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国有银行在艰难地实现转型。天文数字的不良资产仍在继续剥离,但是缺乏资金。1998年国家剥离了四家银行近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结果这个数目的不良资产在剥离了不到四年后又回来了。2001年,中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占总资产比例,官方表述是25%,国际评级机构的数据少则40%,多则在50%以上。2003年末,境内银行的主要金融机构平均不良率为17.8%,其中国有独资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分别是20.36和17.39%,股份制银行也达到了7.92%,和发达国家差距甚大。有人说,中国的大型银行就技术上而言早已破产。
中国的金融改革关起门来自己能不能改好?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绝对的答案。对持赞成观点的人来说,最有利的例子就是招商银行。招行没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但它的绩效各方面都很好。这没有错,但是个案或者特例并不能够代表整体的情况。
依靠政府财政继续注资几乎没有多大可能,这个黑洞已经吞噬了大量的资金。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国内股市补充资本金,但一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容量太小,二来中国股市已经被过度投机折腾得奄奄一息。所以只剩下一条唯一途径,即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来注资,达到在海外上市获得新生存空间的目的。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42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的有关工作,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将两家试点银行改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表示:“这次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伴随着国企改革的基本完成,金融体系原来支持国企改革的使命完成了,需要寻求和确定自己的改革目标。政府决定启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动用宝贵的外汇储备于2003年12月为中国银行注资225亿美元,为中国建设银行注资200亿美元,2005年4月为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然后相继将这三家中国最大的银行的部分股权低价卖给外国投资者,经外商改善金融企业治理结构,提高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事情在开始时并不顺利。由于对国有银行的前景不甚乐观,一些国内知名企业拒绝了1元1股的初始投资资格,境外投资者的积极性也不高。经过多方艰苦工作,终于在上市前引进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为战略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