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满灌疗法,治疗一开始时就应让求治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一般采用想象的方式,鼓励患者想象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心理医生在旁边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恐惧情境中的细节,或者使用录像、幻灯片放映最使患者恐惧的情景,以加深求治者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求治者采取闭眼睛、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为。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即使患者因焦虑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植物性神经系统反应,但患者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却并没有发生,这样焦虑反应也就相应地消退了。或者把患者直接带入他最害怕的情境,经过实际体验,使其觉得也没有导致什么了不起的后果,恐惧症状自然也就慢慢消除了。"习能镇惊"是满灌疗法治疗的要诀。
满灌疗法的一般原理是:由于恐怖是经过经典和条件作用而学习得来的,因此,恐怖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应。某一事物或情境在一个人身上所引起的恐惧体验,会激发他产生逃避行为,而不管此事物或情境是否真的构成了对他的威胁。这种逃避行为会影响恐惧体验的强弱,从而起着负强化的作用。
满灌疗法强调快速地、长时间地暴露于患者感到恐惧的刺激物,此时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而系统脱敏法则强调依照事先拟定的焦虑层次逐级暴露,与此同时使心身完全放松。当然,两种方法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满灌疗法也可逐渐暴露,而系统脱敏法的变式中也有事先不进行放松训练的。满灌疗法被称作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动力学行为疗法,这种疗法可被看作是实现情绪冲击的一种技术。它强调通过虚构的、令人恐怖的故事而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故事的内容既包括患者所报告的令他恐惧的事物,又有治疗者所编造的材料。
满灌疗法与其他的行为方法一样,都是来自于心理学关于学习的研究。但在此以前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直接进入恐惧的现实生活情境可以消除某些恐怖症患者的恐惧行为。
许多研究表明,满灌疗法可被用于包括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广泛问题。分析表明,这些患者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害怕"。因此,冲击疗法的理论依据可能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恐怖症模式有关。恐怖症的最有影响的行为模式是"习得模式"。这个模式认为,恐怖症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学习得来的,患者的恐惧反应是不认识的、非自主的。一种刺激物,由于它与恐惧的心理体验在时间上的多次联系,而逐渐变成恐惧反应的条件性刺激物。此后每当这个刺激物出现时,都会引起恐惧的情绪反应。每当患者感到恐惧时,通常都会作出逃避的行为反应--远远地离开这个令他感到恐惧的刺激物。随着患者与该刺激物间距离的加大,患者的恐惧体验便逐渐减弱。反过来,恐惧体验的减弱又会强化患者的逃避行为。这种强化被称作"负强化"。从而,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其结果是患者对这个刺激物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或不合理的)恐惧,不得不采取回避的行动。为了能事先避开这个刺激物,患者对与这个刺激物有关的一切事物和提示都变得极为敏感。如广场恐怖症患者最初可能只对空旷的场所感到恐惧,但久而久之患者不仅害怕一个人待在空旷的场所,而且害怕一切空间,如怕上街、怕进电梯、教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