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弗洛伊德一手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又被称为“心理动力学”。顾名思义,它旨在从动力方面研究人的心理。
在早期,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三部分:当下可以体验到的部分称为意识,当下意识不到,但可以随时召回的部分称为前意识。弗洛伊德那时和学院派心理学似乎没有建立联系,仍处在精神病学家的圈子里。他可能不知道“注意”这个学院派心理学的概念。如果引入“注意”这个概念,那么意识和前意识的区别只在于被“注意”与否。
而潜意识则永远处在“注意”之外,须得使用某些特殊技术才能被唤回。
这个意识三分法显然偏于静态考察。弗洛伊德在后期又建立了人格三分法。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形成了心理动力理论。本我包括先天本能和原始欲望。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换用后来社会心理学的术语,可以表述为社会道德的“内化”)。自我则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从本我上面逐渐生长出来(可以参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氏更准确地考察了自我形成过程的细节,虽然他并没有使用精神分析术语)。
自我形成以后,就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三者之间作缓冲和调节,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外显行为。
两个“三分结构”并不矛盾。前一个以意识的显现难度为划分标准,后一个以意识内容的动力性质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基本处于意识和前意识。超我有一部分处在意识与前意识,也有一部分处在潜意识域。本我基本上处在潜意识中。
直到现在,这两个交错的人格结构理论仍然给划分心理内容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论。但是,对心理内容不同方面的重视,却使得后人从弗洛伊德那里拐了弯。弗洛伊德极端强调本我的作用,极端强调潜意识,这使得他的理论逐渐变成寻秘探幽、远离现实的心理学。
现在请离开书本,看看你周围的一切:家电、房屋、街道、汽车、成行的绿化树、耸入云际的摩天楼……所有这一切是来自潜意识还是显意识?是来源于人的自我还是本我?一个工程师单凭本我能否设计出一幢楼房呢?弗洛伊德单凭梦本身可以写出《梦的解析》?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最生动最具体地表现于他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心理学研究的道路就变得很宽广了,同时也很“实在”了。(参考文献1,第33页)
人一生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是工作!如果一种心理学不研究人在工作中的心理活动,肯定是只研究了某些边缘问题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为什么在他的理论中回避了“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呢。有两个现实原因在起作用。一是他诊治的病人从来源上有很大局限性。纵观他的案例,以
男人脑子里想什么?
当地中产阶级家庭妇女为主。男性极少,有职有业、位高权重的几乎没有。这些患者一方面呆在家里,脱离社会现实,很容易想入非非。另一方面她们有钱有闲,可以接受经年累月的漫长分析。
试想一下,如果作为开业医生的弗洛伊德,接受了许多政府官员、军官、企业家或者大学教授等精英人士为主要病人。或者他作为社会工作者,访贫问苦,以下层劳动者为主要病人。他恐怕都会更偏重自我和意识,因为这些人更受现实问题的困扰。
二是科学理论竞争的现实。一种新的理论提出来,提倡者必须强调它的特色,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矫枉过正。可以想象,即使弗洛伊德也重视自我、超我和现实,但他为了给精神分析争取生存权,肯定要在著作中大力阐述本我和潜意识。因为这才是被传统心理学,甚至整个社会所忽视的部分。
当时学术界并不缺乏对“人类理性”的论述。在精神分析取得足够社会影响以前,弗洛伊德很难对整个人格结构做平衡或折中的研究。
弗洛伊德不仅轻视自我,更缺乏对“现实力量”的研究。虽然他已经在心理结构理论中提到了它。但从不着重去分析现实怎么影响了人的心理。甚至面对一次世界大战那样重大的社会事件,仍然只从内心入手,提出所谓的“死本能”。这个死胡同走得不可谓不彻底。
当希特勒和纳粹党兴起以后,弗氏精神分析的弊病尽显无疑。这股政治运动中有极多内涵都和精神分析有关:希特勒的童年生活显然极大影响了他的政治选择;纳粹党的纲领里有许多神话内容;用对犹太人的迫害来转移德国人的挫折感是典型的自我防卫现象。这些本应都是弗氏拿手的研究领域,但这股黑潮在他身边涌动时,他却无所作为。
这与精神分析理论本身的逻辑并无关系。既然自我要在本我、超我和现实三者中找平衡,那么着重研究哪种力量,就只是学者个人的侧重点。弗洛伊德忽视现实,只能从他的经验和知识结构来找原因。他既难以系统观察到“主流人士”--支配一个社会的官员、经理人、军官、警官的日?活动,也不具备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学的知识。他接触最多的是精神病学,只好凡事都从人的内心入手去分析。常识告诉我们,那样很容易钻牛角尖。我们必须老实承认,我们平时做的许多事情,其实只是在服从社会规范,或者听从别人的命令。
实际上,在弗洛伊德活着的时候,他的后辈们已经从他那里“拐弯”了,拐向自我现实,有的人甚至建立了“自我心理学”。这些理论并未拒绝弗洛伊德所建立的人格结构理论,只是改变了侧重点。
笔者在此强调这种转变,不仅为了引出后面的论题,也意在提醒那些“精神分析爱好者”。自从20世纪80年代,弗洛伊德的书可以正式出版,精神分析可以正式介绍以来,社会上产生了不少“精神分析爱好者”。他们并不关心整个心理学,只钻研精神分析。而且在这个流派中也是更喜欢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对霍妮、弗洛姆等注重社会实际的精神分析家不感冒。因为弗氏和荣氏的理论显得很神秘,很有戏剧性。特别可以满足一些人想摆脱现实压力、沉溺于玄想的需要。对他们来说,单是谈论那些玄妙术语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享受。
笔者在此提醒他们,即使就精神分析本身而言,弗洛伊德的理论都是古典了。让你的注意力回归现实吧,它虽然远不如“潜意识”那么富于神秘色彩,但毕竟那是你展开生活的唯一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