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第二波浪潮:MySpace 旋风与中国SNS风暴(2)

与第一波浪潮中的“中国的FriendSter”相比,第二波浪潮中的“中国的MySpace”已经有了关键性的改变。第二波SNS站点传达给用户的不仅仅是“寻找朋友的朋友”这一单纯的概念价值,用户们在其中的角色已经越来越“主体化”,他们会考虑在这些SNS网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模板,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家园,他们喜欢花时间在其中写博客、分享照片、交流思想、表达喜好等。部分SNS站点还为用户提供了自定义装饰网络家园的功能,这对于喜欢个性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与第一波SNS站点一样,第二波SNS站点也同样受到了风险资本的追捧。2005年12月,碰碰网获得软银亚洲1 250万美元的风投,抛出了“WAP 2.0+Web 2.0”的概念,雄心勃勃地宣布了其将于2007年登陆纳斯达克的计划。2006年3月7日,在互联网资本界长袖善舞的陈一舟的领导下,千橡互动也获得GA等的4 800万美元的投资,试图将猫扑网打造成中国的MySpace,赴美上市。2006年3月29日,网友天下获得了美国十大风险投资机构之一的Charles River Ventures的 300万美元的风投。2006年5月16日,51.com获得红杉资本第一期4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庞升东向红杉资本沈南鹏做出的承诺也是“我们要做中国的MySpace”。

然而,一年之后,这波“中国的MySpace”几乎全部遭遇滑铁卢。2006年底,深圳浩天副总裁、碰碰网总经理丁志锋低调离职,转投无线互联网领域;千橡集团陈一舟梦想依托猫扑网赴美国上市的计划也同样受挫;51.com的模仿路则更具中国特色,腾讯QQ成了它的直接学习对象。

国内第二波SNS浪潮受挫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们都没有找到SNS站点在国内的盈利模式,这些模仿者们似乎没有耐心去理解国内外互联网环境的差异,从而也就没有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急于求成的心态在网络风投资本消耗殆尽之时成了创业者自行宣布溃败的加速器。

3年之后,随着国内SNS领域“MySpace高潮”的退去,最终浮出水面的仅有庞升东和他的51.com。如今,51.com拥有超过1.3亿注册用户,3 550万活跃用户,日均PV达3.8亿,已超过搜狐,接近新浪。这证明:51.com在这次战役中获胜了。如今,国内很多互联网研究者都在为51.com的“看不懂”的成功啧啧赞叹,而“看不懂”正是51.com在摸索道路上寻找到了创新的运营模式。这里我们不妨重新来解读一下51.4com成功的历程。

51.com——我的朋友、我的家

2005年初,51.com创始人通过Donews.com创始人刘韧的牵线搭桥,以98万美元的天价买下“51.com”的域名。那一年,博客在国内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51.com和QQ空间都是这个时候进入博客市场的。随后,由于受MySpace的影响,它们纷纷在博客的基础上增加了交友的功能。

2005年12月15日,决定将51.com打造为“中国的MySpace”的庞升东,在上海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上遇到了比自己整整大10岁(庞升东当时28岁)的浙江老乡、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庞升东把自己准备做“中国的MySpace”的想法透露给沈南鹏之后,引起了沈南鹏的极大兴趣。庞升东当时拿出的数据也打动了沈南鹏,51.com 8月18日推出,12月29日就跃居Alexa全球排名500强,每天固定在线的人数超过20万,日均PV流量120万。经过半年考察和几轮接触之后,51.com顺利拿到红杉400万美元的第一期风险投资。

很多互联网研究者都对51.com“看不懂”的成功进行过讨论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的说法,而我们认为成功的网络营销肯定是一个系列成功的营销手段而不是某个单一的营销事件。

有部分研究者认为,51.com的成功可以用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来解释。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类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分别是:生理需求(人的基本欲望)、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求(自尊、他尊和权力欲)和自我实现。早期的51.com满足了用户之间“泡与被泡”的交友“性”需求:从生理需求着手,先攻下三路,然后才由下而上,转入社交需要。这走的是“邪路子”,但似乎见效很快,这种擦边球的成功,与目前中国转型期社会现状有关系。也有传闻,国内多家相关社交站点都采取过此类营销方式,但随着SNS网站的进一步发展,现在如果再走这样的老路,即使能够引起一时的轰动效应,成功的可能性也会相当低,而且有可能成为监管部门的靶子。

也有人分析说,庞升东早年为个人站长出身,因此熟谙个人网站营销。比如早期的搜狐、hao123等采取的真病毒营销(即利用恶意代码篡改用户浏览器主页或者通过QQ等IM病毒传播)方式也被庞升东应用到51.com以及他的其他站点的传播上,万流归宗,51.com短期内就获?了大量的用户和流量。此外,个人站点的Alexa排名优势也在51.com早期的发展及融资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还有人研究得出,51.com的成功得益于庞升东对史玉柱脑白金营销案例的研究。51.com在早期推广时,采用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策略,重点从三线城市和农村的网吧用户入手。以三线城市和农村用户入手的好处是,这批用户尚未接触过社交类和博客类产品,同时也避开了与其他社交类和博客类网站的正面竞争。在产品设计方面,庞升东也摸透了三线城市和农村网吧用户的需求,产品设计的中心思想是:个性DIY、秀、操作简易、类QQ的VIP业务(饥渴+特权化营销)、真实照片头像、结交异性等。

一次,庞升东受邀参观腾讯公司总部,并与包括马化腾在内的高管团队进行了深入交流。在这次交流中,庞升东受到了巨大的启发:QQ的产品已经完全渗透到三线城市和农村网吧用户中,QQ的各条产品线的盈利模式也天衣无缝。从此,QQ成为庞升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QQ的很多功能和应用都被51.com复制到自己的平台上。在交友方面,51.com甚至比QQ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很多备受年轻用户喜爱的创新点,比如“在线大头照拍摄”、“给网友照片打分”和“新闻联播”(newsfeed)等功能。最后,就连QQ的虚拟物品交易和广告商业模式都被庞升东复制到了51.com上。

对于51.com的“看不懂”,此上种种皆为猜测,真正能看懂51.com快速增长背后的真相的,估计也只有51.com的营销团队。而不能不提的是,庞升东总结51.com的成功时这样说道:“为什么51.com能起来,为什么能抢到QQ用户,最大的原因是2005年时QQ空间经常打不开。”不管怎么说,51.com的成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同,51.com能成为世界级的SNS网站是值得骄傲的。51.com和QQ空间成为第二轮SNS浪潮中出众的弄潮儿。

一直含蓄低调的腾讯2008年也开始磅礴发力,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QQ空间单月活跃用户数达到2.28亿,一举超越Facebook的单月1.75亿登录用户数,成为全球最大的SNS平台!

2009年1月腾讯正式对外发布了其第一个垂直SNS平台产品——QQ校友,新版本的QQ 2009也引入了好友印象等SNS元素。同年,备受欢迎的“QQ农场”应用登录Qzone,一举引爆全民种菜的风潮。2009年7月,一个名为“豆瓣读书”的应用出现在部分用户的应用列表当中,同时也标志着腾讯开始逐步开放其平台给有实力的第三方,共同开采其海量的用户资源。通过自主研发和有选择性地引入外部应用的策略,既保证了用户对其平台的粘性和应用的质量,也为更多的第三方厂商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商业机会!

海量的用户群体,强大的平台效应,清晰的商业模式,使得腾讯得以在风云变幻的互联网环境中一直保持着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成为这一轮SNS大战中最大的赢家之一!

并提出了于2010年登陆纳斯达克的上市计划。目前,51.com月均盈利近100万美元。SNS的第二波浪潮随着绝大多数SNS创业者退出“SNS竞赛场”,少数SNS创业者脱颖而出而落潮,“概念和资本”的推动并未能使第二波SNS站点开花结果,大部分SNS网站想在中国复制 MySpace的梦想都化为了泡影。51.com和QQ空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三年似乎成了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难过的坎,只有坚持下来,不断创新,找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最终才能成为行业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