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幸为乔塞尔森所著,鲁小华、孙大强两位年轻心理学者所译《我与你:人际关系的解析》一书作序,殷切希望此书能为国内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学界和大众再添薪火。
莎翁云:人乃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的高贵,人的卓而不群,并非仅仅因为人类具有复杂的思维,更因为人类具有崇高的情感。无论亲情、友情、爱情,抑或是国仇家恨,事事总关情。而感情是需要有投注对象的,这便形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本书作者乔塞尔森女士师从著名团体心理咨询大师欧文•雅龙,而雅龙又曾师从后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沙利文。沙利文认为,人类的精神疾患皆源于人际关系的不良运作。
本书正是引领我们探索人际关系的奥秘及其病理机制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人情、面子、礼数的国家。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真正影响、塑造乃至决定我们今日人际关系面貌的因素,是屈指可数的。乔塞尔森女士以其深厚的现象学与叙事功底,为我们深刻剖析了人际关系的最细致入微之处,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寻根溯源,让我们领略到最早期的客体关系是如何伴随我们长大成人的。我们一生要经历在数量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上限的客体,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人际互动,个体不断地把他人内化在自己心中,成为自我心理构建的原材料,成为自我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借助人际关系,每个人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稳定而独立的自我。每一个客体都会或强或弱地在我们的成长面貌中投下他们的影子—可能是柳暗花明的影子,也可能是阴云密布的影子。我们可能穿透这些重重叠叠的影子看到了我们的羽复之路,也可能就此迷失。正因如此,人际关系才可堪琢磨,客体关系才让我们爱恨有之。
本书所描述的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等八个维度无一不是源自人生早期的客体关系投射,无一不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浏览本书时,一方面非常佩服作者能够匠心独具,把这八个维度融为一体,编织成我们人生的大网,有人间万象尽在其中之感;另一方面,也更加景仰沙利文、鲍比、费尔贝恩、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这些弗洛伊德身后的超卓之辈,他们或许没有弗洛伊德那样犀利与宽阔的视野,但他们都通过自己在某一个方面的精耕细作为精神分析的百年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其采用了等距事件取样的案例叙述,由此让我们可以一窥案主人生之概,更为清晰地看到某种因素在人的一生之中的流变与兴衰,有一个完整的呈现,而不至于对某个因素断章取义,妄加评判其是非功过。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心路全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本书的第二特色在于,作者的行文渗透了其深厚而真挚的对人及人性的关怀与尊重,能够体会到作者是带着专业的严谨态度和真诚的敏锐心灵与受访对象一起走完一段心路历程的。书中多次提到,一些受访者在深度访谈中倾诉出很多他们自己从未对他人讲述或难以对他人讲述的往事与情感,但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对作者“坦白”了。抛开学术与专业技术不论,单说这种境界已是令人叹服了。而技术背后,必然是深厚的、无所不在的对人类的体谅与宽容。作者对人性的领悟与洞察,其咨询功底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客体关系理论在国外,从萌芽到发展壮大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可见其生命力之旺盛,而在国内,对客体关系的重视只是最近十年间的事情。目前国内关于客体关系的译作大体上有《现代精神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理论实务与案例》、《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第一本较为侧重概念辨析,第二本侧重客体关系理论在咨询实务中的应用,第三本侧重思想发展史,而这本即将出版的译作主要是以个人成长史为脉络和背景,对客体关系中的核心概念予以结构化的呈现,在理论性、实践性与可读性方面都别具价值。
全文文笔自然流畅,作者将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学的敏锐、对人生的洞察以及哲学的高屋建瓴融在一起,却毫无堆砌造作之感,可读性很强。
总体上,本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咨询师、医师的庋藏之书,也是希望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珍惜生命中的偶然、掌握生命中的必然的人的床头案边之书。
谨以此文献给即将读到本书的人,共勉。
丛中
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008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