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走进学科迷宫(上)

听说过什么叫“内啡肽学”吗?呵呵,没听说过也不丢面子。你就是拦住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去问,他也未必就听说过这个名字。“内啡肽学”是生理心理学中一个分化不久的新学科,专门研究一种分泌于人体脑、垂体、胃肠道等处,作用类似鸦片的物质--内啡肽。笔者举出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心理学一百多年来已经分化出了多少门精细的具体学科。

什么叫“科学”?这个词最初来自日文,字面含义就是“分科治学”。后来取代“格致”,成为英文“Science”的标准汉译。这个词恰好指出了“Science”的重要特征--分科。学科不停地细分下去,你钻一块,我钻一片,以至形成了同行之间都未必走得通的迷宫。

19世纪后期,心理学刚诞生的时候,当然没有这么多分科。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一门门地产生出来,还将不断地细分下去。

那么,对于只想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以为己用,并不准备在这个专业里拿文凭的朋友,从哪里入手走这个迷宫呢?当他面对书店里五花八门的心理学书籍,怎么知道哪个和自己的关系最近呢?下面,笔者就给你一份心理学分科迷宫的“路线图”。

心理学最根本的一个分科,它的立身之本,它最不可替代的,与其他任何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都不交叉的,是普通心理学(general psychology)。它也是整个心理学大厦中最早形成的分科。有了这门学科,心理学才被承认为一门独立科学,而不只是哲学、生理学、医学或者社会学的某种分支。

“普通心理学”这个词其实起得也不太恰当。因为“普通”的对立面是“特殊”,有没有“特殊心理学”呢?研究个性心理特征的分科算不算“特殊心理学”?不算,那部分已经包括在普通心理学中。研究各个领域里心理学规律的应用,如工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算不算“特殊心理学”?也不算,那些都划归在应用心理学里。

另外,单从字面意义上看,“普通”也有“基础”的意思,仿佛它本身只是开给大学一、二年级新生的基础课,不包含前沿课题。

笔者以为,如果考察一下该学科研究内容的话,“普通心理学”最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心理现象学”,即尝试客观地、定量地研究心理现象的学科。心理现象是与物理现象相对的词汇。承认心理现象也有客观规律,这是心理学存在的前提。

最初一批实验心理学家发现,物理刺激与心理感受并非一一对应。比如一个人从门口走到你眼前,他在你视网膜上的投影可能扩大了一倍,但你并没有感觉他长高了一倍。这叫“知觉恒常性”,是心理现象不同于物理现象的典型例子。再比如视错觉:针对某种图形,你的视觉明明是错误的,甚至你完全知道它是错误的,但你仍然会把它看错。这就说明,貌似主观的心理现象其实也很客观。

普通心理学就是研究这些心理现象的。作为科学,它还要以定量的方式,或者说尽可能以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心理现象。比如“噶司”(gust)这个单位,就是个衡量味觉主观强度的量:在100毫升水里放一克蔗糖,主观感觉有多甜,这就是一“噶司”。同样多的水里放两克蔗糖,你就会品味到两“噶司”的甜。顶级厨师或者品酒师对这个度量单位可能会不屑一顾,他们凭经验就能解决复杂一万倍的味觉问题。但他们不能定量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所以他们不是“普通心理学家”。

如果你去翻心理学教材的话,会发现普通心理学并不是这样被定义的。它会被说成“研究正常成人心理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样定义包括着某种哲学上的忌讳。“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学派。在中国,它一向被视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实际上,早于胡塞尔半个世纪出现的心理学,或者说普通心理学,就是以现象学为原则的。它以“内省法”为主,直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实验室里,主试要被试报告的就是自己感觉到的“现象”。普通心理学可谓是科学化的现象学。当然,因为那个哲学上的顾忌,它不会被这么称呼而已。

既然是科学,那就免不了要做实验,于是,普通心理学中又分化出“实验心理学”和“心理统计学”两个分科,是它的细化、工具化、操作化。不过,业余爱好者对这两门学科了解一下也就行了,因为你不大可能有条件直接去从事实验和统计工作。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但它本身又有两块基石,一块叫“生理心理学”,一块叫“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主要研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但和生理学、医学的类似研究不同,生理心理学研究它们对心理活动所起的作用。比如,视网膜上各种细胞如何形成了视觉?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由什么样的递质把信息传来传去?肾上腺素如何影响人的情绪?等等。

社会心理学则要研究社会现象怎么样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它包括“人际知觉”、“冲突”、“舆论”、“时尚”等课题。人的每种心理感受都同时有生理原因和社会原因,这两门更基础的学科就旨在从心理现象出发,分别探索这两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