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统的心理咨询师不同,“促动员”要和其他成员一样敞开自己的内心,叙述自己的感受,坦承自己的困难。甚至他作为负责人要带头这样做,才能鼓励团员参与进来。传统的心理咨询师一方面倾听咨客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把自己的内心紧紧裹住。实际上,这是许多“一对一”式的心理咨询无法深入咨客内心的重要原因。一个人赤身裸体,另一个西装革履,这两个人能在一起相处多久呢?
一个赤身裸体,另一个西装革履,这两个人能相处多久呢?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推而广之,现实中许多领导、教师、家长都是如此,一方面紧裹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却渴望了解下属、学生或者孩子的内心。不幸的是,这么做基本上不可能达到目的。在互动交流问题上无形中存在着一个对等法则--你不交心,我也不交心!
“促动员”不是“专家”,没有专业身份,任何对会心团体有兴趣、肯负责任的人都可以申请担任这个职务,事先不看他的学历和现有职业。这是会心团体运动特别强调的。为了让促动员熟悉自己的工作,事先自然要给促动员进行一定培训,但是,没有任何文凭或文件可以挂在墙上,证明他的能力。人们可以用“他是谁”来认识他,并能主动地用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他是否对自己有帮助。(参考文献8
,第135页)所以,会心团体可以视为一种平等的全民心理健康运动。
至于价格,最便宜的会心团体仅付报名费和住宿费(团员们通常于周末住在一起,连续几十个小时地互动)。如果是“名家”来带团,费用会高一些。或者,如果由企业买单来训练自己的员工,那么也会稍稍去宰上一刀。但总的来说,比传统心理咨询的费用降低许多,具有广阔得多的参与性。
正因为这种颠覆性,会心团体在“学院派”和“医院派”两方面都不讨好。很多正统的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医生对其发展不屑一顾,但是它却充斥在教堂、大学、成长中心及实业中,这是人们的需要所驱使的。(参考文献8,第7页)
事实上,会心团体从动力学角度弥补了传统“一对一”心理咨询的重大缺陷:传统心理咨询认为,咨询过程就是咨询师和咨客双方在角力。咨客内心中有某些不利于他走向心理健康的因素,咨询师要对抗它们。
实际上,站在咨客角度来观察,咨询师只是他环境中的一部分。除了咨询师,他同时还要接触许多人和许多事。将他的心理推向不健康的因素都在这个环境里。单个心理咨询师要想借自己的力量和这么强大的社会力量拔河,胜算能有多少呢?他的影响力肯定不及一个团体。
当然,会心团体并不能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罗杰斯就坦率地说出了它的不足:由于这是人为建立的团体,团员们在会心团体里能够敞开自己,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往往又会恢复原样,并不都能主动去促使原来的环境走向开放。由于团体交流中留给个人的时间有限,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常常不能解决,团员在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后,仍然应该求助于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正因为会心团体的价值和局限性,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心理健康事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它的一个入门方式,普及方式。它不能解决一切心理问题,但要解决许多心理问题,不能没有它的参与。
单就形式而言,会心团体很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生活,都以坦率真诚为宗旨。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人都是同事,限于利益冲突,做到坦率真诚比较困难。而会心团体的参加者都是陌生人,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而且,“批评与自我批评”多以工作内容为主题,会心团体的讨论主题则是个人情绪。
小练习
在你周围找一找同样的心理学爱好者,聚在一起,按照会心团体的模式交流心得体会。重要的是,磨练一下敞开自己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