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翻译完了,长吁一口,一狠心关上电脑,闭上眼睛,一幕幕情境便浮上脑海。
自从欧文•雅龙的著作进入中国后,国内“龙粉”日益增多,很多人都渴望着有朝一日能亲眼看到他老人家,在北京友谊医院柏晓利医生的努力下,雅龙先生终于通过视频和我们这些“龙粉”们见面了。好东西没有人会嫌多,而是越多越好,于是人们又想能否请雅龙先生到中国来给我们做培训?可是这个要求近乎百分之一百地无法实现,因为雅龙先生年事已高,不能长途奔波来大洋彼岸的中国了。但是,他推荐了他很欣赏的女弟子:朱瑟琳女士,希望她能代他前来和中国朋友交流。
作为译者,我们有幸先看到了这本书。
真是先睹为快,手难释卷。从一开始,我们便迷上了这本书,不只因为我们对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感兴趣,而本书的理论基础恰好正是新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而且因为作者的叙述清晰而生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通过案例将深奥的理论解释得非常清楚,一个个具体的、活灵活现的人物以编年史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不由得让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浮想联翩,遥想当年……原本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是看了此书,顿然发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真的是给我们这些译者在醍醐灌顶,指明前世今生。
作者主要解释了关系的八个维度: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和照料。每一部分都有案例相对应,将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关系的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读完本书,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他人在关系中的表现,从而更好地经营我们的关系。在翻译的时候,既感到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生动的叙事能力及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也感到了我们学养与笔力的欠缺,深感遗憾,生怕我们的笔端不能传作者之情意给读者。我们经常会为了一个词的理解、一句话的含义而探讨乃至争论。尽管任务艰巨,但是我们深深感谢作者和放手让我们翻译的出版社,因为这是给予我们一次非常好的专业学习机会和加深我们同行间彼此了解的机会。起码,我们遵循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对事不对人,也时时注意内容反馈与情感反馈的澄清。事后回想,感觉真的很棒!
我们受益匪浅,但是岂敢怀璧独享?我们更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中国学者与临床实践者获益。我们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更多听到的是咨访关系,但本书作者向我们说明,要理解个体生命中的所有关系,咨访或治疗关系并不是充分的指导;相反,会妨碍关系理论的发展,“因为治疗关系不可避免地是非相互的,非对等的。我们更多的是明白个体如何体验这种非对等非相互的关系。”而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呈现了人们一生当中在很多维度上是如何与他人产生联系并建立关系的。
想一想,人生在世,谁能终生离群索居,自成一类?作为芸芸众生,我们总在“人际”中生活,烦恼痛苦也皆由“人际”而生,因为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其社会性。正如作者所言:“人们之所以有症状或困难,是因为他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方式发生了扭曲偏离。”而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幸福愉悦的根源也在于“人际”之中。读罢此书,将会使你明白痛苦烦恼的根源所在,也会帮你发掘到快乐的慧根,对于人可以如何经营自己的关系有很大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
本书不仅对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士有帮助,对为人父母者也有启示,对初入爱河之人有指导,对于身处某种人际困境或者人际陷阱的人也大有裨益。总而言之,本书对所有处于“关系”之中的人都会有帮助。
另外,我们中国人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生后来的景象皆源于生命最初阶段的蓝图。本书浓墨重彩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生早期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长大成人后状态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对于我们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效,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体谅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
本书的通篇写作是基于作者深厚的叙事与现象学功底的。本书引领我们更多地去关注存在本身,存在本身即是意义,而意义因存在的情境而变化。当我们蓦然回首,不要傲气冲天,不要黯然无言,生命中的每时每刻对我们都有意义,而且是无法替代的、贯穿一生的意义,只是有多少还和现在的我们如影随形,有多少已经消散在人生的风雨中,有多少驻足在我们曾经的人生道路上,那只有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内心知道了。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不必试图如作者所言,去“disown”它们。
一句话,我们近半年来没日没夜的辛苦,没有白费,只要我们的翻译工作能够给大家带来心灵的启示与收获,就心满意足了。
人与人之间,你和我之间,距离是永恒的,依恋是永存的,我们因为某种共同性而永远追求着理想化的境界,也可能以至于如庄生梦蝶,他人与我们,世界与我们,都深深地彼此嵌入了,难分彼此。
最后,衷心感谢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丛中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写序;感谢丛中教授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悉心指点;感谢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同事田宝伟、牛勇、张驰、吴磊在翻译期间为我们分担了部分工作任务,减轻了我们的时间压力也保证了我们的精力;也感谢李军素、张梅燕、朱宁三位女士对初译稿提出的宝贵意见及张小平、张致宁先生对自己宝贵时间的让渡。
所有翻译不当之处,皆由我们二人承担,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希望这种幸运降临我们头上。敬请指教!
鲁小华孙大强
于北京交通大学
2008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