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6~12岁儿童的特征
认知学派的教学理论家皮亚杰(J.Piaget)将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感觉动作期(0~2岁)、前运思期(3~7岁)、具体运思期(7~12岁)、形式运思期(12岁以上)。一般依成长发展分为婴儿期(0~2岁)、幼儿期(3~6岁,学龄前期)、儿童期(7~12岁,学龄期)、少年期(13~15岁,前青春期)、青少年期(16~18岁,青春期)、青年期(18~22岁)、成人期(23岁以上)。
为什么6~12岁学龄期的孩子,在他终生学习中格外重要?为什么这个年龄层是他生涯成就的关键期呢?也许你会驳斥此说,举出很多创业有成,在各行各业今天已功成名就或高薪职者,他们过去所接受的小学教育都是背诵式教育,有些人在小学和初中时的学业成绩也不过尔尔。在过去,这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事例的确不少。有些人一路顺利,读大学、出国留学,尔后谋得理想就业或创业成功。不过,请略加细想一下,20年以前的小孩和20年后今天的小孩所处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有多少差异。从20世。
,白手起家创大业成为神话,专家技术的水准和知识广度的提升程度才是指向成功的风向球。
跨进今天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不论是国比国,同行比同行,还是人比人,眼下任何角落的生存环境,你欲争胜所必备的功力,已非昨日能比。以前只要资金和专业技术,或凭持大学以上文凭,几年的工作经验,加上少许机运,有所获的机会就会很高。以前是事找人,不是人找事,现今可大不同了,孩子成长后那个年代是筛沙点金,没有更扎实更高段的功力,不要说他立业圆梦,想要找到稍微称心的工作都很难。换言之,他无法逃避参与一场高手如云,比脑筋,比专业知识和技术,比广博的知识,比创新能力的格斗赛。
孩子成长后进入职场,在任何知识技术领域、任何机构、任何23行业里,企图有所表现,崭露头角,所有成功的要素分析中,都导向早期培养“未来成为高智才者”的学习能力此一课题上,得法的学习教育必需愈早行动,才愈有可能成功地成为社会应求所需的高智才者。许多相关的智能研究都同意提早学习教育的关键期,落在6~12岁儿童身上。为什么?我们先来了解各龄层孩子的特征。
3~7岁的幼童在脑部发展方面,还在右脑。
阶段,左脑的认知能力机制还没有完全成形。例如,他不在意包装上文字,就算他有阅读能力,他可能也不会用“逻辑”、“评估”的眼光去看文字。可能凭表面的感觉就决定那个东西对他的价值。所以视觉的细节,如图像与他所知的故事相联想程度,对他非常重要。
他具有集中注意的特质,而集中注意的对象倾向幻想和拟人化的东西和故事上,这使他产生新鲜感,而形成“知识”的成长。
他看见一个吸引他注意的物品以后,其他的刺激就被抛开了。像变形金刚这类剧情的玩具、漫画、卡通、书和相关的游戏,所产生的想象,正是他成长中新增许多知识的力量,大量科技的惊奇效果,正符合这龄层右脑活动对好奇和新鲜感的需。
此为了保留满足好奇的持续心情(只要与他自我中心有关的),他有了堆积和收集的嗜好。
3~7岁幼儿认知能力方面的特征,皮亚杰用“前运思”时期作形容,简单就是说,在能运用逻辑思考之前那个年龄阶段,意即还没有分析能力,用直觉,无法用理性的那一面,完全凭直觉的刺激反应来处理他的问题,两极化的判断,非黑即白,没有能力理解中间的灰色地带,“要”或“不要”,“喜欢”或“不喜欢”的答复特别明显。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可逆性思考能力”,便是这阶段孩子所缺乏的特征,对某些思路的操作仍然有困难。
这阶段孩。
个特征,就是强烈的自我中心。2~4岁很快地自然学会语言,是脑神经细胞最活泼的时期,一开始非常自我中心,没有社会意识,进入6~7岁以后,在语言、行为、沟通技巧方面开始明显社会化,注意了大人对他的话语,尤其容易接受父24母、老师的意见和教诫。不过,他们的思考过程仍然非常简单,因为左脑逻辑机能尚未充分形成,所以思考途径受到许多限制。他只会单向思考,尚不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