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过去了,晓娇还是在原地踏步。随着城市改造,晓娇的门面所在那一带面临着拆迁,因为其他商家比她先行动,她想另觅门面也难以寻找到适合的地段,不得不暂时关闭了服装店。等她寻到适合的门面,重新做起服装店时,她还和三年前一样,依然是一个小服装店的老板。因为重新开业整顿,花在装修等上的钱,耗尽了晓娇的积蓄,她几乎又是从头开始。
而玲珑,早就在城市中心最大的商场开起了三个品牌专卖店。她适时灵活地变通,不断地进步、学习,永远走在流行的前沿,她的店子已经拓展到了周围的好几个城市里。因为城市气温相差比较大,在A城已经快入冬的时候,B城还处于夏末的气候,她用不着换季打折,直接把A城积压的秋季服装放置到B城销售,基本上没有积压的货,增加了资金的周转和流通,让她真正的“财源广进”了。
现在,据说她的资产已过千万,她又打算向旅游业进军,不停地拓展赚钱的途径。
施特劳斯和玲珑的成功,不是特例,只是表明了一个现象:不管是用什么方式(打工、做生意或是做其他的事业)获取财富,都需要像学习或是跑步那样,不停地进步,主动出击,不断探索。唯有这样,才会为自己赢得主动,才会在人生和事业当中常变常新,不断向前。否则,沉醉于一时的成功或安于一时的快活而停止不前,最终会落后于别人,从而走向平庸和失败。这就是逆水行舟的后半句话里的道理:不进则退!
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竞争规则!即使在平时工作中,这个规则同样在起效用。故步自封,不思创新和进取的人,短时间内也许看不出差别,甚至长时间也不会对工作产生什么影响,但他们只能一辈子拿着一点仅有的工资去保持着正常的生活水准,在遇到工作变动或行业淘汰的时候,很容易令生活陷于困顿中,最终导致永远积累不起属于自己的财富。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其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
赚钱不一定会让一个女人有钱,理财才会让女人变得更加富有。
理财比赚钱更重要
无可否认,不论是赚钱还是理财,都是积蓄财富的重要手段,都是为了让金钱有更多的盈余,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那么,到底是赚钱重要,还是理财更重要呢?大家先看看泰森的故事——
拳王迈克·泰森是一个出身于贫民窟里的黑人小子,他拥有一双令对手胆寒的铁拳,从他20岁成为世界冠军以来,赚下的金钱至今没有人计算清楚有多少,有人粗略估算,至少是3亿~5亿美元。这些是泰森挣下的血汗钱。可惜,他却是个不懂得管住自己用血汗换来的财富的人,一边挥霍无度,一边毫不理财。20年的职业生涯赚来的金钱,转眼间就灰飞烟灭,2003年,他不得不申请破产。如今已经不再青春的他,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勇气及硬气,迫于现实不得不经常出卖自己的脸皮赚取生活费。
泰森无疑是一个非常能赚钱的人,可他半点理财之道也不懂。结果再能赚钱又如何?同样保不住金钱的流失。
会赚钱的人很多,但会理财的人却相对很少。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聪明的女人,她们往往也空有赚钱能力,却缺乏理财能力。她们中很多人是白领、职场女性,也有商业、娱乐界等方面的优秀女性。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赚钱,她们都明白,也做得很好,但却常常不懂得如何把赚来的钱管理好,不懂得如何用钱来生钱,结果最终保不住赚到的钱,让辛苦赚的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付诸东流。
只会赚钱不会理财的人,往往一生受穷。常言道: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这个俗语蕴涵着最基本的理财观念:算计,就是对金钱的计算、打理。打理不好金钱,便会受穷。
当然,赚钱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女人,当你连最基本的存蓄也没有的时候,谈何理财?所以才会有“理财的前提是要有财可理”之说。只是相对而言,理财更重要。因为,赚钱不会让一个女人有钱起来,理财才会让女人变得更加富有。
很多女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理财之说,总认为理财都是有钱人的事,自己手上的钱不多,还不够用,或是正好够用,哪里还需要去规划?然而,钱少更需要规划,就像房子小更需要整理空间一样。越是钱少,越是需要合理地安排和规划自己的支出,花好每一块钱,增加自己的投资知识,尽量获得高回报率,使自己的财富增值,才有望成为一个有钱的女人,否则很容易一生受金钱的困扰而活得不快乐。
实际上,理财是一个观念问题,是一种生活态度。从小钱理起,财富才能增长。
亚洲富豪李嘉诚对于理财有个观念:30岁以后再理财!
他认为,一个人在30岁以前,所有的钱?要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才是开始重视理财的时候,因为这时候赚钱已经不重要,而如何理财则显得比较重要。
我想,这个理念最早应该是起源于犹太人——
在1910年,大量犹太人进入北美,开始的时候,他们和一起移民来的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一样,都是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
他们每10个人里有8 个是体力工人,但是不久他们就都不干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于犹太人来说,开始他们从事这些出卖体力的职业是由于遭受歧视,缺乏机会才不得不这么做,当他们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就不再这样做了。
过了几十年,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为了百万富翁。著名的罗斯查尔德家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闻名的。到了后来,这10个犹太人里就只有1 个是蓝领工人了,其他的人都变成了有产阶级。这些犹太人大都已经处于贸易的主干道附近,在大家瞩目的权力视野之内,在人们的眼睛里,每一个犹太人都成了重要的人物。
当年在路易斯安那、纽约和俄勒冈的犹太人的几个农业定居点,都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小部分定居点都是用来搞乌托邦实验的。而那些其他民族的人,还是不得不继续卖力地挥动他们的锄头,汗流浃背地工作,以求每日的餐饭。他们一生受穷,也没有远大的想法。那些和他们起步相同的犹太人,却只是把出卖体力当做最初迫不得已的生存手段,而且他们懂得利用这种方式,先苦后甜,为未来的财富之路做好铺垫,最后他们脱胎换骨,成为了财富的拥有者。
要说赚钱,当初的犹太人和那些英国人在赚钱上,没有什么不同,但犹太人懂得理财,先以体力劳动赚到的钱用于生存,再通过积蓄,来投资理财,并慢慢在此基础上改变自己的人生。
同样的道理,女人能否管理好现有的财富,为她带来更多的收益;能否利用以钱赚钱的方式,让她的财富增值;能否留住这些财富等,都是关系着一个女人最终是否有钱的决定性问题。
决定一个女人是否能成为一个有钱人的关键,与她的收入、起点关系并不是很大,而与她如何理财的关系更为重要。安妮·谢芭的故事或许能给女人一些理财方面的启发——
安妮·谢芭在人们眼里是一个奇怪的女人。她脾气古怪,节俭成癖。从未受过专业的金融训练,年轻时只上过夜校,读的是法律,之后在国税局工作了20多年,从来没升过官,也没有得到过上级的赏识,她只能算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
在安妮·谢芭1943年退休的时候,年薪不过3000美元出头。但在国税局工作期间,谢芭认识到一件事实:在美国,要想致富,最稳当的途径就是投资股票和基金。于是她以5000美元为起点,把工资之余的钱用来投资到股票和基金里。
她的钱少,所以买的股票也不多,但她一旦认定这是个好公司,其股票值得买之后,就忠贞不渝,从不轻易卖出,即使股市惨跌,她也无动于衷。谢芭买股票凭直觉,她只买自己熟悉、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名牌公司的股票,比如她所吃的药、所用东西的公司。她不碰自己不了解的企业,比如她不懂科技,对 IBM这类著名科技股就敬而远之。
安妮·谢芭从1944年以5000美元进场炒股,至1995年底,她所有股票的市值已达2200万美元,成了一个千万富翁。她的资产增值平均年收益率在22%,而股神巴菲特的平均年收益率是23%。也就是说,谢芭比起巴菲特来,仅逊色那么一点。
在美国,安妮·谢芭终身都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公务员,拿的工资并不比别人高多少。可是她却在利用工资之余,懂得合理地打理自己的财富,最终成了千万富翁。可见,一个女人一生能积累多少钱,不是取决于她赚了多少钱,而是她如何理财。
据国际上的一项调查,几乎100%的人在没有自己的理财规划的情况下,一生中损失的财产从20%到100%不等。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理财知识,其财产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要成为一个有钱的女人,重要的不是你能赚多少钱,而是你能将钱留住多少和多久!
从现在开始,学点理财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