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SNS式美丽新世界(3)

倘若你要寻找变异人。

对,现在你已撕开电影大屏幕,身在《X战警》的世界之中,那么,你会怎么做呢?

也许你有千奇百怪的方法,但是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之一肯定是先找到变异人所在的圈子,比如X教授创建的那个变种人学校,那里有金刚狼、凤凰女、暴风女、激光眼帅哥……全都是清一色的变种人。寻找某类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寻找到某类人所处的圈子,这也是为何传统媒体更多的是通过豆瓣网联系上李力,而不是通过他的博客。

www.douban.com

对于李力而言,SNS社交网络带给了草根大众更多的机会,给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李力是北京一家动漫公司的CEO,也是豆瓣网上的活跃用户,已经发布超过300多篇关于书籍、电影的评论,而这些评论给他带来了不少机会。最近的一次是《城市画报》约他写“天使与魔鬼”的影评,“尽管我的评论也都会在我的博客中更新,但是他们好像更喜欢通过豆瓣联系我”,他解释道,“有很多传统媒体人士会在豆瓣上物色一些对象,或作为采访对象,或邀请撰稿。”李力甚至还上了一期CCTV的《小崔说事》,源于他对《逝去的武林》一书发表的评论,当时崔永元正好在做这本书的读书栏目,于是就被编导请去当嘉宾。

Fenny对此深有体会,作为《上海壹周》的城市版记者,她需要经常介绍各方面的城市达人,而这就要求她要在寻找达人方面非常在行,而豆瓣就是她的法宝之一。在《上海壹周》某一期的达人栏目中,Fenny一口气介绍了一组人物,几乎都是她从豆瓣上找到的,其中有一位叫“幻魔师”。

“幻魔师”是朱宁宁在豆瓣上的ID,她在豆瓣上创建了“手工分享达人”小组。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以手工制作为主题的圈子,她通过这个小组聚集同好者,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手工制作,分享自己整理的各种手工DIY教程,甚至还将关系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在自己家里开办小型的家庭聚会,亲自教爱好者们手工制作。于是乎,当Fenny在豆瓣上以“手工”为关键词搜索小组的时候,一眼就发现了这个有4 000多人的“手工分享达人”小组,进而通过站内消息——豆邮联系上了其创建者“幻魔师”,果不其然,她真的是个不折不扣的手工达人,5岁就会用缝纫机的她自己做手帕、包包、手机套、手机挂件……只要能用布做的,她都在尝试。

尽管“幻魔师”戏称参加她举办的家庭聚会的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来学手工,而是来看她家那只著名的34斤的“加菲猫”。但是掩饰不了她的开心,因为有了豆瓣上的这个小组,能与许多同好者建立联系,她的宅女“生活从此变得不再乏味”。而且她还通过淘宝网店以及一些实体店铺售卖自己的手工制作,“现在也还没赚钱,但是主要是做得很开心。我虽然很小众,但是绝不孤独。”

在豆瓣上,已经形成了以相同爱好来构建的种种圈子,人们以对某本书、某部电影、某张唱片的共同兴趣集结,每个人表现出鲜活的自我,然后在互相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圈子。豆瓣上有网友自发建立的各式各样的圈子(即兴趣小组),除了刚提到的“手工分享达人”,还有“喜欢裸睡”“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文艺青年婚介中心”“豆瓣观光团”“自制力差”“假装情侣”“恋本癖”,等等,光怪陆离,不一而足,可谓是“网站大了,什么圈子都有”。在豆瓣上,这样的兴趣小组多达十几万,有的小组(如“异装癖”)组员有90人,而像“爱看电影”这样的圈子则高达数十万。在这里,人们需求的多样性展现无遗,哪怕是最小众的趣味,你在这里都能找到同好,并集结为圈子。

与开心网的那种以熟人关系为主打的SNS网站不同的是,豆瓣网则是以兴趣为基础串联起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并且还为此推波助澜:只要你在豆瓣看过超过8本书或电影,豆瓣就会向你推荐趣味相投的朋友,让你们自己去交流,自己去组成群体,形成圈子。

中国魏晋时期(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的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事实上,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以圈子的方式存在的,哪怕是与世无争的隐士也会有所谓的隐士圈,比如魏晋时代七个找不到工作的人聚在一起喝酒、弹琴、吟诗,从而形成了负有盛名的名士圈——竹林七贤。有很多圈子往往只能存在概念上,是隐性的,而没有办法将圈子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因为很多人都没法相互认识,相互联系,我不认识你,你不认识我,我不知道你好这一口,你也不知道我好这一口,他们虽然可以说是一个圈子的人,但是他们并不在一个具体的圈子之中,直到SNS社会化网络的出现,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轻易地通过圈子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