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公司生产的袖珍词库软件"袖珍单词",里面收录了1600个单词.该软件在记忆单词时,前面一组单词如果不清除掉就不会进入下面一组单词.简直就是给人一种玩游戏的感觉."要想办法进入下一关",这种软件有意要唤起用户的兴趣.此外,作为提示,它还有显示一部分拼写的功能.所以,就如同解智力测验题一样,在这一过程中,能记住单词.
第9节通过喜欢的电视节目来提高听力
通过喜欢的电影或电视节目来提高听力
记单词是学外语的第一步.但是,要了解这些单词实际上是如何发音的,在文章里又是如何应用的,还得通过听该国人的讲话录音或会话磁带来掌握.耳朵一听就懂的话,会话能力就会一下子提高了.
但是,学习的最初阶段,到底是讲什么,听起来摸不着头脑.有时连单词与单词之间的分隔都搞不清楚.提高外语的听力,"习惯"是必要的.
为了这种"习惯",同样的东西,只有反复地听.如果使用耳机的话,在每天上下班的电车里,就可实现这一目标.
如果去书店的话,学外语的磁带和光盘多得不知道选哪一种好.
在日本,学外语对那些不大有机会接触外国人的人来说,也许只有依靠这些教材.但是,就英语来说,身边就有教材.
可以通过电视或录像,将美国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声音录到磁带里.
电影和电视剧根据剧情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场面.如果是现代剧,就能学到"生动的英语表达".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或是自己喜欢的明星,就更容易投入.想从简单的英语开始学的人,可以将面向孩子的作品或节目拿来作参照.
除了电影和电视剧以外,英美媒体的报道节目也可作为参照.这些节目无论是卫星播放还是有线播放,亦或是地面差转,都能在民营电视台的通宵节目里收到.因为多半是将一个话题,花一定的时间做成一个特集,所以看的时候,注意力也容易集中.
在这些节目里,有运动员、电影明星、音乐家等,有时为了挖掘思想,还会就一个人物进行长时间的采访.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的话,肯定会很愉快地进行听力的学习.
此外,不管什么人,其说话方式和发音方面都有个人的习惯,所以,与其听许多人在一起对话,还不如听一个人长时间的说话更容易理解.
但是,有一点和单词卡一样需要注意的是,在上下班的路上,不要反复听时间过长的磁带.像电影这样较长的资料,应该将其转录成适当的长度.
要是md(微型磁盘)的话,音质好,操作也简单,所以能从想听的部分开始听.因为用不着倒带,所以在外出的闲暇时间里,这是用于练习听力的最好的工具.
把脑子里所想的当场说出来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还是自己能说吧.
肯定也有人认为,"如果光是为了说,那只有去学校,用目标语言与对方交流.否则就很难掌握".
但是,如果平时不熟,突然让你坐到外国人面前,恐怕很多人都无法熟练地运用外语交流吧.
首先要自己一个人练习说.实际上,在与外国人交谈之前,还是进行一些演练为好.
创工·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保坂荣之介,以《情景·控制的惊奇》(php研究所)等数部著作阐述了能力的开发方法.据他称,这种说外语的练习也能在上下班电车中进行.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把头脑中所想像的情景全部置换成英语.
比如说,一想到"太累了",马上就换成"i'mverytired."
有时也小声说出来,反正是在电车里.要是感到不好意思,就稍微动一下嘴唇就行了.
例如,一想到明天的约定,就自言自语地说:"tomorrow,iwillgoto's'company,andishouldexplainnewplan."(明天我得去's'公司说明一个新的计划).看到窗外美丽的晚霞,就感叹道:"whatabeautifulsight!"
也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么简单的方法能成为对话练习吗?把教材上写的会话样本全部记下来不是更好吗?
但是,我们想像一下.
比如去海外旅行时,把饭店房间的钥匙忘在房间里了.准备去服务台求助时,但不知如何表达,在脑子里想"这种表达方式确实在哪本教材里学过."这时,服务员恐怕会露出厌恶的神情吧.
而且,例句中如果有记得模模糊糊的单词的话,则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走了样.况且,教材里的例句能照搬使用的毕竟有限.
因而,用自己知道的单词,把自己的想法立即转换成英语进行练习的话,在实践中非常有用.
保坂说:"表达不好的话,回家查查辞典就行了.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表达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
在这种说的练习的基础上,再加上前面介绍的记忆单词和听力的练习,所掌握的新的表达方法就会不断增加,英语的表达方式就会更加丰富.
根据利用方法的不同,上下班电车也能成为了不起的语言学校.
享受看人,"读"人的乐趣
请想像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从自己家里到公司乘电车需一个小时.你是一个上班路上花的时间稍长一点的人.平时,在电车里都是看书.昨天那本书已经看完了,可今天又忘了把要看的新书装进包里.由于没有什么可看的,感到无聊,就浏览车厢里的悬挂广告.但是,在拥挤的电车里,所能看到的广告实在有限,一会就看完了.这时离公司还有40分钟的车程.哎,实在想读点什么.想读的东西…….
请别着急.电车里可读的东西多着呢.而且比悬挂的广告还多.你可能已经明白了.那就是"人".
也许有人要问:"人能读吗?人只能看."
可亲的表情,可怕的表情,好打扮的人,看上去没洗澡的人……确实,光从外表来看,就丰富多样.
但是,再进一步观察每一个人的话,从他的表情和服装上,其性格就能略见一斑.
在头脑中所形成的这种启示,就是这里所说的"读"人.
他在公司里干什么工作,部下有几个人,老婆是个什么样的人,说不定还有个相好的……在这想像的过程中,一个故事情节就诞生了,恐怕连水平不太高的小说家也自叹不如吧.
由于每个车站上下的人各不相同,所以,材料是无限的.
能把观察别人当作乐趣来享受的人,从乘上电车到下电车,没有时间感到无聊.
探寻站在你面前的人物的生活故事
三田理加(37岁),曾经是电影院工作人员,同时又是一位很活跃的职业漫画家,身兼两职.由于电影院的工作要花一定的时间,所以画漫画的时间非常少.她希望得到哪怕一分一秒的画画时间.因为光靠在家里的时间是不够的,所以,即使不能在桌上画画,也要充分利用上下班路上的30分钟.
在叮哐摇晃的车厢里,虽然完成最终定稿很困难,但构思故事情节,写漫画对白,校正被称为"名称"的台词,检查草图等,这些制作漫画的许多工序都可以在电车里完成.值得庆幸的是,电影院开门的时间将近中午,上下班的时间比平常的高峰时间要晚一点.电车不挤也为她工作带来了方便.
在"车内创作"的间隙,三田还有一种享受,那就是观察周围的人.
她一边观察着站在自己面前的人或是坐在自己对面的人的动作及其穿的时装,一边想像着他们的兴趣和生活方式.
"主要是想像这个人5分钟前、10分钟前、一小时前、一天以前、一周以前在干什么.分时间段来想像是重要的.由于是对其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想像的翅膀,所以,基本上能勾画出人物的形象."
接着,三田在带入车内的素描簿上画素描,虽然只是简单的素描,但在为后面的漫画创作人物原型时,这些素描和自己想像中的人物将成为重要的参考.
同呆在家里参考杂志上的照片画画相比,通过对现实人物的观察,更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说到对人的观察,《上下班电车里的人的行为学》(创流出版社)的作者小林朋道(41岁),可以说是人物观察的专家.直到几年前,小林还一直在冈山市的一所高中里任教.他在从冈山县的仓敷市到冈山市的单位上班的路上,每天都要观察人物.从而创作了这部书.
"作为工作,我当教师,可是作为研究者,我也不想让眼睛闲着.这样一想,上下班电车里的情景就浮现在脑海里."
本来花鼠属动物的行为研究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想一想,人也是动物,而且要观察的对象就在每天的电车中.
"电车里的人既不受人际关系的束缚,也不带社会色彩.作为动物行为学的观察对象,这是绝好的机会."
对小林来说,上下班的电车是进行人物观察的合适的场所.同时,作为一研究者,那也是审视和磨炼自己的地方.
在活生生的模特儿身上虚拟着服装搭配
在男士服装店做售货员的成田幸男(36岁),也许是职业的缘故,据说他对来往乘客的服装特别留意.眼光总会去关注别人的裤子折线、皮鞋擦的光亮程度等等.
"可惜的是,十个人中有七、八个人是马大哈呀.特别是下半周,总是凌乱得很."
那些受到成田严厉批评的公司职员们,恐怕是前一天晚上没有将衣服挂在衣架上,或是早晨出门时,没有时间,顾不上擦鞋子吧.
一个人的仪容只要成田眼光一扫,他就开始了虚拟修饰.配什么样的服装,带点什么装饰,这个人就显得特别好看,他在脑子里做着各种各样的设想.
"这个人如果配上颜色更鲜艳一点的套装就好了.如果是这身套装,则衬衫的颜色应该更亮一些.这位大叔的领带如果与旁边一位小伙子领带交换一下,则他们两个都会显得更得体.如此等等,总是在脑子里享受着这种乐趣."
对成田而言,上下班的电车里拥满了活生生的服装模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