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心理健康的群众运动——会心团体(上)

某天,一位心理咨询班的学友在电话中对我说,她知道天津有个心理咨询机构引进了某种神秘技术。他们把一群人集中在一起搞活动,关起门来不让外人看(据说是为了保护专利权),所以她不清楚具体过程,但知道参加活动的人被搞得哇哇大哭。我想了想,回答说,要是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国外流行的“敏感训练小组”吧。

当然,因为有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我最终也不知道他们搞的是不是“敏感训练小组”。现在不少心理咨询机构为了赚钱,故意把简单的东西包装得神秘莫测,以体现其“专业性”。不过,“敏感训练小组”本身在心理健康事业历史中确实值得大书特书。在华人社区里,至少在台湾、香港,它也已经被引入多年。一些香港影视作品里已经能够看到它的影子。

1947年,以研究团体动力心理学著称的勒温创办了“敏感训练小组”,可谓他从理论到实践自然而然的一跃。几十年来,“敏感训练小组”发展出许多样式,比如围绕着一些问题创办专题小组,或者以实业机构员工为对象的有商业培训色彩的机构。经受过这种内心洗礼的人们已经有上千万。但万变不离其宗,成员之间彻底的开放交流是它们的基础。

卡尔·罗杰斯主持的“会心团体”(encounter groups)是形形色色“敏感训练小组”中的代表。在《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一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这种心理健康团体活动的方方面面。

创办会心团体的宗旨就是提高参与者对人际关系的敏感程度。这类团体小到十几人,多到上百人,大家在节假日里聚到一起,彼此畅谈个人生活中的问题。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必须及时抓住自己一瞬间的真实感情,并且把它暴露出来。比如你要是讨厌小组里的某个人,你就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样当然会引起一些尴尬,甚至争吵,但总的来说,人们听到真心话,会比听到有礼貌的假话感觉更好。

久而久之,团员们会发现,讲真心话并不一定受到惩罚。从行为主义心理学角度讲,这类团体给了成员们一个“正强化”,强化了他们讲真心话的行为倾向。

会心团体能够给参与者以极大改变的理由正在于此。儿童是百无禁忌的,他们不分场合,不管对象,想什么就说什么。但这种方式不符合社会规则。所以,家长和教师要教育他在什么场合下说什么话,对他无顾忌的自由表态进行“负强化”。等他成年以后,就学会戴上面具,只在浅层上,具体事务上和他人交往。深层的自我、真实的内心都被包裹起来。

这种生活过了很长时间以后,个人会逐渐失去自我表达的能力,也丧失了体验他人内心的能力。会心团体作为人为创建的环境,可以帮助参与者恢复这两方面的能力。

不设约束,气氛民主,鼓励大家讲真心话,是会心团体的基本原则。但要让几十号人一起活动,必须要有组织者。一个会心团体的负责人叫“促动员”,字面意思就是“促进大家互动的人”。当陌生的团员们彼此小心翼翼,不敢表白时,“促动员”要利用一些游戏,或者抓住话题促进他们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