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析 点 评

小美和晓月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但实际上是因为相同的心理原因变成了现在的样子,那就是过度“追求完美”。渴望完美是人类共有的动机之一,希望事物尽善尽美,愿意为此付出很大的精力和代价。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如果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过分追求完美,而实际上又不可能达到时,就必然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完美主义与人际关系是互相影响的。一个人如果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就会尽量将自己的事情做得十全十美,表现得无可指责,甚至比别人要求的还好,以缓解焦虑。另一方面,一个苛求完美的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周围的环境要求都很高,不允许犯错误,必须十全十美,必然会导致在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如上所述,在人际关系上,完美主义主要有两种表现类型:一种是“指向他人的完美主义”,即对别人的行为和品德吹毛求疵,不允许别人有瑕疵,不允许别人犯错误,喜欢对别人横加指责,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冲突频繁,沟通不畅。另一种是“指向自我的完美主义”,给自己设下很高的标准,时时都要保持完美。这样的人容易在社交方面表现出羞怯、退缩和回避,因为总是担心自己的表现是“不完美”的。

小美是一个对自己和他人都要求很高的人,甚至对于身边的事物皆是如此。她不能接受自己偶然的一次迟到,周围人的不守时,衣服的种种缺陷。她的要求和标准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太高了一些,因而在其他人的眼中,完美主义者的行为有些过于夸张和没有必要,觉得她们的行为无法忍受或不以为然,丧失了周围人的认同感。完美主义者在人际交往上经常是“曲高和寡”,没有人愿意和她们走得太近。而晓月就是一种“指向自我的完美主义”,她没有意识到大学里的学习环境和中学有了很大的改变,要求自己还是一样的优秀,在学习上很快脱颖而出,超过其他人。当她在第一次期末考试中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标准的时候,她很快就放弃了这个不太容易实现的目标进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和否定,认为自己不再优秀,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自己”了。在生活中她也对自己要求很高。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比较,发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自己的不满意进而被她放大成了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她的封闭、退缩和回避,其实是因为她太想得到别人的赞美、肯定和鼓励了。

完美主义的思维模式,是幼儿式的二分法。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事情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设定一个目标和标准,如果达到了才是“好的”、“完美的”。如果达不到,就是“不好的”、“不完美的”。这样的价值判断让人看不见事物的多样性,经常简单地给自己或者别人下一个定义或者贴上一个标签。完美主义的产生与某些文化传统,如权威主义、僵化的考试制度、过度组织化的社会等有关。当然也和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父母是要求完美的人,那么孩子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