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之作——代前言(二)

现在流行“致敬之作”,我把这本书命名为《心灵简札》,便是向潘老先生致敬,感谢他的书领我入门,引导我思考了许多问题,更感谢他教我懂得什么才叫科学工作者。

与潘老前辈那部自我表达性质的作品稍有不同,《心灵简札》有自己明确的读者对象--非专业的、社会上的心理学爱好者。只要有中学的知识水平,外加一份对心理学的爱好,完全可以读懂这本书。我经常和各地的心理学爱好者接触,回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本书的许多内容直接来自这类问答的记录。其中有的小专题,比如“从哪学?到哪去?”“从外行到内行”这些篇章,更是直接针对心理学爱好者写的。

甚至,笔者在写作本书时,也和企业作“产品测试”一样,将初稿传给心理学爱好者,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些内容你是否有兴趣?我写的是否通俗易懂?你还想了解什么内容?这样更保证了本书的针对性。

和《心理学简札》一样,本书由许多篇短文组成。基本上每篇都可以单独阅读。你可以一口气把它读完,也可以花几分钟读一篇,然后做自己的事。一些篇章后面有一个小练习,帮助你体会该节的内容。

不过,虽然并没有完整的体系,但笔者将这些论题归了类,每章大体上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全书十五章,从学科概况、经各科知识,一直谈到具体应用,基本覆盖了公众所关心的心理学问题。

2008年是潘菽先生去世二十周年。他的故去之影响,远的不如黄家驹,近的不如傅彪。届时肯定不会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忌日。没有关系,只要心理学界的“徒子徒孙”知道这一天就行了:一位把毕生献给心理学事业的前辈在那一年燃尽了生命的蜡烛。

小练习

有位心理学爱好者给我开了一堆书单,说他读过十几本心理学著作,然后问我,他现在算是达到了哪种水平。我回答说,你提到的这些书,每本都印了数千到数万册,大家都可以读得到。光看这个书单,我无法判断你对心理学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但如果你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下来,我倒是可以评价一下。

潘菽老师写《心理学简札》,既是科学思考,也是学习方法。大家不妨学学他,每个人都写自己的《心理学简札》。不要写很多,要等到有真情实感时再写。一本你自己的《心理学简札》,可以记录你在学习这门学科时的心路历程。

另外,如果你想进一步从事心理学工作的话,语言表达能力也必不可少。这是一个高度依赖语言能力的学科,口才要出众,笔下也要流畅自然。举凡心理学大师,往往同时也是著作家。即使你不准备成为“大师”,至少也要能说擅写,才能应付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