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大众传媒上看到“斯普兰格”的名字,恐怕只是个梦想,反正我是一次没从报纸杂志上看到过。这个名字只是在学术圈里流传,并且也是传之不远。然而,他的真实贡献却远远超过了他的名声。
斯普兰格算不上是位心理学家,他的专业是哲学,师从著名哲学家狄尔泰。他那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并不为世人所知,属于埋没在书斋里的黄金级,甚至钻石级理论,那就是价值类型说。因为它给出了人与人之间互不理解,或者走向互相理解的基础--价值取向的根本不同。
大学时期,我刚刚接触到斯普兰格的价值类型说,所读文字介绍极其简单,语义泛泛。但乍一看到,就认定它是解读人类社会许多现象的钥匙。后来更在生活中坚持运用它。不过,对于这位精神导师的生平我却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是德国人,学术生涯的高峰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世界上客观存在着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价值标准、不同的善与恶。斯普兰格广泛收集资料,旁征博引,把世间存在的各种价值取向归纳成六大类。
(1)理论价值
理论价值的译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它是指对建立某种理论体系的追求。那只属于学者的生活,和公众无关。从内容上来看,它似乎应该翻译成“认知价值”。不过,笔者没有查到这个词的德文原文,不好随意改动。
理论价值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属性,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可以满足人们探求世界真相的愿望。
或许再没有哪句名言,可以比孔子的那句话更能体现理论价值的真谛--朝闻道,夕死可矣。在这句话里,“道”不具有任何实用意义,明白一个道理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
明白一个道理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
推崇求知欲,面对具体的人和事重视观察,喜欢从中找出规律。这些都属于理论价值。科学工作最集中地体现了理论价值。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排除善恶判断,以超然的态度去看待万事万物。
大凡读过高校,又踏入社会的朋友,可以回忆一下你的大学生活,从你当年的教师那里感受到鲜明的理论价值。他们面对社会的角度,和社会大众有很大不同。这个不同首先就是价值取舍的不同。好与坏、胜与负,往往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他们关注的是研究,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