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边界,通过皮肤,可以免受外界的伤害,保护我们内在的器官。当有外界危险危及我们时,皮肤就会发出警号,让我们逃离危险,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又是什么呢?这个边界不像皮肤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都会感知着自己和他人的边界。但是这种感知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有的人能明确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他人的边界是什么,但是还有很多人不是很清晰,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关系(恋人、夫妻、亲子)里,更是如此。
在这个案例中,霞所认为的亲密关系就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生活的完全控制,除了跟对方交往,不能与其他的异性交往。亲密就一定要无间么?在这个例子中,主人公感觉快要窒息了,可见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是不可取的,亲密是需要有距离的。霞认为,爱一个人就是要时时刻刻关心对方,爱一个人就意味着对对方的控制,爱一个人就是对方完全属于自己,而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亲密关系模式,于是故事中的主人公面对女友的不信任,面对女友的控制,终于忍无可忍,提出了分手。
曾有人描述过界限模糊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有自己的边界或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另一种是感觉不到他人的边界在哪里。往往这种人很容易过度敞开心扉,毫无顾忌,同时也希望了解别人内心的隐私,所以和他/她待在一起,人总是觉得不舒服,不安全,负担过重。如果这个人仅仅只是一般的朋友,那也就罢了,我们可以离她/他远一些,但是如果这个人是你的恋人、妻子或丈夫、母亲或父亲,那问题可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面还掺杂着感情的因素,纠缠在一起,不仅自己痛苦、内疚,而且还令自己身边的人不知所措,痛苦不堪!在这个案例中,主人公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如果设置界限,则会让霞受到伤害,如果没有边界,则会让自己痛苦不堪。
为什么在有的亲密关系中,两个人都感到非常舒适,而在有的亲密关系中却充满了争吵和伤害?这与我们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有关。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保持自己独立的能力,即能够与对方有清晰的界限,界限模糊或者界限过于僵硬都会给亲密关系带来种种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心理学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亲密关系中设置边界有什么意义呢?
结构派家庭治疗的创始人米纽庆认为,一个功能良好的家庭,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界限。界限是用来规定哪些家庭成员参与到哪些家庭交往活动中的规则,其作用是保证每个家庭成员既属于某个家庭,或者家庭中的某个家庭亚系统,又能作为独立的个体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有人形象地把界限比作“细胞膜”。也可以把这个理论应用到恋爱中的一对男女身上,两个人如果希望拥有和谐的恋爱关系,则要保持两个人之间清晰的界限。
清楚的界限“使每个成员都能保有独特性,但也不会牺牲属于家庭的感受”。每个家庭成员都清楚自己该参加家庭交往活动中的活动和领域,不会超出范围而活动。如果恋人之间的界限清晰,则二人既不会觉得疏离,又不会觉得过分纠缠,两个人相互保持着独立性和那一份恋人所拥有的情感联结,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
界限不清楚会出现混乱的界限。混乱的界限指没有界限和很少有界限,家庭像一张纠缠不清的网,成员是网上的点。过于紧密的家庭使家庭凌驾于一切,从而阻碍了每个成员的自我发展。同样,恋人之间过于亲密会阻碍每个成员的自我发展,两个人完全没有边界,混为一体。
此外,现实生活中还会出现僵硬的界限。指家庭成员或亚系统之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相互作用,使他们感觉不到相互之间的归属与亲情,处于疏离状态。
在亲密关系中,两个人除了要有清晰的界限外,还有许多能力需要培养。培养或创造一种亲密关系,需要提升四项基本能力,即觉察、同理、表达和信赖。这四项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拥有的,只能在不停地练习中提高,甚至是在犯错中得以进步。
(一)觉察力
觉察是建立亲密关系最重要的能力,指对自己内在情感及需要的发生、变化有清晰的认识。觉察也是了解自己的利器,亲密关系重在心灵之间的交融,如果连自己的感觉和需要都不了解,那也就无从谈起与别人的交流。
(二)同理力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自己的觉察有多深,那对别人的了解和理解就有多深。同理力不等于同情心,同情心是指对失去自我立场的人的情感的关注;而同理力则既能感受别人的需要,又不失去对自己情感把握的能力。同理力是搭起人际交流的一座心桥。我们会发现,在亲密关系中,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增加一份对对方行为的理解,很多冲突和伤害便能迎刃而解。
(三)表达力
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中,清晰地表达自我的需要及感觉是必需的,如果无法完整、明确地表达自己,那就可能会让别人无法清楚地了解你。误会和隔膜也会随之而产生,从而影响关系的品质。
(四)信赖力
前面三项能力的心理基础是自己对别人的信赖程度,你越信任对方,那么对方也越能体谅你的需求。即使你们之间出现了小小的不愉快,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化解。在你与人交流的每个环节里,信赖力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关系的深浅程度。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霞的不信任,才把自己的爱情推向了“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