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许有回避行为,否则会加重恐怖,导致至失败。
使用此法,必须对求治者的身心状况有深入地了解。否则不仅会影响疗效,而且有可能发生意外。
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此疗法多用引起躯体痛苦反应的非条件刺激与形成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结合,使患者发生不良行为的同时感到躯体的痛苦反应,从而对不良行为产生厌恶而使其逐渐消退。
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厌恶疗法与其他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相同,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厌恶疗法认为错误的与病态的行为,是在生活经历中特别是心理创伤的体验中,通过学习或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通过再学习、条件反射和强化手段,也能消除和纠正病态行为或功能障碍,建立起健康的行为,在临床上对于戒烟、戒酒、革除同性恋等恶习均有效。
以革除酗酒为例,具体做法是:
把酒(包括酒的色、香、味)看作条件刺激,把见酒就贪饮的行为看作习得的条件反应。
安排一负增强刺激(电击或恶心药)作为无条件刺激,以引起个体的痛苦反应即无条件反应。
按照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过程,结合酗酒者个人的生活习惯,即患者最喜欢饮酒的时刻把酒摆在患者面前,随后使他受到厌恶性刺激,这时皮肉痛苦或呕吐与对酒的厌恶、恐惧等会同时出现。经过几次结合以后,新的条件反射就建立起来,即只要患者见到酒后,就会出现对酒厌恶、恐惧而逃避,并消除了原来酗酒的不良行为。
厌恶疗法所依据的操作条件反射是逃避学习的实验。实验方法是将一个木箱从中隔开,但留有小孔,箱右侧安有带电的装置,先将老鼠放入右侧箱内,老鼠因受电击会通过小孔逃向左侧箱内。这样反复数次后,只要将老鼠一投入右侧箱内,它就会马上逃到左侧箱里去,从而学会了逃避学习这种行为。
以上实验中,动物是靠积极地学会适应环境的新行为来逃避惩罚的,因此条件行为就成了逃避惩罚的手段或工具。
适应范围
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如咬指甲、拔毛癖等;强迫观众或强迫行为;酒精成瘾、戒烟、贪食、吸毒、药物依赖;对于婴儿孤独症或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自伤行为同样可采用厌恶治疗;同性恋、恋物癖、性变态者、各种性欲倒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