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自古江湖门派多(下)

那么,初学者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五花八门的流派呢?首先要承认这是心理学尚未成熟的表现。有些朋友认为,一种学说被称为“某某学派”、“某某主义”,是件很风光的事!其实,科学界的规矩和文艺界正好相反,文艺重个性,科学重共性。一种理论被称为“某某派”,恰好说明它只是一家之言,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并不值得炫耀。

其次要知道,任何一个门派都不覆盖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它们的研究范围再大,大不过心理学本身。所以我们最好学整体的心理学,而不只是去学心理学中的哪一派。

再次,从情感角度讲,这些门派都是西方学者创立的,除了像郭任远这样的极个别学者外,中国学者和它们并无学术上的师承关系,感情上也没有必要去遵循哪门哪派。

然而,许多心理学爱好者却恰恰是通过某门某派,而不是统编心理学教材来接触心理学的。他们的思想倾向率先被这一派所占据。这其中尤其以精神分析学派为甚。不少朋友都声明自己在学精神分析,而不是说自己在学心理学,把两者直接画等号。

特别是其中的“荣格”一派,由于富有神秘主义特色,其徒子徒孙简直把他当成教主,以类似宗教信徒的忠诚去宣传他的学说。这已经和科学精神相去甚远了。

这种现象后面涉及一个传播学的有趣规律:一门学说要想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首先要征服文人阶层。由于社会分工的原因,“学者”和“文人”各有所长。论专业知识的精通与全面,文人普遍不及学者。但要谈到社会影响力,那肯定要倒转过来。单是从作品发表量、传播面来计算,学者平均起来就远不及文人。对此抱怀疑态度的朋友可以随便找一些你认识的学者和文人的名字,逐个输入搜索引擎,比较一下搜索结果的数量。你就会知道这个规律的普遍性。

就心理学而言,一个流派如果首先为圈子外的文人阶层所接受,被他们自觉地拿起笔来宣传,它的社会影响力就有保证。精神分析就是如此。对于这个学派,文人们一开始就没见外,直接当它是自己的东西。

反观行为主义,尽管也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但因为骨子里存在着科学主义倾向,存在着反人文气息,从一开始就不受文人待见。在文艺作品中,精神分析家往往是正面的(如《爱德华医生》),而行为主义者往往是反面的(如《发条橙》)。

这种规律导致了在学术圈里影响力不分上下的流派,在公众舆论中的影响力天差地别。如果你随便找到一位圈外的知识分子,问他知道哪个心理学家,恐怕第一答案是弗洛伊德,第二答案必然是马斯洛。其他流派的创始人或者主将很少会被公众关注。

但是,如果初学者仅仅因为某流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去判断它真正的学术价值,那肯定会犯错误。精神分析便是如此。它所涉及的领域其实十分狭窄。感知觉、思维、意志、技能等许多心理过程没有涉及。即使在它专长的情绪领域,也没有研究全部情绪问题。更不用说它是以自己特殊的思想方法来看待这些问题,取得的结论也是偏颇的。

当然,其他流派的研究范围可能更为狭窄,结论更为偏颇。所以还是前面那句话,要学习心理学,不要学习心理学的某个流派,流派观点只能作参考。任何一派都只讨论了有限的几个问题,只产生有限的一些成果。当你执着于某派时,必然会忽视其他各门各派的成果。云不能大过天,一个门派也不能大过心理学本身。

除了纯粹的学术价值,有些人声称自己遵循于一门一派,可能是出于追求归属感的需要,或者是想在实践领域为自己树个品牌,比如声明自己在使用“某某治疗法”。这些都无关乎科学本身,另当别论。

小练习

你是否读过某些流派代表人物的著作?弗洛伊德?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如果读过,那请你先把这些书放到一边,找找批驳他们观点的文章。真理越辩越明,只有参考双方的意见,你才能收获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