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M 模式的起源(1)

MBM 模式的起源

MBM 模式是基于让社会繁荣昌盛而非陷入穷困的原则建立的。它把组织看成是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微缩社会,需要应用来自于社会的经验教训。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开发了MBM 模式的理论框架和不断完善的许多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Mental Models )

思维模式是一种知识结构,把我们从周围世界中获取的无数信息予以简化和组织。从而形成我们的思维、决策、观点、价值观和理念。正如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所指出的那样:“它们是理性掌握历史事件的必要条件。”根据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 Polanyi )的说法,它们对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正是通过对不同类别科学体系的同化,科学家的经验才变得富有意义。”要产生好的效果而不是坏的,思维模式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而且,它们必须能够提高我们吸收新经验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自身也得到完善。

然而,并非所有的思维模式都能反映实际情况。人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平的,并据此行动,尽管没有人发现地球的边缘并从那里跌落下去。这种错误认识的后果是延迟了许多伟大的发现,直到克里斯托夫•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 )这样的开拓者对那种思维模式提出了挑战,这种状况才最终结束。

思维模式的质量决定了人类在自然界里发挥的作用大小,在经济领域里也是同样如此。所以,科氏工业集团花费了大量时间,付出了巨大努力,使MBM思维模式符合实际情况,能在我们下属的各个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加深理解并加以应用。依照错误的思维模式行事的公司注定会灭亡。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仅仅因为我们相信或想让事情成为现实并不能保证它成为现实。正如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尼汉 (Daniel Patrick Moynihan)所说:“人人都有权利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却没有权利左右真实情况。”

好的思维模式除立足现实之外,还应能引导有效的行动,所以这还需要其他条件。它们既不可过于复杂也不可过于简单,缺乏关键驱动力或者忽略了可能导致的负作用。当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就要对它们进行检验。与万事万物一样,它们必须经受挑战,不断完善。我们需要不断地扪心自问,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否有错,就象当初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一样。

如上所述,MBM 模式是人类行为的科学在组织中的运用。系统地研究历史、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经典著作能够发现掌控人类福祉的某些法则。

经过研究,我们得出结论:长期而广泛的繁荣昌盛只有在自由经济社会中才有可能实现。没能生活在自由经济社会中的广大民众是不幸的,他们所过的生活,如霍布斯(Hobbes,17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启蒙思想家, 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译者注) 所说:“是贫穷、险恶、残酷和短促的。”

人类行为的科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社会和国家的宏观层面,也可以应用到组织的微观层面。我花了不少时间,终于搞清楚了引向社会繁荣昌盛的条件如何能够运用到建设公司这上面来。在我学习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机会成本、主观价值和比较优势之后,我本能地把它们应用到我们公司的管理中。我在这样做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尽管经济系和商业学校教授过其中的一些概念,但它们很少,或者只是断断续续地应用到实践中。

经济自由和繁荣(Ecomomic Freedom and Prosperity )

经济自由指数包括了很多影响人们在某一国家选择如何工作、生产,消费和投资的能力的因素。

经济自由与人均收入的关系极为密切,与衡量幸福的其他重要指标也有密切关系,如平均寿命、环境质量、医疗卫生、教育状况和贫困下降比率等。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尽管有一条基础概念被广泛传播,但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当时我们要解决何时出售存货的问题。我建议立即卖掉所有存货,却被告知那时的市价低于我们原先的支付价,所以应等到价格上涨后再卖。我说,这不该是我们的衡量标准,因为我们已经付出的现在已成为沉没成本了。

沉没成本 (Sunk Cost )

沉没成本是无法挽回的过去的支出。在决定将来应该做什么时应该几乎不考虑这些成本。这是因为除了可能的税收影响外,它们和可以得到什么结果没有关系。

相反,我坚持认为我们的衡量标准应该往前看,应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只有当我们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价格很可能会上涨而不是继续下跌时,我们才应保留存货。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是指因采取某一行动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最有价值的行动的价值。在做决策时,我们必须考查机会成本而不是看账面成本或者沉没成本,就是说,我们必须向前看而不是?后看。

后来,我们发现了应用机会成本概念的更有效的方法。为了鼓励员工的企业家精神,包括承担适当的风险,我们开始把丧失的机会中原本可获得的利润等同于投资失败导致的账面损失。

另有一例,我敦促销售人员了解每一位顾客的主观价值,并相应采取恰当的方式与他们打交道。

主观价值(Subjective Value)

所有的经济价值起源于该物品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而不是它的成本。因为价值是主观的,它是不可衡量的。只有一个人的行动,而不是他说的话,才能给我们传递某个东西对他来说价值有多大这种信息。这被称为展现的偏好(Demonstrated Preference)。如果某人买了一个苹果,我们就知道这个苹果带给他的价值要大于价格加上购买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根本就不存在均衡交易这回事。任何交易的双方都必须相信他们将会获益,他们才会交易。

如果有选择的话,人们会首先满足自己的最高价值

需求,于是就产生了边际效用递减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这一概念。由于人们会首先满足自己的最高价值需求,所以,随后使用的每一单位商品的价值都会低于前一单位商品的价值。这就能说明,为什么某物如果像水那样充裕,尽管总体比钻石的价值要高得多,但其边际价值却少得多。

比较优势这条原则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贸易促进繁荣。学完之后,遇到一个小组或一个公司内部的工作角色分配问题时,我们就可以用它。在招聘大量新员工,安排现有员工承担新角色时,我们运用这条原则的方法是:通过与其他角色和其他员工相比,安排现有员工担当最能发挥其能力的角色。这就需要对角色和职责进行持续的评估,否则,人力资源的分配就会因根据绝对优势而非比较优势的原则而逐渐退步,减少了它的有效性。当更换小组成员时,传统的做法是让新员工担任和他的前任相同的角色,其实这是不对的,相反,所有相关角色应当重新优化组合。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的原理本来是国际贸易学中的重要概念,现在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竞争和合作的比较分析当中,而不仅仅是企业间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在生产活动中,相对于没有采取的活动可能创造出的价值,各个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拥有创造出最大价值的比较优势。双方互相交易,即使一方生产所有产品的能力都优于另一方,交易的结果也会使双方都受益。生产力较高的生产厂家专门生产其具备最大相对优势的产品并从中获益,而生产力较低的生产厂家则专门生产其劣势最小的产品,也能从中获益。

所有的国家都具有比较优势从而使得交易相互受益——即使某一个国家做大多数事情都比另外的国家高效。同样,即使是最没有优势的个人也有比较优势。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公司规模不大,我可以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向公司领导层的成员灌输这些市场概念。每次例会,我都会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员工耳濡目染,如:“我们考虑到机会成本或比较优势了吗?”看到这些基本概念发挥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我不由得想要探究更加复杂的概念的潜在力量及其衍生的模式。例如,在生产能力过剩的商品生产企业中,很明显,价格取决于边际生产者的成本( 若包括机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恰好等于市场价格,此时的生产者叫做边际生产者。这时,只要价格略有下降,这些生产者就会出现亏损。——译者注)。我们称之为定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