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SNS式美丽新世界(1)

第3节 SNS式美丽新世界

SNS的本质就是人,关系中的人,商业中的人,社会中的人,以及所有这一切的数字化呈现。

——keso著名IT博客/5Gme.com创始人

如果你喜欢看电影,你肯定对美国鬼才导演大卫•芬奇不陌生。对,他就是执导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十二宫杀手》《异形 3》《返老还童》等经典电影的天才导演,他今年更是凭借着《本杰明•巴顿奇事》 斩获了13项奥斯卡奖提名。知道大卫的下一部电影是什么吗?

莫非跟SNS有点关系?

没错,大卫即将开拍的下一部电影正是讲述全球SNS社交网站领头羊——Facebook的崛起史,而名字就叫《社会化网络》(The Social Network)。故事讲述的是生于1984年的“美国80后”马克•扎克伯格与SNS式美丽新世界的那点事儿。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样,扎克伯格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计算机天赋,六年级时开始编程,进入名校哈佛,大学二年级时选择退学创业,创建了用户数量超过2亿的Facebook,被称为“比尔•盖茨第二”。

无独有偶,除了Facebook将触“电”之外,还有Twitter。与Facebook不一样的是,它联合了两个节目制造商Reveille Productions 和Brillstein Entertainment Partners准备打造一部电视剧,想 “通过一种革命性的方式让平凡人体验名人的生活轨迹”,并且“以一种振奋人心的方式把Twitter上正在发生的即时生活搬到电视上”。

毫无疑问,人们会对Facebook和Twitter的这些新鲜事感兴趣,不仅因为它们本身非常新潮,前所未有,更因为我们将感同身受——从中感受到SNS式美丽新世界中的点点滴滴。

QiQi便非常期待大卫•芬奇的这部新片《社会化网络》,因为她是Facebook上最早的一拨中国用户,由于很多好友关系都积淀在Facebook上,所以几乎不上开心网。QiQi是一家社区网站的市场总监,作为已经泡了N年Party的白领,谈起Facebook的最大感受是:“有很多国外不常见面的朋友,可以在上面保持联系,大家可以分享最近的照片,可以互相评论和留言,上面的好玩插件很多,而且一直在更新。”这不正是“SNS存知己,世界若比邻”的真实写照吗?

QiQi还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她和几个女性朋友结伴去香港玩,在那里结识了新的女性朋友,然后互相留了Facebook,并把一起拍的照片上传并加上标签(tag),引以为乐。当她偶然看到她在香港认识的这位朋友在Party上的照片时,居然发现有她们共同认识的朋友—— 一位在北京的美籍华人。这让QiQi不由得感慨“世界太小了”。其实这样的事儿一点也不罕见,时常在SNS网络上发生。

但是,通过SNS这种社交网络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我们过去使用互联网拉近彼此的距离,又有什么不同呢?QQ、MSN让我们无远弗届,我们收发Email,我们在BBS中讨论、交流感兴趣的共同话题,我们互相访问博客……很早的一篇报道便这样形容MSN对一个人生活的改变:“他的MSN名单上已有百余人,这些人基本上囊括了他的生活圈、朋友圈、社交圈,他的工作、娱乐、休闲、基本上都与这些人有关,他们构成了他完整的生活。”如果将MSN换成Facebook,这种说法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可是这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你敢说你每天都与自己MSN上的百余个熟人、朋友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吗?不错,你当然能跟他们联系,而且不用面对面,但就是打开一个个的MSN对话窗口,向每人问个好,抑或是告诉他们你更新了一篇博客,也都是浩大的工程。除非你有件天大的喜事,有告诉每一个人的冲动,你愿意不辞劳苦,不嫌麻烦,但这样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

最早的时候,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对此也很困惑。你的好友每天都会在个人主页频繁更新,比如写了一篇日记,上传了一些旅途中的照片等。但是,除非你每天把所有好友的主页都访问一遍,否则你可能要过几天乃至几周才会发现这些新闻,甚至可能完全与之失之交臂,你根本没有时间每天不停地关注每一个人。

但是扎克伯格后来想到了一个妙招,就是这个妙招,不仅让Facebook更上一层楼,也让SNS从此脱胎换骨,全世界都在学。扎克伯格的这个妙招就是设计并开发了一种能主动把用户主页上的变动向所有好友广播的内置功能——“News Feed”。于是Facebook的用户们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朋友的一举一动了,全天不停更新,一网打尽所有八卦,即时地与朋友分享相片、音乐和电影,分享自己的心情和快乐。

用扎克伯格自己的话来说,这一切就像是“一股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事件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在这以后,Facebook便开启了突飞猛进的神话,直至今天成长为全球最大的SNS社交网络。2008年,《纽约时报》在采访扎克伯格时问起此事,他认为这是Facebook成功的核心所在。

然而,这样一来,每天那么多好友的那么多更新,使我们处在不间断的信息流中。我们来算一笔简单的账,假如你有200个好友(这并不算多),他们每人每天更新5条信息,你就需要关注1 000条信息。如果之前因为无法及时关注所有好友的信息而烦恼,那么现在可能会因为信息太多无法一一关注而烦恼了。可微妙的是,很多人觉得十分有趣,甚至是乐在其中,流连忘返。难道他们真能关注得过来?

以Twitter为例,尽管你的好友们每天可能在上面更新数千条信息,但是你完全可以一目十行,它们并不是真正指向你一个人,它们是可以快速浏览的,就像浏览报纸一样,你不必逐字地细读,你会忽略一部分。QiQi每天都关注Twitter上的数百个好友,但是花不了多少时间。社会科学家给这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取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环境知觉”(ambient awareness),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与某个人距离很近,可以用眼角余光观察他的种种小动作,比如肢体语言、叹气、无意中的嘀咕等,并借此了解这个人的情绪,而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