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局限性(4)

今天我们学校教育衡量学生的标准,仍然停留在“高智商、高成绩”的分数表现上,家长所寄望于孩子的,花尽心思为孩子打点的各式补习,唯一的盼望和荣耀,也就是获得“资优生”这个标签,以图心安。结果,“学校日后培养出社会化程度奇差无比,只会念书的‘天才’,或只按照指令工作的‘职工’。更不幸,许多天赋优异的孩童,其潜能与特殊智能。

育方法不当的父母和学校填鸭式教学所糟蹋殆尽”。嘉纳在其新著《开发多元智能新世纪》中如是说。

192所有教育家都会同意教育的目的是增长智慧,并不全然是知识的灌输。尤其是儿童教育,应把目标放远,放在孩子未来可能的成就,所需要的能力条件。

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扎根基础,它影响往后每一阶段的学习能力。早期发育目标绝对不是盲目灌注不关痛痒的零散知识,应该是让孩子懂得如何用脑,如何快速学习,如何发挥天分潜能,那么,他。

自己会懂得吸纳和充实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家长狠不下心来,毅然断除成绩为上的心结,教师不了解新教育观的精神,并且摆脱不了便利自己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学校不。

时在求新求变,学校创新政策的推行,必然会面面不讨好,也会导致老师的迷惘和教学方式的混淆,除了少数的实验学校之外,大多数的学校校长宁愿保守一些,这恐怕是构成学校最大的局限性原因。

5.新瓶旧酒的教学方式20世纪90年代,教育学家开始。

育目标,提出新教育观、新理论、新技巧、新模式的各种教育改革的学理和方案,相应于时代的需求之所趋,随之引起积极反应的热潮,在21世纪遂与知识经济的新价值观亦趋,成为必走的一条路。进入21世纪,则是“学习革命”大行动的年代,新教育观的教学方式,放在“学习如何学习”和“怎样自我学习”二大主题上,新理论的基础,放在“多元智能的发展”上,教学新模式,放在“因材施教”的小班制和分组互动及一对一学习环境气氛上。

但是,我们不能不审视面对学校的局限性,寻求弥补之道,绝不可以轻率地因为改革的迫切性而全然推。

实的功能。教育孩子是长远大计,绝不可以有一蹴可及的想法,更不可急功近利,应该把目标的实现放在未来,不好高骛远,一步步改革适应,先了解学校局限条件,能改的尽快改,能弥补的尽快弥补。特别的教学方。

易改造之处较多,让家长、老师、社会人士及相关机构了解新旧教学方式的差别和对儿童的深远影响。

过去,即使到今日自己实施的新课程,学校老师教学方式仍然193重视表面标准,强调获得“正确答案”的重要性,依此评量学生的能力程度和学习的成就。M.J.Nichoi教授说:“若认为教师主要工作是让学生。

功课,追求一个正确的答案,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思考训练上,没有比这种教育更为严重了。”只求答案正确、成绩为上的观念一直普遍存在于学校的教学里,为什么很难改变这种已经不合时宜的。

不难理解。

大班制里学生多,教师同时需要对付大量学生,而且,家长所寄望于老师的,是使他孩子取得快速而明显的进步,家长要求的不会过分,只要课本教材上的知识成绩有他预期的成果,家长就心满意足了,而不必要求老师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管这样会使孩子失去主动探索和培养深思熟虑的思考能力。老。

全大局和一视同仁,而容易掌控课程进度,对教育外行的家长们,所要求的十分单纯,只需要“教会孩子,提高分数”,此意正中老师的下怀。故,教学责任局限在指定课本教材的知识传授,不逾越课本内这一部分的考试和记分,这就是标准传统教育的面貌。

这样的教学结果,仅局限在有限知识的记忆上显出其效果,却丢掉“脑力思想”的智能因素,因此,学生实质的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教学方式都是机械式的。

如果只有累积知识和记忆知识,而没有理解的知识,知识囫囵吞成了一堆不能消化的累赘。为什么一个人很容易记不起来所学过的知识,因为不去理解它,不去用它。M.J.Nichoil认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称为知识,所谓理解。

能够把已获得的知识,相关连起来,不断地对所学的东西进行内省思考和创意性思考,才能达到理解的效果。学校中。

科——阅读、写作、音乐、自然、数学等,都应该按照这种理则去教”。

阿姆斯壮指出,学校的最大缺点之一,就是在学习时完全没有弹性和创意。老师用一套固定教学法——口头讲解、黑板、书写、课本、习作,把课本内容教给。

生如果学不会,是学生有问题,不是老师有问题。事实上,我们都忽略了孩子多元智能的天分性向,孩子的学习风格各个不同,每个孩子都有其学习擅长惯用的194方式,故教学上,首先最重要。

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的最佳学习方式和最佳学习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