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颠覆:管理新转型(1)

自我颠覆:管理新转型

优秀的体制和执行能力是实力不出众的招商银行成功的保障。面对企业壮大后的弊病和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马蔚华能否实现银行的顺利转型?

银行的困境:谁还需要银行?

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两大脱媒的挑战,一个是资本性的脱媒,一个是技术性的脱媒。资本性的脱媒是融资减少,即股票、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银行的融资份额减少。银行过去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商业银行在融资当中一统天下的地位被削弱。

目前所有的商品价格已经市场化,只有资金的价格还没有放开,从2007年元旦开始,中央银行每日对外发布上海同业拆借利率,这是一个信号,也就是全面利率市场化的时代已经不远了。在企业融资的空间里,银行的份额在减少,银行盈利也受到挑战。2005年开始中央银行发一千亿短期融资债,短期融资债的成本是三个点,银行融资贷款成本是五个点,相当多的一批优质客户发了短期融资债去还银行贷款,银行的业务受到挑战。

银行作为社会支付的平台,其支付功能是借助于IT实现的,但是当前很多IT企业,从微软到索尼到阿里巴巴,都在试图进入支付领域,都在成为银行的挑战者。此外国内能源企业开始在金融业领域扩张,2009年4月中石油成功收编克拉玛依市商业银行,并将其改名为昆仑银行,足以彰显其欲借打造金融帝国来实现全球扩张的意图。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旗下的金融板块门类最为齐全,囊括信托、保险、基金等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全球的银行业正呈现出信息化生存的趋势、综合化经营的趋势、资本市场化的趋势和发展国际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马蔚华在2005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预测,中国银行的各种结构将在未来五到十年发生巨大变化。马蔚华用“4个50%”描述这种巨变。银行间接融资在整个社会融资的地位,将从现在的82.5%下降到50%甚至以下,同时,从消费信贷和批发信贷的比例来看,批发性信贷将从目前的90%以上降到50%以下,相应地,消费信贷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0%提高到50%以上,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带来的利润收入将上升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