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楚河与汉界——心理学两大流派的分隔(下)

早在近二十年前我学习学院派心理学时,就听过学院派学者对医院派学者不屑一顾的言论。前些年在某个心理培训班上,笔者曾听到一位高校里学院派心理学家愤愤地说:“‘心理卫生协会’由一群精神科大夫把持着!”而一位来自医院派的教师则说:“高校里那些搞心理学的人都是一脑子糨糊!”这些带有贬义的话,鲜明地揭示着两派之间利益上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经历许多年尚未得到解决的现实。

这种冲突当然远非中国如此。医院派的先祖精神分析刚进入美国时,就受到学院派心理学,特别是当时在学院派里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者的强烈抨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一向由学院派的人充任。直到1947年,才有一位心理咨询师出身的人坐到这个位置上--卡尔·罗杰斯。

医院派直面社会实践,一开始便从整体上把握心理现象,并且和媒体联系密切,在社会上的影响远胜过学院派。然而,医院派也有其根本劣势,便是理论肤浅、片面、零散,可验证性差。医院派人士往往谈心理疾病的现象很内行,谈其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则语焉不详,理论修养明显不足。

医院派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也很有限。学院派不仅有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基础学科,还有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应用学科。虽然取得多少战果尚未可知,单从排兵布阵而言,覆盖面远大于医院派。在学术界里,医院派更是不代表心理学本身,不拥有话语权。

这种局限性完全取决于医院派的资料来源。医院派学者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其实自己并没有决定权,因为他们研究的无非就是手头的病例。而一个人去不去看心理医生,去看多久,心理医生不能控制,病人才有主动权。所以,医院派其实只研究了踏入心理咨询室大门的一小群人。反过来,学院派可以根据研究需要,主动拟定研究课题,主动选择研究对象。

另外,从弗洛伊德开始,医院派就继承了浓重的“民科”色彩,动辄便搞出一套新理论、新疗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统计在册的心理治疗体系就超过了二百种。甚至远多于《精神病诊断统计手册》中开列的心理疾病的种类,可见其中能有多大的严肃性。

而这些随意提出某某体系的医院派后辈,基本都没有弗洛伊德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也没有他严谨扎实的学术态度,更没有他组建系统理论的思维能力。有许多开宗立派的人甚至既没受过心理学教育,也没受过医学教育,而是神学家或者哲学家!结果,这么多“疗法”除了寥寥几种确有价值外,充其量只是搞起一大堆泡沫而已。

其实,在《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一书中,田松就把“随意编造心理学新理论和新疗法”当成“民科”现象的一个范例,而这个板子基本上要打到医院派身上。这股风现在已经刮到了中国。许多在名称上带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术已经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但它们的效果大可怀疑。

由两大流派分别掌握学术界和公众舆论话语权的现象,在成熟学科如物理学、化学那里根本看不到。在成熟学科中,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只是相辅相成,前者给后者提供理论基础,后者给前者提供新课题,而并无相互竞争。

当然,既然都是研究人的心理,那么,医院派早晚要和学院派在理论体系上结合起来。但从学科现实而言,医院派仍然拥有着和普通心理学不同的理论基础,两者的通约尚未完成。所以,无论你是通过“心理咨询师(员)培训班”这个途径来学习心理学,还是在高校里学习心理学,你都要知道,还有另一套心理学你没有接触过。

小练习

如果你会上网的话,你可以在网络上发现学院派心理学和医院派心理学的明显区别--他们各有各的网站!你可以分别找到几个有代表性的网站,看看两者在论题和观点方面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