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发展性。
台湾歌手罗大佑唱的一首歌特别好地诠释了生涯规划的发展性,他说小的时候爸爸问他长大要做什么,他一手拿着玩具一手拿着糖果说长大后要当总统。六年级时老师问他长大后要做什么,他说长大后要做科学家。在长大的过程中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才知道总统只有一个科学家也不太多。中学时写作文问长大后要做什么,想起母亲的叮咛,认为医生、律师收入高地位高就想做医生律师。高考时作文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是什么,回想报名时候,心里毫无选择,志愿填了一百多。长大后才知道每个人其实差不多,才知道自己的志愿。随着成长知识扩展到事业,对事业了解得多了,我们才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这首自己的歌,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平平静静的生活。每个人都是这样,小时候都想当科学家,觉得科学家了不起。现在问就是想当老板总经理。社会有很多新的变化,但不可能人人当老板当科学家,总是随着生活阅历的积累,我们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聚焦。领域太多了,你只能在某一领域做一点点事情,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慢慢才清楚我们要做什么。
在30岁以前我们一直在探索,从30岁到40岁在工作上已经有基础,40岁到50岁是事业的冲刺阶段,50岁以后事业、工作比较稳定,大部分人到50多岁时考虑到退休后如何去生活。这是随着人的成长、发展而慢慢建立起来的。
第三,终生性。
按照美国职业心理学家的理论,人的一生职业发展是一个从建立、发展到衰退的大的循环。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大体10年到15年左右又是一个小循环,你找到一份工作,从不懂到懂,从懂到熟练,从熟练到精深。人的一生在职业生涯中会做多种职业,不像以前计划经济,一个人扎在一个单位,生是单位的人,死是单位的鬼,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情。现在市场经济很丰富,你可以自由选择。大概10年左右,人们会再思考,做得熟练了没有新鲜感,就会重新思考。今天我讲的题目绝不仅仅是给学生讲的,给所有的职业人成年人,我们要思考我们适合做这个吗?我们喜欢做这个吗?我们有什么特别想做的还没有去做?
第四,综合性。
一个人一生同时要在各种角色和身分中作出承担。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我们在舞台上会扮演很多的角色。开始我们是小孩,瞎吃闷睡,只知道玩。长大后我们读书,是学生的身份。后来我们走上工作岗位,要成家。职业心理学家休伯说人的一生的发展是综合的,归纳为长度、宽度、深度。选择一种职业是其实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规划生涯就是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是生涯图,长度就是弧度;幅度就是扮演几种角色,扮演的越多宽度越宽;深度是在每一个角色上不同的时期深度不一样,小学生边玩边学,中学生边学边玩,大学生要集中精力学习玩的时间很少。刚成家的时候精力全部投入到家庭,家庭关系生活已经稳定后你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职业上面,创造更多财富以满足家庭发展的需求,你老年后减少职业时间,可能把精力放在家庭或者社会公益事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