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同学在刚入大学的时候,都经历过或多或少的人际交往上的困惑。宿舍同学生活习惯不同、为人处世的方式不同、兴趣爱好及价值观不同,却要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班级同学大多数各行其是,对班级的集体活动不热心、不关注、不投入;众多的社团活动“乱花渐欲迷人眼”,不同文化、观念和习惯的撞击让人无所适从。怎么样与陌生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怎么样在冲突误解中不受伤害?有没有与人相处的通用“万能法则”?
心理学家对于怎么样成功地建立并维持自己期望的人际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总是期待别人先注意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就会给人际交往带来很大的困难。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相互重视。因为任何人不会无缘无故喜欢另外一个人,想要赢得别人喜欢的前提就是我也喜欢他,承认他的价值。故而人际交往中,喜欢与讨厌、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结果人们都喜欢那些对自己奖励、赞扬的人,不喜欢那些抱怨、批评自己的人。在交友中也是一样,喜欢我的人,我才会喜欢他;愿意接近我的人,我才会去接近他。所以对于交往的对象,我们应首先主动敞开心扉,接纳、肯定、支持、喜欢他,保持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这样别人才会接纳、肯定、支持、喜欢我。
怎样才可以做到呢?正如案例中的父亲所说,任何人都难免有缺点,朋友之间也难免会有分歧,那就要求我们多一些宽容,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在接受别人长处之时,也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遇到别人对不起自己或有损于自己的事情,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不要耿耿于怀,过分计较在意,要不然我们会处于时时的争吵当中。最好能够一笑而过,化干戈为玉帛。“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当我们对别人敞开理解、包容的心时,别人也会对我们变得诚恳友善,给予信任和尊重。
《圣经》中有一句话:“你待人当如人之待你。”这就是说,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是由你对待别人的方式决定的。你能理解和宽容别人,别人也能理解和宽容你。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我们便会交到更多有趣的朋友,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