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哪学?到哪去?——心理学教育和产业化现状(下)

麦克弗森早已形成一套申请获得批准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原则。这很简单:你申请经费时要宣布这笔经费将用于寻找辣根过氧化物酶,它可能会产生治愈癌症的方法。你便能轻而易举地为项目申请到六万美元的经费,然而要是搞思维工程,你连六角钱也休想弄到手。(《终端人》,迈克尔·克莱顿著)

当然,和实力相比,心理学在应用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拿历史上著名的学院派学者来说吧,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后来去搞广告公司。广告是直接运用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尤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可以说是为广告业量身定作的理论。世界上第一位心理学教授卡特尔以编定《卡氏十六人格量表》著称,后来开办了“心理学公司”,又称“心理学社”,直接将人格测验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0世纪90年代初,某所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心理学是他们的一个专业)也曾经开办过类似实体,给一些企业招聘员工进行测评服务。当时,该实体的一位合作者就曾经对我说,这些大学教师不懂得做生意,手里有很好的资源,但是要价太低。后来,笔者没有再听说过这个机构的活动情况,不知它是否还存在,但至少它没有做起来。

在前面,笔者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讲了心理学尴尬的现状,在本篇又从产业化角度重复了同一问题。一些专业人士看过这些文字后颇有不满。他们并非不同意我的结论,而是认为,心理学现状确实不好,但你再写泼冷水的文字,不是更没有人投身其中了吗?

就我本人而言,对心理学的潜力绝对有信心。我的信心可以借潘菽的一段话来表述:

心理学就是人类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并改造自己而了解自己的一门必要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前进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明显。还有其他这样的科学,例如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人类学、人类起源学、语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但心理学是关于人类的最重要的一门科学。(参考文献1,第1页)

然而,潜力归潜力,实力归实力。如果一个人问,他要寻找值得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心理学有没有这个价值?那当然可以告诉他--值!但如果他问,我四年大学毕业以后,能不能找个好工作?或者,我不喜欢现在这个职业,能不能改行做心理工作?这个时候,把心理学的现状说得十分光明,是不负责任的。

近些年来,一方面高校大规模扩招,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层出不穷。它们在招生时往往把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吹得天花乱坠。学费到手后根本不在意学生(学员)的前途。其他专业我关注不到。但在心理学领域,我很不希望教育者仅仅为了学费收益而向学生(学员)隐瞒现实。

心理学事业需要这样一些人来参与:他们既清楚它远大的前景,又知道它尴尬的现状,并准备用许多年的艰苦努力,把它的潜力逐渐转化为实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毅力与恒心,笔者建议你还是把心理学作为业余爱好,接触一下就行了。

小练习

有条件的话,去拜访几位读过心理专业的朋友,既包括高校心理专业的毕业生,也包括社会上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毕业生,向他们了解一下毕业后的从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