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踏进长三角(2)

我先跟服务员说一声,我这两天不退房。”朱江对文新说完就出门找服务员,回来提上包与文新下楼。

汽车从北环走上西环,径直向东走。

“不对呀,应该走西环呀!”朱江问文新,“咱们这是去哪里?”

“噢,时间还早,我们先去工业园区转转,再回常熟。”

朱江这才知道文新的用意。

车子开得很快很稳,看来小钱车技还不错。

汽车从干将东路出口处进入工业园区。

路边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刻着“工业园”三个字。

一进工业园区,景象就不同了。公路两旁是绿色的草地,低矮的花木修饰得整整齐齐,有圆形图案,也有伞形和几何菱形图案,其间还点缀着一棵棵桂花树。路灯也十分别致,像一把把插在地里的雨伞。道路远比其城市间的道路宽敞,两旁一幢幢五六层的楼房排列整齐,鳞次栉比,煞是好看。房屋都是欧式建筑,颜色鲜明。

“这是住宅区,前面是办公楼。”文新指着前面两栋大面积玻璃装修起来的办公楼说。转过弯就看见园区管理处办公的地方,一排排汽车停在大楼下面的停车坪。

地面是如此整洁,一般城市街道随处可见的纸屑、塑料袋、纸杯等,这里都看不到。

“这工业园真干净。”朱江说了一句。

“当初与新加坡合作建设的时候就说明了,要按照新加坡制定的标准来建设和管理园区。”文新指着道路两边的下水道告诉朱江。

“当初园区制订了城市发展规划,电缆、光缆、给排水管道、路灯线路、煤气管道等都一次性规划排布在道路两边。这样避免了部门抢修时出现你挖一个洞、他挖一个坑的扯皮现象。同时,谁家来抢修凭一张公布图就能轻松操作。这是新加坡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减少了城市公共管理的人力、金钱的浪费。”

汽车向金鸡湖方向开去,越往唯亭方向走,开工工地就越多。从汽车里往一个个围起来的施工工地看,压桩机、推土机、吊车、空压机、混凝土输送泵 几乎在动工的工地都有机械在操作运行。

一口气看了十多个工地后,汽车折回去,过了唯亭往苏州方向开。

朱江深有感慨地说:“真是热火朝天啊!苏州市场这么大,难怪几乎所有工程机械企业都来这里抢滩。”

“你仅仅看到了一个角,除了工业园区,苏州西面还有一个新区。这一东一西合抱苏州老城,所以苏州古城的保护工作做得很好。西面新区,将来你也会看到的,从你住的三香路往西,越过运河,过枫桥往木渎方向,开工的单位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在建设的住宅、楼宇连绵不断,正在建设的大工厂也不少,如台湾明基、富士通等。苏州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当然是热火朝天了。”

苏南市场表面上看起来欣欣向荣、商机无限,但仔细看你会觉得扑朔迷离,像雾里看花一样,看不清内部情况。朱江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才逐渐看清楚。长三角地区基本上已被国外几大巨头大象、施维因、卡特彼勒和国内徐工、柳工、厦工等大企业垄断了,他们的触角甚至几乎伸到了长三角的所有城市和乡村。长期以来,他们建立的关系盘根错节,上与政府和管理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下与建设单位水乳交融。因此,无论建设工地还是高速公路的设备十之八九在使用他们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未出名的品牌想挤进这块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商机无限的沃土,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一道巨大的门槛横在朱江面前。

朱江来苏州已半个月了,上海分公司又调来了两位配合他工作的业务员,王俊和唐大海。宿舍中增加了人,增添了不少气氛。

上海分公司要求他们每天记日志,将情况每天上报分公司,实际上是催逼他们快出成绩。

信息渠道还未建立,人员单位也还未摸清底,眼看着大象、徐工等国内外企业一个接一个签下合同,自己却怀揣一个在长三角毫无品牌的产品,朱江不由得暗暗着急。

现在面临着一条路,就是往已得知信息的地方和单位去跑、去闯,总要闯出一个结果来。

朱江给自己写下了一句格言:穷途未必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