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

女人的一生就像一篇童话,有开始,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在这波澜起伏,曲直迂回的历程中,人人都要走好每一步,不能一失足成千古恨。但作为女人,究竟应该如何走好每一步呢?那么宽容便是最好的方式。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这个“仁义胡同”的典故非常准确地全释了宽容的含义。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些摩擦与不愉快,在铜墙对铁壁,互不相让,僵持不下时,宽容是最有效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俗话说的好:“宰相肚里能撑船。”人有了宽容,人的理性就会提高。有了理性就不会冲动。本身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会引起大动干戈的大事,有谁敢保证他们此时不会化干戈为玉帛。林则徐曾经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就像大海一样,只有广泛吸取周围的河浪,包容天下的雨水,它才会那样广阔无垠,如果人不愿像大海一样心胸宽广,而愿像羊肠小道那样心胸狭窄,不愿容纳别人的一点过失,更不愿吸取别人的一点教训,那么他永远都是井底之蛙,看不到广阔的天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别人的过错,明智的人会选择宽容,既容许人犯错误,那么更容许人改错。而愚蠢的人会选择冷嘲热讽。他们会锱珠比较,给犯错误的人无情的进攻,那么此时的想改错的人心中便会产生一种愤恨——为抵抗指责的愤恨。我们常听人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其实,“有理”与“无理”仅是一步之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常常喜欢“得理不让人”,一批评起人来总是穷追不舍,气势汹汹地予以指责,大有痛打落水狗,恨不能打死的架势。其实,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也让有理变成无理,授人以权柄,反过来制服自己。成功的人生,不应是这个样子,而应学会宽容。当别人的失误给自己带来损失时,不同的人表现是不同的。有的人会大发雷霆,甚至用抱怨和责罚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这样会失去一个好朋友;而有的人却会对自己的损失表现得不屑一顾,用宽容和体谅消除自己内心的不满,这反而会赢得朋友进一步的信任和尊重。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怆惶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呲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道,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通过上面的例子,设想一下除去其它因素,归集到一点:主人公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纠正了他们人生之舵。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长老若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绝不会真正反省,也就没以后的故事。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但也因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