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自古江湖门派多(上)

心理学爱好者普遍存在一种感慨--这门科学里门派太多了!国内学者在介绍它们时又往往不点评、不消化,只是罗列观点,平摆浮搁,让初学者不知所从。有一位大学本科读物理学的朋友就曾经问过我:物理学就没有这么多门派,难道这是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其实,纵观科技史,一门学科从“前科学”进步到“科学”,肯定要经历一个门派林立的阶段。就是晋身于“硬科学”之后,基础理论部分见不到很多门派了,前沿领域也必然存在着许多互相竞争的假说,都可以算门派。

以物理学为例,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最初就只是一个小门派。因为涉及到“超距作用”,其真理性长期被同代学者怀疑。它成为同行公认的科学理论时,牛顿已经步入晚年。而在今天,像宇宙大爆炸、超弦、黑洞这些理论,仍然只是假说而已。

并非心理学如此,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同样让人感觉到门派众多。这取决于某学科成熟的早晚。在像物理学这样成熟很早的学科里,基础理论部分早已经被夯实。当初各门各派的成果早就被吸收到统一体系中来,最多给发现者留下一个命名权。而那些最终被证明为错误的门派,更是湮灭在文献中,只有研究科技史的人才去关注。它们的尖端领域虽然仍有门派现象,但钻研尖端的人毕竟远少于接触基础知识的人。所以,这些学科才给世人稳定、严谨、完整的印象。

今天的心理学,其成熟程度大致相当于物理学在十七八世纪的样子。它已经积累了大量片断的知识,零散的成果,但尚未有一条红线把它们串起来,这才表现为诸多门派的互相竞争。

心理学门派的建立有两种类型,一是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比如“格式塔心理学”专门研究“问题解决”,在普通心理学中属于思维部分,极少涉及其他领域。“意动心理学”专注于心理活动的动力,而非认知部分。这种以独特课题为基础的流派都不覆盖心理学全部的研究领域。

二是针对同一研究领域运用了不同的原则、方法和角度。比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研究了人的情绪和动机,但基本原则截然相反。当然,这种以方法和视角为标准来区别的门派,从研究领域的角度看往往也都不覆盖心理学的全部内容。

对于门派林立的问题,心理学家自然更清楚这一事实。不少人曾经为建立统一的心理学理论而努力过。他(马斯洛)开始独自偷偷地编写一本心理学理论的权威教科书,希望这本教科书能够用统一的概念框架来囊括所有现存的心理学。马斯洛一直到中年都怀着这一愿望。(参考文献2,第48页)只不过,与作出一件件具体发现相比,宏观地整合出一个理论体系,并且能让它为同行接受,显然要困难得多。所以,心理学家们即使最初有这个愿望,后来也都从实际出发,只研究具体问题了。现在大家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心理学体系,充其量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教材编写体系而已。它的各部分知识并未统一起来。

回顾科学史,哥白尼、牛顿、达尔文、门捷列夫这些人都曾经以建立整合本学科的科学体系而著称。但人们在称颂这些巨人的伟业时,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一门学科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本身就存在着统一的基本规律,只不过被人揭示的早晚有不同而已。心理现象后面肯定也存在着这种统一规律,只不过尚未被心理学家所揭示。

而如前所述,心理学迟迟没有完成基本理论建设,并非干这一行的人平均智商不如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发现不了那些基本规律,实在是心理运动的复杂性远超过机械运动和物理运动,超过了其他一切科学的研究领域,它的整合必然会实现得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