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外行到内行(上)

非专业人士当然可以学会心理学。多读几本专业书,多听几次讲座,外加勤奋、悟性和持之以恒即可。但如果一个人对心理学热情很高,往往不满足于只是当学徒,只去运用心理学,更希望为心理学大厦添砖加瓦,希望当演员而只不是观众。那么,非心理学专业的朋友能否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作些贡献呢?

这一点完全可以办到。心理学和天文学、核物理、海洋科学、地质学等学科不同,相当多的心理学研究并不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领域里或许还需要“眼动仪”、“脑定位仪”等需要专业知识的仪器设备,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只需要组织问卷调查,或者个案访谈即可。比如,某位教师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学生作为被试进行研究。在今天电脑网络十分发达的条件下,自己组织有一定规模的小型调查也是完全可能的。

其实,你读到的许多经典心理学理论,都是在样本极小、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得到的。艾宾浩斯总结“记忆曲线”时只有一个被试,就是他自己!弗洛伊德靠着认真总结手头的病例建立起精神分析学大厦。华生开创“行为主义”之先河,他做的经典实验只是让一个婴儿建立了对带毛物件的恐惧反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最初奠基于对自己孩子的观察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和“高峰体验”等理论来源于阅读传记材料。买一堆名人传记仔细阅读,这样的物质条件恐怕不难拥有吧。

这些研究都不需要特别的技术和条件。它更需要研究者本人敏锐的眼光、广阔的视野,以及巧妙的课题设计。另外,在得不到有统计意义的大样本时,要谨守“大胆假设,小心检验”的原则:一方面大胆总结出规律性结论,另一方面随时准备接受更大范围的检验,随时准备自我修正,甚至自我否定。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选择研究课题很重要。非常依赖实验室或者临床条件的研究项目显然并非你所长。而在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分支里,你可以寻找到力所能及的课题。

把心理学的普遍结论与你所在的具体环境相结合,也会得到具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比如,某些社会心理学原理在你居住的那个社区里如何运用?某些管理心理学原理在你工作的那类企业如何运用?某些教育心理学原理在你从教的那类学校里如何运用?这些都是很合适的研究课题。

这是科学领域里“一般”和“具体”的分工。专业学者研究一般规律,一线的工作人员专注于具体实践。即使专业心理学家,对你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心理现象也并不比你更熟悉。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是心理学运用的第一线。专业心理学家不可能覆盖到社会的每个领域和每个阶层,还有许多空白点等着你来发现。

河北省迁西县的周永红女士于2004年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回本县后,发起组织了“姐妹健康促进会”。以社会工作者身份进行了大量心理咨询活动。她以此为素材,写了《农村义务心理咨询工作点滴谈》,内容丰富,很有参考价值,可以视为非专业朋友从事心理学研究的范例性成果。

非专业人士还有一种极好的课题选择,就是研究社会常识与心理学的关系。所谓常识,就是流行于社会上的种种非科学的民间观点。对于许多事物往往同时存在着“常识”和“科学”两类结论。比如“太阳围着地球转”、“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就停下来”、“脏东西上自己会长出苍蝇”,这些都作为“常识”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有千万年之久,直到有相应的科学结论将它们打破为止。

当然,“常识”也不一定与科学相违背。中国古代的“节气”就是对北方地区气候规律的总结,大部分相当准确,只是讲不清楚这些现象后面的气象规律而已。又如,古人早就知道许多病是可以传染的,要采用隔离的方法进行控制,他们只是不清楚传染的原因是细菌和病毒。

针对同样的心理现象,常识与心理学往往有不同观点。有时,常识可以补充心理学研究的不足,印证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自我防卫”和“阿Q精神”就有许多共同之处。“艺高人胆大”揭示了自信心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