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对关系的论述(4)

爱是如何表达的以及对谁表达,这些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人类在建立联系方面确实有一些基本的倾向,其表达方式是一致的。社会风俗和传统调节着人们的礼节和形式,人们通过这些形式被抱持或被识别或被完美化,但是这8个维度的过程仍是可以识别的。

毫无疑问,还有其他方式来描述多维度关系空间;甚至可能有不止8种维度。这里选出来的维度是从理论家已经聚焦关注的形式中挑出来的,彼此之间形成环状,这样相关的呈现就是一个多侧面的过程。

前4个维度是主要的: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和坦诚相见的确认。它们或者是从生命起始时就已经呈现(被抱持的需求和寻求满足的需求)或在生命起始不久就出现(如依恋和目光反应的意识)。后4个维度需要认知的成熟,到童年晚期才会发展起来。理想化和嵌入要求有自体的概念和体验,同时要有能力思考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自身如何定位。共同性和照料,都与对他人的回应有很大关系,要求走出自我中心而发展进入遍布他人的世界。

然而,当我们着眼于个人体验的现象时,我们发现某一理论家所极为关注的维度可能在某一生命中只不过是很肤浅的而已。虽然每一维度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至少有某种程度的展示,但人们常常顺着特定的关系通路来发展,为了取悦他人而凸显一两个关系主题。因此,一些人讲述的生命故事,其特征是需要保持依恋关系并且照顾他人,而另一些人的故事则关注于试图使其他人将自己看成是某种类型的人(或成功之人,或令人愉悦之人,或聪慧之人)。还有一些人则强调他们生命的目标就是成为他们崇拜的那种人;他们终其一生致力于实现完美。与他人建立联系有很多方式:基于阅读和成百个小时的访谈,我选择了解释这8种看上去对我非常显著和有用的维度。

做出要从个体内部考虑与关系有关的维度的这个选择时,我发现我不能同时从外部来看关系。这一传统事件如同攻击性一样有力,大多是能够被观察者看到的,现在越发不能被观察到了。例如,没有人说:“瑞对我很重要,因为我在他面前有力量且能控制他。”然而,人们倾向于说:“我非常害怕瑞离开我,我做了我所能做的一切使他留在家里。”在访谈中当然也会出现愤怒,但愤怒是对失望或背叛的反应。在后续的章节中,我们的重点在于研究人们对他人的需求和愿望是什么。

当然,人们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我依靠的是对关系的解释的现象学部分的回顾。毫无疑问,那些我访谈过的人的记忆使他们的关系比他们在现实中可能有的关系更为稳定(虽然一些人也喜欢谈论戏剧化的关系)。怀旧本身起着一个心理功能:对关系的记忆对自体起着平衡的作用。有时候,需要几年的时间才会对一种关系形成一种观点,我们才能明白对方真正的意思是什么。面谈的焦点在于几年以来,关系对个体的意义是什么。在理解方面是有余地的,一个既定的关系,在不同的时间可能有不同的意义。

然而,在继续解释这些维度之前,我们必须更为仔细地探索这些关系的模型与心理学理论是如何匹配的。