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客观上有这种极扬极贬的做法,形成了人们普遍倾向一种价值,忽视其他价值的习惯。比如在中世纪欧洲,宗教价值压倒了其他价值。在中国古代,甚至到中国的近现代、社会价值与政治价值压倒了一切。在今天,则是经济价值压倒了其他一切价值,以至于其他各行各业都要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这已经造成了社会整体的不协调。
甚至,人们一生的不同阶段里,对这些价值也会有不同的侧重。比如,青年学生普遍有追求超验价值的倾向。这个群体里有最多的追星族。学生们爱沉思默想,喜欢讨论玄而又玄的问题,喜欢看科幻或奇幻小说。一方面青年学生没有进入社会,并不接触实际工作,很少体验到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超验价值总是系统地表现在宗教或者哲学学说里。而在学校中,教师要公开地、集中地谈论它们。
进入社会以后,人们一方面迅速融入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不再有经常讨论“形而上”问题的机会。大家普遍放弃超验价值,转过来追求实用价值,同时不免自嘲当年的荒诞不稽。
但这个转型并非最后结果,人到中年,功成名就以后,往往又转回去,再次对超验价值感兴趣。因为实用来实用去,处理的无非都是一些琐事。通过完成这些实际工作,人们该拥有的这时候都已经拥有,不能拥有的也不再抱幻想。这个时候,恰恰是再次转向超验价值的契机。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价值观不同为终极背景。两个人之间喜欢不同的电影,喜欢不同的菜品,喜欢不同的服装,这些都是小区别。价值类型上的差别才是大问题。反过来,只有把人们的隔阂挖到根处,才能开始弥合这些差距。
小练习
有趣的是,人们出于何种动机来学习心理学,这也可以看到上述几种不同的价值。下面这些学习动机都是笔者亲耳听到的:
“希望心理学可以帮助我寻找到人生的意义。”(超验价值)
“我喜欢研究人的内心奥秘。”(理论价值)
“郑老师,我很想知道怎么控制他人的心理?”(政治价值)
“我现在人到中年,本职工作感觉没前途,希望找一个可以从事到老的职业。心理咨询是否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实用价值)
“学习心理学可以帮助我身边的人,对我来说那是一份快乐。”(社会价值)
那么,你是抱着哪个目的走到心理学门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