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楚河与汉界——心理学两大流派的分隔(上)

作为一门仍然带有浓重“前科学”色彩的学科,心理学到现在还是流派纷呈。但其最大的分别,一如“逊尼派”和“什叶派”那样相区别的两大流派,可以称为“学院派”和“医院派”。

在心理学史上,存在着很多有自觉意识的门派,如机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法、森田治疗法等等。并没有谁自称为学院派或者医院派。这两个名称是笔者制造的帽子,希望它们戴得合适。笔者以为,心理学的江湖中确实存在着这么两大派。它们之间不仅是学术体系、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有根本区别,甚至在组织上,利益上也有明显冲突。这两派之间的界限之清和矛盾之深,远胜于上述那些小流派。小流派基本都是两大流派中的更小派别,极少有横跨两者的小流派。

学院派由各国心理科研机构中的心理学家组成。在中国,他们分布在高校心理学专业,以及中科院心理所等机构。他们的组织叫“中国心理学会”。他们的优势在于掌握着心理学在整个学术界的话语权。并且,单纯从学术角度而言,学院派心理学理论建设更为规范,研究范围更为宽广,学科建设更为完善,实证材料方面优势明显。

学院派的劣势在于远离社会实践。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影响最大的应用领域仍然是心理咨询。而由于“处方权”的限制,学院派学者实际上被排除在专业心理咨询之外。在其他应用领域里,他们虽然也有涉猎,但介入实践的过程也极不顺畅。最后,学院派只好集中在学校教育领域搞应用,只能吃“窝边草”。

这个缺陷直接造成了学院派的另一个缺陷--在社会舆论界反而缺乏话语权。冯特、科勒、考夫卡这些名字在公众心目中,远不如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叫得响,他们的学说更是不为外人所知。

弗洛伊德一手开创了“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也在不自觉中开创了心理学中的医院派。医院派由各国医学界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业者组成。在中国,他们的组织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该组织和前述“心理学会”之间算得上泾渭分明,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

弗洛伊德除了建设起精神分析理论外,还建立了医院派的根本方法论--人的心理规律往往不能从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现象中找到,反而更容易显示于异常的、病态的心理现象中。这和学院派心理学从正常心理现象中寻找普遍规律的做法完全相反。这个原则既促使他发现了防卫机制、童年影响、失误心理等规律,又使得他把“性驱力”夸大化,可谓有功有过。

但总的来说,这个原则延续至今的后果,是使得医院派理论难以和学院派理论沟通,它们各有各的概念体系。正常心理研究成果也因此难以应用于异常心理的解决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