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外行到内行(下)

但也有相当多的领域里,常识与心理学观点恰恰相悖。比如在常识中,对人的看法倾向于血统论、类型论,充满各类刻板印象,或者把许多后天影响的结果归于遗传。在这种情况下,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常识,对传播心理学知识起到很大阻碍作用。

常识与心理学的关系在以往专业心理学里几乎没有被研究,但它却是心理学走向社会时遇到的首要障碍。偏见比无知更可怕。在一个领域里,无知会令人有求知的动力,而偏见则使人失去接受“正见”的愿望。

今天的心理学正处在走向成熟的阶段:心理学正在努力摆脱与哲学在学术上的瓜葛,获得独立的资格,像生物学和医学那样,成为一门过硬的科学。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努力现在还在继续。(参考文献2,第34页)

这也就意味着,心理学还有许多空白要我们去填补。意味着今天的心理学研究者们还可以像伽利略、列文·虎克,甚至乔布斯那样,在自家的小作坊和车库里就能搞出重要成果。

提到鼓励非专业人士参与心理学研究,有的朋友担心我是在提倡“民科”,担心这种努力会和许多“民科”扑向永动机、哥德巴赫猜想,或者像“农民造飞机”一样荒唐。这种担心是多虑了。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田松老师是研究“民科”现象的专家。他曾经创作了《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一书专门分析“民科”现象。在这本书中,他把“民科”与“业余科学爱好者”区别开来:前者既不学习有关领域的基础知识,也不了解该领域的目前动态,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后者完全是在科学话语环境下从事研究,只不过从职业角度看不属于专业科学家而已。

还有一点很重要,业余科学爱好者不会选择基础性的,似乎会有巨大轰动效应的课题去研究,他们从实际出发,给科学大厦“添砖加瓦”、“查缺补漏”。比如,天文爱好者仍然可以率先发现一颗新的小行星,生物学爱好者仍然可以找到未知的小型物种。

吸取他们的经验,心理学爱好者仍然可以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中,找到许多细小的,但是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这样做不仅不会沦为徒耗精力的“民科”,反而可以帮助心理学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后,全部心理学的内容应该大部分从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儿童)的实践活动中来,只有一部分可以从实验室中来,而且必须在正确观点的指导下进行。(参考文献1,上卷,第59页)

潘菽作为一名宗师级的学院派心理学家,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我在这里向他表示敬意。

小练习

你家附近有超市吗?如果有的话,肯定时常有促销活动吧?那好,等下一个促销活动开始后,你抽时间观察一下,商家在组织活动时,瞄准了顾客的什么心理?促销是否成功?

你在哪个单位工作?总结一下你们单位的同事关系。

这些都是你从身边研究心理学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