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良(5)

前一段时间有一本书叫《君子为什么斗不过小人》,君子普遍是德行高尚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这样的人为什么经常败在小人手下?是因为他不如小人聪明?一般来说不是这样,我们看到君子都是受教育良好或者在某些方面显示出才能的人,他们在社会上有很强的自律,让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社会的表率,在这种情况下他和小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君子往往不去考虑怎么算计别人。小人是百无禁忌,只有比别人更动脑子才有可能生活得更好或者达到他的目的,他会动脑动心机,在动心机的时候往往是君子防不胜防的时候,在生活中可以说你不去算计人,但不意味着别人不算计你,天下掉馅饼砸到你的机会不多,但掉石头砸到你的情况却很多。为什么会受小人气?为什么你被别人算计防不胜防躲不开防不了?是因为你对计谋不了解,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即使你不去算计别人不对别人用计,也应该对计谋有防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你连“计”是什么、“计”是什么表现、别人向你实施计策时有什么表象都不知道,那你就要小心了。比如笑里藏刀,一个与你冷眼相对的人突然有一段时间对你笑脸相迎,这种反常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如果没有某种目的,过去对你冷眼相看的人绝对不会改变表情,要当心笑里藏刀。即使你不准备整人害人,也必须有防范之心。怎么能够形成防范之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计知道三十六计要懂得计,只有在懂计识计的情况下才能防计,人的一生中还需要运用计谋。运用计谋有时不见得损人,但可能利己。应该懂得什么是计谋,有一次和王大伟聊天,王大伟说听一位教授说三十六计是中国古典智慧,已经几千年了。我告诉王大伟这个教授起码有一点讲错了,虽然三十六计是中国古典智慧,但没有几千年的时间,这本书的形成时间离今天很近,所以我才称它为中国古典战争兵学智慧的最后一部经典之作。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朝,很多人并不了解。

我在“百家讲坛”讲“三十六计”的时候,很多人知道我为“百家讲坛”准备“三十六计”时以为是《孙子兵法》,很多人都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混为一谈,认为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中的谋略部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相隔了两千年的时间。一个产生于春秋战国的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孙武带着兵法从山东到吴国苏州,最后见到吴王把自己的兵法拿给吴王,吴王看后说这本书真的这么有效吗?因为孙武说:“得我者得天下,用我者得天下”。吴王不相信,说兵书真的那么灵验吗?孙武说百试不爽,怎么试都会有效。吴王问:“你能用你的兵书训练任何人成为士兵,都能听指挥号令英勇作战吗?”孙武说没问题,吴王指着宫女和妃子说她们能变成英勇善战的士兵吗?孙武仍说没问题。吴王派出最喜欢的两个妃子和几十个宫女分成两队,孙武像模像样地发号施令,这些宫女都从来没有受过军人方式的训练,没有人听孙武的话没有人理他,吴王呵呵地笑了,想想孙武不过纸上谈兵,怎么能统率三军呢?可是没想到,孙武突然脸色就变了,说:“来人,把两个队长推出去斩首!”大家开始以为他是开玩笑,谁敢杀王的妃子呢?但后来听孙武是认真的,吴王说:“这可是我的两个爱妃,寡人没有她们睡觉都不得安生,我已经知道将军的厉害了,把这两个人留下我拜你为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