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析 点 评

在这里我们暂不对大华的个性做过多的分析,主要看看他和妈妈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交往模式。大华作为一名研三的男生,一门心思考公务员,极少与同学老师交流沟通,极少参与社会实践, 他的生活相对单纯闭塞,在经济上是完全依靠家里。另外,他在心理上也是跟家里纠缠比较紧的,他自己说一直以来很喜欢待在家里,放假基本都是在家里过,只是这个暑假家里气氛太压抑自己才待得比较短。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今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因为上学的缘故,即便已经成人,即便同龄人已经挣钱反哺家庭了,和大华一样的很多年轻人还是需要家里养活、供着读书。他们经济上不独立、心理上未“断奶”,属于“依赖型”。

依赖型发展到极致,可能就是现在社会上这样的一群人——啃老族。这里面会有一个被动依赖和主动依赖的问题。如果是因为求学的目的,不得不继续依赖父母,并对此心怀愧疚,不断寻找机会自己挣点零花钱,这算是被动依赖。而“啃老族”大多是在父母宠爱和观念偏差之下,当事人自己把父母的供养当成了理所当然,甚至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形成了心理依赖,主观上拒绝成长。他们的年龄在23~30岁。据调查,目前“啃老族”的构成主要有六类人群:①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过于挑剔,认为这个不行,那个也不理想,渴望一次到位。最后挑来挑去没有工作可做;②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一时也不渴求更高的生活质量;③“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然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缺乏真才实学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④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靠父母养活着;⑤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⑥文化低、技能差,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相对这种依赖型,还有的大学生跟父母之间还存在心理情感距离过远的现象,我们把他们归为“疏远型”。他们与家长有着很深的矛盾,甚至有人扬言上大学就是为了逃避家长,专门挑了一个离家远的大学用来逃离父母的“淫威”。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承受了父母不切实际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他们也可能来自不完整的家庭,父母不成熟的人格和不健康的爱反而给了他们很多伤害,他们中还有人只是不了解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爱之深、责之切”……在每年大学新生心理普查约谈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他们还赌着气、较着劲,自己不开心地惩罚着父母——不跟他们联系,不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据有关数据显示,80%的大学生与父母只靠电话联系,而且电话中主要谈的是钱;能够和父母每周主动联系的学生不足10%。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从高中到大学,从少年到青年,独立意识渐长,在心理上力图摆脱父母的关照和约束而要独立支配自己,心理学上称作“心理断乳”。人的独立性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表现期,以成人自居,总喜欢在成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体能和智能,竭力表现出成人所应有的品质和行为;二是抗争期,厌恶成人的监护,不甘心成人仍然把自己当小孩看,对家长干涉他的生活常常感到心烦和排斥;三是批判期,藐视成人社会,自信能应付世上一切事务,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批判家长和周围成人“老保守”、“老顽固”,这就是所谓的“代沟”。此时家庭论战因之而生,子女们总想与父母来场辩论,争个你非我是,以此证明自己已有成熟的见解;也有些家庭里,父母亲立下一套规矩,子女诺诺连声,回避同双亲的正面冲突,但内心却另有一套见解和主张,行动上常常我行我素。成长当然包含着与父母的分离,但是脱离父母却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健康、快乐地过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