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让我们彼此更理解——斯普兰格的价值类型说(5)

然而,我们每个人除了从社会上接受很多“条条框框”外,还接受了许多伟大理想,接受了存在于各行各业中的价值追求。它们同样内化为“超我”的一部分。但它们不是在说“不行”,而是说“去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两类超我相比,谁重谁轻,一望而之。虽然弗洛伊德也提到过“升华”作用,但那只是自我为了应对本我压力采取的手段。依照升华理论,任何伟大的理想,所有崇高的追求都只是本我冲动的替代品。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当然,这个并非说“不”、反而鼓励我们去行动的超我,不一定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如今人们普遍感觉的所谓工作压力巨大,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当事人接受了“光宗耀祖”、“事业有成”、“飞黄腾达”这样的超我,形成了有关的潜意识,把自己逼成一台工作机器。

然而,处理这样的超我,和处理那个只知道控制性生活的超我,手段毕竟完全不同。这也是心理咨询从弗洛伊德到今天之间最大的变化之一。

其次,价值类型说解读了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沟通障碍。

一些心理学家把斯普兰格的学说称为“性格类型说”,认为他是在描述偏执于各种价值类型的人。我以为这样理解并不妥当。斯普兰格首先是归纳了客观存在的价值类型。价值并不是人赋予的,是客观事物和人的关系,人只能去挖掘客观事物的价值。只不过,在那些高度偏执于一种价值的人身上,这种价值体现得最鲜明而已。

而且,同件事物可以同时包含几种价值。比如,早上天空中的红霞很美丽,是审美的对象,但它也是下雨的征兆,观察它有实用价值。一所著名寺院首先有宗教价值,同时作为旅游点肯定也有经济价值。在西方社会里,教会经常创办福利机构,它们既体现社会价值,也体现宗教价值。一个企业首先要创造利润,同时吸纳社会劳动力,解决失业问题,也具有社会价值。“蒙娜丽莎”是伟大的艺术品,同时也是保值增值的投资品。科学以求知为最大价值,然而在今天它也是“第一生产力”。单纯只有一种价值的客观事物几乎不存在。

对于一个具体人来说也是如此。每个人都要面对许多价值选择,偏执于某个价值的只是极少数人。比如,牛顿既是伟大的科学家,又是虔诚的宗教徒,还是造币厂厂长。斯皮尔伯格作为世界级导演,肯定极重视审美价值。然而他的传记作者又称,他也是谈生意的高手。索罗斯被舆论视为“金融杀手”,但通过他的言论可知,他其实还想实现许多政治和社会理想。把某个人生生地归入一种价值类型中是不妥当的。

斯普兰格把这六种价值并列介绍,意味着他本人不准备在它们中间分高下。它们都是社会整个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抬高一种贬低其他是不恰当的。但同时,社会上并不乏张扬某种价值而贬低其他价值的言论,甚至条规。比如,人们一提到宗教,往往会想到斋戒、禁欲、出家。在中世纪黑暗时代里,最严格的基督教修道院不允许在抄录《圣经》时缀上花边修饰,必须抄成“纯文字版”,他们怕艺术价值冲击了宗教价值。观察现代一些原教旨主义教派,反艺术、反娱乐也是他们的共同戒规。

而在一些文学作品里,企业家和政治家往往成为反面角色。正面写企业家和政治家的小说极少极少。与其说天底下奸商或者政客太多,莫如说是文人们在内心里贬低实用价值和政治价值。相反,艺术家推崇艺术价值的言论则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