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第三波浪潮:Facebook 神话与校内网的传奇
Facebook的诞生在SNS进化路线中似乎就是那段更佳的基因,这段基因将SNS和普通交友区别开来。社交的概念得到突显,线下真实的人际网络被复制到了线上,低成本人际关系管理成为其核心价值。
如果说MySpace代表着以兴趣交友为主线的社交网络,那么Facebook则代表着以真实朋友关系为主线的社交网络。Facebook与MySpace的价值差别在于,主要用户群体年龄差别和用户群背后所承载的网络人脉关系(是兴趣好友,还是真实朋友)。这个被誉为Google之后出现的具有最伟大创意的网站——Facebook,同样也是因为受到了Friendster的触动。
2008年6月,Facebook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超越了MySpace,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SNS站点。这个由哈佛大学在校生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于2004年2月4日创立的网站是目前全球增长最快的SNS网站。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已经成为当今互联网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奇迹:全球排名第5,拥有来自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中近2亿的用户,年收入4亿美元。这期间,几乎每个互联网巨头都曾试图收购Facebook,但扎克伯格一直不为所动。
人们一致以为,Facebook是最有可能与Google比肩的公司。年轻的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创造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神话。
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
现今年仅25岁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自身也充满着传奇色彩。1984年5月,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10 岁的时候,他拥有了第一台计算机,从此小扎克伯格开始利用电脑演绎着天赋,谱写着传奇。小学六年级就开始编程,高中时他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这个插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在内的大公司都向他抛来橄榄枝。但扎克伯格最终决定以学业为重,于是他进入众人向往的哈佛大学。
在哈佛,扎克伯格读的是心理学,而他的主要兴趣依然是计算机。虽然心理学专业成了扎克的副业,但是后来Facebook在用户中疯狂传播的营销事实证明了扎克熟谙用户的需求和心理。成功抓住用户需求的营销和产品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但扎克伯格做到了,他将心理学成功应用于Facebook。之后,扎克伯格的创业成功轨迹似乎“镜像”了比尔•盖茨,两人都在19 岁开始创业,同样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同样年纪轻轻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这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因此被称为“盖茨第二”。
Facebook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比其他的SNS站点更加务实。从最开始(2004年左右)的“Thefacebook is an online directory that connects people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at colleges.”,到后来(2007年左右)的“Facebook is a social utility that connects you with the people around you.”,再到目前的“Facebook helps you connect and share with the people in your life.”,Facebook的每一次定位调整,都在致力于为主流用户群体存在的现实生活(现实社交生活)提供辅助的网络服务。Facebook并不是在创建一个以前完全不存在的新社区, 相反,它是在为已存在的实体社交提供一种更重要的信息交流服务,Facebook的目的是借助网络取代传统的社交平台。
当时“Facebook”还叫做“Thefacebook”。译为:“Thefacebook”是一个在线目录,大家可以通过高校的社会网络联系起来。
译为:Facebook是一个连接你与你周围的人的社会化工具。
译为:Facebook帮助你与你生活中的人取得联系并分享信息。
2008年上半年,开心网成功模仿了Facebook,采取了以朋友名义的亲切言辞内容的邮件营销:“我的几个朋友开发了一个好玩的网站,叫开心网,现在正在进行内测。我的几个好友已经在上面注册了。如果你在开心网成为我的好友,你可以……有很多好玩的功能”,因此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Facebook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的一切都完美地抓住了大多数用户的心理需求,没超之一分,也没少之一毫,用户的心理似乎都被“玩弄”于股掌之间。2004年2月,扎克伯格用亲切言辞的电子邮件营销将Facebook传播给了每一位在校的哈佛学生。随后,Facebook被口口相传至毗邻的大学,然后是常春藤联合会的名牌大学。其他大学的学生不得不排队等候,因为扎克伯格要通过从其他大学的学生收取注册申请表,然后按照申请数量来选择开放学校的优先顺序。后来,Facebook面向高中生开放,同样也抓住了大多数用户的心理需?,采取了适当的“饥渴营销”推广。
这种模式同样被本书后续要讲到的校内网所复制,校内网在2006年网站上线初期的高校推广中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