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内功,不惧国际化
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狼来了怎么办?练好本领再打狼。马蔚华率领招商银行双重出击,在海外以成长赢得喝彩,在本土以实力获得空间。
外资来了,中国银行有戏吗?
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所实行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一次大开放”,那么加入WTO,则是中国的“第二次大开放”,而且是一次全方位的开放。按中国向世贸组织承诺的金融服务业“准入”时间表,从2004年起,在北京地区注册的外资银行分行经过批准,可以“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从2006年起,中国政府将取消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
和国际上著名的银行相比,国有银行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世界上最大的20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1.52%。按照2000年9月统计,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4.57%,农业银行为1.44%,建设银行为3.79%,只有中国银行达到8.5%。
除了在资产质量和信誉上的差距之外,外资银行的商业服务功能也全面超过国有银行。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集商业银行、投资、证券、保险于一身。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它们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由于外资银行在信誉和服务质量上都比国有银行高出一筹,一旦允许他们经营人民币业务必然会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的优质客户争夺战。招行有些所谓创新的东西在国外已用了几十年,门户开放以后在国际大市场中就称不上创新。
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比例较高,盈利能力较低,在贷款规模、投向、投量、结构以及时限控制等方面都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限制和压力。相反,外资银行没有行政干预,没有债务负担,资金后备力量雄厚,许多外资大银行信誉良好,能够按照市场规律灵活运作,必然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很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