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两段文字带给大家的是非常不同的感受。同样是不太知名的学校,同样是努力,同样是取得成就,但却是不同的心情。案例1中的朱磊同学,在拿到奖学金后没有感到高兴,反倒倍感孤独。因为没有一个朋友可以和他一起分享成功后的喜悦,同学们已经离他越来越远。一个人在生活中可以没有地位,没有财富,没有事业,但是却不能缺少与别人的交流和分享,不能没有朋友或者亲密的人。美国人曾经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雇用一批大学生被试,在隔离室里剥夺了他们的一切感官刺激。结果,虽然酬金很高,但是几乎没有人能在这个房间中忍耐三天以上。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交往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所做的一切,只有在社会和人际的背景下才具有意义。当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都没有人与之分享和分担的时候,所做的就失去了意义。正因如此,朱磊与同学之间疏离,他成功了没有人为他鼓掌,失败了也没有人感到难过,自然会感到孤独苦闷,甚至惆怅。
而在案例2中,三个女孩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好友,一起享受美味,一起痛苦减肥,不亦乐乎。而爱好也令她们发现商机,在亲朋师友的帮助下经营起一番事业。水果坊的经营不但提升了她们的能力,还实现了她们的愿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在成年早期,也就是18~25岁,人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埃里克森所说的这个时期,正是人的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脱离了对家庭的依赖,情感焦点从家庭转向了朋友,如果人际关系紧张,就有可能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并对以后人格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而良好的友伴关系对人的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大学中是什么影响了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让孤独变成了一种习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
1. 环境因素
有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上了大学之后,环境的激变会让人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听不懂的语言,不熟悉的街道,不会操作的现代设施,都会让人产生陌生感和被排斥感,从而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不愿意与人交流。
2. 自我意识过强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做事情经常以自己为中心。再加上在上大学以前,都是班级里学习比较好、老师比较宠爱的学校“精英”。所以他们一方面很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希望得到别人的接受和认可,但另一方面又自恃甚高,从来不愿意主动去了解别人,关心别人。案例1中的朱磊就属此种情况。
3. 自我评价不当
有些同学因为长相不出众、家境贫寒或者普通话不好等原因,对自我评价过低,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很羞怯,逃避与人交流的场合或者活动,经常独来独往。然而也有的人对自己有不切实际的评价,自负、看不起别人,在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这样的人往往会引起大家的不满,没有人愿意成为他们的朋友。
4. 缺乏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不但需要真诚、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有的同学虽然很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却因为社交技巧的缺乏,错失很多结识朋友的机会,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从而失去朋友。与人交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是要在大学中进修的一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