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有一句俗语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关于这句话,有这样一个小典故。罗马城作为当时地跨亚非欧的罗马帝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频繁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得大量外国商人和朝圣者络绎不绝。罗马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罗马城的管理,修建了一条条大道。它们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据说人们无论是从意大利半岛的某一个地方还是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往前走,都能成功抵达罗马城。而现在“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形容达到一个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会有多种选择。
无论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还是在日夜奔波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此路不通”的尴尬境地,但是变化已经存在,我们就只能去适应变化,调整自己。
小故事
一位母亲列了一份清单让自己的孩子出门买各种杂粮,并在孩子临走时给了他几个装米的袋子。
孩子来到粮店,依照购买清单一一过目,这才发现少了一个袋子。清单上详细地写了大米、小米、高粱和玉米四种粮食,而母亲就给了三个袋子。孩子没有多余的钱买布袋,也就没办法买全所有的粮食,于是就只装满了三个袋子回家了。
归来后,孩子一进门就抱怨母亲不仔细检查布袋,以至于让自己还要再跑一趟,买剩下的玉米。母亲笑了笑:“你不会找老板要一根绳,然后把装的少的布袋从中间扎牢,那么上面一层不就可以装玉米了?实在没想到的话,你还可以再买一个布袋装玉米啊?”孩子反驳说没有多余的钱买布袋。母亲又笑了笑:“傻儿子,你不会少要一斤米啊?这样不就能买布袋了吗?”
孩子一听傻了眼,又羞又恼地去买玉米了。
在问题面前,我们要想办法解决。一种办法解决不了,我们还可以想其他办法。最重要的是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一头钻进死胡同。要学会转换思路,改变角度,那样你会发现解决问题其实一点也不难。
我们必须意识到变化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我们不但要适应变化,适时调整,还要学会预见变化,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1)彼路风景更好
“此路不通彼路通,此路风景独好,彼路风景更胜。”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会执著于此路而停滞不前,是因为我们的固有思维认为那是最顺畅、最好的一条路。惯性思维方式让我们错过了许多宽敞顺畅的大路,也错过了许多别样的美丽风景。
工作中,我们或许会因为这些习惯性思维方式而束手束脚,以致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好,还造成更多的不便,损失更多的利益。
小故事
“观光电梯”的发明其实很偶然,它的创意是在一次增设电梯的工程中闪现的。
因为人流量的加大,原本的电梯已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美国摩天大厦出现了严重的拥堵问题。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建议大厦尽快停业整修,直到将新的电梯修好为止。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上层领导的认可并被付诸行动。当电梯工程师和大厦建筑师们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开始要穿凿楼层时,一位大厦里的清洁工在询问情况时激发了工程师们的创意。
“你们得把各层的地板都凿开吗?”清洁工问道。工程师向她解释,如果不凿开,那就没法装入新的电梯。“那大厦岂不是要停业很久?”清洁工又问道。工程师无奈地点头,“每天的拥堵情况你也看到,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也不能再耽误了,否则情况更糟。”
清洁工不经意地随口说道:“要是我,我就把电梯装到外面去。”
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建议,其实蕴含了无限大的智慧。也许身为清洁工的当事人并没有察觉到她的一句玩笑话会成为工程师们的创意亮点。于是世界上第一座“观光电梯”就这样孕育而生了。
专业工程师为了解决大厦拥堵的状况,决定在大厦内再安装一架电梯,这一方案可谓吃力不讨好。而另一个方案不仅解决了问题,缩小了大厦停业的可能性,而且还创造出了有观景作用的电梯。所以这条路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使人们欣赏到最美的风景。
为什么工程师们的专业眼光就产生不了这一奇妙的创意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工程师早已束缚在一成不变的建筑知识体系当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思维方式。因而每个人都应避免这种思维方式对处理问题的束缚,这样才能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