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基础科学相比,心理学确实不成熟。无论科研资源的争夺,还是从业者的社会声望都处于劣势。但也正因为这样,心理学又是一门拥有巨大潜力的学科。这个潜力来自一个不大为人熟知的规律:科学研究的边际效用递减率。
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规律,是通过《科学美国人》记者约翰·霍根的一本书,那本书名叫《科学的终结》。作者采访了几十位当今各门科学的顶尖人物后在书中宣称,科学事业快要结束了,伟大发现都已经由前辈完成,今天的科学工作者只能去“查缺补漏”。
这种观点并不新鲜,19世纪末就有人提出过,并在20世纪科技大发展的现实面前粉碎。然而,霍根为“科学终结理论”找到了新理由:既然任何科学发现只能做一次,所以,容易得到的发现,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发现,前辈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即使比前辈们投入许多倍的人力物力,也不见得能收获同样伟大的发现。套用经济学的一个规律--边际效用递减了。
这种例子俯拾皆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成为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壮举。现在有卫星在天际巡视,地球上连再发现一个荒岛的可能都没有(所以彼得·杰克逊只好把新版《金刚》的背景重归于30年代)。
阿蒙森、斯科特当年赌命般地奔向南极点,现在那里有美国的一个科考站,几十号工作人员常住那里,公众对他们的名字毫无兴趣。
伽利略自己打造出小望远镜,靠它揭开了天文观测的新篇章。现在美国人把哈佛望远镜发射上天,中国人在贵阳打造直径六百米的巨型望远镜,但能不能获得比伽利略更伟大的发现还不得而知。
牛顿如果活到今天,高考物理试卷未必及格。法拉第电磁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哪条都够他一呛。但牛顿是永远的大师,今天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即使智力再高,恐怕也无法赢得同样的荣誉。
化学元素如果被一个化学家发现,后人只能谈如何“制取”。元素周期表停在“107”号已经不知多少年。再新的元素只能去回旋加速器中寻找,而那种机器开动一次,所耗电力相当于一座小城市!
然而,无论是约翰·霍根,还是他这个理论的反驳者,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科学虽然分许多科,同时又是一个整体。不同时代里,人、财、物可以从一个学科流向另一个学科的。就拿中学生这个庞大的科学后备军来说吧,每代中学生选择大学里的什么专业,总要考虑当时哪个专业比较热门,比较容易出成果,或者有就业前途。而就基础科学而言,研究对象越是复杂,空白点越多,也就越有前途。或许天文、物理、化学取得重大发现不那么容易了,但自生物学往上,科学还有许多空白点等待填补。
甚至可以总结这么一个规律:一门学科的成熟程度,与在那里作出重大发现的可能性成反比!
心理学尤其如此!它不仅仅是有许多空白点,根本就连基础都没打好。它为人诟病之处,也正是它巨大潜力存在之处。二三十年内,你在物理学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几率,肯定比心理学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