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IQ——智力测量
为了教育方法上的需要,或针对一些资优的学童能予策略性教导,或为了辨识学习。
的诊断,一些心理学家开始设计出可测量比较智力的评量方法,这就是迄今仍然受广泛使用的“智力测验”。皮亚杰说:“儿童不仅仅是成人缩影的概念,已经广被接受”,所以智力测验的设计试题,都适用6~16岁年龄为主。
标准化智力测量的发展始于比奈(AlfredBinet),他分析了一些似乎是学业成功所需要的能力,再发展测量这些能力的测验,他希望每个年龄层内,都能找出可以充分区辨学生能力可以比较的测验,并将该测验预测日后学业成功的程度。比奈的方法深具吸引力,不久即席卷整个美国的教育和评量界,而且很快为英国和其他。
用。在短短的十几年内,衍生了许多种评量工具,包括:魏氏儿童智力测验、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欧迪斯智力测验等广受认同的测量典范,还有其他无以计数各式样测验。
智力测验发展出来所评量的各种不同能力,其实全是单一的“一般。
在许多不同的智商测验中,以史比量表和魏氏儿童智力量表被认为最可靠有效。以魏氏儿童智力量表为例,测验的内容项目如下:魏氏儿童智力量表(6~16岁用)语文量表作业量表•常识•类同•图画完成•。
•算术•词汇•积木圆形•物形并合•理解•符号替代(符号查找)(数字记忆广度)(迷津)心理学家把这些测验结果并成一个单一的指数,称之为“智力商数”或智商(IntelligenceQuotient,IQ)它代表在一个特定智92力测验上的一个分数,智商被定义成“个人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迄今,亦有许多种极为不同的方式来测量智商,还是一样都采用一种标准分数(平。
0,标准差为16)来表示,116以上者,分数愈高表示资优智力程度,84以下者愈低分数,表示心智学习障碍程度,100以下至中间表示广泛一般正常智力。
智力是一种一般性能力,每个人都具有,虽然程度可能不同,可用智力测验所产生的一种标准分数,依照此分数的参数(如平均数、标准差等)及测验的目的去了解其意义。测试题的设计,大部分都是在评量处理各种问题的解决答案,从答案的统计分数预测儿童的那些题项的潜能,也等于能够预测将来在学校的表现,从许多做过智商测验的资料统计结论,作出智商评比分布如下,大抵已普遍作为智力评量的依准:智商所占同龄的人数比评量程度140以上1%极优异125~1395%优异,所谓的“资优生”110~12420%良好,高于平均,智力佳94~。
48%正常,算是满意80~9423%足够,低于平均数79以下3%欠缺智商显示的,是一种适度上的相对关系,而非一绝对性的智力商数。虽然测试程度上可能不同,但是程度的差异是否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像Renzulli(1977)就认为高于平均数的智商外,另外必需扩大IQ以外的关联因素,如学习能力、创造力、对工作的投入等。更多的心理学家开始质疑,智商测验的智力评量并不能全面涵盖存在于脑中数种不同内容的潜能。直到哈佛大学。
嘉纳名著《心灵的架构》中提出七种多元智能论,批判IQ的局限性,智能多元论影响了以后的儿童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