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宣布保留1家信用社,关闭5家信用社,其余28家信用社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海发行上至行长下至员工都明白这是个有毒的果实,但是不得不吞下去,这是银行一开始的定位所决定的。如果让30多家信用社逐一关门倒闭的话,这将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要引起多大的震动!在海南发展银行被关闭后,很多人都产生了“如果没有兼并那些信用社……”的想法。
在有关方面的动员下,从海南大局出发,海南发展银行最终还是接过了这副重担。银行向接管的各家信用社派出工作组,负责清产核资、清受欠款和兑付居民储蓄存款工作,平息了信用社的挤兑风潮。
兼并之后的海南发展银行看似壮大了,股本金已由最初的16.77亿元增长为106亿元,实力大为增强。但同时也让海南发展银行再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为这些被兼并的信用社除了少数几家能够维持之外,其他的都亏得一塌糊涂,除了一些被套在手里的土地和房产之外可以说就是一个空壳。这完全是让一个不满两三岁的孩子背负起数百斤重的担子。
吞下“毒果”后仅仅几个月,1998年4月底,由于资金链出现问题,曾经发生在信用社的风波再次上演。
在海南发展银行未兼并托管各家信用社之前,各信用社都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所谓的“高息揽储”更像是标准的“庞氏骗局”,只要新骗进来的钱能够支付前一拨承诺的高额回报,游戏就可以永无止境地玩下去。当集资规模越来越大而资金周转速度必然慢下来的时候,唯一的拯救办法就是饮鸩止渴,进一步提高回报的承诺。但是,骗来的钱越多,迟早演化成的支付危机越严重。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信用社高进低出,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恶性循环之下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社的通病。经济急剧恶化的严峻现实,让这个金融游戏破灭了。
海南发展银行兼并信用社后,只保证给付原信用社储户本金及合法的利息,许多在原信用社可以收取高额利息的储户只能收到7%的利息,他们不干了,他们将钱存入信用社目的就是为了获高息,海南发展银行的信用度降低了。1998年春节过后,海南发展银行各营业网点前出现了取款人的长龙,最初是到期的储户将存款取走,不在海南发展银行续存。随后,未到期的储户也开始提前取款,现金以每天一两个亿的速度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