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第二波浪潮:MySpace 旋风与中国SNS风暴(1)

第2节 第二波浪潮:MySpace 旋风与中国SNS风暴

互联网的需求因人而异,MySpace的诞生满足了用户娱乐化交友的需求——MySpace创造的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了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年轻用户,而51.com同样为无数中国年轻人创造了个性化空间。

更不可忽视的是QQ空间的稳扎稳打,努力为用户创造更为互动的SNS空间,进一步巩固腾讯SNS的发展策略。

MySpace抓住了FriendSter衰败后的机遇,很多FriendSter用户都“跳槽”到MySpace,SNS的第二波浪潮从此开始。MySpace创立于2003年,创始人Chris DeWolfe和Tom Anderson如同第一波SNS浪潮中的其他创业者一样,也深深被FriendSter的成功所吸引,并坚信同样能创造奇迹,甚至超越FriendSter的辉煌。然而,直至2004年下半年,MySpace并没有两位创始人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MySpace用户增长速度依然缓慢。

其中文站点为:http://www.myspace.cn/,称为聚友网。

MySpace真正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价值点:它首先选择了以音乐爱好者作为网站的“先锋”,并为这批“先锋”提供音乐上传服务以及个性展示空间。事实也正是如此,MySpace在遭遇发展难题后,毅然选择在洛杉矶地区的Club、乐队和各种派对中地下推广,效果好得惊人,很快在用户之间形成病毒式的传播。MySpace很快成为20岁左右年轻人搜寻洛杉矶新的音乐剧以及与同兴趣者交流的地方,随后它又很快将最低年龄限制降低到14岁。

MySpace创始人汤姆•安德森和克里斯•德沃尔夫 (右)

MySpace战胜FriendSter,除抓住了发展机遇之外,其核心价值在于其个性化,用户可以在MySpace中公开兴趣、爱好等个性化信息,还可以分享音乐、图片和视频等,共同兴趣点成为“寻找并结交朋友的朋友”的原动力。对于处于叛逆期的年轻人来说,个性空间和共同兴趣的朋友是尤为重要的。这些年轻人对现实世界的叛逆情绪,让MySpace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天堂。

2004年和2005年是MySpace高速发展的两年。2005年,博客成为了全球互联网的热点,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个性空间和交友则是其核心需求。整个SNS进化的“DNA”解读至此,我们可以发现,从个人主页到草根博客,再到个性空间,网站的易用性越来越强,用户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以及用户希望对互联网的把控程度也都在与日俱增。

“得人心,顺时代”的MySpace经过2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拥有了 4 000万左右的注册用户,并且于2005年被美国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一年之内,MySpace为新闻集团的Fox 互动公司带来4亿美元的广告收益,为当年Fox互动公司总收入的80%。 这一消息让全世界的互联网创业者感到无比的兴奋,纷纷投入第二波SNS创业大潮。

在中国,与Friendster掀起的第一波SNS浪潮相比,MySpace掀起的第二波SNS浪潮显然更加猛烈。一时间,国内的SNS创业者们纷纷宣布:“我们要做中国的MySpace。”仅在2005年,国内新诞生的SNS网站便不下数百家,比较知名的模仿者有碰碰网(pengpeng.com)、51.com、UU地带(uuzone.com)、猫扑(hi.mop.com)、网友天下(wangyou.com)、粉丝网(ifensi.com)、魔时网(mosh.cn)等。

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也于2005年推出了自己的QQ空间(Qzone)产品,

它对SNS的理解与众不同。在腾讯看来,对于用户而言,网络关系链管理的第一维是QQ好友、QQ空间好友;第二维是不同种类和兴趣爱好的QQ群;第三维是按照年龄、职业、爱好、地域等垂直划分的细分关系,如同学录、同事录、同城好友等。这三维构成了一个立体空间式的SNS系统。腾讯通过对这三类组合服务的强化去满足用户不同层面的需求和体验,使用户在关系链的管理上逐步精细化和具体化。未来,用户还将在腾讯的产品和服务上不断见到最新的SNS应用。

腾讯于2005年6月6日正式对外发布QQ空间,为QQ好友提供个性化的网络分享平台服务。4年后,在2009年第二季度,QQ空间月活跃用户数达到2.28亿,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SNS平台!

回顾一下2005至2009这4年QQ空间的发展,不难看出腾讯进军SNS市场的决心和长远的布局策略。2006年4月,QQ空间3.0版本正推出,全面启用浏览器模式,同时新增欢迎动画、个性导航等更多特色功能,进一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2007年5月,QQ空间4.0版本隆重推出,QQ空间打开速度全面提升,实现70%以上用户5秒内打开空间。2008年1月,QQ空间正式对外发布QQ校友,针对校友内容为主导的垂直SNS社区,为全国各大高校信息内容的聚合、分享提供一个更为整合的服务平台。2008年10月,QQ空间5.0版本清新问世,新增宽屏?式,最大化个性展示空间。2008年12月,QQ空间陆续推出SNS娱乐应用(好友买卖、争车位等),不断丰富用户间的互动方式。2009年4月,QQ空间与对三方合作正式推出时下最流行的SNS应用——QQ农场,开启了QQ空间与第三方合作的序幕。

经历4年的飞速发展,QQ空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情感交流的平台,聚集着海量的以分享和互动为主要需求的用户。回头看QQ空间走过的每一步,不难发现腾讯的SNS策略始终如一地充分把握着满足用户需求这条主线,要做就要做用户最喜欢用的。

正如本章开篇所说,互联网的各种服务是应用户需求而产生的,不满足或者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将非常难以“生存”下来。前面提及的SNS“DNA”也同样可以用来解析QQ空间的发展,从个人主页到个性化空间,再到极富互动色彩的SNS娱乐应用,QQ空间一步步丰富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增加了自身产品的粘性。

QQ空间产品总经理郑志昊对中国SNS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SNS在中国有着5个突出的趋势:第一,SNS趋于生活化,人们在SNS上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感受,在上面有点评,还有购物的体验;第二,SNS趋于娱乐化,在金融危机的今天,不管是上班族,还是正在寻找机会的求职者,他们都在寻找更多的快乐;第三,SNS趋于综合化,每一个SNS平台都希望进入更多的领域;第四,SNS趋于细分化,不同的人群可以聚集于不同的社区,如果你是学生,你可以上校友,如果你们是共同爱好者,你可以上Q吧,有很多细分化的需求,包括购物、买车、购房,它满足了人们多维度的细分化的市场需求和核心业务需求;第五,SNS趋于无线化,anywhere、anytime、any device,你可以上手机QQ空间,也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好友买卖。

SNS最根本的魅力还是来自于用户在主动参与、传播、分享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巨大价值。QQ空间仍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流畅和贴心的服务,这也是腾讯SNS发展策略的重中之重。

如果说QQ空间是MySpace的模仿者,也许有失公允,因为对于这样成功的产品来说,除了模仿,其更多的是创新,很多地方已经超越了MySpace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