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相应采取的种种策略都注定Facebook将引领SNS网站的第三波浪潮,并将这波浪潮推向至高的巅峰。以Facebook、YouTube(社会化视频分享网站)、Twitter(社会化迷你博客)、校内网、开心网等为代表的SNS网站的成功,引发了新一轮的互联网革命。这次浪潮让更多的国内创业者和互联网巨头欢欣鼓舞,同时也让SNS真正进入了中国主流互联网人群市场。
Facebook的成功无疑又给国内很多的互联网创业者打了一针兴奋剂,连续近4年来,Facebook的模仿者前赴后继。2005年12月,校内网创始人王兴在仔细研究了Facebook的模式之后,完善和改进了多多友的基本功能,把原来以结交陌生人为主的模式改成了以线下大学生真实人际关系为主的模式,同时移植了Facebook的界面和产品体验,于是校内网诞生了。
校内网上线不久,国内一夜之间出现了一大批Facebook的模仿者,如5Q校园网、占座网、亿聚网、底片网、导读网、课间操等。在这次竞赛中,校内网不仅在产品设计上几乎与Facebook如出一辙,而且在营销方式上也吸收了Facebook的所有经验。笔者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接触校内网时,它当时只对清华、北大、人大等顶尖知名高校开放,无奈笔者所在的高校虽属首批211工程大学,但依然无法进入校内网,只能申请等候批准。后来,有幸收到王兴通过邮件发来的体验账号,如获珍宝。由于整个高校校园环境的信息相对非常畅通,校内网很快从名校传播开去,其他仍未开通校内网的高校学生只能“翘首期盼”。一时间,上校内网成了大学生的一种时尚和骄傲。
校内网(人人网)——每一次改变都是携手成长
校内网的创新最终让校内网从Facebook的众多模仿者中脱颖而出。与扎克伯格通过一封网站开通邮件获得先锋种子用户不同,校内网是通过在2006年春节前举办的用大巴送注册用户去火车站的活动迎来了第一批用户。这样一次贴近用户需求的活动让校内网在口碑的力量下迅速传播开去。随后,校内网推出“校内大使”的创新推广方式:各高校分别设立一个“校内大使”,“校内大使”每拉得一位校友注册就可以获得5毛钱的提成。这种创新推广方式让校内网一年内“吸收”了200万用户。
同一时期内,同样关注SNS市场的陈一舟组建了一个团队,花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将猫扑空间(hi.mop.com)的陌生人网络模式改成了熟生人网络模式——5Q校园网(www.5Q.com)。此时,笔者加入了千橡5Q校园网团队,经历了5Q校园网与校内网长达半年多时间的鏖战,目睹了千橡收购校内网以及5Q校园网与校内网合并为新的校内网的整个过程。一年后,5Q校园网与校内网完全融为一体。
在5Q校园网和校内网激烈的校园争夺战中,校内网先入为主并成功学习了Facebook的营销方式,于是它在国内顶尖院校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全国10余所重点大学)占据了绝对优势。5Q校园网则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等南方知名院校打下了一片江山。不过,陈一舟希望通过收购校内网来达到一统校园市场的目的,最初遭到了王兴的拒绝。
2006年暑假,5Q校园网和校内网发生了激烈的用户争夺战。在营销方式上,5Q校园网除了将校内网的“校内大使”改为了“校园大使”外,还推出了“注册5Q校园网用户送甜筒、鸡腿”等活动。一时之间,双方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之后的情况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王兴在融资上遇到了困难,陷入了“断粮”数月的困境。2006年10月,王兴被迫接受陈一舟的邀约,同意200万美元出售校内网。事后,王兴在日志中流露出了当时的无奈:“当我们公司已经欠下了相当于我个人100个月工资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选择。”
在并购校内网之后,5Q校园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与校内网进行整合。陈一舟再三衡量二者的优势后,最终决定将5Q校园网的用户导入校内网。因为无论是用户体验,还是网站的用户基础校内网都更胜一筹。合并后的校内网在校园市场迅速地拉开了与其他竞争者之间的距离,下一步准备进军白领市场。后来带领校内网“奔前程”的领导者则是陈一舟在Chinaren时代就一直追随左右,并且在搜狐并购Chinaren之后出任过搜狐技术总监的互联网老将——许朝军。许朝军在千橡也曾参与过猫扑的重构以及猫扑的“MySpace计划”,在SNS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对于许朝军,笔者个人是非常敬佩的,作为千橡互动集团的副总裁、校内网负责人,虽身居高位,但仍能手把手指导下面的产品经理(笔者也是其中幸运的一个)认认真真进行产品规划和用户体验设计。这确实很难得,即使是在创业型的公司。王兴离开校内网后,许朝军带着数十人的小团队,以校内网和5Q合并后不超过200万?户的基础,开始了新校内网的艰苦创业。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之后,许朝军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而陈一舟也高调宣称“国内SNS社区的战斗已经结束”。校内网的增长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目前校内网的注册用户已超过了7 000万,日PV 流量达5.2亿,日登录用户达3 200万,活跃用户高达80%,当仁不让地成为国内第三波SNS浪潮的领跑者。
离开校内网后,王兴先后创立了饭否网和海内网,重新进军SNS领域。除了之前的占座网、底片网、花名册、亿聚网、ChinaY(大旗网旗下网站)等,后来又出现了由新浪前CTO程炳皓创立的开心网,互联网老兵、前雅虎中国总裁谢文创办的一起网,国内知名博客keso创办的5Gme,麦田创办的蚂蚁网等SNS网站。
与此同时,国内外一系列的开源SNS系统也日益盛行,例如UCHome(康盛旗下)、ThinkSNS、OpenPNE、Community Server、insoshi、AROUNDMe、PHPizabi等。这些系统大大降低了进军SNS领域的门槛,一时间,SNS 似乎成了社区建站的标配,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垂直性、娱乐性的SNS社区纷纷涌现。这让第三波SNS浪潮冲向平民化,有人说SNS的用户数量正在无限接近互联网的用户数量。
在第三波SNS浪潮中,国内创业者的目标都是要成为“中国的Facebook”。然而,似乎互联网行业的一切都充满了变数,尤其是SNS领域,变化才刚刚开始。在国内的第三波SNS浪潮中,只有校内网脱颖而出,其他的竞争者们都日渐式微,甚至是销声匿迹。互联网行业同样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达尔文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