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十六计中的暗渡陈仓意思大致相同的是声东击西,故事中的禅师用的既是暗渡陈仓又是声东击西。三十六计的编者在编纂的时候,想到一个非常聪明的方法,就是在中国古代的成语寻找与计谋有关的成语编出三十六计,当年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之后中国历代战争中所使用的一些计谋形成了成语,具有计谋色彩,三十六计的编者用成语编成三十六计,但他在编的过程中并没有非常仔细地选择成语。当选择了暗渡陈仓时可以不选择声东击西,选择声东击西可以放弃暗渡陈仓,这两个计谋没有太大区别。类似的问题不止这一个,有两三个计都非常相似,反映出编者的局限性,但三十六计仍然是中国古代兵家的最后一部代表作。
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需要计谋,计谋不见得都是损人利己的,禅师的故事是损人利己的吗?他没有伤害别人,又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禅师不是用这样的方式而是直接上去劝架,效果是否会比这样更好呢?显然这个办法是更好的,更符合一个智者一个老者的办法。年轻人可能上去就能把夫妻俩拉开,但老人没有力量拉开的时候需要运用智慧,这个老禅师的智慧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我们生活中用计是经常的必需的,而不是说像一般人以为用计就是耍心思耍阴谋诡计在算计别人,生活中使用计谋不一定要算计别人却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生活中并不是只有成年人才懂得计谋,有很多很小的孩子从小就显示出很高的智商,我们可以从民间故事中看到很多很小的孩子就充满智慧。有一个故事讲到古时候一个30多岁的男人一切很顺利,家庭很和睦,小有财产,有几十亩土地有几幢大房子,但他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就是没有子嗣。中国封建社会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家族不能延续已有的家业不能向下传承,他很苦恼,有心纳妾但老婆是个母老虎,家庭和睦是以他处处忍让妻子实现的,他根本不敢和老婆提纳妾的事。他有个哥哥过继给他的小侄子,不管怎么说不是自己的孩子,他还是觉得不如意。他想起这些事情经常唉声叹气,有一天孩子问他:“叔叔你有什么事窝心吗?”他说不高兴,孩子问他有什么事不高兴,让他说说可能能帮他解决。他把自己的苦恼讲了一下,小男孩一听说:“叔叔,这件事包我身上,我给你解决吧。”叔叔当然不相信,觉得很好笑。一两天时间没有动静,到了一天早晨听到院子里有声音,婶婶看到小侄子拿尺子圆规在丈量,还在纸上记什么东西,婶婶觉得奇怪问小侄子在干什么,他说:“我得量量院子多大面积,房基地多长多大,我琢磨着你们两个人没有孩子,你们的年龄一天天大了,你们要有百年的一天。如果你们百年之后,财产只能肯定落在我手里,我就是你们的继承人,我现在就应该早做规划,要看看落在我手里的财产究竟有多少,我不喜欢西厢房想把它拆了,东面想改造一下,南面还缺个亭子。”婶婶听后很不高兴,回去以后就让丈夫纳妾。小孩子帮助叔叔很轻松地达到了目的,这个孩子使用了小小的计谋,这一计可以算是标准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损害谁伤害了谁呢?有人可能会说损害了婶婶的利益,但实际上他帮叔叔实现了目的,按照中国人传统的标准,帮助叔叔完成了繁衍后代的愿望。这是一个巧妙运用谋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