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战略调整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变革的共同方向,积极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也几乎成为所有商业银行行长共同的话题。中国银行业集体战略调整是因为三方面原因:资本约束、经营环境和客户需求。国际国内监管规则的变化使得资本约束成为悬在商业银行行长头上的一把利剑,所以所有的银行都在考虑如何节约资本金。银行要用有限的资本创造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发展资本消耗少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
同时,中国个人金融资产不断增加,贫富差距加大,说明富人的金融需求增大。从企业状况看,对GDP做出80%-90%贡献的是中小企业,而它们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占比只有16%。这些数据都显示了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另外,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争夺的领域也集中在三个方面:高端客户、信用卡和中间业务。
所以,在现实情况下,如果一家银行还处于规模冲动、对公贷款、死傍大客户的思维中,将注定被市场淘汰。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更要先行一步。虽然理念上大家都在谈战略调整、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但很多银行人士仍然很难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或者在考核时仍然要拿出一份规模、利润、市场份额数字好看的成绩单向上级报告。
到2007年必须完成8%资本充足率的硬指标,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过去依靠信贷资产扩张的道路行不通了,因为风险资产权重越大消耗的资本肯定也越多。同时,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后,银行利差收入逐渐收窄,过去靠吃利差的模式被打破,银行面临寻找新收入来源的难题。中国的银行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化,对传统业务、传统模式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这场变革对每个银行来说都生死攸关。
这种局面让马蔚华焦虑不已。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也经历过同样的过程。当时美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美国的商业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得不面对脱媒的挑战。当时只有花旗银行等为数不多的银行及时进行了综合经营的转型,随之而来的就是1500多家银行出现了问题,290家银行倒闭。
而现在,同样的局面已经开始在中国出现,中国的商业银行正面临无利可图的局面。无所不在的互联网让西方的消费观念迅速影响着中国人的理念。中国百姓的个人的金融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这也让传统的银行业开始不适应客户和市场的长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