很强。
在职场中,若你对下属采用这个规则,一来成本相当高(提供双份的食物可以想象成给职工提供比原来高一倍的工资),二来会因为竞争不强烈,你的下属便不会有竞争意识,干多干少一个样,拿的钱不分彼此,那谁还想去卖力工作?这样的方案显然也不太可行。
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仅投食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大猪和小猪都会拼命地去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方案三应该说是最好的一个方案,成本不高,收获却最大。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却常常下意识地在运用博弈论中的策略去与别人“博弈”。比如等待市场上出现具有赢利能力的新产品成本,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比如一个公司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的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高。
女人在职场上,只要不是才起步的,大都会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下属又是一定员工的上级,与此同时,你还有同级。那么,运用好博弈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事”。作为下属,要懂得与同事在合作中达到双赢;作为上级,要利用下属的心理制定好激励规则,让他们为你的工作推波助澜;与此同时,你又将在与同级的竞争中,获得胜出,进而得到进一步的升职和加薪。
博弈论要说复杂似乎很复杂,要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利用好“合作”,或是运用好最恰当的“配合”方式在职场中与同事相处共事,让自己获得利益,创造自己的职场财富指数!
总之,要想赢得升职,不可不知博弈论;要想赢得精彩生活,同样不可不明白博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