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行为主义——曾经的辉煌

学术流派中仿佛也有时尚更替。如今再对圈外人提到行为主义,或者行为科学,听说这些词的人都不多,更不用说了解它们的人了。然而,如果我们翻翻几十年前的小说和电影,会发现当初它在社会舆论中的风头委实不亚于精神分析。

提起行为主义的源头,中国人其实并不陌生。由于当年以苏联为“老大哥”,巴甫洛夫及其条件反射原理在中国无人不晓(想想牛群、冯巩说的那段相声吧)。美国一批心理学家建立行为主义学派时,便尊巴氏为宗师。只不过巴甫洛夫似乎并未接受这个称号,甚至极少和被视为同一阵营的西方同行打交道。

行为主义真正的创始人是J·华生。1910年左右,他开始阐述自己的研究原则:不要去管什么“意识”、“意志自由”或者“爱”,直接研究“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客观的行为规律。后来,由于婚变,华生离开象牙塔去办广告公司,除了有价钱地为他人做广告外,还无价地为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大做广告,在二三十年代把它搞得街头巷尾无人不知。

华生于宣传行为主义思想有功,于具体学术研究方面成果并不丰富。真正给行为主义奠定实验基础的是斯金纳。40年代,在哈佛大学工作的斯金纳完成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他同时代,还有赫尔、米勒、斯彭斯这些人,一起夯实了行为主义的实验基础。

如果仅仅有学术成果,行为主义不过是象牙塔里的一景。后来,行为主义者把它推向社会应用。“厌恶疗法”便是其中一个。在电影《发条橙》中,它被夸张为“路德维哥技术”。当然,真实的厌恶疗法没有“路德维哥技术”那么夸张,只能改变如“口吃”、“酗酒”、“性变态”等简单行为。

“程序教学法”是行为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一大运用。没听过这个词不要紧,如今一线教师们常被领导要求“做课件”,即制作与自己教学内容相关的计算机教学软件,那就是程序教学法的一种运用。

20世纪中叶后,精神分析历久弥坚,人本主义心理学又充当后起之秀,行为主义逐渐不再成为一个学派,进而又逐渐退出公众视野。

然而,学术毕竟不是时尚。行为主义的大旗尽管不再飘扬,不等于它的成果就全部作废。正相反,它已经衍生出心理学中的许多基本理论和相关技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学科的发展。

今天的学人恐怕很难理解,当初行为主义者为什么如此极端,刻意抹去意识的作用。难道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吗?难道行为主义学说本身,那一本本阐述行为主义的专著,不是意识的产物,而只是某些刺激的反应吗?

其实,这仍然符合前文介绍的那个规律:当人们强调一种新思想时,总是要强调它与众不同的一面,甚至不惜矫枉过正。既然以前的心理学家只在内心世界里打转转,那么我们就只看外显行为吧!

这样做虽然走极端,但它无形中确立了行为研究的独立性:我们没有必要去管一个具体行为后面有怎样的意识在支配,直接研究行为本身就行了。由此出发,行为主义心理学积累了许多具体成果,它们和常识恰恰相反,不是告诉我们,思想怎样控制了行为,而是告诉大家,我们其实是怎样地受环境控制。

当然,这些研究只提供给我们关于行为的客观规律。从这些中性的结论出发,既可以去寻找控制他人行为的方法,如斯金纳在《超越自由与尊严》一书中所表述的那样,也可以去研究怎么自觉地面对这些控制,获得更多的自由与尊严。这和对待精神分析的现实态度一样:承认潜意识的存在并不就等于甘心受它摆布。

如果把只在内心深处钻牛角尖的精神分析和从只着眼于外界刺激的行为主义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心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